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更新:02-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出自《论语》的27个成语典故  向孔子学做人

教育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为政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修身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退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处事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感悟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目 前制止。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27.【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向孔子学做人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1. 诚信:言而必有信

2. 孝道:百善孝为先

3. 悔过:知错要悔改

4. 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5. 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 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世之道

1.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 善变通,不唯我独尊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和为贵:善用和字来处理各种关系

5. 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1. 流言止于智者

2. 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3. 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 行之以忠

5. 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 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2. 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 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五,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1. 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六,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1.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 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

5. 活到老,学到老

七,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1. 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2. 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3. 要懂得灵活变通

八,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

1. 吾日三省吾身

2. 谦虚是一种美德

3. 小不忍则乱大谋

4. 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5. 学会感恩

成语故事176:待价而沽丨孔子周游列国多年,虽受尊敬却难受重用

待价而沽(dài jià "ér gū),意思是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来做官;后多比喻等待好的机遇、条件做事或任职。成语出自《论语·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祖上乃宋国贵族,其父因避难逃至鲁国定居,后于鲁国昌平乡陬邑生下孔子。

彼时,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争相称霸,互相攻伐不止,以致传统的礼仪道德遭遇毁灭性破坏,自幼熟悉传统礼制的孔子,一心想要恢复旧有的安定秩序,为此他在潜心修学后,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推行“仁、礼”。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从二十多岁就开始进入仕途,在鲁国担任委吏、乘田等小官的同时,又开办私人学校,招收弟子传授儒学。

孔子最初在鲁国任职,直到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这才离开鲁国前往齐国。孔子当时已是颇有名气的学者,来到齐国后,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齐景公虽然对孔子颇为赏识,但因政治主张不合,齐国大臣对孔子却是多有排挤,齐景公本想封给孔子土地,便被大夫晏婴所劝阻。两年后,孔子因遭到齐国大臣的排挤迫害,被迫逃回鲁国,就此退隐治学,并修著《诗》《书》《礼》《乐》。

鲁定公时,执掌鲁国朝政的阳虎对孔子颇为欣赏,孔子借此再度入仕,先后担任小司空、大司寇。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由于鲁定公沉迷女色,而孔子又与三桓(即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发生矛盾。不久,鲁国举行郊祭,后鲁定公按照惯例将祭肉送给大臣们,却并没有送给孔子,孔子知道这是国君不想继续任用自己的表现,失望之下只好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寻找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出路。

次年,孔子带领弟子来到卫国,鉴于孔子的声望,卫灵公虽然对孔子非常尊重,但却并未予以任用,后因有人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产生疑心,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在卫国逗留一年后,离开卫国西行。

离开卫国后,孔子在先后经过曹国、宋国、郑国后抵达陈国,因始终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孔子暂时在陈国闲居下来。

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适逢晋楚争霸,夹在两国中间的小国屡遭两国侵犯,陈国便是其中之一,陈国不仅接连遭受晋楚的攻伐,甚至就连吴国也时常进犯陈国。孔子意识到,动荡的陈国也并非自己的归宿,于是离开陈国返回卫国

卫灵公得知孔子返回十分高兴,亲自前往郊外迎接,然而他对孔子仍然是只敬不用,再加上其年老怠于政事,孔子最终叹息而去。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国正卿荀跞去世,赵简子赵鞅接任正卿,开始主持晋国国政。在小国始终找不到出路的孔子,遂打算西行去见赵简子,然而当他带着弟子们赶到黄河边时,却传来了窦鸣犊、舜华被杀的消息,孔子仰天长叹,“天下无道啊!这壮丽的黄河,我却不能渡过去,这是命啊!”

弟子们不明所以,子贡上前询问,孔子回答说,“窦鸣犊、舜华乃晋国贤大夫,赵简子尚未掌权时,因两人而得以入仕从政,如今掌权却杀死两人。鸟兽对于不义之举尚且知道避讳,何况是我孔丘呢!”于是,孔子又带领着弟子们返回了卫国。

孔子辗转列国多年,虽然始终得不到重用,但他却并不气馁,仍然在不断寻找机会。一日,学生子贡询问孔子说,“假如我有一块美玉,是将他藏在柜子里呢?还是一个识货的商人将它卖掉呢?”

正在思考下面该去哪国寻找出路的孔子,闻言情不自禁地说道,“卖掉它!卖掉它!我如今也是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由于得不到卫灵公的任用,孔子返回卫国后不久,便又前往了陈国,停留一年后,又于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迁居蔡国,之后孔子又先后辗转于叶国和楚国,但仍然没有受到重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国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率军击败齐军,执掌鲁国大权的季康子询问其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求说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遂派人迎接孔子归国。于是,已经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周游列国十四年后,终于返回了母国

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孔子却仍未放弃自己推行仁政的主张,可是有心从政的他,却仍然是被敬而不用。无奈之下,孔子只好放弃从政,就此潜心治学,并最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二月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典故集锦2 有关尧舜的7个成语典故:尧天舜日等

典故集锦(第二期)1. 尧天舜日

尧、舜在位的时候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人们的赞扬。尧天舜日原用以称颂帝王的功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也作舜日尧年。

出处:(1)其仁如天,其知(通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史记·五帝本纪》

(2)“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

(3)“尧天舜日远,怀抱若为舒” ——宋代文珦《潜山集.卷九.梅雨》

2.尧鼓舜木

尧舜之时为向百姓征求建议,尧帝在朝堂旁设谏鼓,舜帝在朝堂外置一直木,名叫箴木,以供百姓们提供意见。后用以形容君主贤明,能随时接受意见,听取忠告。

出处:“尧木纳谏,舜木求箴。” ——《旧唐书·褚亮传》

3.羹墙见尧

相传在尧帝死后,舜帝日夜追思怀念他,直到尧死后三年之间,舜帝坐着时会看到尧的形象在墙上出现,吃饭时会看到尧的形象在汤羹中出现。后比喻对品德高尚的前辈追怀仰慕之切,思念之深。

出处:“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 ——《后汉书·李固传》

4.尧长舜短

尧帝身材高大,舜帝身材矮小,但他们都是圣明的贤君。“尧长舜短”形容不可以貌取人。

出处:“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 ——《荀子·非用》

5.尧舜千钟

相传尧帝和舜帝能一次饮很多钟酒,“尧舜千钟”比如人的酒量大。

出处:“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ke)。古之圣贤,无不能饮者。” ——《孔从子·儒服》

6.尧趋舜步

指像尧舜这样的贤明君主的行为举止,比喻政局稳定而清明。

出处:“太乙奉引,庖牺左右;尧步舜趋,禹驰汤骤。” ——杜甫《朝献太清宫赋》

7.禹行舜趋

形容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矩。

出处:“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 ——《荀子·非十二子》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