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古代】

更新:02-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百善孝为先】让孝道蔚然成风!来听听十大孝子的动人故事~

“百善孝为先”

从古时候起,孝老爱亲

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国人传扬至今

孝感,中国孝文化之乡

在这座因东汉董永卖身葬父而得名的城市

孝道之风,沿袭千年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打动人心的孝子故事

10月10日晚

2019中国·孝感孝文化旅游节

在孝感市文化中心大剧场开幕

开幕式上

第十届“十大孝子””获表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了解他们的动人故事~~~

沈飞:用二十多年的坚守浇灌着孝德之花

沈飞:男,43岁,他的父亲现已81岁高龄,前后中风6次,双腿瘫痪,严重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20多年来,他给老人喂饭、擦身、晒洗、帮排便。

为了使父亲通便,沈飞就从饮食和药物上入手。每天都做些柔软易消化的菜。由于父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每天最头痛的是给父亲喂药,老人家总是不吃药,每次就像哄小孩子一样,变着花样“哄着”,才肯吃药。到现在,也只有沈飞才能“哄得住”老人。晚上他总是和衣而眠,因为他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每天早上到菜场买菜后,还要变着法地做适合父母吃的早点,下班后又急匆匆赶回家做饭。有时,两个老人都病倒在家,都要靠沈飞一个人照顾。父亲经常将大小便排在裤子里、轮椅上,沈飞都不厌其烦地将父亲衣裤脱下清洗,然后换上干净的衣裤。父亲床上的床单、被套经常换洗。

淳朴农妇罗秀梅:孝心养得百岁老

罗秀梅:女,72岁,云梦县下辛店镇张台村村民。1965年结婚时,公公已去世5年。她和婆婆一起辛勤劳动挣工分,将年幼的3个弟弟妹妹拉扯大,操持他们成家立业。她开荒种菜,各种时令蔬菜尽早种、抢先熟。还经常购买鱼、猪肉和豆制品相搭配做菜。每一次开饭,老人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夏天烧凉茶、熬绿豆汤供老人饮用。由于饮食调和、有规律,老人的气管炎好了,血压不高了,感冒咳嗽也很少。老人两次摔伤,及时治疗,精心伺候老人的吃喝、梳洗和大小便,不嫌脏、不怕累。面对老人的唠叨,总能够体恤、忍让,从不把老人的过失放在心上。罗秀梅以老人的长寿为荣,细心照料老人饮食起居。百岁高龄的邓贤务老人如今五世同堂。

陈想生:安装监控防母亲在家出意外

陈想生:男,54岁,是应城二中的一名数学老师。

二十多年如一日,陈老师毫无怨言悉心照料父母,平时陪吃陪住,住院陪护。母亲患有精神抑郁症,发病期间,精神亢奋,胡言乱语,大小便失禁,他更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精心侍奉。为方便照看母亲,特意在母亲的房间里安装了电子摄像头,绑定在手机上,可以24小时看到母亲在家的活动情况,一有意外,及时赶回。父亲身患癌症,他不顾白天上班劳累,晚上赶到医院陪护,一直坚持到父亲去世。母亲身患多种疾病每年住院5、6次,医药费自付部分2万多元和父亲去世的安葬费都是他承担的。母亲过早挑食,他每天起早床到街上买回母亲喜爱的早点。有时母亲想吃稀饭,他就早起,煮好让母亲吃。平时他还为母亲洗澡、梳头、剪头发,洗衣服、晒被褥,陪母亲聊天,收看楚剧、黄梅戏。

梅巧兰:负债为公婆治病

梅巧兰,女,36岁,是一名幼儿园老师。2007年,梅巧兰婚后仅一年,婆婆患肺癌晚期,卧床两年的时间里,她从饮食上调理,从心理上疏导,激励婆婆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婆婆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极速恶化。为了给婆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负债三万元。

婆婆去世后不久,公公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用胃管给公公灌注流食,坚持每天帮公公翻身、擦洗身子、倒屎倒尿,坚持给公公按摩,保持老人的血脉通畅,亲自为公公理发、剃胡子、剪指甲。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瘫痪几年的公公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并且病情逐渐好转。在公婆患病期间,为减轻家庭负担,丈夫外出务工,梅巧兰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照料患病在床的公婆。

黄远珍:用乐观和坚强撑起特殊的家

黄远珍:女,63岁,1978年,黄远珍从四川省蓬溪县远嫁到孝南区毛陈镇焦湖社区唐家下湾,和村民唐友发结为夫妻。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丈夫唐友发自幼智障且体弱多病,家里还有一个严重智障的小叔子和四个小姑子,最小的才6岁。黄远珍的到来,无疑是给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一转眼41年过去了。这些年,小姑子们都出了嫁,自己的三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家里又遭遇了新的变故:顶梁柱公公病逝,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已是花甲之年的黄远珍用她的乐观和坚强撑起了这个家。83岁的婆婆一个疏忽就会走失,她每次都及时找回。为了照顾家人,她从未出远门,极少走亲戚。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和女儿都孝顺善良,家人说没有她这个家就完了,村民说她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女人。

雷向东:他忠孝两全当楷模

雷向东,男,45岁,大悟县国家税务总局大悟县税务局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初,雷向东的父亲确诊为右脑大面积脑瘫、小脑部分严重钙化,还伴有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转回家中护理。父亲每顿的饮食都是靠胃管用针筒慢慢打进去。为了父亲能好受一些,在咨询过医生后,雷向东为父亲拔掉了胃管,每餐改由自己用小勺一点一点喂食。父亲整日卧床,肠胃功能差容易便秘,无法正常排便,他每天都会亲自动手,为父亲排便。每天为父亲擦洗几次,扑上爽身粉。5年来,他父亲身上没有一块因长期卧床而出现褥疮。

黄嫘:她是公婆的小棉袄

34岁的黄嫘是湖南人,工作于孝感市纪委监委。为支持军人丈夫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她来到了孝感;因丈夫工作性质特殊,常年不在家,她扛起了照料家庭的重担。婆婆患有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她把婆婆接到孝感同住。婆婆发病时坐卧不宁,为了专心照顾婆婆,她忍痛将不到两岁的女儿送去托幼班。她待婆婆真心实意,婆婆逢人便骄傲地说:“我的儿媳就是我的小闺女、小棉袄!”担心婆婆太孤单,她又把公公接到孝感,让两位老人能相互陪伴。担心公婆远离家乡,难以融入新环境,她主动联系邻居,一家家走访,请邻居们平时能带着公婆熟悉环境,参加小区里的老年活动……在她的细心照顾下,公婆过上了三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生活,日子过得充实、愉快、幸福。

余祥炳:孝心情深一家亲

余祥炳:男,是安陆市第八届政协委员,他的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排行老二,母亲程启绍今年74岁,七八年前检查出患有高血压、脑梗塞,为方便照顾父母,他特意在自家附近的府城明珠小区购置了一套房子给父母居住。

2015年5月16日,正值公司的生意旺季,母亲突发脑梗塞,陷入昏迷不能说话,他接到消息后直接扔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赶到母亲住处,将她送往普爱医院,因为救治及时,母亲终于醒了过来。

母亲住院期间,主动承担了大部分护理事宜给老人喂饭、按摩、擦洗,无不亲力亲为。母亲出院后的第二天,兄弟姐妹都各有困难,他便主动承担了母亲的赡养事宜,此后每年清明节后,他都会送母亲去医院定期住院治疗。

他为家乡出资修路、“六一”儿童节个人捐赠1万元、号召商会会员捐款共计20余万元、优先招收贫困户在公司就业……

李彩霞:孝敬公婆撑起幸福一家

李彩霞:女,38岁,是临空经济区闵集小学老师。2014年,她的公公经医生诊断为恶性淋巴癌,她每天精心呵护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他,从不嫌麻烦,每到吃饭前把围裙带上,吃过后再摘下来。

2019年,婆婆又突发脑梗。经过精心护理,不断治疗,婆婆能进行简短的交流,尽管吐字不清,但李老师每天还是和她话话家常,以宽慰老人,每天不同的食品搭配,一天三餐,定时定量。每天搀扶着婆婆在床上坐一会,这一坐就是十几分钟,没等坐稳就又得躺下去。

多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不厌其烦地陪着公婆住院看病、伺候老人的生活。

楚登峰:永葆孝亲敬老的初心

楚登峰:男,44岁,是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也是一名退伍军人。

2004年底,他的母亲患上了尿毒症,面对身染重疾的母亲,他精心侍奉,挑选最新鲜精良的食物给母亲做饭,贷款借钱买了一间适合母亲养病的房子。他的母亲每周2-3次到孝感市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他用电动车载过去,做完了再接回来,风雨无阻。母亲去世后,他把母亲崭新的未穿过的衣物,随精准扶贫队员一起亲手送到精准扶贫困难群众家里、手中。在生活中,他除了对母亲尽孝,也去到农村福利院、贫困农户家中,积极参加“慈善一日捐”,为困难群体伸出援手。2010年,岳母结石,岳父胆囊住院期间,他始终不离不弃,守侯在病床前,尽到一个做女婿的孝心,直到病好出院为止。生活中,他尽心尽力帮他们处理家务。

人人都是父母生

天高地厚养育恩

行孝立德是根本

孝子故事伴我行

……

孝感十大孝子

他们用真情赢得群众赞誉

用坚守传承孝道家风

今天,请将掌声给他们~

“最美家庭”故事|周菊:孝亲爱亲30载 也关风雨也关情

齐鲁网泰安10月11日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泰安市“爱在重阳 孝传万家”万人签名暨泰安市“最美家庭”故事巡讲活动启动,为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我们将走近这些敬亲孝亲典范人物,分享她们的温情故事,倾听她们的心路历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周菊的故事。

说起周菊,很多人都不陌生。她是泰安市泰山区十二届政协委员、泰安市女企业家协会会员,泰安市周菊形象公园总经理,更是孝亲爱亲的典范。

周菊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自她记事起父亲就一直体弱多病,母亲患有先天残疾,哥哥患有大脑炎后遗症。人穷志不短,家庭的磨难造就了她不服输的个性。为了替家里分担生活压力,读完初中后,周菊辍学步入了社会。

“我在建筑工地打过零工,在山东矿业学院做过临时工。但微薄的工资,对这个病残之家实在是杯水车薪。为补贴家用,我在矿院东门经营起一个不足8平方的美发店,白天理发,夜晚在总机值班,夏天还抽空卖冰糕……”对于当时的情景,周菊依然历历在目。

在追梦的年纪,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尽管有时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想到一家人的温饱有了着落,周菊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家人的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周菊的父亲又被确诊为胃癌。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打在周菊身上,她一时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树立起的生活信念似乎瞬间被击得粉碎……等回过神儿来,周菊再次选择直面现实。

“有病得治,日子得过!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先救命啊!”周菊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卖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然而,父亲的病却不见好转,医生无奈劝她办理出院手续。

“我满怀沉重的心情借来地排车,拉着骨瘦如柴的父亲回家……”说到这里,周菊潸然泪下。

那段时间,家人一日三餐需要她,病重的父亲需要她,那二亩责任田也需要她。里里外外没黑没白的奔波,可再苦再难周菊从不唉声叹气。她竭尽全力照顾着家庭和生意,维系着全家人的生计,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人,要让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享受到健康的生活。

1991年,周菊的父亲去世了。茫然四顾,家里除了老母亲、哥哥、嫂嫂三个残疾人和年幼的侄女,还有一屁股债……一家人生存的担子,别无选择地落在周菊的肩上,她成了别人眼中的“拼命三郎”。

为尽快站稳脚跟,周菊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职业医护函授班,取得了中专;她不断到北京、上海、广州各大医院、专业机构,拜名师学习技艺和医学美容前沿技术,并在全国美容美发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四项全能”冠军。

慕名前来的客人越来越多,门店也扩大到500多平方,2005年周菊组建了公司,以此为平台,先后安置下岗失业女性200多人,常年带薪培训2000多人,其中20多人有了自己的门店或公司。

家人永远是周菊最深的牵挂。她一边为事业打拼,一边为家人操持着。

“正常的头疼脑热好应付,最让人有劲儿使不上的是智力缺陷的哥嫂有病不会表达!”周菊说,“嫂子患有哮踹和顽固性胃溃疡,不舒服时就不吃不喝,越难受越问不出话来,每次都得哄她去医院,用调羹一口口喂她吃中药。”

“嫂子虽然不会巧言花语,但知道我疼她,每次打电话说回家,她都先倒上一杯水,笑嘻嘻地在大门外张望着等候,进家后急忙端给我水,不等喝完又加上,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一种亲近。”周菊说道,泪中带笑。

2001年秋天,母亲因患泪囊炎做了手术,周菊寸步不离陪护在一旁,母亲住院20多天,她就在床沿上睡了20多夜,出院时瘦了十几斤。

2016年底,周菊的哥哥又被确诊为脑胶质瘤晚期,当时侄女孕期6个多月,周菊不敢告诉她实情。从入院治疗、请专家手术到术后放化疗,全靠周菊和丈夫操劳。令周菊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哥哥病情稳定,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专家也颇感意外。

周菊说,风风雨雨30多年,她和家人是在身边人的关心、帮助、支持下走过来的,她也从周围人身上学会了给予爱、奉献爱。

她经常聘请养生专家举办健康公益讲座,发起公益沙龙120多期次;她时常免费发放科普资料和生活用品,受益人群万余人;她还和丈夫组织志愿队伍给老人们献爱心,为贫困村筹集善款改善办学条件,募捐衣服、学习用品、文体设施等近2000件(套)。

她曾联合全市十佳孝星,向全社会发出敬老助老倡议,率先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保险;她每年出资2万多元走访慰问老人;她响应妇联号召,捐资救助贫困母亲。

“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选择,但亲人不能选择!我觉得为亲人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谁都该这样做!”周菊坚定地说道。

【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古代】】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孝亲敬老的故事3个50字 下一篇:关于孝亲的故事简短,关于孝亲的两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