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华夏这片沃土上,孕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岁月的流转,传承至今。俗语,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民间老百姓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而来的,因其读起来朗朗上口,传承至今。
俗语,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万花筒,有着很多种类,有关于天气气象的;有关于历史文化的;有关于人情世故的;还有关于为人处世的,就比如“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句俗语的上半句“逢桥要下马”,这句俗语从字面上来看的意思就是:骑着马过桥时,一定要下马,然后牵着马过桥。古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吧!
在古时候,我们知道,交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也没有汽车、火车,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那个时候,人们出门办事,要么靠马,要么靠船。在北方,人们出行一般都靠骑马。古人们骑的马,往往只是一般的马,并没有接受过太多的训练 。
所以在过桥的时候,如果骑着马到桥上,根据马的习性,它就会不自觉地低下头去喝水。那么人就很容易在马背上摔下来,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我们的古人们就留下来了这句俗语,告诫后人骑着马的时候,到桥上要学会下马,以免造成危险。
说完了上半句,我们再来看看下半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河边上船的时候,一定要礼让,不要挤,以免造成麻烦。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说呢?在古时候,我们知道,船夫拉客人前,会将一个板子搭在船和桥头之间。
那么,如果人很多,大家还特别拥挤的话,很容易把那块木板弄断了,或者把别人挤下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最好保持一种谦让的精神,大家互相礼让,排队上船,这样才能安全地到达船上,开始新的旅程。
说到底,老祖宗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后人要学会礼让。在三国时期,我们都知道,陈琳原本是袁绍的部下。当年,袁绍让陈琳写檄文大骂曹操祖宗好几代,可是后来,陈琳很不幸地落到了曹操的手里。
人们都以为曹操会杀死陈琳报此被侮辱之仇,结果曹操不但没有杀陈琳,反而让陈琳做自己的部下,好生招待。最终,曹操身边,大才云涌,成就了一代枭雄。因此,有些时候,谦让大度并不是一件坏事,俗话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成大才的人,心胸必然宽广。
说到这儿,相必大家都明白了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当我们身边可能存在危险时,我们就要格外注意和小心。在与人相处时,我们也要拿出自己的谦让和大度来,因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怎么看待这句俗语呢?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心中的看法!
50句常用俗语谚语集锦: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笱里的鱼儿——有进无出】(歇)
笱:竹制的捕鱼器具,口很小,鱼进去就出不来。指人或物只有进来的,没有出去的。里汗《新绿林传》三:“事无大小,凡是经那根银牙签剔拨过的,银洋,九成就像笱里的鱼儿,有进无出。”
【够不着房檐怨地矮】(惯)
比喻做不成事情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观条件不好。前涉《桐柏英雄》三章一五:“褚一虎拿起那支烟,斜了于春元一眼:‘别够不着房檐怨地矮,你瞧着。’”
【够喝一壶的】(惯)
比喻问题严重,责任人要承担一切后果。达理《眩惑》九章二:“开始立案审查了。挥霍八万,亏损几十万,够他喝一壶的。”柯云路《夜与昼》九章:“‘哪有那么容易!这次那份“内参”够他喝一壶的!’顾晓鹰冷笑说。”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谚)
犊(犱ú):小牛。独生的牛犊吃奶时会顶撞母牛的,娇宠的儿子会辱骂自己的娘亲。指娇生惯养的后代不会孝顺父母。《后汉书·仇览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元深改悔,到母床前,谢罪曰:‘元少孤,为母所骄。谚云:“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
〇也作〔孤犊触乳,骄子詈母〕。詈(犾ì):骂。明·郑瑄《昨非庵日纂》卷一六:“元少孤,为母所骄。谚云:‘孤犊触乳,骄子詈母。’乞今自改。”
【孤树不成林,独木不成桥】(谚)见“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
【孤掌难鸣,独柴难烧】(谚)见“单丝不线,孤掌难鸣”。
【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谚)见“单丝不线,孤掌难鸣”。
【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谚)
取:谐“娶”,娶亲。隔河叫:随叫就到。旧指姑表兄妹或姐弟最易成亲。孙健忠《舍巴日》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改变得了吗?‘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
【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谚)见“爹娘亲,娘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姑口烦而妇耳顽】(谚)
姑:婆婆。妇:儿媳。指当婆婆的只管唠唠叨叨,当媳妇的听烦了便充耳不闻。泛指在上的爱唠叨,会导致在下的不爱听而没有任何效果。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顾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鄙谚曰:‘姑口烦而妇耳顽。’今之从政者殆类于此。”
【姑娘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非出鼓鼓头】(谚)见“女大不中留”。
【姑爷进门,小鸡没魂】(谚)
姑爷:岳丈家对女婿的敬称。没魂:吓掉了魂。指女婿是丈人家的娇客,女婿一来,就要杀鸡置酒,盛情款待。张国庆《亲仇》三章:“常言说:‘姑爷进门,小鸡没魂。’姚家贵婿及其随员坐定之后,麻子大婶吩咐女儿拿烟沏茶。”
【姑子死和尚——大家没】(歇)
姑子:尼姑。指相关的人谁也得不到。《醒世姻缘传》八七回:“寄姐骂道:‘你家里那老婆……不像个庙里的鬼哩!……人说“和尚死老婆——大家没”,我合那小妇臭浪蹄子,姑子死和尚,也是大家没!’”
【古庙前的旗杆——独一根】(歇)
指只有一根。《冷眼观》二二回:“他们开堂收徒弟烧的香,却不能多一枝少一枝的,其数目恒视班子为转移。诸如师父是个元字班,那香自然是古庙前的旗杆,独一根了。”
【古墓里摇铃——和哄死尸】(歇)
和哄:哄骗。死尸:死人。古墓里摇铃欺骗死尸。指骗人。元·无名氏《来生债》一折:“我清早晨起来,我又要拣麦,拣了麦又要簸麦,簸了麦又要淘麦,淘了麦又要晒麦,晒了麦又要磨面,磨了面又要打罗,打了罗又要洗麸,洗了麸又要撒和头口。只怕睡着了误了工程,因此上我唱歌咽曲。爹,我那里是快活?你省的古墓里摇铃,则是和哄我那死尸哩!”
【谷地里点玉茭——高出一截子】(歇)
点:点种。玉茭:玉米。指比一般程度高出很多。崔巍等《爱与恨》一六:“要说俺爷儿仨受制,在全村说来还不算甚。古话说,添粮不如减口哩,比起百祥老兄这号‘邋遢户’来,又是谷地里点玉茭,高出一截子哩。”
【谷怕碾不出米,人怕来个比】(谚)
谷经过碾,才能看出颗粒是饱是瘪;人经过比,才能见出品行才学是优是劣。指比较能够显出人与人的差别来。崔巍等《爱与恨·尾声》:“你是红是白,俺们心里有数。人常说:‘谷怕碾不出米,人怕来个比。’这几年好容易盼来个你。”
【谷雨三朝看牡丹】(谚)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下半月。三朝:三天。指谷雨节过后,牡丹花盛开,此时正是观赏牡丹花的最佳期。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牡丹花俗称‘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
〇也作〔三月洛阳看牡丹〕。洛阳:属河南省,素有“花城”之称,牡丹品种之多,花景之胜,为全国之最。景云《花城一日游》:“人说‘三月洛阳看牡丹’,游人如云,盛景难逢。”
【骨缝儿里的肉——两面受硬气】(歇)
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两头都受很大的气。刘亚舟《男婚女嫁》六:“女福听了大双这话,又对金贞说:‘孩子姥爷若早这么积极,孩子他爷哪能跟他成冤家对头。他们老亲家俩若和和气气的,咱俩就不用当这骨缝儿里的肉,两面受硬气。’”
【骨头里挑刺】(惯)
比喻故意挑毛病。龚昌盛《沉浮》一三:“岳成张口说道:‘老子生来就爱骨头里挑刺!’”
【骨头里榨油】(惯)
比喻残酷地剥削或敲诈勒索。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八:“这‘打日本救中国’是我们大家的事,应该大家一齐动起来,有钱的出钱,大家出力。从前是有钱的不肯拿出钱来,只在没钱人的骨头里榨油,这个不对。”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二部二二:“徐义德这个资本家从骨头里也要榨出油来,把我们工人身上的血汗榨干了,他就解雇开除,打发你走。”
【骨头嫩】(惯)
①形容人尚未发育成熟,力气小。梁斌《红旗谱》二:“听见姐姐惨叫,他心里气呀,急呀,年纪小,骨头嫩,又有什么办法?”②形容人幼稚,没有什么经验。梁斌《翻身记事》三一:“老槐大伯说:‘说句实话,别看我上了几岁年纪,我人老心不老,他出来摆渡,我还不放心。他年轻不识水性,骨头还嫩着呢!’”
【骨头软】(惯)
形容人软弱胆小或没有骨气。梁斌《翻身记事》四:“刘登华说:‘这小子骨头软,兴许他不敢来了。’”从维熙《洁白的睡莲花》:“船姑望着小伙子说:‘嘴倒是挺甜的,就是骨头软点。’”
【骨头硬】(惯)
形容人刚正不阿,有骨气。赵树理《张来兴》:“这位老人家很不平常,骨头硬,当年在那个财政局里,把张维抢白得出不上气来!”冯德英《苦菜花》一二章:“王柬芝在鬼子面前做假,不光掩住了他的罪行,村上好多人还夸他骨头硬。”
【鼓不打不响,钟不撞不鸣】(谚)
比喻话讲清了,别人心里才会明白;道理说透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侠义风月传》八回:“俗语常言:‘鼓不打不响,钟不撞不鸣。’又言:‘十日害眼,九日自明。’你前日留下这铁公子在家养病,莫说外人,连我也有些怪你。”
〇也作①〔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活现形》一二回:“我们出身微贱,要清白也清白不得。但是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我在‘俪华堂’里究竟和谁厮混,老爷还我一个下落,也叫我死而无怨。”②〔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罗旋《南国烽烟》一部五:“路有千条,理只有一条;这个理指的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谁是真理,大家可以争辩,‘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嘛!”③〔钟不叩不响,人不说不知〕。明·汤显祖《风流梦》三七折:“钟不叩不响,人不说不知。多早晚,女孩儿还在面驾,老身踹入正阳门叫冤去也!”
【鼓槌对锣槌——分不清声高声低】(歇)
比喻分不清是非曲直。张健人《魔谷》一五:“快嘴婆那双浑浊的眼睛现出胜利的满足的神色,指了指人声喧聒的毛什溪边,冷笑道:‘咱们鼓槌对锣槌,分不清声高声低,还是去求众人断个理吧!’”
【鼓楼房上琉璃瓦——每日风吹日晒雹子打】(歇)
鼓楼:旧时城中设置大鼓的楼,按时击鼓报时。比喻每天都要经受很多磨难。元·无名氏《渔樵记》二折:“〔旦儿云〕穷短命,穷剥皮,穷割肉,穷断脊梁筋的!〔正末唱〕你这般毁夫主畅不该。〔旦儿云〕我儿也,鼓楼房上琉璃瓦——每日风吹日晒雹子打,见过多少振冬振,倒怕你清风细雨洒?我和你顶砖头对口词,我也不怕你!”
【鼓楼上小雀——耐惊耐怕】(歇)
本指鼓楼上的小雀因听惯了鼓声经得起惊吓,转指人久经磨炼,遇事不会胆怯。《醒世姻缘传》六〇回:“他冤有头,债有主的;他放着屋里小老婆争风吃醋的生气,你不寻着他替你大姑子报仇雪恨的,来寻着我!我可不是那鼓楼上小雀,耐惊耐怕的哩!”
〇也作①〔钟鼓楼底下的麻雀——惊怕出来了〕。马烽《老社员》:“只听记工员潘玉玺对田贵说:‘你明天给老社员帮耧。准备好挨骂吧,走错半步也得训你一通。’田贵说:‘咱这是钟鼓楼底下的麻雀——惊怕出来了。这回在水库上也没少吃头子。’”②〔庙门口的麻雀——早被鞭炮吓破了胆〕。邹郎《死桥》上四:“‘说出来你们一定害怕。’何月姑眼中还是充满着惊弓之鸟的神色。卓寡妇淡淡一笑,说:‘老娘是庙门口的麻雀,早就被鞭炮吓破了胆的。有什么可怕的事,尽管说吧!’”
〇也省作〔鼓楼上小雀〕。《醒世姻缘传》四四回:“薛三省娘子又悄悄对他说道:‘……要姐姐不听说,明日咱娘也不来了,三日可也不来接你。’素姐说:‘哟!我是鼓楼上小雀?唬杀了我!’”
【鼓破乱人捶,墙倒众人推】(谚)见“墙倒众人推”。
【鼓一阵,锣一阵】(惯)
形容说话一会儿激烈,一会儿和缓。郭澄清《龙潭记》一八章:“周义林鼓一阵,锣一阵地说了这么一套,直说得个梁永生躺在炕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了。”
【故土难离】(谚)
故土:世代定居的故乡。指人总是留恋生养自己的家乡土地,不舍得离开。单田芳等《百年风云》三三回:“韦昌辉还坚持杀回紫荆山区,因为多数太平军的老家都在那里,俗话说‘故土难离’嘛!”
〇也作〔故土难移〕。刘建等《“李有才板话”和李有才》:“有人给他开玩笑说:‘你在山上修行盘道吗?’李有才说啥,‘也不是修行盘道,是故土难移哩!’”
【顾财不顾亲】(惯)
指人过于看重钱财,为了钱不顾亲情。《三侠五义》三四回:“原来颜生的姑父名叫柳洪,务农为业,为人固执,有个悭吝的毛病,处处好打算盘,是个顾财不顾亲的人。”
【顾得芝麻,丢下西瓜】(惯)
比喻只顾忙小事,耽误了大事。叶志坚《僻乡女人》二:“我们母女,早上驮日头出山,晚上背星星回屋,还时常顾得芝麻,丢下西瓜。”
〇也作〔顾了吃桃子,跌碎了大甜瓜〕。魏树海《沂蒙山好》八章一:“顾了吃桃子,跌碎了大甜瓜……谁知那次去,也没上前线,只跟着‘老八纵’后腚上运了一个月的小米,白吃了队伍上三十天饭,回来呢,嘿,人家参军的早走了,把咱给闪下了。”
【顾了翻锅,忘了烧火】(惯)
比喻顾此失彼。浩然《艳阳天》七一章:“一个人的本事总是小的,就是有大本事的人也不行,顾了翻锅,就忘了烧火,一处不到,就一处乱。”
【顾了田头,失了地头】(惯)
田头:指水田。地头:指旱田。比喻顾此失彼,不能兼顾。《三刻拍案惊奇》四回:“‘你在外边营运,两边挣,可望家道殷实。’掌珠听了,甚是不快,道:‘顾了田头,失了地头。外边去趁钱不知何如,家中两个女人怕支不来。’”
【顾前不能顾后】(惯)
指没有能力照管全局,只能顾及一头。《西游记》八六回:“那一二百个小妖,顾前不能顾后,遮左不能遮右,一个个各自逃生,败走归洞。”
〇也作〔顾里不能顾外〕。刘流《烈火金钢》一八回:“真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进来,敌人顾里不能顾外,准得一个一个的都给收拾了。”
【顾三不顾四】(惯)
指考虑问题片面或处理问题不周全。《红楼梦》六八回:“(贾蓉)又自己问着自己说:‘以后可再顾三不顾四的混管闲事了?以后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子的话了?’”
〇也作〔顾一不顾二〕。《红楼梦》六八回:“好孩子,怨不得你顾一不顾二的作这些事出来,原来你竟糊涂。”
【顾头不顾尾】(惯)
比喻只考虑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也比喻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或不能通盘安排。《红楼梦》六回:“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
〇也作①〔顾前不顾后〕。《红楼梦》三四回:“薛蟠道:‘你只会怨我顾前不顾后,你怎么不怨宝玉外头招风惹草的那个样子!’”②〔顾脑袋不顾屁股〕。浩然《能人楚世杰》一三:“老妈见儿子的神色安然,听儿子说得有根有底,也就不好再硬拦挡给他添不干净了,还劝媳妇说:‘他不是个顾脑袋不顾屁股的人,就由他去吧。’”③〔顾脸不顾屁股〕。刘绍棠《青枝绿叶》六:“你这家伙真偏心眼,一心扑在棉花上,就不去照看高粱……你是顾脸不顾屁股。”④〔钻脑袋不顾屁股〕。冯志《敌后武工队》二一章五:“大妹子,你虽没见过我兄弟,总有个耳闻,他可不是那钻了脑袋不顾屁股的人。”
【瓜菜半年粮】(惯)见“糠菜半年粮”。
【瓜儿多,子儿少】(惯)
又嫌瓜多,又嫌瓜子少。形容人说三道四,百般挑剔。《醒世姻缘传》二回:“俺婆婆合我算记,说要拣一个没人上庙的日子,咱到庙里磕个头,也是咱合娘娘做一场邻舍家。他听见了,瓜儿多,子儿少;又道是怎么合人擦肩膀,怎么合人溜眼睛……庙倒没去得成,倒把俺婆婆气了个挣。”
【瓜儿恋秧,孩儿恋娘】(谚)
就像瓜离不开瓜蔓一样,孩子离不开生身的娘亲。指孩子离不开娘亲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恋着故土完全出于真情。从维熙《泥泞·尾声》:“他微笑着谢绝了我的邀请,说他想先到天安门前去看看,因为他告别金水桥已经二十一年了。我理解他‘瓜儿恋秧,孩儿恋娘’的心情,欣然和他一起前往天安门去了。”
【瓜儿只拣软处捏】(惯)
比喻专门挑软弱者欺负。《金瓶梅词话》五九回:“俺猫在屋里好好儿的卧着不是,你每乱道怎的!把孩子唬了,没的赖人起来,瓜儿只拣软处捏,俺每这屋里是好缠的。”
【瓜果之生摘者,不适于口】(谚)
指瓜果没有成熟就摘下来吃,不会有好口感。比喻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事情就难以办好。《聊斋志异·胡氏》:“先生达人,当相见谅。以我情好,宁不乐附婚姻?但先生车马、宫室,多不与人同,弱女相从,即先生当知其不可。且谚云:‘瓜果之生摘者,不适于口。’先生何取焉?”
【瓜好吃不讲老嫩,人对眼不讲丑俊】(谚)
对眼:合眼,合意。瓜只要好吃,老的嫩的无所谓;人只要对眼,丑的俊的不在乎。指人与人的结合,贵在情意相投,不在俊丑。张作为《原林深处》上二章:“常言:‘瓜好吃不讲老嫩,人对眼不讲丑俊。’漫道他只是脸上负伤,就是缺脚少手,我也不嫌。”
【瓜皮搭李皮】(惯)
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把毫无关联的人或事强拉在一起。元·韦居安《梅诗话》卷中:“时有无名子作诗嘲之曰:‘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
〇也作①〔瓜皮搭李树〕。元·韦居安《梅诗话》卷中:“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树’。”②〔瓜皮搭柳树〕。《西湖二集》卷一九:“你这该死的贼囚,瞎了眼,俺可是与你一类之人?瓜皮搭柳树,你做了春梦,走错了道儿。”
【瓜熟要落蒂,儿大要自立】(谚)
蒂(犱ì):瓜果等与茎、枝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脱落;儿长大了,就必须自我独立。指儿女长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唐宗龙《狮子岩》:“孩子啊!瓜熟要落蒂,儿大要自立。这片山林就是当爹娘的留给你们的财产呀,我们要到别的地方去啦!”
【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谚)
川:河流。瓜熟了,瓜蒂自然就掉落;水涌来,水流自然就成川。比喻时机到来、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办成。明·袁于令《西楼记》二九出:“爷成了事呵,赛登科中举。也亏爷好心性,得有今日。看得熟鸭蛋,伴得小娘眠。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
〇也作〔瓜熟蒂自落,渠开水自流〕。李金江《希望的田野》八场:“你一举成全了两对好夫妇,可算是瓜熟蒂自落,渠开水自流!”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谚)
履:鞋。冠:帽。到瓜田里,不要弯下腰去提鞋,免得人说你偷瓜;到李树下,不要伸手去整帽,免得人说你摘李。指处在容易引起怀疑的环境,要尽可能避开嫌疑。《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警世通言》卷一六:“使不得!第一家中母亲严谨;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要来张胜家中,断然使不得!”《金石缘》一九回:“云程道:‘既非妖魅,男女有别,此是我的书室,难道不怕旁人议论么?古语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怎么独自睡我书房?’”
〇也作〔瓜田不蹑履,李园不正冠〕。汉·刘向《列女传》卷六:“妾闻玉石坠泥不为污,柳下覆寒女不为乱,积之于素雅,故不见疑也。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妾不避此,罪一也。”
俗语:“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什么意思?古人教你为人处世
导语:俗语:“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什么意思?古人教你为人处世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走过平坦光明的大路,也会走过泥泞崎岖的小路。不论是走大路还是小路,总会遇到很多事情,不过很多事情古人都是经历过的,他们的一些人生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俗语:“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就是告诉我们面对两种处境时的做法。
逢桥要下马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出行方式是南船北马,在南方要懂得乘船,在北方就要懂得骑马,而载人的马和上阵的马不一样,载人的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在过河时,它看见水就要喝水,一到桥边就会往桥下走,还可能从桥上往水里跳,这样骑马的人就会发生危险。所以,骑马的人过桥要先下马,牵著马过桥。这句话很简单,但是背后的意义却很深刻,就是让我们不要善于观察,不要把自己放置在危险的处境中。俗话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要告诉我们防患于未然,能够预先觉察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再者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过渡莫争船在古代坐船要先经过摆渡口,摆渡口会竖一块板子作为和岸边的连接,人通过板子才能上岸,所以要是在这个时候,行人一哄而上涌上板子,很可能将板子弄翻或者踩断,所以才会说过渡莫争船。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做人要谦和,遇到事情不能太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保持一颗敬畏和谦逊的姿态。你在给别人让路的时候,也是在给自己让路。
无论是谁,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能进则进,能退则退,不能贪功冒进。退是一种糊涂的智慧,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在达到成功之前,一定要牢牢的记住退这个道理,以退为进,在复杂的环境中轻松驾驭各种巨变,那么他最终一定能达到成功的目的。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古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曹操能够成为三国最大的强者,除了他的超强政治和军事才能,还因为他具有忍耐之心。陈琳帮袁绍写檄文骂到曹操祖宗三代。后来,陈琳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不但不杀他,还委以重任。正是曹操具有大家风度的忍耐之心,他的周围才始终围绕着一群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成为一代枭雄。
孙权少年大志,十五岁临危受命,一个文弱的少年,凭着一隅江东,能三分天下,靠的就是一个“忍”字。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但此时刘备崛起,为了牵制刘备,孙权却屈膝奉承曹操。曹操死后,孙权还是为了保全吴地,继续向曹丕称臣。一直到229年,才正式登基,孙权也成为三国时代笑到最后的智者。
小编有话说:《寒山拾得问对录》中,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成大事者必有远志,而忍正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理智地谋求长远目标的体现,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这样才是做大事的人。
【关于桥的俗语【关于桥的俗语和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