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正传——孔子的故事(10)孔子教育主张
孔子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三十七岁的孔子自齐国返回了鲁国,专心招徒施教。慢慢地,他的声名越来越大,弟子也越来越多。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每个人不论贵贱贫富,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据《论语•述而》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于想来拜师求学的人,他没有不认真教诲的。
孔子的弟子有鲁国的,有齐国的,还有来自宋、卫、陈、晋、秦、楚、吴、蔡等国的。他们的家境、身份也千差万别,有粗鄙野蛮的子路,有谦虚好学的颜回,有家境贫寒的冉雍,有富商大贾的子贡,有岀身贵族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还有曾经坐过牢的公冶长,等等。孔子将他们收在门下,耐心教育,引导他们走上成才之路。
孔子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即不轻易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感悟。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弟子首先让他们认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并“举一而反三”。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即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有一次,弟子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说,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
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说,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看父亲兄长是否同意。
然而,当弟子冉求去问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孔子很肯定地回答:“对,对,听说了就要实行!”
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
孔子说:“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比较懦弱,所以就鼓励他,督促他实行得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就有意地抑制一下他,让他缓和一些。
有一次,弟子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
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
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弟子仲弓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庄重,管理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孔子曾评价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又仁慈贤德,因此孔子就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告诉他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认真,要宽以待人。
另一名弟子司马牛也去请教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却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因为,孔子认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对他就强调说话要谨慎,要言行—致,而不是只空谈“仁”。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很认真地问孔子:“先生,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
“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
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
“那么,子张呢?”子夏又问道。
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
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为什么还来向您学习呢?”
孔子微微一笑,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是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是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向我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听了,感觉豁然开朗。
孔子讲究“教学相长”。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他和弟子们天天在一起,研究“道”,讨论“德”,论述“仁”,解释“孝”,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
就这样,孔子从三十七岁到五十岁,十四年间,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培养弟子上。他一生中最杰岀的弟子,比如孔门十哲中的颜回、子路、子贡、冉求、闵子骞、冉耕、冉雍、宰予等,都聚集到了他的身边。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徜徉于他和弟子们用丰富的心灵、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共同营造的“心忧天下”的境界和“乐以忘忧”的快乐之中。
《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可以想象,在杏花烂漫的水边高地上,孔子闲坐其上,弹着琴,唱着歌,弟子们围绕着他,吟诵诗书,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杏坛,成为我国古代教书育人的诗意象征。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的时候,在大成殿前面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纪念孔子在杏坛设教授徒。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春天,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到曲阜孔庙祭孔,为赞扬孔子“杏坛设教”的伟大功绩,写下了《杏坛赞》诗文:“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曲阜孔庙杏坛
讲好孔子故事:25-27篇
25:老子赠言
孔子与老子促膝畅谈,获益匪浅。临别之际,老子再次语重心长地赠言给孔子:心明眼亮看得透的人,却容易遭遇横死,是因为太爱议论别人;博学多闻擅长辩论的人,却容易危害自身,是因为太喜欢揭别人的短。
这说明为人不仅要思进,更要思危、思退、思变。孔子与老子的会面不仅仅是两大先哲的会晤,更是儒与道两种思想的碰撞,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6:访乐苌弘
孔子访周,不仅向老子问礼,还向博学多才的贤士苌弘问乐。他疑问来自周武王的《武》乐与来自大舜的《韶》乐有什么异同。苌弘解答道,两者都是抵达至高境界的乐曲,但细细区分,《韶》乐又胜一筹,达到化境。
苌弘不仅详细解答孔子的问题,更对孔子的仪容与智慧大加称赞,认为在孔子身上能够看到圣人复起的迹象。
27:有教无类
孔子访周不虚此行,这次旅程孔子与当世贤人直接交流,在见闻、礼乐等很多方面都又得到了长足进步。
访周归来后,闻名而来拜师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孔门的规模日益增大。孔子收徒,不分贫富贵贱,不论远近亲疏,只要诚心向学,他便诲人不倦。这就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有教无类”。
儒商大厦平台
【关于孔子的故事10字、关于孔子的故事10字概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