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rite|桥的故事
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126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戴手套的猫
我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很小的村子里,洞庭湖湿地里面围湖造田的土地,我们那边叫做垸子。村子很小,一条河,一条还是坑坑洼洼的公路。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向我讲了他埋在心底的一个故事,关于桥的故事。
宗庆十三岁上下,正是调皮的时候。我们经常沿着小河在村子里跑来跑去。这边折一枝杨柳,那边堆一个雪人。宗庆的胆子却很小,平常我们下河捕鱼他只是在岸上观望,高墙不爬。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他很奇怪。
那是春天时候,杨柳依依扶风,杏花细雨濡湿了年轻姑娘的发丝。村子里有一条河从湖里蜿蜒下,横穿村子,大部分河段可以提着鞋趟过去。只有宗庆家门口那一段是很陡峭,流水很急,春雪融化了水流激荡白色碎花,铃铃作响。
桥是这样一座桥,或者是这样几座桥。因为建于小河上的桥时常被春夏之交暴涨的梅子雨冲散,待天晴水缓,村子里的人跑到下游收拾它的残骸,用去秋晒好的麻绳一捆在河床打几个桩子,新的桥又好了。平常走的人少,村民也不是很上心。
桥只有两三根木头,有些不牢靠,走大力一点就摇摇晃晃,常人自然走得小心翼翼。遇着惹事的捣蛋鬼在一路蹦蹦跳跳,弄得小桥如风中杨柳,划起手中几圈涟漪。
春天,姑娘们踏春采花时候,捣蛋鬼待头上戴着新采桃花的姑娘们走到桥中央,拼命摇晃,惊得姑娘们的脸和桃花一样红,跺脚直啐“谁家的小兔崽子。”然而骂归骂,事后小孩子们嬉皮笑脸凑过来讨新摘的桃花,也不好再责备两句。只落得桥下流水漂了几多桃花。那时候小学只上半天课,孩子们有大把的时间玩耍,村子里的姑娘也很少到外地。村子里像是和外边隔绝,时间的流失变慢。现在的时间和我小时候的记忆完全脱节,也没有宗庆那样的故事。
宗庆告诉我是这样一个故事,开始得无头无绪,我尝试从只言片语中拼凑故事的模样。
春繁,春烦。人们有好些烦心事去想。正应了那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村里有一种游戏脱胎于算筹,取春之时柳嫩枝,砍成小节,用小刀按一到十刻上纹路,约得二十五之数。小孩子常做了一幅之后蹲在堂屋前,散开,轮流用一根完全剥去皮的把中间挑走,如果在挑动过程中触碰到其他的不算,最后累积数目多的为胜。一副好的小棒需要十分灵巧的手工才能把条纹刻得整整齐齐,我们经常蹲在教室的地板上做。那时候除了画片就是这个,家里只有一两个台的电视的动画完全是稀世珍品,小棒便成了我们珍贵的玩具。
宗庆羡慕别人有一副精巧的小棒,而他没有姐姐给他做,自己又十分笨拙,河边的柳树倒被他糟蹋不少。宗庆放学回家,独坐在高高的门槛上扳手指头玩,见人不打招呼,别人打招呼也不应。
春草有嘉色,清歌畅商音。桥边踏春赏花的姑娘们如蝴蝶般踏春而至,桥上晃动起来。
其实宗庆不敢过这座桥,每次要绕道前面一些的石板桥过去。我们打趣般地告诉宗庆桥,对面有比克大魔王。
吃了晚饭,宗庆伴着夕阳红了脸庞来到桥边。桥下的溪水被繁花和夕阳染得近乎妖艳,一树桃花画红一溪春水。
宗庆见着玉儿时,玉儿比他高了半个头,头发扎麻花辫垂在胸前,挎个篮子装满柳枝。
“柳枝采来干嘛?”
“灞桥边,送情郎呗。”
宗庆脸一红,低头看着地了。
三姑娘笑了起来“骗你玩的,柳枝采来编成篮子好盛桃花啊。”
宗庆见有这么多柳枝便央求玉儿道“好姑娘帮我做一副小棒吧,我请你吃糖。”
玉儿抬头宗庆只看得见她的下巴了,下巴尖尖。“不好,没空。”
宗庆这下无计可施了。他本来不是坚定的人,遇事敏感得很。
“这样好不好,糖不要你的了,只要你去桥对岸采些柳枝给我就给你做。”玉儿也知道宗庆的性格,故意逗他玩。
“今天太晚,明天做罢。”宗庆感到高兴又有点为难。
“也好,但一定要你从这座桥过去采的,绕过去的不算。这是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将军出征,他的妻子做了七十三根柳枝箭,每天往南射一支以报平安。”玉儿开玩笑对他说。
宗庆对我们说起这个事情,我们笑了好久。玉儿比我大两岁,人长得也标致,也算是小孩子心中一点儿幻想。
我们一起玩的三个人约定一起帮宗庆去。第二天我们在宗庆家集合,带齐装备。我从家里偷偷带出一把锯子,另一个我们叫胖子的带了一堆零食。用我们的话来说他就是后勤部长。宗庆做好十全准备,穿上过年新买的鞋子,出门前朝不知道是观音佛祖的雕像祈祷。
春雨过后桥又松散几分,我先过去,桥有些摇晃,踏上去像跷跷板,不过我平常胆子就大,一鼓作气到对面。
胖子死活不肯过来,他说这一身肥肉过去桥都散了。宗庆小心翼翼地靠近桥,我喊他过来。他犹豫地把脚靠近桥边,又像碰到开水一样缩了回去。
“过来,没什么事。”我在另一边大喊。
“我怕。”宗庆直接做在桥边。
黄昏渐渐来到,胖子吃完他的零食早早回家。我爬到柳树上面看着宗庆犹豫的样子。他想下一个决心却无法克服自己的恐惧。过了一会,各家的炊烟升起。我也觉着没趣,对宗庆说了一句胆小鬼就回去了。
宗庆呆呆地望着桥,终于鼓起勇气踏上第一脚。突然桥上的木头掉了下去一根,激起浪花。宗庆再也没有勇气回去。宗庆带着小孩子赌气般回去,看着桥边木头生了黑色木耳,便摘了回家炒着吃。
宗庆像害了相思病似的,话更少了。我们找他说话也不理,拍画片也不玩。我们自己做了小棒,按理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游戏,我们玩的时候他只是远远地望着。
为了这事,我去找玉儿。玉儿正用柳树枝编成篮子。
“这事啊”,玉儿一派恍然大悟样子。拿出一个手帕递给我。
“这就是我答应他的小棒,他一直没找我来拿。”
“他以为你还要他去采柳枝呢。”
“我逗他玩的,他还当真了。”说完玉儿笑了起来,笑得花枝乱颤。“你去给他吧,有时间一起到我这玩。”
我看到宗庆一人徘徊在桥前,我在桥这边准备过去。
“玉儿有东西要交给你。”我扬了扬手中的手帕。
“等我自己过去拿。”宗庆意识到这是什么,自尊心让他不肯放弃。宗庆踏上了摇摇晃晃的桥,水流速很慢,我想掉下去也没什么事情。
宗庆直起弯着的身子,小心地挪动身体,像刚刚学会冲浪的小子尝试海浪的滋味。这种晃动离海浪还远着呢!慢慢他熟悉了这种晃动,身子微微弯曲保持平衡,一步一步走过来,过了几年似的。他不可思议地望着对岸。
宗庆拿到了手帕,小棒在里面像刚刚刻好一样。上面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
小棒一共二十七根,刻得精细,用柳树最高枝中间部分制成,大小有序,而在每根小棒的尾端用娟秀字体刻一个“玉”字。
我们蹲在堂屋前玩了起来,我问她是不是喜欢玉儿,他说没有,我便不再追问。结果我赢了十分。得了糖果。
小时候的回忆就像糖果,珍藏在记忆的盒子里,很珍惜很珍惜舍不得拿出来吃。宗庆的小小情愫、小小执着我还记忆犹新。
▼点此→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那些关于“桥”的电影和传奇|我读
央视电影频道很擅长巧思,在影片选择与时间节点方面,常常有些意味深长的设计。比如上周六,也就是7月3日,他们在《看电影学党史》栏目播放了去年上映的《金刚川》,属于抗美援朝题材;接下来的《佳片有约》栏目,他们就安排了另一部与“桥”有关的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桥》,属于二战题材。
两部“桥”片,都是战争片,都是正义的一方对抗非正义的一方,都是斗智斗勇,都唱出了一曲英雄主义赞歌。但是不同之处也很多,《金刚川》是工兵和高射炮兵舍命保卫桥梁,要建起一条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桥》是游击小分队舍命炸桥,要切断敌人退路。
说起来,“桥”这种东西真是很特别。在咏春拳中,斗争双方的手臂贴在一起,构成了“桥”,越过桥就要打人。咏春听桥,就是感知到对方的平衡、重心和力道、方向,从而可以破坏。在广东话里,“桥段”含有套路、计策、算计、谋略等意思;用于戏剧上,是“剧情架构、情节设计”的意思。在现实中,桥既意味着“连接”和“到达”,同样也可以意味着“中断连接”和“止步不前”。建桥、守桥的一方,可以由此处及彼处,获得某种行动的自由和主动;反过来说,断桥、毁桥的一方,则是要剥夺对方的行动自由,自己也由此进入了某种决绝和孤注一掷的境地。
“桥”的这种特性,像极了战争,所以很多战争片都喜欢围绕“桥”做文章。除了《金刚川》和《桥》,还有《激战无名川》《奇袭》《桂河桥》《遥远的桥》《雷马根大桥》等等,至于那部大名鼎鼎的《卡桑德拉大桥》,则是另一种战争。在南斯拉夫的《桥》里,建桥的工程师知道桥的弱点在哪里。当他得知游击队找他是要炸桥,他先是试图逃跑,造成一名队员牺牲(就是唱《啊朋友再见》的那个);后来决定旁观,再后来他指出了桥的弱点,但是不想参加战斗;而在最后的战斗中,他不惜粉身碎骨,亲手炸毁了心爱的桥。一个不谙世事的技术专家如何在“大义”面前作生死抉择,拍得十分动人而可信。
中国也有这样的真实故事,比电影里还要精彩。当年茅以升率领建桥队伍,在1937年9月修通钱塘江大桥,创造了工程奇迹。不料大桥通车才几个月,就必须炸毁,否则就是留给日本人了。茅以升义无反顾,指出桥的弱点,巧妙破坏大桥,日本人修了几年也没有修通。大桥炸毁的那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战争结束,茅以升很快又修复大桥,让这座大桥回到人民手中。
在党史、军史上,也有著名的桥梁故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毛泽东的诗句。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在大渡河边陷入绝境,石达开为保全部下,放下武器走进清军营垒,被凌迟处死。当红军来到大渡河边,他们发现,河上只有一座泸定桥,桥上木板已抽走,只剩13根铁索,这13根铁索上,寄托着全军的希望。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这样写道:“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那么多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戏剧、舞蹈、诗歌都不厌其烦地再现那13根冰凉铁索上发生的故事,为什么攀援那13根铁索前进的英勇战斗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斗。”
红军过了桥,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改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成为中国革命的传奇。
(李煦)
【编辑:贺方程】
【关于桥的传说有哪些-关于桥的传说名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