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月球传说和由来~你知道几个?
远远望去太阳和月亮几乎一样大小,实际上二者相差甚远,而且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比例极不协调,直径竟然达到地球的四分之一,个头实在太大,以月球的质量和体积,地球很难捕获它!
实际上太阳在太阳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占比太阳系质量上的百分之99.86%,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也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其直径大约是139.2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比月亮大6860万倍左右。太阳质量是地球的140万倍,地球质量是月球的49倍,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
早在80万年前月球还是个外星飞船,那时从最早的小熊座北极星流浪过来,一路开采路过的星系矿石,其中包含星际航星所需的大量稀有元素比如氦三等!
地表矿石覆盖深度60公里左右,飞船直径达到1000公里左右,由于飞船内部特殊宇宙波和磁力矩阵保证外部矿石覆盖其上,当然还有个最重要作用就是伪装成普通的小行星!
上古流传嫦娥的故事告诉我们月球就是中国的,我们是北极星人的后代,所以才有此传说!而西方文明属于天狼星后裔,所以在阿波罗号登陆月球之后再也没有重返月球,而是向更远的火星探索,因为火星才是西方的第二故乡,而我们的第二故乡是在金星,那些太白金星和太阳从西边出来的事情都是我们祖先经历过的事情(金星自转和地球自转刚好相反)
古代美洲玛雅人留下了非常发达的文化,可是在他们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十分惊人的资料:“太宗天会十一年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而去,不一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嫦娥奔月至今家喻户晓。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个人理解大概意思是:早期外星人以地球为基地,而月球是个母舰,吴刚触犯法律,被贬到母舰做守夜人,而嫦娥追随!
第一个“同源说”:月球在很久之前和地球是一体的,由于未知的原因,导致了月球和地球的分离,分离出来的月球没能逃脱地球的引力,于是就在地球的引力磁场中绕着地球转。这个未知引力耐人寻味,大概意思是说地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一对双胞胎姐妹!
第二个“捕获说”:月球原先也是一个小星球,和地球互不干涉,但是月球没有固定的公转星球,一直在宇宙中飘着,直到闯进了地球的引力范围内,成为了地球的卫星。这个和月球是流浪飞船的传说有些不明觉厉!
第三个“双子说”:地球和月球本来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星球,但是地球质量大一点,导致地球的引力就相对较大,日积月累就把月球吸在了周围,月球围绕着地球公转。这个有点牵强,两个质量和体积差距不大的星球很难被对方引力捕获,反而是月球锁定地球潮汐更靠谱些!
第四个“碰撞说”:地球在形成后不久还没有生命,一个跟火星质量差不多的星球,和地球发生了碰撞,地球被撞碎的部分在宇宙慢慢聚到了一起,形成了月球。这些是目前科学界最主流的四种月球起源说,我感觉“捕获说”相对合理,这也是和很多神话故事和上古流传雷同,但是赞同人数最多的还是“撞击说”,迄今为止在月球上或者地球上,都没有发现任何大撞击的痕迹。之所以大部分人认同“撞击说”,是因为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经过和地球上的岩石成分的比对,发现成份基本差不多,或者说没有任何区别!
普遍认为月球要么是地球的碎片组成,要么就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这里又和月球是飞船不谋而合,月球飞船远道而来,开发的地球殖民地,当然会从月球上运送大量矿产资源和能源到地球,地球的资源也会运送到月球母舰上储备,比如核聚变材料氦③,所以月球上带回来的土壤和地球差不多也就成立了!
关于月亮的由来,我们目前还是没有确切的科学说法,不过随着月球基地的建成以后,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关于月亮女神的那些传说
来源:【中国科普网】
《独行月球》电影剧照
又到一年中秋赏月时,那么关于月亮的故事与想象又有哪些呢?
实际上,关于月球的想象是建立在观测月球的基础上的,人类观测月球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450年,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就已经发现月亮是通过反射太阳光来发光的。公元前150年,另一个叫塞琉西亚的希腊人则发现月球会引起地球上的潮汐。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将镜头对向了月面,他发现远远看起来光滑的月球其实表面上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波兰天文学家约翰内斯·赫维留花了4年的时间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月面,并在1647年绘制出版了月面图集。1839年,路易斯·达格雷拍摄了第一张月球照片。
我国古代也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如《尚书·洪范》中写道:“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经·小雅》也说:“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此外,中国历朝历代还设有“司天监”“太史令”“钦天监”等机构专门负责天象观察、预测吉凶。月食也是他们观测记录的重点。殷商的甲骨上就记载有公元前14至13世纪发生的五次月食。
人类正是在观测月球时,对月亮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月亮女神的传说。
古罗马时代的普鲁塔克就在《论月面》一书中探讨了月球的结构和组成,他认为月球乃是天与地之间的中转站,人死后,灵魂就其自身的属性在那里分解和改造,有的重返地球,有的留在那里,有的升入更高的星空。
而古罗马时代的讽刺作家琉善在小说《真实故事》中描绘了另一个更富有想象力的月球世界。在希腊神话中,本来是月神爱侣的恩底弥翁成为了月球王,他为了金星和太阳王国发起了战争。在月球王国上,25岁以下的男人做妻子,25岁以上的男人做丈夫,胎儿是怀在腿肚子里的,孕期满了剖开腿肚子就可以生孩子了。
在我国唐朝,《酉阳杂俎》一书中则记载了另一个奇特的月亮故事《天呎》。唐文宗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遇到一个穿白衣的月球人,这个月球人告诉他们,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月亮不是光盘而是圆球,月亮上明亮的地方是因为太阳照到月亮凸起的地方显现的。而那个月球人就是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上的八万二千户修理工之一。
到了近代,随着科幻小说的诞生,描绘月亮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在科幻小说诞生之前,1638年,英国人戈德温的《月中人》出版,主人公冈萨雷斯通过野天鹅飞到了月球。1657年法国人西拉诺·德·贝热拉克创作了《月亮帝国滑稽故事》,故事里主人公的登月方式第一次是全身绑着盛满露水的玻璃杯,第二次是用层层叠叠的爆竹作为推进装置的飞行器。
科幻小说诞生之后,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创作了《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月旅行》。虽然故事里美国人是用大炮将炮弹发射到月球上,但小说中炮弹登月的人数和1969年第一次登月时宇宙飞船里的人数是一样的,炮弹飞行的速度也是近似的,包括炮弹在月球的降落地点和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地点也非常接近。而且,小说中的炮弹发射地佛罗里达州休斯敦,现在也是美国重要的宇航基地。而这些都是因为凡尔纳前期做了很多的研究,才在小说中做出了精彩的预言。
当然,因为月亮我们抬头可见,却又很难接触到,所以关于月亮想象的科幻小说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阿瑟·克拉克《月海沉船》说了一群在月球旅游的游客遇险受困的故事。在《独行月球》中,独孤月追逐太阳的环绕月球之旅,也是参考了科幻作家杰弗里·兰蒂斯的科幻小说《追赶太阳》,故事中主人公为了避免没有电能,一直在月亮上追着太阳跑。
这些故事共同构建了真实与想象的月球,而在人类不断探测月球的过程中,一个真实的月球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兼科幻专委会主任)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月亮的美好传说【关于月亮的一些传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