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思想:《论语》中的20句名言,让你领悟孝敬的真谛
导语:孔子孝道思想源远流长,本文将通过《论语》中的20句名言,为您深入剖析孝敬的真谛。让我们一同在孔子的智慧中寻找孝敬之道,践行孝敬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解释:孔子说,学生在家中应孝顺父母,在外面应尊敬兄长,言行谨慎且诚信待人,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人。在做好这些品德修养之后,如果有余力,再追求学问。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解释:孔子认为,现在的所谓孝顺仅仅停留在能够供养父母的层面,但这并不足够,因为连犬马都能得到喂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人与畜牲在供养上的区别在哪里呢?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指出,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儿女不应远离家乡,如果确实需要远行,也要有个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以便能够及时照顾到父母。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教导说,侍奉父母时遇到他们有过失,应当委婉地规劝。如果看到父母不愿意采纳意见,仍要保持尊敬而不违背,即使因此付出辛劳也不能心怀怨言。
5.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认为,一个人在父亲去世后三年内仍然能遵循父亲的正确原则行事,可以称得上是孝顺。
6.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论语·为政》)
解释:孟懿子询问孝道,孔子回答“无违”,即不要违背父母的合理意愿和教导,同时也暗含遵从社会和礼法的意思。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提醒人们要时刻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其年迈而担心,从而更好地尽孝道。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解释:子夏询问怎样才是孝顺,孔子回答说,最难的是始终保持对父母和颜悦色的态度。即便是在劳动和饮食上为父母服务,如果没有真诚的笑容和内心的尊敬,也不能完全算是孝顺。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解释:孟武伯问如何尽孝,孔子答道,孝顺体现在总是牵挂父母的身体健康,他们的疾病是儿女最大的忧虑。
10.子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解释:尽管这句话出自《中庸》,而非《论语》,但它依然体现了孔子的孝道观,指出孝顺的人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讲述先人的事迹,以此弘扬家族和社会的良好传统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解释:孔子说,当父亲在世时,可以从一个人的志向看出他是否孝顺;父亲去世后,则要看他能否在三年内继续遵循父亲的道德准则,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
12.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
解释:宰我认为守孝三年时间太长,孔子反问他,在此期间享乐是否会心安,宰我说会。孔子指出,君子在守孝期间应感到食不甘味、闻乐不欢、居住不安稳,所以才不这样做。孔子批评宰我不体谅父母养育之恩,强调三年守孝是普遍的社会礼俗。
1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解释: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回答说,礼的根本不在奢华而在节俭,办丧事,与其注重表面的形式,不如内心充满哀戚之情。这句话侧面说明了孝道中的真实情感比表面形式更重要。
1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解释:有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很少会冒犯上级;不冒犯上级的人,也几乎不会发动叛乱。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稳固,道义就会产生。孝顺和尊敬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
1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解释:孔子说,对待父母的过失,应该委婉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同意,还是要保持恭敬,不违逆他们,即使为此操劳也不抱怨。
1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解释:孔子鼓励年轻人学习《诗经》,因为它可以帮助激发情感、观察社会、团结人心、表达哀怨。而且,通过学习诗歌,可以更好地侍奉父母、服务于君主,并增加对自然界的认知。这间接表明学习以提高自我修养,进而更好地尽孝。
17.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释:子路表示愿意与朋友分享财物,即使耗损殆尽也毫无怨言。孔子接着说,不要为了苟且偷生而损害仁德,必要时牺牲生命以成就仁德。此处间接体现孝道精神,强调个体在人格完善的基础上对家庭乃至社会的担当和奉献。
1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解释:孔子说,他曾尝试整天不吃,整夜不睡,苦思冥想,但这样做并无裨益,不如专心学习。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尽孝和服务社会。
1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解释:孔子指出,单纯恭敬而缺乏礼节会让人疲于应付,过于小心谨慎却不懂礼数会变得胆小怕事,勇敢而无礼则容易冲动闯祸,率直而不讲礼节会显得刻薄。君子对亲人深沉厚爱,百姓也会兴起仁德之心;君子不忘故交,民众就不会冷漠无情。此言彰显了亲情的重要性,是孝道的一个侧面体现。
20.子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解释:孔子强调,首先是孝顺父母,其次是与兄弟和睦相处,最后将这种家庭内的亲爱关系延伸到政治治理中去。这是对孝道内涵的扩展,提倡将家庭道德推广到社会生活中。
以上20句《论语》中的孝道论述,体现了孔子对孝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要求,涉及孝顺父母的具体行动、心理状态、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
走近孔子 —孝悌之道,百善孝为先
孔子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泱泱华夏, 五千年文明,足以让我们自豪和骄傲。在中国历史的星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群星闪烁。然而,最耀眼的那颗星非孔子莫属。
孔子不仅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他的智慧无异于一轮太阳,照亮人类的文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人对孔子的评价不无溢美之处,但也不是刻意的夸张。美国建国初期的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杰斐逊宣称:《独立宣言》中关于“人人获得天赋若干规定而不可转移之权利”的条款,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法国的《人权宣言》郑重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做人的黄金准则。
孔子见老子
也许有人认为,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孔子的思想言行已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我们不必要再向历史的老人讨生活了。然而,我们说:否!孔子的学说是一颗“恒星”,光芒历久弥新。
孔子的学说,对我们今天,乃至明天的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聚巴黎,他们向世人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其实,孔子的学说,就是一门做人的学说、生活的学说。一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论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个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智慧。
今天我们不妨走近孔子,从现代生活的视角来探讨孔子的智慧,使我们的人生旅程不至于迷失方向。
孝悌之道,百善孝为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美,社会就会有序稳定。孔子主张孝悌。孝,为孝敬父母,悌,为敬爱兄长。后世孝悌连用,指孝敬长辈和友爱兄弟姐妹乃至朋友。
孔子强调做人第一,学问第二。他说:“弟子们无论在家或外出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又诚信,广泛关爱民众,并亲近仁德,然后有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
孔门弟子
百善孝为先。家无孝子,则社会无仁人,国家无忠臣。然而,如今“孝子”一词已经变异。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已经说过:“‘孝子’,就是孝顺儿子。”梁先生的幽默中含着辛辣的讽刺,讽刺了中国家庭当时的不正常现象。
这种现象,于今愈演愈烈。如今多少家庭的孩子成了“奴隶的儿子”!因为父母变成了“儿子的奴隶”!对中国家庭人际关系的描述,目前,有人比梁实秋先生的说法“更上一层楼”:中国家庭中,媳妇像婆婆,儿子像老子,孙子像爷爷。反之,则婆婆像媳妇,老子像儿子,爷爷像孙子。为人父母,从受孕开始,就为儿女谋幸福。好不容易儿女成人了,又为儿女的儿女操心。试看幼儿园、小学门口,有多少老人接送第三代!说不清多少父母抱定“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宁愿自己打工受苦,甚至卖血挣钱,供子女挥霍。“啃老族”遍及神州,着实令人扼腕。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原本用于国家与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现在借来描述“孝顺”子孙的父母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有鉴于此,我们急切呼唤:“孝悌归来兮!”
孔子对孝悌行为评价极高,他把“孝悌”视为仁之根本。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我们不妨引申言之:“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欤!”木无本不活,人无本不立,一个不孝不悌的人,是被人类所不齿的。
孔子树立了一个孝的典型,那就是他的得意弟子闵子骞。闵子骞母亲早逝,父亲续弦。后母不慈,偏爱自己生的两个孩子,对闵子骞百般虐待。闵子骞忍气吞声,从不向父亲诉说。后母给自己孩子做的过冬衣服里面用的是丝棉,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中用的则是芦花。闵子骞明知此事,却忍气吞声。
一次,父亲因事发怒,鞭打闵子骞,衣服破损,芦花露出,后母的虐待行为才露馅。父亲气愤至极,决定休掉妻子。然而闵子骞却劝阻父亲休妻。他跪求说:“现在是兄弟三人一人受寒,母亲被休后会三人受寒。”父亲听了大为感动,打消了休妻念头。后母知道后也深受感动,从此改变了恶习。
孔子推崇的舜,也是个孝悌的典型。据说尧之所以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他,就是因为他生性至孝。舜的生母死得早,其父再娶,生下了一个儿子傲慢无礼,舜的后母忌妒舜聪明懂事,在丈夫面前多次编造谎言说舜的坏话,使得父亲几次想杀死他。尽管这样遭受父母的虐待,舜居然毫无怨恨之情。依旧力尽孝道,小心服侍父母亲,尽心照顾异母弟弟,只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独自向天而泣道:“苍天啊,我对父母的孝心,是否做得不够呢?为什么父母不喜欢我呢?”
有一次,舜到粮仓上修补漏雨的地方,后母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烧死他,舜用两顶斗笠护住身体,如同两只张开的翅膀,使得自己从房顶上跳下来,能够安然脱险。还有一次,后母让舜挖井,当舜挖到深处的时候,后母又把大石头推到井里,想把舜闷死在里面,这一回,舜又从事先挖好的暗道逃了出来。一次次地遭受这样的陷害,舜依旧没有怨恨父母,还是尽做儿子的孝道。
农作,养老图
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人类的进化程度还仅仅停留在填饱肚子的阶段,舜的孝心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从而得到氏族中人的钦敬和拥护,舜的名声也得到传扬。传说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以至于他在历山务农期间,大象替他耕田,小鸟给他锄草。终于,他的孝心也感动了他的父亲和后母。慢慢的,父母知道了舜的一片孝心,对他的态度也转化为慈爱。
当时的首领唐尧听说舜因为孝心而得到氏族人的拥护和爱戴,就任用他做了宰相,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到了晚年,便将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此后,舜在位的四十八年中,敬老如亲,爱民如子,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孔子不仅主张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还要精神上赡养父母,即对老人以礼相待,表现出应有的尊敬。他主张对父母“生,待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孔子三岁丧父,后随母亲离家迁到曲阜阙里定居。他小小年纪便懂事知礼,奉母以孝,母亲病逝,他为了“葬之以礼”,决定将母亲与父亲合葬。然而,却不知道父亲坟墓的确切位置。发丧之日,他把母亲棺材停于交通要道,遍询过往来人。终于,从輓父之母那里得到父亲坟墓的准确信息,完成了父母合葬之礼。
父母老了,需要赡养,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某种程度上,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老人的关爱需要领会,老人的寂寞需要慰藉,老人的爱好需要尊重,老人的唠叨需要倾听。只有如此,才堪称为“孝”。抛弃精神赡养,纵使物质供养丰厚,也与饲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孔子如是说。
孔子主张子女要“千方百计”侍奉父母。孔子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我们要关注父母的年龄,不仅要为父母健康长寿而高兴,更要为父母年事已高,余生无多而担忧。孟武伯一次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
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给父母制造不快,除非因自己生病,不应该有让父母忧虑之处。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健在,子女不要出远门。如果必须要长期出门,也要有一个确切的地方,以便万一有事好通知。
这句话是在两千年前的农耕时代说的,那时交通、通信工具还不发达,作为一个孝子,理应如此。
《康熙南巡图》中的儿童游戏
专家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精神赡养对于老人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摩根曾对纽约的退休老人作过调查,经常受到子女或晚辈看望、宽慰的老人,比那些很少被看望、宽慰的老人有更多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对身心健康颇有裨益:由于心情舒畅,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处于良好的水平,因而能够延年益寿。反之,那些得不到晚辈的敬重、晚年孤独者,容易产生不良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对很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精神赡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人口老龄化现象愈来愈严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社会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人口中的老年人比例也愈来愈大。有些家庭,一对年轻夫妇,却要承担四个乃至五六个老人的赡养义务。这些老人们需要得到子女儿孙的关心、宽慰,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那些年轻的子女们为事业奔忙,很少有时间与老年人相处。他们有时拿出“票子”,解决物质问题,至于精神赡养问题,则无暇顾及。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他们是有“暇”阶层,但他们认为,只要给足了生活费就够了,至于其他问题,则无需多虑。有一篇小说,讲的是儿子成了著名企业家,经常出差,没有时间与寡母吃饭谈心。寡母精神寂寞。一次,儿子出远门,临走时关照母亲喂养好狗。母亲迁怒于狗,把狗拴起来,不给吃不给喝。狗饿急了,挣断绳索,把女主人当作了美餐。儿子出差回来,看到惨状,悲痛欲绝,然而,悔之晚矣!
基于这种现实,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孔子的主张,要求子女高度认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自觉性。一个村干部在村民会上对年轻人讲:“你们对待父母应该像对待儿女一样。
”这是一句深含哲理的话。试看今日之中国,有谁不爱子女如命?如果每个人都像爱子女那样来爱父母,不仅关心其物质需要,而且关心其喜怒哀乐,百般讨好,百般满足,那么,老年人赡养问题,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就迎刃而解了。
1999年春节晚会,《常回家看看》一下子唱红神州;2014年春晚,王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了?》配以网友大萌子与父亲二十多年的合影,让电视机前多少观众在除夕晚上潸然泪下,原因何在?就在于它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好感情,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回家看看,是一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在孔子孝道的影响下,中国孝子代有人出。大家熟知的如王祥卧冰、岳飞孝母、花木兰代父从军,等等。当然,更有一些无名氏在默默地演绎着孝敬之歌。
据说,有一个年过花甲的儿子有时受老父亲体罚。一次,父亲又动怒用拐杖打了他。他被打后号啕大哭。父亲看了大惑不解。因为往日儿子即使被打,仍笑颜不改,今天为什么一反常态呢?于是他责问儿子,儿子无奈只好以实相告:“父亲大人以往打我,我疼痛难忍。而这次打我我却疼痛感没有以前强,这说明父亲大人老了。我不是因疼痛而哭,而是因为父亲力气不如从前而哭啊。”这个故事使一个孝子的细心跃然可见!孝到如此,体贴入微,令人钦佩!
孔子的孝道中还包含对父母的顺从,对父母遗志的继承等内容。孔子以为对父母只有奉养和尊敬还是不够的,还要顺从。
孟懿子曾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无违。”孔子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本身有一定的意愿和要求,做子女的应该按他们的意愿与要求行事,不要在做法上与他们背道而驰。当然,从客观实际上看,如今时代在改变,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代沟,观点意见不尽相同。我们不应要求子女盲目地无条件地遵循父母意见。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父母都想子女好,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多数是对的,我们应该采纳其中的合理部分。即使父母的观点意见存在问题,我们可以设法沟通,不能针锋相对,恶言相向。有些子女不念父母养育之恩,将父母视为仇敌,实在是太过分了!
仕女婴戏
《论语·子路》中记载着一则对话,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人家一只羊,儿子便去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的正直人和你所讲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讳,儿子为父亲隐讳。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了。”孔子的这个观点,历来为人们争议。有人认为,孔子不讲原则地提倡孝。不过我们认为,孔子的做法也不无道理。因为“攘羊”是小偷小摸的行为,儿子可以设法匡正其过失,没有必要闹到公堂之上,这于父于子都不好。
孔子是借这个故事表明,“孝道至上”的观点,他主张凡事要以“孝”为先。儒家所推广的人伦秩序、价值自觉,是发自内心而非从外强加的。和这个推广程序相应的原则便是礼。以礼来调节法,强调个人内省,既可引发犯罪者羞耻心而不再犯,又可使有意犯罪的人益生羞耻之心而不敢触犯法纪。
社会不能没有法律,但法律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孔子以为父子之间互相替对方隐瞒,方才合于人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孝的故事和名言;关于孝的故事和名言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