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散诗

更新:10-3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秦淮

【唐】杜牧

烟笼冷,月笼沙,夜宿秦淮近酒楼。

商女不知亡国之恨,仍隔江唱后院花。

秦淮散诗

定义:

模糊的月光和轻烟,笼罩着冰冷的海水和白色的沙子。晚上,船停泊在秦淮河岸边的一家餐馆。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是什么,还在河对岸唱着《玉树后庭花》。

白话翻译:

朦胧的月光下,河面上袅袅轻烟,覆盖着冰冷的水面和白色的沙洲,营造出极其优雅的河边夜景。

秦淮散诗

夜已深了,我把船停在秦淮河畔,靠近岸边的一家餐馆。

金陵歌女们似乎并不懂得亡国之恨,分离之悲。另一边还唱着南朝陈后主作曲的《玉树后庭花》。抄手终于上床睡觉了。

然而,现在却有人在这个没落的时代,不关心国家大事,却以亡国之声来取乐。这不禁让我担心历史会重演。 (杨静/文图)

用户评论

浮殇年华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尤其是那句“月色如银洒满江面”,让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当年秦淮河畔的风光,让人心生感慨。读了这篇博文觉得,诗词的魅力真的在于它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站上冰箱当高冷

我一直喜欢苏轼的诗词,尤其是他在秦淮边的作品,充满了江城烟火的独特气质。作者分析得很有深度,让我更加了解了诗背后的故事和意境。真是太棒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我对古代诗歌不是太熟悉,看了这篇博文让我对“泊秦淮”有了更直观的感觉。其实诗词并不枯燥,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面瘫脸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觉得这次对秦淮河和唐宋风光的描写非常到位,尤其是那部分关于沈园的描述,让我更加想去探索历史上那些遗失的美景。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积累让人佩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败

博文中提到的诗词我有些不太熟悉,不过作者的解释很浅显易懂,也让我了解了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感觉这篇博文的风格轻松有趣,适合入门的人群阅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我认为诗词应该注重意境的渲染,而不是只是简单的堆砌典故。文章中对“泊秦淮”的解释我觉得有些偏向于字面上的理解,缺乏深度挖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我一直觉得诗词是最好的情感寄托,通过它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篇博文让我看到了不同诗人对秦淮河的不同诠释,确实如作者所言,同一场景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昂贵的背影

我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诗词意境娓娓道来,让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读起来也很舒服,像是在朋友之间轻松地聊聊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虽然我对秦淮河并没太了解,但这篇文章让我对它有了初步的认识。作者将历史、文化和诗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方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绝版了i

文章中提到的诗人都挺有名,但我觉得这种分析方法有点过于表面化,并没有真正挖掘出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泊秦淮”精神的读者来说,还是不够满足。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作者对秦淮河的描述很生动形象,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尤其是那一段关于灯红酒绿和烟柳依水的描写,真是令人陶醉!可惜文章篇幅略短,希望能写得更详细一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走过海棠暮

这篇博文很有意思,让我对古代诗词有了新的理解。虽然我不是很懂那些复杂的文学术语,但是作者的语言很易于理解,即使是不了解诗歌的人也能从中感悟到它其中的美。我很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我觉得“泊秦淮”并不仅限于文字本身,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篇博文很好的展现了这种精神,让我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之所在。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文章!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这篇文章读起来有些沉重了,我更喜欢那些轻松愉快的诗篇。当然,也许我对古代文化理解不够深厚,所以才会这样觉得。不过总而言之,这篇博文的深度还是有的。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到伤肺i

我个人更倾向于自己去体会诗词的意境,而不是别人告诉我应该怎么解读。虽然作者的文章很有趣,但也觉得有些过于主观化,缺乏客观性的分析。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秦淮散诗】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杜牧在秦淮夜宿一家酒楼附近 下一篇:中国考古诗词赏析《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