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楚怀王被秦人囚禁至死,忠言劝谏的屈原竟再次被流放
屈原于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被放逐到齐国,大概呆了三年之久,直到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时,楚王才有点后悔没有用屈原之计,这才把屈原召唤回国。那么,屈原不在楚国的时候,楚国发生了什么事件呢?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在东方建立了两个重要基地。一个是河东的曲沃(今山西曲沃、侯马一带),故晋国都城;一个是商於之地(今河南淅川、西峡一带),故楚国之地。拥有这两个基地,秦国进可攻、退可守,收放自如。但是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在齐宣王的配合下,攻取了曲沃,接下来准备进攻商於。这让秦惠文王非常忧虑,要战胜楚军进而夺取楚国汉中,唯一的方法就是先瓦解齐楚联盟。
相邦张仪又一次出动。他到达楚国,声称秦王最推崇的是楚王,而最痛恨的是齐王。但现在楚、齐两国较好,秦王还怎么尊奉楚王呢?只有楚国和齐国绝交才行!为了表示诚意,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赠送给楚国。商於之地有楚国初封的丹阳,对于楚国来说自然意义非同小可,这么大一块肥肉在眼前,楚怀王没有理由不心动。策士陈轸苦苦劝阻无效,楚国与齐国正式断交。
等楚国派使者往秦国接受商於的时候,张仪就耍无赖只肯给六里了。于是楚怀王大怒,于公元前312年,发兵两路进攻秦国、韩国。进攻秦国商於的主帅正是大将军屈匄,进攻韩国雍氏的主帅则是上柱国景翠。齐宣王还算讲义气,攻打魏国的煮枣来缓解楚国压力。
与此同时,秦国出兵三路,中路主帅魏章从蓝田出发,抵达丹阳大败屈匄并斩杀之,接着与西路主帅甘茂会和,反攻楚国汉中六百里地;东路主帅樗里疾接连战败景翠与齐将匡章。楚怀王因汉中失守大怒,再次发大军攻秦,一度深入到秦国腹地蓝田(今陕西蓝田),结果又被秦国击败。韩、魏趁机袭击楚国邓县(今湖北襄阳),魏章还联合韩国攻楚,取得上蔡(今河南上蔡)。第二年,秦国继续攻下楚国召陵(今河南漯河),楚怀王可谓满盘皆输。
秦惠文王也不想逼楚国太紧,毕竟齐国的元气还在,所以又拿出汉中来和楚国讲和。楚怀王恨张仪到了极点,提出不要地只要张仪。张仪早已有把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把握,于是欣然前往,然后又找到靳尚和郑袖活动。最后楚怀王又听了郑袖的枕边风,打算放张仪回国,楚王还有些犹豫不决,靳尚主动提出愿意陪同张仪,如果观察到有异志就杀之。结果靳尚的仇人楚小臣勾结魏国大臣张旄,刺杀靳尚,反而栽赃给张仪。
这个时候,正值屈原被从齐国召回,他连忙劝谏楚怀王说:“何不杀张仪?”楚怀王终于醒悟过来这是纵虎归山,派人追杀张仪,但已经走远了,而靳尚也已死,算是为屈原除去一个政敌。此年又值秦惠文王去世,张仪被继任的秦武王驱逐。秦武王即位后有问鼎中原、一窥周室的想法,对楚国并不太在意。而此时楚怀王也在屈原的辅佐下,保持与齐国的友好关系,楚国一度恢复丹阳惨败的元气。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诸王子争位,国家陷入内乱。楚怀王趁机进攻下游的越国,并于次年灭亡越国。楚国可谓出现了好转的局面,这当然来源于屈原的功劳。
但是好景不长,秦昭襄王即位后,因为主政的宣太后是楚国人,所以她大力拉拢楚国。而此时的楚怀王又摇摆不定,觉得和秦国交好当然不错。史书没有记载屈原的态度,但是可以想见,屈原一定是大力反对的,他的主张一直是联齐抗秦。然而楚怀王最终做出了与秦国联盟的决定,并把女儿嫁给秦昭襄王做王后。楚国既然与秦国达成联盟,与齐国关系自然摇摇欲坠。
电视剧《芈月传》里,宣太后芈月是楚怀王妹妹,还是屈原的学生。这当然是影视的虚构,宣太后作为秦惠文王地位不高的侍妾,不可能是楚国的公主。宣太后有兄弟叫芈戎,称姓不称氏,说明父亲是已经没有氏的王族,不属于屈原教导的屈、昭、景三氏。屈原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向着宣太后了。
当时齐国主政的是孟尝君,他大力合纵韩、魏攻秦。而在楚怀王背盟后,孟尝君即发动三国攻楚,公元前301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蔑。而这时候秦国也趁火打劫,撕毁盟约两度攻楚,杀死楚将景缺。加上庄蹻攻打郢都。楚国一下子内忧外患全部爆发,里外不是人的怀王只好又向齐国求和,将太子横送于齐国作人质;但秦国也想拉拢齐国,送王弟泾阳君入齐。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到武关结盟,称要帮助楚国反攻韩、魏。此时屈原又站了出来,声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反对楚怀王前往。策士陈轸也持类似见解。但怀王偏偏又听信幼子子兰,不敢让秦国不满意。屈原苦苦劝谏,怀王非但不听,反而斥责屈原。屈原料到怀王此去凶多吉少,坚持阻拦怀王。于是怀王大怒,再一次将屈原夺官流放。结果楚怀王一到武关,就被秦国强行扣留,要挟割让巫郡、黔中郡。
楚怀王虽然被三番两次捉弄,但是倒有几分骨气,不肯接受秦国的要挟。而楚国群臣也从齐国接回太子横立为君,就是楚顷襄王。秦国勒索不成,发兵攻楚,取析等十五城;公元前297年,楚怀王计划逃跑回国,事情败露后秦国堵塞了南下通道;于是怀王只能奔赵寻求帮助,新上任的赵惠文王也不敢收留;怀王又奔魏,此时秦国追兵至,魏国迫于压力也只好交出怀王。前296年,又气又恨的楚怀王病逝于秦国,秦国这才归还了怀王的尸体。
从《哀郢》来看,屈原此时被放逐的地方是陵阳(今安徽青阳)。“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大约就是他预见楚怀王入秦不归的感叹。很快,他就在陵阳听到了楚怀王的噩耗,虽然这对于屈原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对他的打击还是非常之大。虽然楚怀王两度将其流放,但同时又有两度知遇之恩。现在楚怀王去世了,楚顷襄王对他也并无兴趣,反而以坑爹的弟弟子兰为令尹。这个国家进一步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屈原:从小米粒到大官员,悲天悯人背后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屈原是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政治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从小米粒到大官员的传奇故事,看看他是如何从幼年时期的悲天悯人,成长为一位为国为民的英雄。
幼年的屈原:米粒与泪水的交织
屈原出生在一个连年饥荒的年代,家乡的百姓们生活得相当艰难,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有人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小小的屈原看到这一幕,心中难免感到悲伤,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想想看,一个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无奈的同情。
某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这可把百姓们乐坏了,纷纷拿着碗瓢、布袋来接米,简直像是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惜,屈原并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心里却满是忧虑,毕竟这米是从哪儿来的?难道是神仙显灵了?
父亲的智慧:小善与大善的启示
不久后,屈原的父亲发现家中粮仓里的大米越来越少,心中疑惑不已。于是,有一天夜里,他悄悄溜到粮仓,结果发现屈原正在往外背米。哎呀,孩子这是在做什么呢?难道是在进行“米粒拯救计划”?他一问,屈原就把事情的真相说了出来。
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这番话真是既有道理又有深意,简直是“父爱如山,智慧如海”!从此,屈原开始刻苦学习,心中种下了一个伟大的理想:长大后要为百姓谋福祉。
大展宏图:从小米粒到大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被楚王召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振兴楚国经济,改善民生。可以说,屈原从一个小小的米粒搬运工,摇身一变,成为了为国为民的“大官员”,真是应了那句“从小善到大善”的古训。
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小善转化为大善。正是因为他在幼年时期的同情心和父亲的教诲,才让他在长大后能够心系百姓,做出真正的贡献。
结语:屈原的精神永流传
屈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精神符号。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心怀悲悯,关注社会,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正如屈原所写的《离骚》,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关怀,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屈原一样,从小事做起,积累起改变世界的力量!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约前34O—前278年),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战国时期曾任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后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地域。公元前278年,秦攻陷楚国国都郢,屈原深感政治理想破灭,遂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在的桃花江畔,千百年来流传着屈原曾在这里隐居,作《天问》、《离骚》的传说。清《一统志》载:“凤凰山,在益阳县西65里的桃花江,传为屈原作《天问》处。于此渡江,而行吟泽畔,即《楚辞》《涉江》处也。”
隐居花园洞
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在杨家仑上的山腰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书房村的“书房屋场”是屈原居住、读书、写诗的地方,规模很大,占地约十亩地,原始的屈原屋场已无法查考,现在残存的是明以后的老屋场。此外,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古籍《益阳之胜地与名人》载:“花园洞,凤凰台南五里,石鼓数座,相传为屈原读书处。洞口有三闾桥,洞内有原女绣英墓……”《桃江县志》还载:“花园洞原有古庙,内祀屈原塑像,俗称凤凰庙,今已无存。”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离骚》中很多诗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带的风物。如“黄荣可以盈室兮”,“荣”音绿,就是桃花江山中到处都有的淡竹叶;还有“荪”,溪荪,就是溪边长的石菖蒲;“摘琮枝以为羞兮”,羞,通修,即腊肉;“户服艾以盈要兮”,是典型的益阳、桃江风俗。楚地尚巫,千百年来在益阳民间都有“收魂”的风俗,而且流传至今。屈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在去往汨罗投江明志之前,为自己写了《招魂》:“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问天凤凰山
凤凰山矗立在资江之滨,山上有天问阁。据清《一统志》载:“相传此地乃屈原作《天问》处,山下旧有庙曰凤凰庙。祀原与夫人,俗称凤凰神,每端阳竞渡辄祀之,清道光年间庙毁,今存遗址。”
相传,屈原涉水桃花江,经过江畔一山,见山上有古庙,缭绕、鼓乐喧天,便问船夫是什么庙如此热闹。船夫说,这是楚先王的宗庙。
屈原吩咐船夫停船上岸,穿过桃林来到王庙大殿前庭。太卜见是三闾大夫来了,恭恭敬敬地问道:“大夫光临,有何指教。”屈原说:“我有许多疑团,百思不得其解,特来请教。”太卜郑詹尹说:“大夫有何难事,不妨讲来。”屈原沉思了一会,问道:“请你帮我卜一卦,我应该勤勤恳恳,忠诚老实呢,还是敷衍塞责,应付差事?我应该是非分明,直言不讳呢,还是阿谀奉承,苟且偷生?我们应该和骏马并驾驰驱呢,还是像老牛拉破车?人世间为什么这样浑浊,黑白不分?为什么铜钟被人打烂,而将瓦钵敲得像雷鸣?为什么那些忌贤妒能的人飞扬跋扈,而德高望重的人却埋没无名……”太卜无言以答,只能抱歉地说:“大夫的疑问,我实在无法回答,您最好去问上天。它是万能的神,也许能回答得出。”屈原叹息道:“上天恐怕也难以回答啊!”
屈原抛下站在那里发愣的太卜,独自在庙里仔细观赏壁画。壁画里有天象、山川、河流,有三皇五帝,还有许多神灵鬼怪和楚地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壁画触发了屈原心中的积愤,一路上听到的“南夷”《盘王大歌》又在耳边回响起来。屈原登上王庙的倚天楼,便面对苍天高声质问:“天上是不是真有神灵,如果有万能的神,为什么对人间疾苦不闻不问?为什么你让好人遭殃,坏人横行?为什么贪赃枉法的人能升官发财,而清正廉明的人却遭冤屈?上天啊,你的脾气为什么如此反复无常?你有没有是非标准……”
一个个问题像一团团烈火、一支支利箭直飞天庭。天帝慌忙传令将南大门紧紧关闭,又派云神布下浓云,雨神下起暴雨,风神卷起狂风。霎时间,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风狂雨骤、电闪雷鸣。屈原的帽子吹掉了、长袍淋湿了、嗓子喊哑了,但他毫不畏惧,还是站在那儿,仰天长问。
这时,一对金凤凰正在南海飞翔,听到屈原声声呼喊,飞到屈原身边,它们点燃松枝为屈原照明,张开美丽的翅膀为屈原挡风遮雨。屈原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问了三天三夜,狂风刮了三天三夜,暴雨下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天帝见怎么也吓不倒屈原,只好喝退风雨雷电,打开南天门,重放光明。此时,老百姓从四面八方一齐涌向楚王庙,向屈原顶礼膜拜。
后来,当地的人们尊屈原为“凤凰神”,此山也成了凤凰山,楚王庙改名为“天问阁”,也称“凤凰庙”。传说,每逢风雨交加的夜晚,人们走上天问台时,还能听到屈原质问天帝的声音。
“天问阁”到清代还有,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阁五层高十八米,飞檐流阁,雕梁画栋,有石刻、彩塑、木雕,有碑文记载屈子在此所作《天问》篇。凤凰山、天问阁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吟咏之所,清代大学者魏源作联:“击剑长吟,遥想贾生对策;落帆小憩,闲寻屈子书台。”清道光两江总督陶澍作联:“天问无声,屈子当年留石鼓;舟行有幸,鲰生今日访渔矶。”天问阁毁于清道光年间的一场大火,今仅存“古天问阁遗址”。
垂钓桃花江
凤凰山下的资水边,有一四米见方的青砂岩石,伸向江中,岩面平坦,临江一面陡峭如削,相传屈原在此垂钓,故名屈子钓台,它是中华大地“五大”古钓台之一。
一日,屈原钓鱼台钓鱼,忽见江边走来一鹤发童颜老者,自称是前朝丞相姜子牙。屈原甚是惊喜,忙问太公,为何在渭水用直钩钓鱼,姜太公答曰:我非钓鱼,乃钓文王也。果然姜太公赢得了周文王的赏识,做了文王的军师,辅助文王推翻了纣王的暴政。屈原听罢,恍然大悟,正想入非非之际,一大鱼一口吞食鱼饵,屈原忙扯钓竿,不想用力过猛,朝后一仰,将钓鱼台临江一面靠了个背印,不觉醒来,原是南柯一梦。今钓鱼台酷似背仰的痕迹,传为屈原所为。在背印的石壁上,依稀可辨一组壁画,左刻屈子行吟泽畔图,右刻一八角亭,中有神像,虽久经风雨,仍依稀可辨。
来源:益阳在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关于屈原的历史小故事 关于屈原的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