一
主张男女平等的男性为了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喜欢用轻快、优美、多彩的词语来翻译外国女性的姓氏:加上一些草头、女方、丝方。 “西得乐”或“赛琳娜”。西方虽然离我们很远,男女姓氏没有区别,但和中国的一样,只是斯拉夫人的结局略有不同。所以,如果我们周家的姑娘不改姓丝,陈家的老婆不改姓齐,那么欧文小姐(2)就不需要改姓为女,而无需担心托尔斯泰夫人(3)。特写作托戈斯摩斯。
引进世界文学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文人,更喜欢给外国人起中国姓氏:果戈理姓郭;王尔德姓王;邓南遮姓段,初姓唐;霍尔兹的姓氏是“He”;高尔基姓高;高尔斯华绥也姓高,(4)如果他谈到高尔基,他可能称他为“我的rky”(5)。
没想到,《百家姓》(6)这本书,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威力。
1 月8 日。
二
在古代,我们学习化学时,经常会在书本上看到“金”和“非金”旁边有很多奇怪的字符。据说这是物质(7)的名称,其部首代表“金属”或“非金属”。那么One side大概是音译吧。然而魭、鎴、锡、鎴、硅(8),连化学老师都解释得很辛苦,总是要加上一句:“这次很熟悉。
这次是时候休息了。这次是普通锡。 “为了记住符号,学生还是要背拉丁字符。现在有机化学逐渐被翻译,所以像这样奇怪的字符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难。当几个字符放在一起时,看起来就像商人的贴纸上的帐表前面写着“金万两”(9)一样,大多数中国化学家也可以用作新仓颉(10)。只要用原文,就可以省去拼字的时间,化学一定会更成功,因为中国人的智力绝对不逊色于白人。
我们在北京经常看到各种好听的地名:劈柴胡同、奶子府、宰相胡同、蝎子庙、高遗波胡同、归人关。但深挖细节后,据说原来是劈柴胡同、xx子府、绳江胡同、蝎子庙、狗尾胡同、鬼门关。虽然措辞发生了变化,但意思是一样的。这让我很失望;否则的话,我会主张把“奴隶”这个词改成“nuli”或者“nuli”,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时睡个午觉,不用担心任何事情。但幸运的是,似乎没有人担心,因为鞭炮被剥去敬财神了。
2 月10 日。
(1)本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1日和2月12日两次,北京《京报副刊》。
(二)欧文英、美人的姓氏。例如,美国有散文家华盛顿和欧文(1783-1859)。
(3)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姓氏。如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B.C. DEFGHEI,1828-1910)。
(4)果戈理果戈理(H.B.JEKELM,1809-1852),曾译为果戈里,俄罗斯作家,王尔德,王尔德(1856-1900),英国作家。邓南哲(1863-1938),曾译为丹南遮,意大利作家。
霍尔茨(1863-1929),德国作家。高尔基(M. JENMOPI,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斯华绥,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作家。
(5)“我家rky”是指我家的尔吉。旧时,同宗之人常被称为“我家某某”。有些人为了攀附名人、抬高自己,还称呼同姓的人为“我家某某”。
这是对当时一些文人误把“高尔基”当成高尔基姓氏的讽刺。
(6) 《百家姓》 旧学校使用的识字教材。宋初,人们将姓氏编成四字韵,以便于阅读。
(7) 原始元素的旧名称。
(8)魭,锭,锡,鯭,化学元素硅的旧译。其中,除锡外,其他四种目前翻译顺序为铯、锶、铈、硅。
(9)“金万两”这个奇怪的字,看起来像“突然”。
(10)仓颉,又名“仓颉”,相传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最初创造者。
【鲁迅散文|谈文字与文字(一)】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能让人醍醐灌顶,这篇 "咬文嚼字" 的文章更是如此!他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了文字的力量以及那些潜藏在我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真是太赞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啊,从小就听老人说要“好好读书”,积累词汇量,现在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鲁迅先生说的“咬文嚼字”不是单纯的学习词语,而是要用心体会,理解字里行间深层的含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文章写的很精彩,但我觉得 "咬文嚼字" 这句话有点抽象,具体地说什么是 “咬文嚼字”,如何才能做到呢?希望文章能再详细一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总是那么犀利又深刻。这篇杂文让我明白,“咬文嚼字”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词汇解析,更是一种透过语言去洞察真实世界的方式,真是令人深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知识之门在于阅读,而智慧之门则在于思考。” 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不仅要读书,还要善于思考,理解文章背后的含意。读鲁迅先生的杂文总是能让人收获颇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有些地方有点晦涩难懂,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不过这种挑战性也使得这篇杂文更吸引人,我希望能坚持下去。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鲁迅先生真是太会说话了! 文章语言简练有力,深入浅出,让我对"咬文嚼字"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给我一种启迪,让我们要多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世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信息,而是要思考和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同意鲁迅先生关于“咬文嚼字”的观点,它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知识和语言本身。 同时,这种阅读方式也能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又富有启迪性,让我对文字的力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要努力练习“咬文嚼字”的方法,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有点过于强调语言的技巧了,我认为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咬文嚼字”,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杂文讲得确实不错,但我觉得“咬文嚼字”可能会导致我们过度关注文字本身而忽略文章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读文章都只是匆匆浏览一下,并没有认真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意思。 我决定要从今天开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让自己真正地读懂每一篇文章。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深度,让我受益匪浅! 鲁迅先生的观点和写作风格都非常值得学习。 “咬文嚼字”,不仅是阅读的方法,更是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咬文嚼字"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语言学习的问题。 其实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以通过 "咬文嚼字" 的方式来发现和理解,这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启发。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有些过于冰冷理性了,缺乏情感上的共鸣, “咬文嚼字” 这句话听起来也很机械化,就像是在死记硬背词典一样没有温度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文章中提到了很多重要的观点,但我个人认为“咬文嚼字”这个方法只是一种工具,不能成为学习的唯一途径。 重要的是要结合其他方法,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 "鲁迅杂文|咬文嚼字(一)" 文章让我更加重视语言的力量!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争取像鲁迅先生一样,“以笔为武器,用词语指间挥洒人生。”真期待接下来一篇杂文的到来!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