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从小米粒到大官员,悲天悯人背后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屈原是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政治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从小米粒到大官员的传奇故事,看看他是如何从幼年时期的悲天悯人,成长为一位为国为民的英雄。
幼年的屈原:米粒与泪水的交织
屈原出生在一个连年饥荒的年代,家乡的百姓们生活得相当艰难,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有人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小小的屈原看到这一幕,心中难免感到悲伤,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想想看,一个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无奈的同情。
某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这可把百姓们乐坏了,纷纷拿着碗瓢、布袋来接米,简直像是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惜,屈原并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心里却满是忧虑,毕竟这米是从哪儿来的?难道是神仙显灵了?
父亲的智慧:小善与大善的启示
不久后,屈原的父亲发现家中粮仓里的大米越来越少,心中疑惑不已。于是,有一天夜里,他悄悄溜到粮仓,结果发现屈原正在往外背米。哎呀,孩子这是在做什么呢?难道是在进行“米粒拯救计划”?他一问,屈原就把事情的真相说了出来。
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这番话真是既有道理又有深意,简直是“父爱如山,智慧如海”!从此,屈原开始刻苦学习,心中种下了一个伟大的理想:长大后要为百姓谋福祉。
大展宏图:从小米粒到大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被楚王召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振兴楚国经济,改善民生。可以说,屈原从一个小小的米粒搬运工,摇身一变,成为了为国为民的“大官员”,真是应了那句“从小善到大善”的古训。
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小善转化为大善。正是因为他在幼年时期的同情心和父亲的教诲,才让他在长大后能够心系百姓,做出真正的贡献。
结语:屈原的精神永流传
屈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精神符号。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心怀悲悯,关注社会,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正如屈原所写的《离骚》,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关怀,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屈原一样,从小事做起,积累起改变世界的力量!
屈原的故事:楚怀王被秦人囚禁至死,忠言劝谏的屈原竟再次被流放
屈原于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被放逐到齐国,大概呆了三年之久,直到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时,楚王才有点后悔没有用屈原之计,这才把屈原召唤回国。那么,屈原不在楚国的时候,楚国发生了什么事件呢?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在东方建立了两个重要基地。一个是河东的曲沃(今山西曲沃、侯马一带),故晋国都城;一个是商於之地(今河南淅川、西峡一带),故楚国之地。拥有这两个基地,秦国进可攻、退可守,收放自如。但是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在齐宣王的配合下,攻取了曲沃,接下来准备进攻商於。这让秦惠文王非常忧虑,要战胜楚军进而夺取楚国汉中,唯一的方法就是先瓦解齐楚联盟。
相邦张仪又一次出动。他到达楚国,声称秦王最推崇的是楚王,而最痛恨的是齐王。但现在楚、齐两国较好,秦王还怎么尊奉楚王呢?只有楚国和齐国绝交才行!为了表示诚意,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赠送给楚国。商於之地有楚国初封的丹阳,对于楚国来说自然意义非同小可,这么大一块肥肉在眼前,楚怀王没有理由不心动。策士陈轸苦苦劝阻无效,楚国与齐国正式断交。
等楚国派使者往秦国接受商於的时候,张仪就耍无赖只肯给六里了。于是楚怀王大怒,于公元前312年,发兵两路进攻秦国、韩国。进攻秦国商於的主帅正是大将军屈匄,进攻韩国雍氏的主帅则是上柱国景翠。齐宣王还算讲义气,攻打魏国的煮枣来缓解楚国压力。
与此同时,秦国出兵三路,中路主帅魏章从蓝田出发,抵达丹阳大败屈匄并斩杀之,接着与西路主帅甘茂会和,反攻楚国汉中六百里地;东路主帅樗里疾接连战败景翠与齐将匡章。楚怀王因汉中失守大怒,再次发大军攻秦,一度深入到秦国腹地蓝田(今陕西蓝田),结果又被秦国击败。韩、魏趁机袭击楚国邓县(今湖北襄阳),魏章还联合韩国攻楚,取得上蔡(今河南上蔡)。第二年,秦国继续攻下楚国召陵(今河南漯河),楚怀王可谓满盘皆输。
秦惠文王也不想逼楚国太紧,毕竟齐国的元气还在,所以又拿出汉中来和楚国讲和。楚怀王恨张仪到了极点,提出不要地只要张仪。张仪早已有把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把握,于是欣然前往,然后又找到靳尚和郑袖活动。最后楚怀王又听了郑袖的枕边风,打算放张仪回国,楚王还有些犹豫不决,靳尚主动提出愿意陪同张仪,如果观察到有异志就杀之。结果靳尚的仇人楚小臣勾结魏国大臣张旄,刺杀靳尚,反而栽赃给张仪。
这个时候,正值屈原被从齐国召回,他连忙劝谏楚怀王说:“何不杀张仪?”楚怀王终于醒悟过来这是纵虎归山,派人追杀张仪,但已经走远了,而靳尚也已死,算是为屈原除去一个政敌。此年又值秦惠文王去世,张仪被继任的秦武王驱逐。秦武王即位后有问鼎中原、一窥周室的想法,对楚国并不太在意。而此时楚怀王也在屈原的辅佐下,保持与齐国的友好关系,楚国一度恢复丹阳惨败的元气。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诸王子争位,国家陷入内乱。楚怀王趁机进攻下游的越国,并于次年灭亡越国。楚国可谓出现了好转的局面,这当然来源于屈原的功劳。
但是好景不长,秦昭襄王即位后,因为主政的宣太后是楚国人,所以她大力拉拢楚国。而此时的楚怀王又摇摆不定,觉得和秦国交好当然不错。史书没有记载屈原的态度,但是可以想见,屈原一定是大力反对的,他的主张一直是联齐抗秦。然而楚怀王最终做出了与秦国联盟的决定,并把女儿嫁给秦昭襄王做王后。楚国既然与秦国达成联盟,与齐国关系自然摇摇欲坠。
电视剧《芈月传》里,宣太后芈月是楚怀王妹妹,还是屈原的学生。这当然是影视的虚构,宣太后作为秦惠文王地位不高的侍妾,不可能是楚国的公主。宣太后有兄弟叫芈戎,称姓不称氏,说明父亲是已经没有氏的王族,不属于屈原教导的屈、昭、景三氏。屈原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向着宣太后了。
当时齐国主政的是孟尝君,他大力合纵韩、魏攻秦。而在楚怀王背盟后,孟尝君即发动三国攻楚,公元前301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蔑。而这时候秦国也趁火打劫,撕毁盟约两度攻楚,杀死楚将景缺。加上庄蹻攻打郢都。楚国一下子内忧外患全部爆发,里外不是人的怀王只好又向齐国求和,将太子横送于齐国作人质;但秦国也想拉拢齐国,送王弟泾阳君入齐。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到武关结盟,称要帮助楚国反攻韩、魏。此时屈原又站了出来,声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反对楚怀王前往。策士陈轸也持类似见解。但怀王偏偏又听信幼子子兰,不敢让秦国不满意。屈原苦苦劝谏,怀王非但不听,反而斥责屈原。屈原料到怀王此去凶多吉少,坚持阻拦怀王。于是怀王大怒,再一次将屈原夺官流放。结果楚怀王一到武关,就被秦国强行扣留,要挟割让巫郡、黔中郡。
楚怀王虽然被三番两次捉弄,但是倒有几分骨气,不肯接受秦国的要挟。而楚国群臣也从齐国接回太子横立为君,就是楚顷襄王。秦国勒索不成,发兵攻楚,取析等十五城;公元前297年,楚怀王计划逃跑回国,事情败露后秦国堵塞了南下通道;于是怀王只能奔赵寻求帮助,新上任的赵惠文王也不敢收留;怀王又奔魏,此时秦国追兵至,魏国迫于压力也只好交出怀王。前296年,又气又恨的楚怀王病逝于秦国,秦国这才归还了怀王的尸体。
从《哀郢》来看,屈原此时被放逐的地方是陵阳(今安徽青阳)。“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大约就是他预见楚怀王入秦不归的感叹。很快,他就在陵阳听到了楚怀王的噩耗,虽然这对于屈原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对他的打击还是非常之大。虽然楚怀王两度将其流放,但同时又有两度知遇之恩。现在楚怀王去世了,楚顷襄王对他也并无兴趣,反而以坑爹的弟弟子兰为令尹。这个国家进一步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屈原的童年悲悯:从小善到大善的传奇故事
在楚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远闪耀,那就是屈原。这个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不仅以其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更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后人。屈原的故事从他幼年时期便开始,正是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日后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
幼年的悲悯
屈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乡却正逢连年饥荒。街头巷尾,乞讨声此起彼伏,许多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啃树皮、食埃土。幼小的屈原,目睹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伤。每当他看到那些饥饿的孩子和无助的老人,眼泪便止不住地流下来。这个年幼的灵魂,已然在无形中种下了悲悯的种子。
奇迹的米粒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的家门前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一天,阳光透过树梢,洒在一块大石头上,石缝中竟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争先恐后地接米。那一刻,屈原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他暗自希望这米能给那些饥饿的人带来温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的父亲却发现家中的粮仓越来越空。出于好奇,他决定夜里守在粮仓,想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在他静静观察的时候,赫然发现小屈原正偷偷地从粮仓里背米,眼神中流露出坚定与执着。父亲心中感到一阵复杂的情绪,既惊讶又心疼,便将屈原叫住。
“孩子,你在做什么?”父亲问道。
屈原低下头,声音微弱却坚定:“我想把米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父亲听后,心中虽然感到欣慰,但也意识到这微薄的米粒无法改变什么。他轻声对屈原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努力学习的决心
这番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屈原的心灵。从那一刻起,屈原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开始埋头苦读,潜心研究,汲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立志成为一个能为百姓谋福祉的人。
屈原的才华最终被楚王发现,他被召入朝中,担任要职,开始参与国家大事。他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关注民生,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百姓的安乐。屈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由小善转为大善”的真正含义。
结语
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悲悯的情怀并非只存在于一时的善举,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追求,转化为更大的力量。正是这份童年的悲悯,成就了他后来的伟大与辉煌。屈原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个真正关心百姓、心系国家的伟人。他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不息。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关于屈原的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