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故事,呈现孔子的六大智慧
01
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孔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02
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
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
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03
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04
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05
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06
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
“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
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
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学文化精选”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孔子一生中都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对我们又有何启示?
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可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就是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故事二: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故事三:树德与树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赠送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里。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孔子有什么故事?
今天我们来聊聊孔子——这位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万世师表”。孔子不仅智慧超群,他的生活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个,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大圣人”的幽默与智慧!
一、孔子与弟子的“争论”
孔子有一群非常优秀的弟子,他们个个聪明绝顶,常常和孔子进行思想上的“交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老师,您觉得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孔子想了想,回答说:“仁。”
子贡又问:“那您觉得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孔子笑着说:“缺乏仁德。”这时,另一位弟子冉子插嘴说:“老师,那我们是不是都缺点呢?”孔子一脸无奈地摇摇头:“你们这些小子,真是给我添麻烦!”
这个小故事不仅让人忍俊不禁,也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严格要求和幽默的教育方式。
二、孔子与“礼”的故事
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去参加一个宴会,大家都很兴奋,尤其是弟子们。宴会上,大家开始畅饮,气氛热烈。
这时,孔子却一脸严肃地说:“喝酒可以,但要有礼仪!”于是,他开始给弟子们讲解如何在宴会上举杯、敬酒、致辞。弟子们听得目瞪口呆,心想:“老师,咱们是来喝酒的,不是来上课的!”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也让我们看到他幽默的一面:即使在喝酒的时候,他也不忘教导弟子们。
三、孔子与“仁”的故事
孔子提倡“仁”,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正在哭泣。孔子上前询问,得知是这个人的父亲去世了。孔子立刻表示关心,并告诉他:“要节哀顺变,人生总有离别。”
可是,那个哭泣的人却反问:“老师,您不是说人生在世要追求仁德吗?我哭是因为我对父亲的仁爱。”孔子一愣,随后笑着说:“好吧,看来我得重新考虑一下我的教义了!”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发笑,也反映了孔子在面对弟子和社会时的谦逊和幽默。
四、孔子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孔子常常鼓励弟子们学习,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大家:“你们觉得,知识和热爱哪个更重要?”弟子们纷纷回答:“当然是知识!”孔子听后,微微一笑,摇头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时,一个弟子立刻反驳:“老师,那我乐于吃饭,是不是就能成为大厨?”孔子哈哈大笑:“只要你乐于学习,就一定能成为大厨!”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智慧,也让人忍俊不禁,毕竟,谁不想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偶尔来点幽默呢?
结语
孔子的故事总是让人忍不住发笑,他的智慧和幽默使得教育变得轻松而有趣。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幽默感的人。希望这些故事能让你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像孔子一样,既有智慧又不失幽默!
如果你喜欢这些故事,别忘了点赞和分享哦!咱们下次再聊更多有趣的历史人物!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哪些【关于孔子的有关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