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一 地 月 光
文/刘雨东
又是一轮明月挂,天涯远近共此时。
是夜,月光如练。通过正在承建的犹如巨龙般穿城而过的宝通街高架立交桥望去,天际的那轮满月更加晶莹、玲珑、剔透,是那么温馨和细腻。银色的天空清澈爽朗,洁净若一泓秋水,让人心底顿时萌生和澎湃激越之情,纷纷走出户外,争睹中秋月风采。
常听人说,最美的月亮,就是在家乡的方向。因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然而,我想说,爱之所在便是故乡,心在一起就是团圆,就如同这上千名远离家乡为鸢都重点项目鏖战的建设者一样。这天,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坚守和奋战在工地上。工期催人,又值施工的黄金季节,他们不舍得停下这宝贵的大好施工时间,不约而同地放弃回家团圆,留在工地过节。
此时,明月如皓,熠熠生辉。一波又一波柔柔的月光正倾情地倾泄在大地上,温柔而缱绻。抬望眼,长空高悬的那轮美轮美奂的皓月愈加端庄美丽,也深深吸引了这群刚刚摸黑从脚手架上爬下来,劳累和辛苦了一天的黝黑黝黑的汉子和不少女建设者们,如同无数赏月、拍月人追随的目光一样,他们也纷纷举目仰望,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机拍下这唯美的瞬间。
此刻,手机微信朋友圈中,那经过精心构思的、或随意拍摄的,或独特设计,经过费尽一番脑汁和心血以独特角度构图拍摄的一张张皎洁圆月图片,令人目不暇接,顿生慰籍,似乎中秋夜唯有一睹明月的风采才算是真正过节了,才算是团圆了。
在天际那轮明月的漫照下,近处的工地,远方的高楼,犹似披上了一层薄纱,又像被渲染意境的中国画。月光的流注,让人如入梦境。
赏月、拍月、赞月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推崇,从小说《红楼梦》中刻画的人物贾雨村在中秋夜诵吟的“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到北宋著名文学家东坡先生在超然台上所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耳熟能详的“窗前明月光”,无不道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古人、今人对这轮皓月的心驰神往和由衷向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寄托了多少人的由衷的向望啊。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最美的月亮,就在家乡的方向这种长长的思念吧……
此时,月如圆盘,月色撩人,月光生辉。此刻,置身室外或窗前,登楼台攀亭阁,无论大汇南北,到桥上赴海边,长城旁钱塘江前等等,或者在路上,即便是工地前面的小平台处,约三五老友,把盏推杯,共话共聊,相聚言欢,讲述那月亮的故事,抑或找一绝妙角度,掏出手机尽情地拍摄一番,择其优者,分享于朋友圈炫耀一番,似乎也留住了圆月在这人世间一年中最美的姣好瞬间。
有月为题,总会让人滔滔不绝。以月为证,共述友情,共谋发展,共同举杯,几杯酒水下肚,醉眼朦胧,那轮皓月,愈发可人温馨,情不自禁地摇晃起身学着古人的样子举起手中的酒杯邀向明月,真可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时走夜深,月挂正天。月色更美,月光愈加生辉,人的影子与本人位于纵向同步,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人动影随,月影成趣。偶有一丝薄云掠过,整个月亮看上去便动了起来,月亮走了,似乎很快又似乎缓慢,让人感受到一种惬意的憧憬与向往。
偌大的建筑工地上,白天的喧闹荡然无存,唯有悦耳动听的秋虫在肆无忌惮地鸣叫,欣赏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如画明月,让人如痴如醉,在这满月的时光里,在驻足凝望的同时亦感宇宙洪荒,生命浩瀚无垠……
浊酒一杯家万里。此刻,作为身在异乡的游子,工地的建设者、畅游的思绪便会在探索宇宙奥妙和思乡情怯的交织中悸动。情到浓处,禁不住如痴如醉,或赋诗高歌,或迎月作揖,或对月凝望,遐想万千。仰望那浩瀚无际的银河,仰望那神奇的北斗,举目处,还是被那轮美轮美奂的皓月所深深吸引,后羿与嫦娥奔月的凄凉故事,月宫里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 无一不让人回味无穷。是的,我们生在了好时代,这一切的愿望,从14世纪末的我国明朝人“万户”飞天开始探索,到今天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怎不让人自豪和欣慰?!就在几天前,三位航天英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功从太空胜利归来……。
不止于此,国庆节“神舟”号又将出征……
那一刻,也是齐聚和吸引了国人目光,如同静静地欣赏着这轮让人充满无穷幻想和神话故事的满月,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不言而喻。散落的月光,已谱成了一首优美的乐章,缓缓地流淌。的确,有满月的夜晚是最美好的夜晚。
虽说月有阴晴圆缺,然而,八月十五的月亮无疑是最美的,尤其是今夜,那轮明月是那么的圆,洁白的月光投在大地上,也投在建设者的工地上,让这些为鸢都奉献的建设者在梦中也笑出了声。
每逢佳节倍思亲。尽管思乡心切,但建设项目工期迫近,任务繁重,他们唯有把这份思念深深地埋藏心底,偶尔抬头向着家乡的方向久久地凝望,那亦是家乡的一轮明月啊。正如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间是公平的,她从未停下匆忙的脚步。时下,月光永恒,时代飞速发展,值此盛世,其实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月之情感,尤其是广大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那些一直奋战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现场的铁军们,每个人都几乎能讲述他的月亮传说和岗位故事。
已记不清有多少个中秋节了,他们都是这般坚守和置身工地的工作岗位上度过,这来自天籁的月光曲早已成为他们常见的“专利”和相伴,这不是一种和谐吗?
此时,月光洒了一地,夜愈显得安静,周围的一切都悄悄静下来,除了蛐蛐和秋虫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月光下,伴杯觥交错,那一顶顶红色、黄色还有白色的安全帽与光照遥相呼应。那张木工用边料制成的圆形小木桌上,月饼、葡萄和各色菜肴摆满了桌面,空气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酒香。
头顶,那轮满月静静地瞧着这里发生的一切,让人似乎嗅到了月光的味道,那是一种团圆的滋味,馥郁厚重,绵长悠远。
月挂中天,一地月光。真美。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刘雨东, 70年代生人,党员,山东青岛人。1999年在豫东军旅生涯中发表处女作,2007年入山东省作家协会,曾被原《前卫报》社评为“十佳文学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首期“文学创作骨干研修班”学员,曾担任过区作协副秘书长。代表作有《排头兵》、《智战》、《自我的较量》、《梦之吟唱》、《不畏风雨逆行人》等。获奖作品20余次,多篇作品被文学期刊结集。《风雨袭来时》荣获中国新闻奖、《砥砺》荣获第二届全军军旅文学大赛征文一等奖、《惊雷如歌》被中国散文协会评为2010年度网络文学作品一等奖。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山东文学》、《辽河文学》、《前卫文学》,《解放军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建设报》等纯文学期刊、副刊发表散文、小说、随笔和报告文学作品上百篇,数十万字。2005年深入一线部队采风期间,创作的3篇中等篇幅报告文学,均在军报副刊头条和显著位置发表,《智战》加编者按语。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著有文学作品集《最美建设者》(待出版)1部,新闻作品集2部。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电话: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月的传说,那么你都听过多少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篇一
从前,月亮比太阳还毒。乍出的时候,月亮有九个角八条棱,晒得人面皮泛红,庄稼苗焦掉,老百姓自然就没法过日子了。有对猎人夫妻,女的叫妮娥,男的叫亚拉。夫妻俩替百姓担忧,妮娥说:“你说这个月亮九角八棱的,晒得庄稼都死了!你是好射手,就不能把它射下来?”亚拉说:“天太高射不着。”妮娥说:“你早上站在大山顶上射呀!”
亚拉射月这天早晨,亚拉对准月亮,把箭就射出去了。射了一早晨,就是射不着月亮。亚拉正在犯愁,背后一座大山突然裂开了,走出来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对亚拉说:“想射着月亮,逮住北山的猛虎和南山的大鹿,以鹿角做箭,以虎尾做弦,才能射得月亮团团转。”说完以后,大山的裂缝又合上了,也不知长胡子老爷爷哪里去了。
亚拉回到家,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跟妮娥说了:“我射了一早晨,白搭功。有一个长胡子老爷爷点化我,说谁想射月亮,得逮着北山的猛虎、南山的野鹿,以鹿角做箭、虎尾做弦,才能射得月亮团团转。”妮娥说:“你是好射手,就把南山的大鹿、北山的猛虎射死不行吗?”“你哪知道,那些动物日久年深,皮子厚了,射不动了。”“那怎么办?”“要想擒北山的猛虎和南山的鹿,就得结一个大网,堵住它们的去路,才能逮着。”“使什么结网呢?”亚拉说:“我正犯愁。”妮娥说:“那就使我的头发吧!”
夫妻俩一起结网,把妮娥的头发扯了一把又一把,一个月的工夫结成了一张大网。拉开大网,北山擒猛虎,南山擒野鹿。亚拉又用鹿角刻成箭,用虎尾做成弦,对准月亮射出一箭。这个箭就跟刀似的,一气儿就把月亮的九角八棱给射得滴溜圆,成了一个圆月亮。可月光还是把人晒得不轻。妮娥说:“这怎么办呢?”亚拉说:“要是有一块大锦,绑在箭上射上去,把月亮蒙住,它就没有这么毒的亮光了。”妮娥说:“我正好织了一匹丝巾,还在织布机上呢,上边织了一棵梭罗树,一只白兔,还有一群白羊,你拿去用吧!”
亚拉在织布机上割下大筋,绑在箭上,“唰”的一声,射到月亮上,就把月亮给蒙住了。从此,月亮上就有了棵梭罗树,树下有了白兔和白羊。谁知,月亮升上天空的时候,妮娥朝月亮里一望,自己竟飘飘摇摇地飞到月亮上去了。亚拉急了,从东山跑到西山,望着月亮也上不去,急得他“哇哇”直哭。这一哭呢,妮娥就听见了,她把头发解开,朝下一扔,头发就耷拉到地上,亚拉抓住头发爬了上去。
后来呢,妮娥就在月亮上织锦,亚拉放白羊、养白兔。夫妻俩在月亮上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地上的人也觉得月光比以前柔和多了。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篇二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着名了。相传在远古时代,大地有十个太阳,当时个太阳一起升空,晒得土乾地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这时有叫后羿的英雄,他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射杀各种猛兽。
他同情受日晒之苦的众多百姓,就举起他的宝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并严令第十个太阳按时起落,造福人民。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后来他又取了个贤淑美丽的妻子叫嫦娥。夫妇俩十分恩爱。有一天后羿在打猎的途中遇到一个老道士,老道士很钦佩后羿的为人,就送他一包不死药。并告诉后羿,只要吃了那药就能长生不老,成仙升天。后羿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
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心存不良,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成仙上天。
有一天他趁后羿出去打猎的时候,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房间,拿出剑来,逼他交出那包不死药。嫦娥迫不得已,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立刻身轻如燕,直冲云霄,往月亮奔而去了。后羿知道后,伤心欲绝,悲痛不已。晚上,他在望月光的时候,觉得今天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他还看见月亮上有一个黑影,很像嫦娥。后羿在后院上香给嫦娥,这件事很快就传到老百姓的耳边,他们也给嫦娥上香,祈求平安。由於嫦娥奔月的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就把这天定为中秋节。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篇三
据说,太阳和月亮是兄妹,太阳哥哥热情奔放,月亮妹妹美貌害羞。太阳哥哥乘一辆金车,车前有一盏光亮无比的大灯,每天白天在天上从东到西走一趟,把光亮带给人间;月亮妹妹乘一辆银车,车前也有一盏光亮无比的大灯,每天晚上在天上从东到西走一趟,把银辉洒向大地。 月食由于太阳哥哥热情大胆,所以他的光亮天天都一样。月亮妹妹就不同了,她年轻美丽又害羞,总是躲躲闪闪地不大愿意让人们看见,每个月只有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才肯羞羞答答地露出脸来,人们只有在这几天才能好好看看她。 天宫里有一只青蛙,他早就爱上了月亮妹妹,想和月亮妹妹谈情说爱,可是他相貌丑陋,怕人讥笑,更怕太阳哥哥责骂,想来想去,总找不到和月亮妹妹亲近的办法。后来,青蛙终于有了主意,他在月亮妹妹完全露面的那天,腾空用爪遮住她车前的灯光,这样,不但人们看不见他们,就连太阳哥哥也看不见他们了。他用这样的办法,寻找机会和月亮妹妹亲近了几回。所以,有的时候,当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月亮妹妹该放光辉了,虽然无风无云,月亮却躲了起来,好一阵,才又慢慢露出脸来,这时候,就是青蛙来找月亮妹妹了。 人们为了让月亮妹妹的银光普照大地,每到这时候,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弄出各种响声,直到把青蛙赶开,让月亮重放光明。他们碰上什么就用什么东西敲,从缅寺的钟、磬,到居家的铜盆、锅盖,以及还没有上瓦的新屋架、猪食槽、牛圈栏杆…… 人们说,在青蛙和月亮妹妹相会的时刻,凡是发出过响声的地方,就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安康。
奔月:人类梦想之旅
未来月球基地想象图。资料照片
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地月往返示意图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站。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步入21世纪,随着航天科技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人类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
望月,只是人类美好幻想
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月球,它的清幽与美丽给人以无限遐想。在古老传说和文学描写中,月球是吸引人类的殿堂和迷宫。
那时候,人们把对月球的痴迷与赞美,写成优美洒脱的诗句,广为流传——张九龄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更是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还常常具象为令人浮想联翩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不但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与典故,西方人也同样对夜空中的这个银盘充满了想象。
在英国小说《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月亮:那里没有绝望,没有动乱,也没有战争;月球上的居民们讲着音乐一般的语言,有着和地球人相似的长相……
在1865年法国出版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极富想象力的作者预言了火箭发射、失重、变轨飞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动的诸多环节,同后来航天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最初,人类只能站在夜幕下用肉眼遥望遐想。每当月圆之夜,人类不禁会对着黄色“圆盘”上分布的暗黑色区域议论纷纷。在中国古代,人们将这些区域称为嫦娥居住的宫殿——广寒宫。
有了天文望远镜,人类才一睹月亮的真容。
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径不到3厘米的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尽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发现,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
后来,人们才知道月球是一个静寂的荒凉世界,那些暗黑色区域,实际上是颜色较深的玄武岩,而那些比较亮的地方,则是颜色较浅的斜长岩。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球的向往与探索从未止步,人类一直怀着飞出地球的想法,并用行动续写着神话与诗篇。从风筝、气球到飞艇、飞机、火箭、卫星,人类对飞天梦想一路追寻。
绕月,站在宇宙鸟瞰月宫
神话诗词赋予了人类对月球的美好愿景。人类真正的探月之旅,时刻充满危险,走得异常艰难。
《从地球到月球》早早地预言了人类探月的初始场景:探险家们飞往月球的工具是一枚容纳3人的巨型空心炮弹。
那个年代探月,受限于早期火箭运载能力和航天器设计水平,第一代月球探测器的“长相”如同形状各异的“炮弹”。这些探测器对月球只能有两个想法:要么从她身边飞过,远远看一眼;要么就一头撞上去。
人类渴望到达月球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就在美苏两国相继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不久后,一枚枚火箭携带各式各样的探测器开始了向月球进发。
不过,这一时期火箭发射的失败率高得惊人,每一次成功的“出发”都显得弥足珍贵。
从1958年到1960年,美国共发射8枚“先驱者号”探测器,只有“先驱者4号”从月球“近旁”60000千米处飞过;1959年1月,苏联经历了“月球计划”3次任务失败后,才成功发射“月球1号”,拉开了人类探月的序幕。之后,“月球1号”从5000多千米外掠过月球,成为人类首个飞越月球的探测器。
美苏两国科学家的艰辛探索,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探月成果——
1959年9月,苏联发射了“月球2号”,飞行2天后撞击月球,成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航天器。1个月后,“月球3号”发射成功,并传回了月球背面的照片,覆盖了月球背面约70%的面积;
5年后,美国“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硬着陆。在撞击月球表面前10多分钟里,“徘徊者7号”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
这些照片数据,为后续人类登月、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人类探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落月,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曾经有人对探月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国际航天界也流行一种说法:“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不少探测器都在着陆前发生致命故障,导致月球软着陆技术成为这些新兴航天势力的“叹息之壁”。
从1958年8月11日到2007年9月11日,人类共发射了122个月球探测器,成功和基本成功59个,成功率仅48%。
探月试验,本身就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堆出来的成功。失败不会放缓人类进军太空的脚步,反而更加激励着人类的斗志与勇气。上世纪60年代,在美苏激烈的登月竞赛中,他们频频交出新的答卷——
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着“东方一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太空人”;
1966年,苏联“月球9号”和“月球10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里,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1976年,随着苏联最后一个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的探测器“月球24号”成功返回,长达18年的美苏探月活动画上了句号。美国和苏联分别实现了人的月面漫游和无人采样返回,他们各自迈出了一小步。而这,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返月,迎来新一轮“探月热”
当时,航天界有一种说法:“每发射一艘用于登月的‘土星五号’重型火箭,相当于烧掉一艘航空母舰。”
那个年代,在这场高频率探月活动中,相关国家投入的资金如同天文数字。当热度降温后,却又是近20年的沉寂。
终于有一天,人类迎来新一轮“探月热”。1994年,美国宇航局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探测器,发现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和冰。
随后,人类探月计划再度“上马”。美国“月球勘探者”号、欧空局“智能1号”月球探测器相继登月,试图寻找水和冰;2007年前后,日本、中国和印度先后发射了“月亮女神”、嫦娥一号和“月船1号”,掀起了“亚洲探月”的小高潮。
近些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再度升温——
美国提出重返月球计划,并以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为其命名。现在外界好奇的是,美国能否如愿在2024年前利用新的火箭和飞船把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除了登月外,美国还计划在月球轨道上建立一个叫“月球门户”的平台;
2018年,俄罗斯宣布计划在2年内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重启从苏联时代算起已中止了40余年的月球探测计划。同年,俄罗斯能源火箭太空公司公布了俄罗斯月球基地计划的建设路线图,根据该计划,俄罗斯宇航员将在2030年后登上月球;
印度于2019年7月发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月船2号”, 尝试在月球南极软着陆时突然失去联系,“月船2号”离最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如今,探月已不只是“国家队”的行动。2019年2月,由以色列一家私营机构主导制造的“创世纪”号月球探测器搭乘美国“猎鹰9”火箭,开启奔月之旅。这一世界上首个非国家发起的探测器登月任务虽然因技术故障失败,但拉开了民间机构探索月球的序幕。同年5月,美国航天局宣布,已挑选出3家商业公司制造月球着陆器,它们未来3年内将把美航天局的科学和技术载荷运送至月球表面,为2024年美国宇航员登月铺路。美国航天局还选择11家美国公司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研发载人登月系统。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探月出发,探索浩瀚宇宙亦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
站在嫦娥五号任务的新高度,回望历史,人们习惯把“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作为中国探月事业的起点。
按照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短短16年,中国探月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优异成绩单: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此次嫦娥五号将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月球探测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
未来几年,随着多个新兴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会更加热闹。我们期待,在世界探月的征程上,五星红旗更加耀眼,人类探月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来源: 解放军报
【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20字【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20字左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