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防一双妙手让泥土开口“讲述”千年窑火故事
在岳阳城陵矶的河畔,曾有个小男孩,潺潺流水与柔软泥巴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他就是周国防。谁都想不到,他与泥巴的这份纯真缘分,会在岁月里孕育出一位岳州窑的杰出传承者,演绎出一段匠心独运、坚守不渝的陶艺故事。岳州窑烧制技艺第42代传人吴建国老师授徒周国防,周国防也由此成为第43代传人,开启了与岳州窑紧密相连的一生。
岳阳晚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方芳
小时候,周国防一有空就跑到河边,双手插进湿润泥巴随意揉捏,做出不成形的团子。泥巴在手中变换形状,他眼中满是好奇与兴奋。渐渐地,他不满足于此,开始尝试捏小动物。每完成一个新作品,他都拿给小伙伴看,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和称赞,让他对捏泥愈发着迷。
一次,周国防在课本上看到精美的雕塑图案,细腻线条与生动造型深深印在他脑海里。他盯着图案许久,心中涌起强烈冲动,想用泥巴做出同样精美的东西。于是,他找来竹片,小心翼翼地在泥人身上雕琢。从那以后,他的作品不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了更多细节和创意,不知不觉踏上艺术创作之路。
那时的他,或许只是单纯享受捏泥的快乐,没意识到这条与泥巴相伴的路,会引领他走向充满魅力与挑战的陶艺世界。而那片熟悉的河床,见证了他最初梦想的萌芽,为他日后的陶艺生涯奠定了质朴坚实的基础。
时光流转,周国防长大,对陶艺的热爱有增无减。上世纪80年代末,凭借多年与泥巴打交道积累的天赋和技艺,他幸运进入岳阳瓷厂,担任设计师,正式开启专业瓷艺领域的探索。
在瓷厂,周国防全身心投入岳州古青瓷研究。为提升泥塑技术,他从画册上临摹了数万个小泥人,工作室摆满了这些倾注他无数心血的作品,也见证着他在技艺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反复观察、揣摩、雕琢,不断改进手法,力求让泥人更生动逼真。
然而,时代发展,瓷厂因改制面临倒闭,这对周国防和同事们是沉重打击。但老艺人们在弥留之际,将一辈子积累的技术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周国防。这份信任和嘱托,如火炬般点燃他传承岳州古青瓷的决心。他深知,这些资料是几代瓷艺人的心血结晶,是岳州古青瓷传承的命脉。从那一刻起,他立誓要让岳州古青瓷重现辉煌。
于是,周国防背负使命踏上复兴之路。为攻克青瓷釉色和胚胎还原难题,他四处求学,像孤独的行者穿梭于各地窑口。路途奔波和生活艰苦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眼神更加坚定。
在河南考察时,他结识了热心的湖南老乡曾师傅。曾师傅被他的执着热爱打动,带他进工作坊,毫无保留地介绍工艺过程。周国防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每个步骤,不放过任何细节。在曾师傅的帮助下,他对青瓷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入理解,为日后创新突破积累了宝贵经验。传承创新,赋予青瓷生命与灵魂
2014年,在企业家龙建坤的资助下,岳州古窑青瓷研发中心成立,这是周国防的全新起点和艺术梦想的重要里程碑。
在研发中心,周国防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反复试验。经过近一年筹备努力,首批“岳州青瓷”产品成功出窑。这是他坚守的成果,也是岳州古青瓷复兴的希望,承载着几代瓷艺人的梦想。
但周国防没有满足。他明白,传承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技艺的复制模仿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岳州窑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为岳阳人,周国防对家乡山水人文感情深厚。他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岳州窑青瓷创作,赋予古老青瓷新生命和灵魂。君山翠竹摇曳的山林是他重要灵感源泉。他常漫步君山小径,观察竹子形态、纹理和神韵,回工作室后以君山竹为原型,制作出一系列竹元素古青瓷作品,将竹子的挺拔坚韧与青瓷的温润典雅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艺术韵味。
周国防还把目光投向洞庭湖。以“洞庭渔歌”为主题,塑造一组打渔少女形象。少女们身姿轻盈、面带微笑,仿佛欢快地唱着渔歌,收获喜悦。她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与岳州窑青瓷特有的冰裂纹相互映衬,细腻柔美、富有诗意。这件作品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认可,更让岳州窑青瓷在全国工艺美术舞台绽放光芒,为岳州窑传承发展赢得广阔空间和机遇。
周国防不断挑战自我,尝试融合创新不同材料和工艺。他大胆将陶与瓷结合,让不同质感材料在同一作品中碰撞交融,创造独特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还成功让青釉与古铜色在同一作品中完美呈现,开创岳州窑青瓷全新风格。
这种创新让岳州窑青瓷不再局限于传统审美,而是展现出多元化、个性化艺术魅力,满足不同人群审美需求。在周国防手中,岳州窑青瓷成为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不仅在岳阳艺术市场备受瞩目,还逐渐走出湖南。
多年辛勤耕耘,周国防在陶艺领域成果丰硕、荣誉众多。他先后被授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巴陵工匠、岳阳楼区劳动模范等称号,成为岳州窑非遗文化传承的杰出代表。
但对周国防来说,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前行的台阶。它们代表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也赋予他更多责任使命。
2022年,岳州古窑青瓷研发中心在岳阳楼区洞庭南路红船艺术馆建成岳州窑非遗传承基地。这一基地意义重大,不仅是产品研发销售场所,还融入研学教育、旅游参观与体验等功能,形成围绕“岳州窑实体产业”的“非遗文化+研学教育+技艺传承+产业孵化”立体产业体系。
通过这个平台,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岳州窑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体验陶艺创作乐趣,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周国防积极参与基地建设运营,亲自授课指导,毫无保留地将技艺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2024年6月20日至22日,省委常委、岳阳市委书记谢卫江率岳阳市代表团访问科特迪瓦,将岳州窑青瓷中的岳阳楼工艺盘作为官方礼品馈赠给科特迪瓦领导人。
如今,周国防年过六旬,对岳州窑青瓷的热爱执着丝毫未减。他依旧每天早早到工作室,坐在工作台前熟练摆弄泥土,眼神专注坚定。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痕迹,手指也因长期接触泥土和瓷器而变得粗糙皲裂,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追求艺术的脚步。
在他工作室,摆满了他倾注心血和情感的陶艺作品,它们见证了他从河畔顽童成长为陶艺大师的艰辛历程。他常静静端详这些作品,眼中满是温柔和自豪。对他而言,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结晶,更是人生写照,记录着他在岳州窑传承之路上的重要时刻和深刻感悟。
周国防用一生诠释工匠精神。他对岳州窑的热爱纯粹深沉,面对困难挫折从不放弃,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他不断追求技艺精湛与创新,用双手赋予泥土生命和灵魂,让岳州窑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芒。
粟裕为什么那么会打仗?因为他遇到了三位好老师
教员曾经说过,我的战友里面,数粟裕最会打仗。
解放战争那天翻地覆的三年,打大仗,打胜仗的将领真是多如繁星。然而,如果说到“会”,也就是准确理解和活学活用教员的军事战略,创造性应用、创新性发展的运用教员的军事理论,形成独特战术,创造无以伦比辉煌战绩的,唯有粟裕,无出其右。如果探究一个学生为什么“会”,而且成绩好,其实也不难。
朔本求源,就看他的老师是谁。
粟裕从战士成长为大将,一天军校也没上过。
论学打仗,粟裕的老师是谁呢?
为什么说叶挺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呢?
第一,他参加的叶挺领导的二十四师教导队,是他第一个军旅生涯的历练,也是让它成为职业军人的起点。
1927年5月,粟裕来到武昌,进入了叶挺领导的二十四师的教导队,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教导队的短暂生活,给了他一生的军事启蒙。
而叶挺这位北伐名将的风采,更是让这些年轻的学员们充满了敬仰。
教导队一千多人,清一色全是员和共青团员。
周恩来和恽代英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多次到教导队去上课,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短短一个多月的训练,是塑造一个职业军人习惯的起点。
叶挺作为职业军人的典范,也为他们制定了不同于其他一般军队的,更为严格的训练科目。
一般军队是“三操两讲”,二十四师教导队是“四操三讲”,也就是早晨一次跑步,上午、下午各一次军事课目操练,黄昏一次军事体操。“三讲”是,上午、下午各一次政治课或者军事课,晚上一个小时的点名训话,实际也是政治课。
教官对学员要求也很严格,一个动作做不到位,就要重复再做十几次,直到完全合格再做下一个。
炎热酷暑,操场上不戴帽子烈日暴晒,蚊虫叮咬不准动一动。
吃不了苦的有的离开了,坚持下来的有的当了红军的师长、军长,大多数都牺牲了。
解放后担任空军副司令员的谭家述,就是粟裕教导队同学。
别看时间短,这个启蒙的作用可不容小觑。
黄埔军校初期也是短期的。然而,黄埔前四期,将星云集,几乎囊括国共高级将领大部。
这些将领们在短时间的黄埔军校学习中,能掌握多少将来用的着的军事理论呢?
一个多月的紧张训练,不仅让粟裕从一个青年学生变成了一名战士,也让他入了党。
第二,叶挺“铁军”的经历,灌输给他永不磨灭的灵魂和一辈子都坚持不懈的顽强作风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一路向北,旗开得胜,势如破竹,其原因并不是武器的先进和战术的超然,而是因为这支中国直接领导的最早的革命队伍,具有一切军阀军队都不具备的思想灵魂,那就是对党无限忠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这种超越武器装备的力量,就是军队的灵魂和血脉,它是由人首创在叶挺的这支部队里,经过粟裕等一代代革命军人的传承,至今仍然流淌在人民解放的队伍里,成为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
政治挂帅,纪律严明,党员带头冲锋,不怕牺牲,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而后来,国共合作,政府将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成为领导的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而谁也想不到,“新四军”这个响亮的名号,在粟裕的手里达到了巅峰。
1946年,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司令员粟裕的领导下,以3.3万人的弱势兵力,面对精良美械装备的12万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巧妙用兵,灵活机动,接二连三地打出了苏中保卫战的“七战七捷”,歼敌5.6万人,让叫嚣“三到六个月消灭”的目瞪口呆,新四军也因辉煌战绩名扬天下。
随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首次合军一处,粟裕又在军委的授权下,接过战役指挥的重任,创造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一连串的军事奇迹。
从各自为战的麻雀战、游击战,迅速集结大部队,与优势兵力的敌军进行大兵团对决的运动战、歼灭战,粟裕能忘得了他的启蒙老师叶挺将军么?
所以后来粟裕在他的回忆录,也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进入教导队时,对时任二十四师师长并兼任武汉卫戍司令的叶挺的崇拜。
1927年7月下旬,粟裕随部队到达南昌,他所在的中队奉命执行南昌起义总指挥部的警卫任务,归前敌委员会委员、政治保卫处处长李立三领导 。
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跟着起义部队撤出了南昌城。
在路上,粟裕负了重伤,从右耳上侧头部颌骨穿了过去,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考验。
起义失败,军事斗争形势恶劣,然而,粟裕有了自己一生又一个重大收获,他认识了陈毅。从此,这位良师益友,后来成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相互的伴随和扶持成就了粟裕最辉煌的军事生涯。
在仓皇而危险的行军路上,陈毅那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所传递给粟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粟裕一下子就对陈毅产生了高度的信任和钦佩。
粟裕在回忆录中也讲到,他认识和钦佩陈毅,就是从信丰和大庾开始的。
在信丰,陈毅面对起义部队里存在的欺诈百姓的军阀作风,果断叫停,立马整顿。
陈毅带队伍跑到信丰的一个大山坳里,召开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全体军人大会,对煽动逃跑、敲诈勒索群众、严重败坏起义军形象的坏分子执行了严肃纪律,重新登记了党员、团员,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部队建设,并确立和强化了党的领导,使之形成了团结一致的队伍力量。
部队统一整编成七个连,粟裕任五连指导员。
起义失败一段时间以来的情绪低落,在陈毅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士气慢慢回升,部队逐渐活跃,笑声传遍军营,队伍也逐渐更加壮大。
粟裕的回忆录里,不禁感慨的评价陈毅同志和朱德一起,在领导起义部队的过程中,为我军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经验,不愧是我军杰出的创始人之一。
再后来的历程中,粟裕无论是自己独立领导队伍,还是和陈毅一起,陈毅那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幽默风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时刻伴随着他的身边,也潜移默化地成了他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和风格,并对他所领导的部队产生了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打仗并不是只是冲锋陷阵,打打杀杀,作为一个指挥员,能把队伍在不利的形势下,迅速的集中到一个坚定的目标下,让大家”上下同欲“,并激发出骨干力量带动全体,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难保持乐观精神,这就是陈毅传递给粟裕的无价之宝。
无论粟裕是在苏中遇到数倍装备精良的敌人疯狂进攻,还是转移到山东被几十万大军追着打,亦或者是南麻临朐战斗失利,豫东之战兵力透支强敌围困的几近绝境,粟裕的坚定和淡然,都有着陈毅《梅岭三章》里壮丽诗篇的慷慨和坚韧的影子。
从后来粟裕的”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等各种反应也能处处,陈毅这个精神导师,在粟裕心目中,有多重要。
粟裕的第三个老师,是让他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的老师,就是教员——毛主席。
长征路上,有人笑话教员:”你不就是靠着学了点孙子兵法打仗么“。
然而,就“这点”孙子兵法,经过教员的继承发展,创造出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十大军事原则,率领包括粟裕在内的人民解放军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消灭军800万,创造了60万打败80万这些至今让外军研究不透的军事之“谜”。
而能够在教员身边,亲眼见到,亲身体验,学好学会的,有这个条件的,当属粟裕了。
粟裕跟着教员学习的最早的军队建设思想就是建立革命根据地,保障队伍的吃穿和壮大,其中最典型的建军和作战的军事思想就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兵力以打击敌人。”
粟裕这时在二十八团当连长,跟着部队出去打仗,不想却失利,遭遇了“八月失败”。
毛委员带着队伍来接他们,专门交代迎接他们的队伍,见面不要讲他们的缺点。
受到挫折,情绪低落的粟裕和他的战友们,看到毛委员带着队伍来接他们,又是那么热情,都非常高兴,又一次领略了毛委员的风采。
粟裕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跟着毛委员学习打仗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战争有他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
在后来的实践中,粟裕完美的实践他在井冈山和毛委员学习的这些军事理论,尤其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歼灭战”,这一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基本战术,让粟裕运用的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粟裕在带领部队从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中,把敌我双方各自的优势劣势分析的精准到位,针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和我方的兵力少、火力差等,在我军占据有利条件的地区,迅速隐蔽的集中比敌军多几倍的兵力,形成局部的压倒性优势兵力,保卫敌军,给敌人以心理上的巨大震撼,结合政治攻势,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有战绩。
解放战争从1946年内战爆发,到1948年淮海战役三大决战,华东人民解放军一直是在面对比自己强大很多而且猬集在一起的敌人重兵集团。然而,粟裕作为战役指挥负责人,带领华野部队,总能通过机动灵活的大范围运动,把敌军引入尾随的运动之中,从而出现短暂的出现空挡的战机。
孟良崮战役,军60万人重点进攻山东。五大主力之一的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一马当先,直插华野指挥部所在地蒙阴坦埠。在粟裕发现张灵甫部与左右两翼护卫的整编八十三师和整编二十五师都有了十余公里的空袭,出现了可以将其分割包围的战机时,果断改变原有作战计划,集中华野1、4、6、8、9五个纵队十余万兵力穿插分割包围整编七十四师,另以四个纵队打援阻援,一局消灭了这个号称蒋介石“御林军”的王牌部队3.2万人,震惊中外。
豫东战役,粟裕数次“钓大鱼”诱歼邱清泉第五军未能找到合适战机,命令刚刚归建的华野陈唐兵团变佯攻为主攻,拿下河南省会开封,震动了南京政府。蒋介石急令邱清泉开赴前线,无论如何也要夺回开封,同时命令区寿年兵团紧跟邱清泉兵团。华野在中原只有16万人,对付一个邱清泉兵团3万多人尚有把握,没想到军调集了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以及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第十八军,妄图在中原与华野决战,消灭粟裕带领的华野部队。
粟裕临危不惧,险中寻机,在侦知区寿年与邱清泉部拉开了四十多公里间隙的战机出现,不待查明敌军具体部署,就下令向其全面进攻,将区寿年兵团包围,并将赶来增援的邱清泉兵团顽强的在外围。
而当杀气腾腾赶来救援的黄百韬兵团到达华野主力聚集地准备发动攻击时,没想到已经连续作战,部队非常疲劳的情况下,粟裕果断下令,命令部队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振奋精神,连续作战,将黄百韬部队包围起来。豫东战役,华野在中原地区,通过分割包围,形成局部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消灭了区寿年兵团,几乎全歼黄百韬兵团,重创了邱清泉兵团,歼敌9.4万,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大记录。
淮海战役是粟裕的登峰之作,早在济南战役结束时,粟裕就向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设想,而在协同中野发起淮海战役并独立完成了敌军黄百韬、杜聿明两大集团的消灭,其运用的战术,依然是师从毛委员的“运动战”、“歼灭战”,依然是“集中优势兵力”,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各个击破。
如果论打仗,评选谁是毛委员最佳学生,那恐怕粟裕至少也得排在前一二名的了吧?
主要内容来源于人民出版社《粟裕回忆录》、当代中国出版社《粟裕传》
插图来自影视剧照
【关于尊师的历史故事-关于尊师的历史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