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让一寸”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孔子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前往齐国的路途。一路上,弟子们围绕在孔子身边,或请教问题,或讨论学问,气氛融洽。
当他们来到一条狭窄的山间小道时,对面也走来了一队人马。两队人马在小道上相遇,小道仅能容一人通过,一时间双方都陷入了僵局。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豪爽直率,见此情景,上前一步,大声说道:“对面的人听着,我们是孔夫子的弟子,正要前往齐国,你们速速让开道路!”对面的人听到这话,却并不示弱,也有一人站出来回应道:“我们也有急事在身,为何要给你们让路?”双方言语渐渐激烈起来,气氛变得紧张。
孔子见状,赶忙制止了子路,他微笑着走上前,对着对面的人作揖行礼,说道:“各位,行路相逢,皆是缘分。此道狭窄,互不相让,大家都无法前行。不如我们各退一步,礼让一寸,如此既能化解僵局,又能彰显君子风度。”
对面的人看到孔子如此谦逊有礼,态度诚恳,心中的怒气也消了大半。为首的人也向孔子回礼,说道:“久闻孔夫子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就依夫子所言,我们后退让路。”于是,对面的人纷纷向后退去,孔子这边也有序避让,很快,两队人马都顺利通过了这条狭窄的小道。
继续前行的路上,弟子们纷纷向孔子请教。子贡问道:“夫子,方才我们人多,为何要向他们让步呢?”孔子语重心长地说:“礼让并非示弱,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与人相处,多一分礼让,便能少一分纷争。若都争强好胜,互不相让,最终只能两败俱伤。”
子路听后,也意识到自己的鲁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夫子,我明白了,以后我定会注意。”孔子拍拍子路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通过这件事,弟子们领会了孔子“礼”的思想内涵,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教导晚辈待人接物要谦逊礼让的生动典故 。
讲好孔子故事:25-27篇
25:老子赠言
孔子与老子促膝畅谈,获益匪浅。临别之际,老子再次语重心长地赠言给孔子:心明眼亮看得透的人,却容易遭遇横死,是因为太爱议论别人;博学多闻擅长辩论的人,却容易危害自身,是因为太喜欢揭别人的短。
这说明为人不仅要思进,更要思危、思退、思变。孔子与老子的会面不仅仅是两大先哲的会晤,更是儒与道两种思想的碰撞,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6:访乐苌弘
孔子访周,不仅向老子问礼,还向博学多才的贤士苌弘问乐。他疑问来自周武王的《武》乐与来自大舜的《韶》乐有什么异同。苌弘解答道,两者都是抵达至高境界的乐曲,但细细区分,《韶》乐又胜一筹,达到化境。
苌弘不仅详细解答孔子的问题,更对孔子的仪容与智慧大加称赞,认为在孔子身上能够看到圣人复起的迹象。
27:有教无类
孔子访周不虚此行,这次旅程孔子与当世贤人直接交流,在见闻、礼乐等很多方面都又得到了长足进步。
访周归来后,闻名而来拜师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孔门的规模日益增大。孔子收徒,不分贫富贵贱,不论远近亲疏,只要诚心向学,他便诲人不倦。这就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有教无类”。
儒商大厦平台
六个故事,二十四个字,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智慧
1、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左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20字、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字左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