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题目 关于孔子的故事800字作文

更新:02-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讲好孔子故事:25-27篇

25:老子赠言

孔子与老子促膝畅谈,获益匪浅。临别之际,老子再次语重心长地赠言给孔子:心明眼亮看得透的人,却容易遭遇横死,是因为太爱议论别人;博学多闻擅长辩论的人,却容易危害自身,是因为太喜欢揭别人的短。

这说明为人不仅要思进,更要思危、思退、思变。孔子与老子的会面不仅仅是两大先哲的会晤,更是儒与道两种思想的碰撞,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6:访乐苌弘

孔子访周,不仅向老子问礼,还向博学多才的贤士苌弘问乐。他疑问来自周武王的《武》乐与来自大舜的《韶》乐有什么异同。苌弘解答道,两者都是抵达至高境界的乐曲,但细细区分,《韶》乐又胜一筹,达到化境。

苌弘不仅详细解答孔子的问题,更对孔子的仪容与智慧大加称赞,认为在孔子身上能够看到圣人复起的迹象。

27:有教无类

孔子访周不虚此行,这次旅程孔子与当世贤人直接交流,在见闻、礼乐等很多方面都又得到了长足进步。

访周归来后,闻名而来拜师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孔门的规模日益增大。孔子收徒,不分贫富贵贱,不论远近亲疏,只要诚心向学,他便诲人不倦。这就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有教无类”。

儒商大厦平台

六个故事,二十四个字,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智慧

1、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左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失人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孔子正传——孔子的故事(11)孔子为政理想

鲁国三桓专政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孔子四十二岁。这年的十二月,流亡在晋国的鲁昭公去世,擅行君位多年的季平子拥立鲁昭公的弟弟姬宋继任国君,即鲁定公。

鲁定公虽然名义上当了鲁国国君,但是政权依旧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家族手中,特别是季孙氏家族的宗主季平子更为霸道,可以说一手遮天。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季孙氏家族的总管阳货也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想方设法地拉拢叔孙氏和孟孙氏家族的总管、家臣,形成了很大的势力,不把家族宗主放在眼里。鲁国的政治形势越来越混乱。

四十二岁的孔子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他对于鲁国的政治形势看得明明白白,但是又无可奈何,除了内心苦闷之外,只能尽力办好自己的学校,希望尽快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来改变社会混乱不堪的局面。

在孔子看来,治政与做人,二者是统一的。他认为,治政贵在用人,只有越来越多的道德高尚、心怀仁爱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才能造就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良好局面。

为了培养为政治国的优秀人才,孔子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向弟子们阐述他的政治理想和为政理念。

针对鲁国自上而下出现的混乱形势,孔子教导弟子,作为为政治国的执政者,应该循正理,走正道,才能以身作则,发挥带动影响作用,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取得好的治理效果。

论语》中记载了很多他的关于从政的言论。

孔子对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执政者本身品行端正,不发岀命令,人们也会按照要求去做;执政者本身品行不端正,虽然三令五申,人们也不会听从。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怎么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治理政事的要义在于执政者行为端正。执政者带头行为端正,谁敢行为不端正呢?

孔子经常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耀眼的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周围的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有一天,孔子讲完课后,坐在讲坛上休息,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恭敬地陪坐在两旁。

孔子见弟子们有些拘束,就启发他们说:“我不过比你们年龄大几岁,不要顾虑我是老师就很拘束。平时你们总是埋怨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而起用你,你们都打算干些什么呢?”

子路不假思索,马上站起来说道:“拥有一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处在大国威胁的夹缝之间,再加上战争,接着又发生自然灾害,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百姓们勇敢善战,而且知道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说说,你的打算是什么?”

冉有站起来回答:“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富足起来。如果说修明礼乐,那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的志向呢?”

公西华回答说:“我实在不敢说能够干什么,但是愿意学习。如果举行祭祀活动或者同诸侯国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当个小小的司仪。”

只有曾皙没有说话,一边听一边思考而且一边还在鼓瑟。孔子把目光转向曾皙,问道:“曾皙,你是怎么想的啊?”

曾皙将弹瑟的节奏逐渐放慢,音调慢慢稀疏,接着“铿”地一声停顿下来。他把瑟放在前面的几案上,站立起来,说:“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人所讲的有点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没有关系!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到了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夹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里洗洗澡,登上舞雩台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道:“我赞成曾皙的志向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曾皙故意留在最后。他小声地问孔子:“他们三个人讲的怎么样呢?”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那么老师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首先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能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宗庙,会盟诸侯,不是诸侯国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如果只能当个小司仪,那么谁能当大司仪呢?”

曾皙听了,默默地点点头。

又有一天,鲁定公派人来请孔子进宫谈话。

鲁定公姬宋接替哥哥鲁昭公做了国君,对季平子是又怨恨又畏惧,因为他虽然名义上做了国君,但是政事都掌握在“三桓”家族的手中,大事就没有说了算过。鲁定公早就知道孔子教学成绩斐然,主张“君君,臣臣”和“仁道”,就请他来询问一些关于君臣之道的问题。

孔子进宫后,先在堂下叩拜,然后到了堂上后又进行叩拜。这些完全是遵循古礼,在当时基本不用了,但是孔子仍然坚持这样的礼仪,并认为这是尊君的具体表现。

孔子遵从鲁定公的话落座后,鲁定公问孔子:“国君使用大臣,大臣服侍国君,都应该怎么做?”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按照礼制的规定来领导大臣,大臣对于君主要尽心竭力。”

这是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的根本看法和原则意见。

鲁定公因为政权旁落,感受到了“三桓”家族的威胁,所以向孔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充满了智慧,兼顾到了君臣关系的两个方面。

鲁定公一下子就听明白了,连声说:“说得好!说得好!”

君臣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孔子劝谏鲁定公要稳重,谨言慎行,不要和“三桓”家族对立而要讲究圆通。他提示“三桓”家族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因为他们如此对待国君,他们的家臣对待他们同样也不会忠心耿耿,所以现在要静观其变。同时,孔子也表示要抓紧时间培养弟子,为朝廷多培养随时可以使用的各种优秀人才。

孔子研究院《侍座》雕塑

【关于孔子的故事题目 关于孔子的故事800字作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20字、关于孔子的故事二十字左右 下一篇: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