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
在春秋时期,郯子出生在山东省郯城县的一户普通农家。他的父母年事渐高时,同时染上怪病,眼睛先是痒,后来疼,最终双目失明。郯子四处求医问药,试了无数偏方奇药,数年过去,父母的眼睛仍不见好转。
后来,一位世家名医给了郯子一个药方,药引子是野鹿乳。医生称野鹿乳能滋润真阴、济助元田,有强筋骨、通血脉、消除阴翳的功能,对眼疾有奇效,但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且捕鹿取乳会使母鹿受惊,降低鹿乳药用价值。而野鹿成群活动,有公鹿警戒,接近鹿群并挤取鹿乳几乎不可能。
郯子变卖了部分家产,凑钱买了一张野鹿皮和一只银瓶,背着干粮和草鞋,前往野鹿出没的马陵山。为躲避猛兽,他在树上过夜,发现野鹿能闻到他身上的气味后,便专找鹿群停留过的地方睡觉,身上渐渐散发浓烈臊臭味。
不知过了多久,在干粮快吃完时,郯子发现鹿群里有了小鹿。他从逆风方向朝鹿群移动,披好鹿皮,套上鹿头,屏着呼吸爬向鹿群。野鹿没有惊慌,一只小鹿甚至过来在他身上蹭,母鹿也跟了过来。郯子趁小鹿吃奶时,用银瓶熟练地挤取了鹿乳。
郯子刚准备回家,却发现一个猎人正拉弓向他瞄准,他立即掀掉鹿皮大声呼叫。猎人走近后,郯子讲述了为父母治病取鹿乳的经过。猎人赞叹他的孝行,给他指了下山的路和近路。郯子第二天傍晚就回到家,服侍父母喝了药和鹿乳。三天后,失明十几年的父母奇迹般恢复了视力,郯子的孝心也被乡亲们称赞。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关于孝顺的典故,出自《二十四孝》。
2. 啮指痛心:
•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在山中打柴时,因母亲咬破手指而突然感到心痛,于是急忙回家。原来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便用咬手指的方式呼唤曾参。这个典故体现了母子间深厚的感情和孝顺的美德。
3. 芦衣顺母:
• 讲的是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闵损(闵子骞)的故事。闵损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继母对他不好,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父亲知道后要休妻,闵损却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以此感化了继母。这个典故表现了闵损的孝顺和宽容。
4. 亲尝汤药:
•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卧病三年,刘恒常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汤药须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这个典故彰显了汉文帝对母亲的孝顺和关怀。
5. 拾葚异器:
• 汉代蔡顺在兵荒马乱的饥荒时期,拾桑葚充饥。他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这个典故体现了蔡顺的孝顺和节俭。
6. 埋儿奉母:
• 东汉郭巨家境贫困,为了供养母亲,打算埋掉儿子以节省粮食。在挖坑时,他意外发现了一坛黄金,得以兼养母子。虽然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过于极端,但在当时却被视为孝行的典范。它反映了古代人们为了尽孝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不过,现代社会普遍倡导理性尽孝,避免愚孝行为。
7. 卖身葬父:
• 东汉董永因父亲亡故无钱安葬,便卖身至一富家为奴以换取丧葬费用。在上工路上,他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这个典故以神话色彩展现了董永的孝顺和天帝之女对孝行的赞赏。
这些典故都是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体现,通过讲述孝顺子女的事迹来弘扬孝道和家庭。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顺父母、珍视家庭情感的美德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关于孝的故事名称【关于孝的著名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