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美文丨桥 作者:唐弢 诵读:王卉
作者:唐弢 诵读:王卉
有一次我和朋友谈起桥的故事。
“桥?”他用右手的食指抬一下鼻梁上的眼镜,然后斜着头睨住我,“你见过几座桥?”
几座桥?这句话在我肚里起了疙瘩,谁曾一座一座的计数他所见的桥!只是我的确走过不少:石建的和木搭的,铁打的和水泥砌的,乡村的和都市的。
我的朋友大声地笑出来。“你这个空想家,”他笑停了说,“你不曾见过大江行军时的浮桥,也没有试过悬崖峭壁间的绳桥,你就甭再谈这个!”
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想到桥。首先我想到一座古来有名的桥,说是有名却又实在无名,许多人提起它,你的心眼中或者也有它,可是它没有专称。这是座小木桥,保持着几千年来不变的式样和情调,两旁竖着简单的栏杆,让过客凭此远眺,水从脚下流去,路从山背爬过来,到此成个交叉,后者终于给拦住了,是这座小木桥背负它渡过横溪,接上对面的绿草岸;路,又远远的奔向天涯。这里杨柳飘绿,夕阳的余晖送走归鸦,沿着高岗,三三两两的是一些傍水的人家。
你说这几家茅屋里也许有个高士,避乱世来此隐居,我不懂你为什么竟有这种思想。烽火连天,或者是这个原因使年轻人早熟,且有点衰老了,因此厌听杀伐.离世惟恐不远。可是你的确迟生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前这座岗上有位高士,耕田读书,闲来抱膝长吟,英雄避地,也无非珍重出处。
这一年冬天有人三顾茅庐,感恩知己,一夕倾谈遂相许以驱驰了。令人感动的是二次不遇,有一回就下着大雪。我要你注意你脚下的桥,小木桥,那一天背负了沉重的白色。突然间它在惆怅的心底发亮,当来客听见彼岸蹄声得得,驴背人轻裘暖帽,跟随的小奚奴捧着个酒葫芦踏雪而来,到桥上止住脚步。
试听这徐徐扬起的《梁父吟》:“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来客便滚鞍下马,三二步跑近桥边,向驴背人深深作揖:“先生冒寒不易!”
可是他扑个空,因为驴背上是黄承彦。
是的,我也正要向你介绍黄承彦,一个和蔼,谦冲,洁身自好的老人。这回他立在桥上,目送三骑马去远,然后又低下头看溪流,溪流冻了,几个农家小孩试着从冰上跑过岸去。黄承彦寂寞地凝望着,舌底压住了一句话:“没有水便没有桥。”雪落在桥上。
“有一天雪化了,冰融了,一切将恢复旧观。”于是他又去望脚下的桥。一枝横水,桥畔的梅花开了又落了。“这三个人走得真快!”黄承彦抬起头已望不见他们的背影。也许这句话说得早了一点。
十六年后适间的来客兵败白帝,黄承彦再度在鱼腹浦出现,日将西沉,沙滩上升起一阵阵杀气,江流汹涌,仿佛有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他在山坡上散步,突然记起当年小桥边的景色,不禁深深叹息:“这三个人走得真快!”他已经听到连营火烧的消息,其时正有十余骑追兵向沙滩奔去。从高处嘹望,一团黑气将追兵裹住,人马在昏暗中冲突,带兵的书生已吓得面无人色。“分明是走入死门了,”黄承彦想,一转眼他动了恻隐之心,“可怜的胜利者,让老夫带你从生门出去吧。”“回头呵,将军!”他从小桥上指点沙滩。有什么呢?乱石数堆而已。
且慢同意我那位朋友的讪笑,我并不向你游说人生无常!无论从风景或者实际的人事上着眼,我要说明的是一座桥的意义。路有尽头,世上的际遇也有尽头,我无法告诉你行路人的焦渴,当他彷徨于无地的时候。痛哭穷途,我乃十分动心于阮籍的故事,因此一出门就突然止步了。我说唤渡者的心底有个影子,那不是船。桥。
你猜的对。桥,像一条远天的长虹出现在渴念者的心上,不仅江干海角,当你要渡过穷困,渡过灾难,渡过战争的悲惨和厄运时,你不得不有此想。也许你还想起造桥人,用生命去垫桥脚,他们永远永远的沦入水底。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唉唉,也许我真的被一句什么话醉倒了,那么,就请你放声笑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丨一桥飞架南北
视频加载中...
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叫刘亦奇,是一名桥梁设计师,来自“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就是我的前辈们设计建造的。
武汉长江大桥的今昔
滔滔江水之上,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已建成的大桥有百余座,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对我们武汉人来说,桥的故事格外多。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玩具上、自行车上乃至学校发的笔记本上都印着“桥”。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爸爸妈妈一左一右牵着我,被人流推着登上大桥。我记得密密麻麻的后脑勺和周围欢快的笑声,也记得桥下的风景和霓虹灯。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现场
桥,是属于武汉的骄傲。
这份骄傲到底是什么?直到2015年,24岁的我入职中铁大桥局时,我才明白,那是一份让“天堑变通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骄傲。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初建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建造这座大桥所用的12000吨钢材全部从前苏联进口。但前辈建设者们并没有被动地等待,他们靠着公式反复推演,手绘出一张张图纸,研究出了新工艺——管柱钻孔法,把属于中国人的智慧与尊严刻上了桥梁的每一处。正是这样建出的大桥,可以在屹立近七十年后,仍“结实得像个青年”。
武汉长江大桥
成为桥梁设计师后,我对桥的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对造桥的技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几年,我参与了五峰山长江大桥的建设。它和武汉长江大桥一样,是一座公铁两用桥。而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它已经是世界上首座能跑高铁的悬索桥,也是目前荷载重量最大的铁路悬索桥。五年多的建设期里,我频繁往来于镇江和武汉,每一次的短暂分别,大桥的建设都以“中国速度”飞速向前推进。
作为桥的孩子,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造出的五峰山长江大桥,用上了全球直径最大的悬索钢缆,仅两根主缆钢丝相连就有1.73亿米,足以绕地球4圈。我们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不少都代表着未来跨江大桥的技术突破方向。
而作为长江的孩子,我更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设计,可以确保桥梁不对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造成影响。
五峰山长江大桥
2021年,五峰山长江大桥南北公路接线建成开通。看着桥面上车流平稳驶过的那一刻,跨越时空,武汉长江大桥和眼前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好似重叠在了一起。这一路,大桥承载了多少荣光与梦想,值得我们永久铭记、传承。
造桥的我,已看过快三十座长江大桥,还有更多的大桥等我去打卡甚至设计。每一座桥建成之时,曾听见怎样的欢呼、承受怎样的激动,长江不会忘记。从武汉长江大桥起步,“中国桥梁”征服江河湖海、深山峡谷,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 田林: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下新中国桥梁史话的首章。而今,长江干流建成的大桥已经有超过140座。
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桥梁建设史上的伟大成就,更是我国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全球最完备、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历史见证,展现我国劳动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努力。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凌姝 王波涛 张驰
编辑丨杜希萌 章宗鹏 丁骁
音频制作丨李晓东
视频导演丨张弛
视频拍摄丨王波涛
视频剪辑丨陈以恒
后期制作丨张永鹏 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二十四桥明月夜
文|王崇和
早春时候,路过扬州,顺便游了下瘦西湖。
当走过二十四桥时,听一旁的导游介绍说:“为什么取名二十四桥?有人说是因为桥长二十四米,也有人说这是扬州的第二十四座桥,到底是怎么回事,说不清楚。”多年前来瘦西湖时,导游也是这么讲的,现在还这么讲,不禁让人大摇其头。
我倒是看到一个解释,是在隋炀帝艳史中记载的,觉得很美,也很贴切。说是隋炀帝当年在扬州时,一天夜里率众嫔妃游瘦西湖。游兴正浓时,忽听远处桥上传来一阵悠扬的箫声,不由心旌荡漾,便问前方是什么桥,众人回答尚未取名。隋炀帝虽然荒淫无度,却也是个才情洋溢之人,高兴之下,便点了点一干随从人员,加上自己,再加上的宫女,共二十四人,遂将此桥命名为二十四桥。
这个故事当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很可能是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美人何处教”演绎而来,但却很有意境,也很切合古人的做法。古人取名字往往就是这么率性,随意指物,看到什么就叫个什么,简单随性,但却往往给人无限的想象。
不知道扬州的导游为什么不采用这个故事,是因为隋炀帝的名声不好吗?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大都和历代帝王将相有扯不断的关系,有些本来没有关系,也非要生拉硬扯地往上靠。这些所谓的帝王将相又有几个有什么英名威名美名呢?臭名一大堆如隋炀帝者倒是不少,别的地方趋之若鹜,扬州人反而退避三舍,这是什么原因呢?
之所以对这件事如此上心,不是在炫耀自己知道得多,而是喜欢导游这个行业,觉得在这个行业里可以自由说话,随便说话。一些想当然的话和事,当然想让他们知道。
导游是可以说想当然的话的。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说想当然的话是可以群起而攻之,甚至人人得而诛之的,尽管社会上有很多想当然的事,也有很多假话、鬼话,废话、颠倒黑白的话、无中生有的话、指鹿为马的话,但却很少像想当然的话这样受到群体的公开蔑视和指责。不仅不能公开蔑视和指责,很多时候还要俯首帖耳奉若圣旨,即便有很多不满,最多也只能腹诽一下。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话的真与假对与错,主要与说话人的身份有关。你的人管用,说的话就管用。你能掌控别人的荣辱,你的话就会成为讲话指示;你能掌控别人的生死,你的话就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你的人没用,你对任何人形成不了任何帮助或威胁,你说的任何话当然也就没有任何道理,大家也都乐得踩你一下,而且在踩你的时候,连驳斥一下都显得多余,所以就不妨一概斥之为想当然。
由此可见,想当然与不想当然之间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想当然可以变成不想当然,不想当然可以变成想当然,完全视说话人的身份而定。
记住,当别人说你的话是想当然的时候,就说明你这个人对别人不重要,当人人都认为你是想当然的时候,就说明你对所有的人都不重要。
当然,我在这里说导游想当然,也是因为导游对我不重要,无论在什么方面影响不到我。
导游当然也影响不了游客,导游甚至连游客的午饭也影响不了,导游说的话尽可任人来踩。
但导游整日大讲其想当然,人们不仅不以为忤,反以为乐,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是因为在游客面前,导游既没有把自己当回事,不想管任何人,也没把自己的话当回事,不想教任何人。导游不给人讲大道理,不讲修身之道,也不讲救世良方,没有发财指南,更没有升官秘诀。导游的话你可以听,可以不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说的不对,导游反正不是专家,不怕人说不学无术;说正确了,导游反正也不是领导,也不怕人置若罔闻。这样的话语,这样的心态,当然也就不怕别人来踩,踩了也不会给人带来任何乐趣,因此便不妨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于是乎你好我好,相视一笑,莫会于心,其乐融融。
这就有点像庄子。庄子的书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说的大都是想当然的话,但却能“和以天倪”,让人读来心花了放,也是因为庄子不想管人教人,没想让自己说的话有用管用,他只是引人到此一游,逗人一乐而已。
记住,要想说想当然的话,不仅要做到人畜无害,而且要做到人畜无用,甚至连踩你一下能给人带来乐子的作用也没有。
庄子应该不是漆园吏,而是中国的第一个导游,而且是大导游,是最成功的导游。
可惜,世界上想当导游的人不多,想当导师的人却不少。人人都想说想当然的话,人人却都不想当没有用的人。这就有点麻烦了。
司马迁就是一个想当然的人,他在史记中描述的那些经典场面,有很多都发生在私密空间,当事人不会说,别人也不可能看到知道,但这一切在他的笔下却栩栩如生。司马迁属于私人修史,他写什么怎么写,无论如何想当然,因为别人看不到,起码在当世属于人畜无害,而他也由此成为中国史学第一人。但当司马迁以李陵为国士,认为其身虽辱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时,就是想说点有用的话了,其结果是身囚幽室,为乡党辱笑。
苏东坡也是一个想当然的人。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写下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竟然编造了一个“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故事出来,把当时的考官都唬得一愣一愣的。但因为他赞美的是古代的圣君,无论如何对当世的圣君也是人畜无害,所以他不仅高榜得中,而且让当时的一众文豪大为叹服。然而,当他在奏折中写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时,不过也是想让自己的话发挥点作用,结果便是惹了众怒,引发了乌台诗案,被贬流放多年。
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虽然说的是想当然的话,但却真的管用了,自己也能名利双收,不过,其后果却更可怕,虽然祸不及其身,却往往祸及其国其后。
记住,想当然的话,有用的人不能说或者要尽量少说,否则,轻则祸及其身,重则祸及其国。而无用之人说想当然的话,不仅对人对己无害,而且能博人一笑,起码不会让人讨厌和恶心。
这两种人孰优孰劣?
我当然属于后一种人,原来还有些许自卑和不平,想到这些,顿时却也心安理得起来。
离开扬州,又是一路想当然。这时,又想到了苏州,苏州为什么被称作姑苏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却一直没找到个满意的答案。一路追问下去,是因为有姑苏城,而姑苏城呢,是因为有姑苏山,到这里线索便断了,再无可问。后来,有姑苏晚报的朋友告诉我,是因为苏州人的口音。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是吧,但我却感到不满意,这太不想当然了。
在姑苏这件事上,苏州的导游能不能再想当然一下?
上一篇荐读:
你们的小儿子回来了
壹点号北冥那条鱼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于桥的故事简短20字以内、桥的故事1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