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典故举例三个-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

更新:02-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孔子的三个故事,看完受益终生

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集一身的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学说与思想,关于他的故事至今仍发人深省,其中的道理让人受益终生。

一、真的要以德报怨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把你当成软柿子随便捏?

你对他好,反而不领情,还认为你好欺负,孔子的弟子就遇到了这样的人。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跑到孔子面前得意洋洋地对孔子说:“老师,我有一个朋友,我对他特别好,可他总是欺负我,但我不怪他,依然对他特别好。

没想到他得寸进尺,今天竟然打了我,我都没还手,我要以德报怨,您说我是不是心胸特别宽广呀?"

孔子听完后,问了弟子一个问题:

“对你这么不好的人,你对他这么好,那对你好的人,你该如何回报呢?”

论语·宪问》中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自己不好的人,以公正的态度去对待,坚决不做软柿子,一味退让就是纵容,只能让对方变本加厉。

要用实际行动告诉这些人,善恶有报,做错事就是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

有锋芒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而对自己好的人,则要时刻抱有感恩之心,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二、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孔子的弟子有一天遇到了一个路人,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可那人却说:“不对,是春、夏、秋三个季节。”

如此匪夷所思的说法令弟子非常疑惑:“一年就是四个季节。”

“明明就是三个。”那人也不甘示弱。

你一言我一语,两个人不禁吵了起来。

吵闹声惊动了孔子,于是出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两人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孔子上下打量一下这个人,对弟子说:“他说的没错,一年就是只有三个季节。”

路人听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可弟子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您为什么说一年是三个季节呢?”

“你没看到那个人的身体是绿色的吗?他是一只蚂蚱。蚂蚱在秋天就死去了,从来没有看到过冬天,当然以为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你和他辩论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不要和认知程度低的人争辩。

也许两个人都没有错,但由于对方知识储备、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超出个人经验范围内的东西他是无法理解的。

这种妄图说服对方的争辩不仅折磨自己,还会拉低自己的格局。

庄子·秋水》中说:”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对认知程度低的人保持沉默与尊重即可,不可争辩、不可征服,因为这是办不到的事情。

三、眼见真的为实吗?

孔子晚年的时候,有一次派道德修养最高的颜回去为大家蒸大米饭。

在等待开饭的时候,子贡跑进屋里对孔子说:”快去看看您最信任的学生颜回吧,他在偷吃米饭!"

此话令孔子大吃一惊,以颜回的道德修养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要亲自去看一看才会相信。”

来到厨房窗外,孔子从窗户中看去,果然看到颜回正在把米饭一把一把塞进嘴里。

孔子被当场打脸,非常生气。但他没有当场斥责,而是又回到房中,希望给颜回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当颜回端着米饭回到房中,孔子说:“这米饭咱们先不要吃,要先敬天敬地敬祖先。”

颜回一听,扑通一声跪下了:”这饭不能敬天地,还是咱们自己吃吧。“

当大家以为颜回要坦白的时候,颜回后边的话让大家大为震惊。

”实在对不起大家,由于我没有经验,在蒸米饭的时候打开了锅盖查看米饭是否熟了,结果屋顶的积土落在了米饭上。

米来之不易,扔了可惜,可粘了灰土又没法吃了。米饭是我弄脏的,我就把上面弄脏的米饭吃了,既没有浪费粮食我也吃饱了。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吃干净的米饭了。“

听了颜回的话,孔子感慨良多:”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持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也确信自己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凭自己的眼睛就对身边的人做出主观判断。

其实,很多真相是掩盖在”眼见为实 “之下的,需要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沟通,用其他维度去分析。

在眼见为实背后,也许有对方的委屈、无奈及很多的不得已。给对方解释的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庄子》中写道:”交友之道,莫若相知;相知之谊,莫若长久。“每个人都希望在一生中能有长久的亲密关系。

而要维系这种关系,首先便是做筛选,对我们不好的,认知不在一个维度的尽量远离,而我们真正的朋友、亲人则要保持宽容与理解,这样才得长久。

孔子有什么故事?

今天我们来聊聊孔子——这位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万世师表”。孔子不仅智慧超群,他的生活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个,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大圣人”的幽默与智慧!

一、孔子与弟子的“争论”

孔子有一群非常优秀的弟子,他们个个聪明绝顶,常常和孔子进行思想上的“交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老师,您觉得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孔子想了想,回答说:“仁。”

子贡又问:“那您觉得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孔子笑着说:“缺乏仁德。”这时,另一位弟子冉子插嘴说:“老师,那我们是不是都缺点呢?”孔子一脸无奈地摇摇头:“你们这些小子,真是给我添麻烦!”

这个小故事不仅让人忍俊不禁,也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严格要求和幽默的教育方式。

二、孔子与“礼”的故事

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去参加一个宴会,大家都很兴奋,尤其是弟子们。宴会上,大家开始畅饮,气氛热烈。

这时,孔子却一脸严肃地说:“喝酒可以,但要有礼仪!”于是,他开始给弟子们讲解如何在宴会上举杯、敬酒、致辞。弟子们听得目瞪口呆,心想:“老师,咱们是来喝酒的,不是来上课的!”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也让我们看到他幽默的一面:即使在喝酒的时候,他也不忘教导弟子们。

三、孔子与“仁”的故事

孔子提倡“仁”,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正在哭泣。孔子上前询问,得知是这个人的父亲去世了。孔子立刻表示关心,并告诉他:“要节哀顺变,人生总有离别。”

可是,那个哭泣的人却反问:“老师,您不是说人生在世要追求仁德吗?我哭是因为我对父亲的仁爱。”孔子一愣,随后笑着说:“好吧,看来我得重新考虑一下我的教义了!”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发笑,也反映了孔子在面对弟子和社会时的谦逊和幽默。

四、孔子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孔子常常鼓励弟子们学习,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大家:“你们觉得,知识和热爱哪个更重要?”弟子们纷纷回答:“当然是知识!”孔子听后,微微一笑,摇头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时,一个弟子立刻反驳:“老师,那我乐于吃饭,是不是就能成为大厨?”孔子哈哈大笑:“只要你乐于学习,就一定能成为大厨!”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智慧,也让人忍俊不禁,毕竟,谁不想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偶尔来点幽默呢?

结语

孔子的故事总是让人忍不住发笑,他的智慧和幽默使得教育变得轻松而有趣。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幽默感的人。希望这些故事能让你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像孔子一样,既有智慧又不失幽默!

如果你喜欢这些故事,别忘了点赞和分享哦!咱们下次再聊更多有趣的历史人物!

【关于孔子的典故举例三个-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有哪些除了嫦娥奔月 下一篇:关于孔子的历史典故,关于孔子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