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故事素材,关于教师的故事素材简短

更新:02-28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朱海燕 || 我的老师——陈浩荃先生

作者 朱海燕

我的老师——陈浩荃先生

想起我的老师陈浩荃先生,心里禁不住涌动着温泉般的情思。先生是我在苏铁师读书时的班主任,应该说,他是我读书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由于没有细问他的人生经历,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似乎无法通往不甚了解的幽深的细节之中。

先生是上海人,不知道他是在上海读完大学,分到山东曲阜师范学院教书的,还是从上海考入曲阜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的,只知他是从曲阜师范学院调到苏铁师的。他在文革前是讲师,调到苏铁师还是讲师。1987年恢复职称评定后,才评为副教授。我不知有无学术专著问世,感觉他就是在课堂里教书的先生,而不是著书立说的学者。他不属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能说会道、口若悬河的那种人,他的口才并不好,但他备课认真,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没有废话,若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想象,他是写下来,背下来,然后才上讲台的。讲课时,若提到某一个人,某一个细节,他总是力求使这个人或这个细节在引人兴趣的故事中出场,紧紧抓住你感情的牵绳,不牵强附会,一听就懂,感觉历史就应该在这故事中衍生。他没有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是一个称职的老师,讲课津津有味,让人听得下去。他是认真而诚实的人,不哗众取宠,不用连自己都不懂的新名词去显摆自己,去欺蒙学生

/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他是教现代文学的,讲徐志摩、戴望舒、李金发、朱自清等,讲此有年。讲他们的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今年讲的与上一年讲的内容绝不重复,他会在上一年的讲义上,删掉一些内容,又加上许多新的理解与新的认识。由此可见,为让学生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我的老师——浩荃先生一直都在学习着。

先生为人之温厚,对人随和可亲,我虽和先生仅接触两年,但我判断先生这一生与他人绝无吵架生气之说,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避开生活的激流而停船靠岸,亦能在澎湃的海面上,找出一条风平浪静的航道远行。他从不想在历史的广场将自己树立成高大的丰碑,而历史的眼睛也没有因他的默默无闻而忽视他的存在。

先生为人、为学是有特点的,我以为,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即“能宽容”。能宽容的表现方式不一,不好议论人之长短,不随意臧否人物,是“能宽容”的一个很重要的侧面。1984年9月,我们新闻干部班刚开学,还没有上课,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处处长王铁柱赶到苏州,与我们新干班学员座谈。座谈时,蔡国光同学发言,他说:“我在铁四局是宝贝蛋,希望学习两年之后,能成为更好的宝贝蛋。”这话在座谈会上激起一片笑声。这笑声无疑包含着一种针砭,什么场合,用“宝贝蛋”推介自己呢?会后,先生问我:“学习两年,你们这些学生们真的会成为单位的宝贝蛋吗?”我没回答这个问题,我问先生:“您的希望呢?”他答:“我希望学生能成为宝贝蛋”。我当时笑他迂腐。但是,事后又想,这何偿不是他的希望所在呢!老师培育学生,希望桃李满天下,桃李于天下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吐出鲜艳的花朵,都能装点灿烂的春天,这才是先生真正豁达博大的胸襟啊。

他几十年来,就是不为名不为利、不争不夺地矢志不渝地献身于教育事业,他的热情是非常饱满而热烈的,让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深深地感动着。

/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图书馆/

先生这一生教过无数学生,但他任过几届班主任我不清楚。先生生前多次语我,给我们新闻干部班任两年班主任,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是他最难忘的时期,以至退休之后,他一直沉浸在那个时期的幸福回忆里。

有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分为三类:先知先觉的,后知后觉的,不知不觉的。第一类是少数,第三类也是少数。我不好确认陈师浩荃先生是哪类。但先生对政治、对人事、对是是非非问题,不是先知先觉,也不是不知不觉。知也罢、觉也罢,丝毫不影响他的情绪与教学,不影响他做一名好教师的追求与理想,当好教师是他人生之大节。他执著于学生,执著于教学,如同执著于自己的生命。

先生学风谨严,一丝不苟,谦虚礼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锲而不舍。先生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当我们班主任后,他也开始了新闻写作。客观地说,他写得很不专业,像写散文一样写新闻,主题不太突出,但他不耻下问,他用严复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来勉励自己。先生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先生这一生是远离权势的,更不可能秉权行事。但新干班的举办,还是使先生触摸到一次权柄。因为是班主任,全班26个被录取的学生,没开学时,名单已到达先生的手里。他根据年龄、职务确定了三个班干部:《上海铁道报》陶维城年龄最大,且是党员,确定为支部书记,王开忠次之,是刚脱下军装的营职干部,确定为班长,田金志年龄又次之,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办公室副科级秘书,被确定为支部委员。陶兄之所以任支部书记,除年龄大外,恐怕与上海因素有关,班里的同学,只有他一人是上海的,且陈老师的家也在上海。我推测,未开学前,维城兄已投入先生门下。这种资源,无疑是维城兄出任支部书记的主要原因。

苏州距上海较近,且往来火车较多,加之持火车免票,为维城每天回上海创造了条件。下午若是自习,中午吃过饭后,他就走了。天天如此,晚去早归,哪来的时间管班上的事,更无密切联系群众的机会了。当然,也不是不开会,一开会,老兄几句“阿拉”,一套套道理,一个个要求,好像班上鸡毛蒜皮的事,和联合国的大事相连似的。后来和上海人接触多了,我发现这不是维城兄的独创,而是上海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的力量。

班里的同学来自全路的四面八方,什么场面没见过,哪容得维城兄的“阿拉”哟!新干班的党员向中文系总支书记张书记汇报:新干班党支部要重新改选。张书记同意了。那时,新干班支部归中文系党总支领导,而党员占中文系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张书记不得不考虑大多数党员的要求。

选举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维城兄落选了,把李杰选上了支委。李杰的座位在我的前排,他叽哇乱叫:“千万不要选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怎能不选李杰呢!热心肠,为大家办事,班里大事小事都主动出手,早有“候补支委”的资格了,此次进支委,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支部改选后,班干部的职务相应得以调整,班长王开忠改任支部书记,支委田金志改任班长,支委李杰兼班委,负责生活方面的问题。之后,陈老师跟我说:“早知道如此,原来的支委不指定就好了,等同学们到校后选举,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先生不是党员,能说出这话,体现了他的一种道德责任与平生风义。虽是同一师门,同窗共读,人生的澄净与沸腾中,萦绕其间的仍有不确定的变量啊!

1985年国庆期间,学校要搞一次联欢,各个班都要出节目。本科生不怕这个,他们没有免票,回不了家,人人又能唱能跳。我们新干班抓瞎了,个个五音不全,对吹拉弹唱没有懂行的,且有十多位同学假期的前夜溜之大机了。先生找到班长田金志,要求新干班上台演出不能掉链子。那时,不要说掉不掉链子,能上台凑几个人数都算不错了。金志找到蔡国光说:“平时,你每星期回合肥,这次你能不能等开完联欢会再走?不就是晚半天的时间吗?”

按里程论,国光每星期回一次合肥不合情理。那时,南京至合肥不通铁路,从苏州去合肥,需从蚌埠转车,一般需9个小时以上。年轻的国光激情澎湃、精力充沛,每星期舟车劳顿,江南江北地转居然不嫌疲惫。如舍斯托夫所言,那时,“正是我们生命中庄严伟大的时刻。”他岂能浪掷青春啊!金志兄想,平时回就回了,关键时刻,你在校参加联欢,添个人数,再踽踽独行也可啊,无损于爱欲与青春的意志。

国光不听,持着免票回合肥了。陈老师问金志:“这怎么办?”田金志答:“等国光回来开民主生活会。”

国庆节之后,按金志的意见,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因为同学大多数是党员,民主生活等于全班同学大会,陈老师列席参加,中文系总支张书记亲临指导。对国光兄开展热情的同志式的帮助。大家七言八语、辗转铺陈,历数事实,适成思想,同志式的批评热情、理性地送给国光兄,此间的捏拿便是智慧。

国光兄没经历过如此的洗礼,同学们发言之后,他绷着脸,气昂昂地走上讲台,像主角演员亮相一般,两手按着讲台:“你们用文化大革命的手段对待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使用了文革中常用的经典用语。

台下激起一片笑声:“国光,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无论什么时候,这一法宝都不能放弃,召开民主生活会,你怎么牵到文化大革命去了?”

同学们众笑,蔡国光憋不住了,绷紧脸一放松,顿时大笑,说:“我接受批评,坚决改正。”

教室里又哄起一片笑声。

中文系张书记最后讲话:“新干班这次民主生活会开得好,开得团结,开得严肃,也开得非常生动活泼。帮助了党员,找到了问题,明确了方向。”

陈老师作为班主任最后也发表了感言:“我开始担心,开这样的会,会扩大矛盾,造成不团结,想不到开了这个会,同学们更团结更和谐了,我爱这个班,我爱同学们!”

浩荃先生给全班同学的印象是,一个具有朴素静穆和蔼等德性的师长印象,他像宋明儒者一样,以出世态度做入世的学问。他虽然不喜六朝清谈名士,但从处世、育人来看,我觉得他颇有魏晋人的通脱旷达风度。我们新干班,人人有个性,个个有特点,有些老师不喜欢我们这个班,认为“刺头”多,课不好上,内战内行,外战亦内行。但我们偏偏遇上了浩荃先生,他丰富的感情,修身的涵养,折服了我们这些学子们。感情是实在的,爱是伟大的,他向我们伸出的爱,是那样平稳而坚实,我们从先生身上获秉了一种学校感,获秉了一种思想的故乡感。我们亦从先生身上感知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天授地受之关系,因而天听我听,从而感天动地,从而从老师那里学会敬业,学会专注,学会辛劳,离开学校后,学会自己培养自己,去吞吐知识,去追寻理想……

离开苏铁师之后,我与先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有新作问世,我总要呈奉先生。我并不是炫耀什么,而是向业师汇报,在这个百代之过客,万物之逆旅的时光长河里,好也罢,歹也罢,我在坚韧地向前走着,脚下仍是通达和平的时间长廊。毋宁,将人生的现实看作是流动行进中的历史,我在自我证明和自我揭示,离开先生后的缓慢演变进程。

而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总是在我惨淡文字的底版上去找关于我的那一缕人生的亮光,写成文字,付诸于杂志报章,流连缠绵,此处清浅,断续之间不绝如缕。据我所知,他先后写我有五篇文章,一篇长达5000的文章发在《青年记者》杂志上,另一篇和储开原老师合著的文章,近整版篇幅发在苏州科技大学的校报上。我多次在电话里恳请先生,不要写我,您年岁大了,老年凄凉而生活艰难的您,要清闲坦然,遂正面去迎接人生盛大的终点,不必为学生而累。至于我的那些拙作,皆是毫无价值的付诸流水之作。但先生不听,他还是一本本地翻着,一页页地写着。他依旧留恋着苏铁师的岁月,他心里依旧装着他的学生。这人间丝丝缕缕,千般牵掛,万种萦念,先生割舍不下。

先生退休后回到上海,住在浦东福山路的一幢高楼里,他无儿无女,与师母挤在一处40多平米的小房里,师母多年患病,有时老俩口身体不好时,十天八天不下楼购物。妹子,哥哥,手牵手,“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这话好像是说给我的老师和师母的。但是暮年的他们,身边并没有太阳。

那年,因采访事,我在浦东待了一个星期,几次去看望先生。他不大的书架上,我的书占了一半。我说:“陈老师,我那些书不值得看,您也别看,保重身体。”师母说:“看你的书,是陈老师与你分享性的交谈啊。翻开书,故你在。这样会给他一种快乐。”

我无话可说了。先生,我的那些稚幼的文字,就算是你的孩子吧,留在你身边,伴你度过凄凉的晚年,无论落日楼头,还是断鸿声里,文字在,如我在,此际无声,彼时有情……

先生去世,已有多年。我皓首穷经之时,焦思竭虑之际,霜晨秋晚,总想起先生。想起先生课堂上讲的那段话:“沪杭之间,有一个叫硖石的小镇。话说1897年1月15日的清晨,一位商人踏上一座驼背的石桥,忽听到桥旁一座富人的宅院里发出一声婴儿的哭叫声。一位叫徐志摩的诗人诞生了……”

这话没有远去,仿佛就在昨天……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她,让山区女孩绽放光芒——张桂梅老师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华坪县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中,张桂梅老师以一己之力,创建了一所名为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府。这所学校,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贫困家庭女孩们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使她们得以挣脱命运的枷锁,迈向一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天地。

张桂梅老师深知,对于这些女孩而言,教育是她们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因此,她倾注了全部心血,致力于打造一个既严谨又充满爱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女孩们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更学会了自尊、自强与自立。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迎来了2025年1月30日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在这一天,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第十四届的毕业生们,身着盛装,满怀感激之情,齐聚CMG第三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的现场。她们带着张桂梅老师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向世人展示了山区女孩们的坚韧与才华。

站在聚光灯下,这些曾经的贫困女孩,如今已成长为自信、优雅的年轻女性。她们用自己的故事,向世界宣告: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张桂梅老师深知,教育的力量远不止于传授知识。她更注重培养女孩们的勇气与自信,让她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张桂梅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女孩们学会了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于挑战自我。

在最艰难的时刻,张桂梅老师更是亲力亲为,四处奔波,为学生们筹集生活费和学习用品。她的无私奉献,让女孩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关怀。正是这份深沉的爱,激发了她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她们在逆境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不管未来你们身处何方,都要活得漂漂亮亮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成为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们的座右铭,更深深烙印在她们的心中。张桂梅老师用这句话,鼓励女孩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向往。

在张桂梅老师的引导下,女孩们学会了如何以优雅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变故。她们明白,真正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坚强与自信。

尽管资源匮乏、生活条件简陋,但张桂梅老师从未放弃过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她坚信,每一个女孩都拥有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力量。因此,她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智慧,帮助女孩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张桂梅老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山区女孩得以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了命运的逆袭。她们有的成为了医生、教师,有的投身于科研、艺术等领域,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如今,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毕业生们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山区教育,关注贫困家庭女孩的成长与发展。

这些女孩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只要拥有梦想、勇气和坚持,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张桂梅老师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

回望那个充满荣耀与感动的盛典现场,我们不禁为张桂梅老师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而深感敬佩。她用自己的爱与智慧,点亮了山区女孩们的希望之光,让她们在逆境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张桂梅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爱,就能创造奇迹。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与价值,为无数贫困家庭的女孩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与成功的大门。而这一切的成就,都将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让我们铭记张桂梅老师的传奇故事,让爱与教育的光芒永远照耀人间。

【关于教师的故事素材,关于教师的故事素材简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教师的名人事例【有关教师的经典例子】 下一篇:关于教育的励志小故事【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