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鲁班助修天衢桥
在九达天衢牌坊的北面有一座横跨运河的“广宁桥”,实际该桥要比“九达天衢”牌坊早很多年,因为这里自古就是一条通往北疆的驿路,自元朝疏通运河后,此处就有了这座桥。因查不到史书的记载,故这座桥是那年修的、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清楚了,只留下了让人深思的一段传说故事了。
话说,在德州城西的驿道的路东有个烧饼铺。在铺面外面摆放着两张桌子,过往的客商可坐在这里边吃火烧、边喝热水。因这里的白开水免费,如喝茶水略加点茶叶钱,故远近客人都知这里有一家“刘家烧饼铺”。
烧饼铺的刘掌柜,是个的道教徒,夫妻俩均好善乐施,无论遇到邻居还是过往的客户,只要有困难他们必然尽力帮助,人称其刘善人。但不知何原因他俩一直没有后代。
某年严冬的某天早晨,刘善人的妻子开开店门后,就见一蓬头垢面的老头躺在自家的店门口,在他的身边除了一个破兜子外再无其它物品了。刘掌柜急忙上前夫妻俩将老人扶起,只见该老者冻得浑身发抖,店主人问他话时,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见此这两口子急忙将其扶进屋里,躺在炕上给他盖上被子暖和了一会,然后给他喝了点热水、吃了个热火烧后,该老人才慢慢的能说话了。
据老人说:他是到北疆军队上去找他儿子的,哪知到了北疆后没找到儿子,到处打听也无人知晓儿子在何处,故老人只好原路返回。可他在北京附近就将盘缠花没了,取暖的棉袍也买了,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只因昨夜天气太严寒,加之腹中饥饿而病倒在此。老人惭愧的说:“没想到给你二位添了麻烦,现我感觉好多了不再耽误你们生意了。”
说着老人就要下地,哪知脚一占地就又摔到了地下。刘掌柜夫妇又急忙将其扶上了炕说:“老人家,你不用客气,看样子你可能是病了,我这就给你去请先生去,你好好躺着等着我回来。”说完对老伴嘱咐了几句就走了。
不一会他就同一位老中医进了店门,经诊脉后先生说:“老先生无大碍,吃几服药、静养几日就好了。”开了药方先生就走了,掌柜的急忙去抓药,老板娘就煎药伺候老人将药服下。老人感激不尽口口声说给你们添麻烦了。
刘掌柜的说:“老人家不要见外,正好俺家后院有间小房,你就住在那里,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再走吧。”老人说:“那就给你家添麻烦了。”
老板娘笑着说:“老先生,俺家上无老、下无小,正需要个老人给俺们作伴哪。”就这样老头就在烧饼铺的后院里住下了。
说来也怪,这期间烧饼铺的生意特别好,那两口子忙的不可开交,故他们除了必须给老人煎药、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面前外,就很少到后院来了。
这位老人见烧饼铺的后院里,丢放着几块废石头,他就将自己破布袋里的锤子、凿子、锯子拿出来,每天就凿起石头来了。很快他就把那几块废石头凿成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石块。其中有斜面的、三角的、四方的、扁平的等等。并将它们整齐的堆放在他住的小房子墙角处。
邻居听到他家院子里有砸石头的声音,有人就好奇的前来观看,有人问他:“你砸这些小石头块干嘛?”老人家说:“别小看这些石头小,它们很快就会有大用处的。”
小孩子们也来和他玩,帮他搬那石块、听他讲故事,他深受孩子们爱戴。故人们都认为这个老头与正常人不一样,都很敬佩他。
大约过了五六天的时间,这个老头走到烧饼铺里对掌柜的说:“刘掌柜的,我麻烦了你好几天了,不仅白吃白喝,还耽误了你们好多时间,深感愧疚。”刘掌柜的说:“老人家,你千万不要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我到你家你也会这么做的。”
老头又说:“我的身体已痊愈今天就可启程回家了,临走前我也没什么东西可报答你们,我在屋里留下些小石块作为礼物吧。可你千万记住,很快就会有人前来购买它们的,到时候你一定要个高价,弥补我给你家造成的损失。”说完他就要走,刘掌柜的急忙拿起两火烧要送给老头,老头说什么也没要,就告辞离开了刘家烧饼铺。
可这烧饼铺的掌柜两口子每天忙着生意、烧香拜祖,别说那些烂七八糟的小石头块,就是那间小屋他们也没去过。
过了些日子,在烧饼铺外的驿路边,卸满了大小不一的各类石料。人们都说这是官府返修这座破桥用的。果然不几天破旧不堪的桥就被拆了,工匠们挖底槽平整桥基忙的汗流浃背。人们纷纷传播喜讯,“官府返修那座破桥了,这次修的是石头桥┄┄”,故来工地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很快该砌石墙了,哪知加工好的石块只有最底层放置的平整稳固,再放第二层时,就总是四下里晃荡怎么也放不平了。有人说瓦匠不是“齐不齐一把泥”吗?可那得看是什么工程,桥墩子天天在水里泡着,这“一把泥”就不行了。
三天过去了仍没有点滴进展,官府派来的监工、施工队里的领工都愁的茶不思饭不想了。这天他俩正坐在刘家烧饼铺外发呆,旁边一个爱多嘴的邻居对他俩说:“他家有好多小石头块,不知垫上能行吗。”
监工的忙问刘掌柜这些石块的来历,刘掌柜简单的介绍了那个老头在此的经过。工头忙说:“我们去看看行吧?”刘掌柜的就带着他俩来到了老头住的那间小屋里。
他俩进门后,只见在墙根底下整整齐齐摆着一小堆石头块,工头突然一抬头见墙上有一首打油诗:“横墙竖边薄塞面,拱顶填上三角片。方块不多垫护栏,广川安宁美名传。”他俩站在哪里半天没动两眼直勾勾的看着墙面,忽然他貌似感觉到了什么,急忙后退一步就地跪倒在地下,就朝着诗句就叩首。他为什么这么做那?原来他听了刘掌柜的介绍后,他就想,哪老头怎么能预先给他们准备好了垫石哪,更使他奇怪的是:人们早就预定好的桥名竟然出现在该诗里,这不是鲁班爷又能是谁哪!更让人奇怪的是,老头砸石头时还没有人说要修桥,可“广宁桥”三个大字,竟然出现在该诗里。
然后他站起来对刘掌柜的说:“掌柜的你这些石块卖不卖。”刘掌柜的说:“卖呀。” 工头说:“那就出个价吧”。刘掌柜的这时才想起那位老头临走时对他说的话,就很了很心说:“十块一两”。工头马上蹲下清点后说:“这是八十一块,我给十两。”起身回到住处取来银子,并找来了一位秀才认真的抄录下了墙上的打油诗。
然后,由两个工匠小心翼翼的将这些石块抬到了工地。回到工地后,他们马上在工棚里供奉上了鲁班爷的神像,并立即烧香叩首。他不仅每天定时焚香叩首,还组织工友们定时前来焚香叩拜。
从此,他们严格按照诗中的指点,每当遇到石料不稳妥时就垫上一块适当小石块,整座桥建完了那八十一块石块也用完了。桥修好了驿路又通了,也为后人留下了“鲁班爷助修天衢桥”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再说烧饼铺的刘掌柜一家,有了银子后,他们在后院盖上了几间房子,在烧饼铺旁开了一个大门,挂上了“刘记大车店”的招牌。凭他家的声誉大车店里客户来往不断、生意越来越兴隆。三年后妻子生了个胖小子,又两年再添一闺女。刘掌柜的一家真的财源滚滚来、人丁兴旺了起来。
这正是:善人总有善事报,明舍暗回加倍到。欲行善事无需扬,人间善恶天知晓。【马惠彬/整理】
探秘河北衡水民间故事:鲁班修建安济桥的传奇
在华夏大地的灿烂版图之上,每一寸土地都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独属于自己的历史纹理与文化脉络,河北衡水,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也不例外。衡水的民间故事,恰似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衡水人民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更是这片土地地域文化最生动、最鲜活的体现,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情感。
衡水神秘的安济桥,背后竟是鲁班爷显灵?
家人们,今天咱必须唠唠衡水那神秘莫测的安济桥!这桥可不简单,自清朝乾隆 31 年起,就稳稳横跨在汹涌的滏阳河上,历经两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不管是洪水的肆虐冲击,还是风雨的无情侵蚀,它都屹立不倒,如今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们晓得吗?从明朝开始,衡水西门外的滏阳河上,修桥就成了一场 “噩梦”。木桥、石桥修了又垮,垮了再修,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一直到清朝乾隆 26 年,知县陶淑走马上任,这才下定决心要修一座坚如磐石的石桥。好不容易凑齐了 47680 两银子,开工那天,现场热闹非凡,鞭炮声震耳欲聋,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来围观,满心期待着这座新桥能彻底改变出行的困境。
衡水安济桥
就在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人群中突然出现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飘飘的老者,声称要参与修桥。陶淑一看,心里犯起了嘀咕,这老头年纪这么大,能行吗?于是便想婉拒。可老者却异常执着,拍着胸脯说自己是个经验丰富的石匠,陶淑实在拗不过,只好指着堆积如山的石材,让他去凿石头。这老者二话不说,抱起一块巨大的青石,来到德源涌酒店旁,便开始叮叮当当凿了起来。更让人惊讶的是,这老者每天在酒店里大鱼大肉,却从不结账,只是留下话,说等有人来取这块凿好的石头时,让那人帮他结清费用就行。
衡水安济桥
起初,建桥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工人们从两岸同时施工,逐渐向中间合拢,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可就在最后一块关键的石头要安放时,意外发生了!无论工匠们怎么尝试,这块石头都放不进去,不是大了一点,就是小了一些,整座桥也开始剧烈晃动起来,工人们吓得脸色苍白,手足无措,工程被迫陷入了僵局。
这天,陶淑和几个官吏在德源涌酒店借酒消愁,满心焦虑地讨论着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陶淑心烦意乱,不经意间一脚踢到了桌下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块方方正正的青石。他心中突然闪过一丝希望,急忙让随从将这块石头搬到桥上试试。奇迹发生了!这块石头就像是专门为这个位置打造的一样,尺寸严丝合缝,刚一放上去,原本晃动不止的桥瞬间就安稳了下来。
直到这时,酒店老板才慢悠悠地走过来,告知他们这是之前那位神秘老者凿好后特意留下的,还嘱咐必须先结清费用才能拿走。陶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位神秘老者竟是鲁班爷下凡相助!据说,这块神奇的石头上,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能隐隐约约看到 “鲁班石” 三个古朴的篆体大字,到了夜晚,更是会发出神秘的微光,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传奇的故事。
家人们,你们说这事儿神不神奇?鲁班爷的传说在衡水那可是家喻户晓,这座安济桥无疑就是最好的见证!大家要是还知道哪些关于古建筑的神奇传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唠唠!
声明: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关于桥的故事简短10字-桥的故事50字以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