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我们都是追梦人丨一座桥的十年 看得见的变迁
【编者按】
我们都是追梦人。
新闻记者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个伟大时代前进的步伐,记录普通人的追梦故事,从深山“空巢村”的复苏到山水林田的生态变迁,从罕见病少年的大学梦圆到神舟航天员的星辰大海......
“我在现场”栏目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题,将新华社记者记录的追逐梦想的故事汇聚于此。这些故事讲述的是追梦人不停的脚步,是“中国梦”照进现实的新时代。
↑ 2022年3月28日拍摄的矮寨大桥。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德夯大峡谷两侧的群山中各有一个苗族村落,一名“家庭”,一名“幸福”。10年前,“幸福村”小伙子迎娶对面山上“家庭村”的苗族姑娘,抬嫁妆的队伍要走上整整一天,尽管两村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
据《湖南省志·交通志》记载:“湘西地区,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呈弧形复背状绵亘于境,千山万壑,群峰壁立,险峻崎岖,羊肠土路,绕溪越岭,时上时下,回绝人寰,登涉艰难……”这一座座山峰、一道道峡谷就是横亘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天险。
在那个时候,对于当地人来说,能够便捷地走亲访友,能够高效地运出去自己家乡的特产,能够随心所欲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是他们难以企及的梦想。
而在矮寨特大悬索桥(以下简称“矮寨大桥”)建成后,“幸福”抵达“家庭”原来需要一整天的行程现在只用几十分钟便可完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埋藏在当地人心中的出行梦想,已经成真。
矮寨大桥不仅仅给“家庭”和“幸福”以及附近的乡、镇、城市人们带来出行的便利,更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到2022年,大桥建成通车刚好10年,这也是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与推进的10年。从大桥建设伊始,我就下决心对其进行跟踪报道,点滴记录下这座大桥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它给湘西带来的变化。
↑拼版照片上图:2021年12月4日在“幸福村”一端拍摄的矮寨大桥;下:2021年12月4日在“家庭村”一端拍摄的矮寨大桥。
矮寨大桥通车之前,湘、渝两地的陆路交通主要依靠319国道。这条路的前身是1937年建成的湘川公路,其在湘西吉首矮寨坡一段的盘山公路回旋盘绕于悬崖峭壁之间,6公里内有13道锐角急弯、26截几乎平行的上下重叠路面,路面最窄的地方不足4米,奇险异常,号称“世界公路奇观”。
↑ 我的同事、前辈龙启云老师曾在1985年拍过一张矮寨苗乡盘山公路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公路奇观”的一角。
这段公路路况奇差,几乎每天堵车,有时一堵就是整日整夜,并时常发生车辆侧翻等事故。但即便如此,每天通过矮寨公路的各种车辆仍达数千辆之多,最多时甚至每天一万多辆,且重载车占7成。
↑ 2011年5月,在矮寨盘山公路用木板临时搭建的指挥台上疏导交通。
矮寨大桥刚开始建设时,要克服的困难难以想象,施工难度在世界建桥史上罕见。
面对艰难险阻,大桥建设者们勇敢地挑战“天险”,在深山丛林间挥洒汗水。幸福村和家庭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带着干粮,运渣土、搭钢架、搅水泥,一起参与大桥建设。
↑ 2010年5月20日在索塔上拍摄的大桥地面施工现场
2011年初秋,大桥刚刚完成悬索安装时,我登上施工“猫道”。虽明知安全无虞,但站上去的那一刻,山风劲猛,深沟险壑间云雾翻滚,我还是被吓到,双腿不受控制地开启“震动”模式。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渐渐摆脱恐惧,走向大桥中间,近距离拍摄施工现场。
我想,我就上去拍摄这么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都需要拿出勇气来战胜自己,那些长年累月在距离地面330米的高空工作的建设者们,他们的内心该有多么强大。
那次采访,我拍摄的云雾中初具规模的大桥图片,后来被英国一家刊物用作封面。
↑ 2011年5月2日拍摄的施工中的矮寨大桥。
从2007年开工到2012年建成,4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次往返于长沙与湘西,为的就是记录下这座“云中天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瞬间。终于,2012年3月31日,开创世界建桥史多项先河的矮寨大桥竣工通车。为了记录下这一刻,我提前一天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并在大桥两侧的山坡上实地踏勘,寻找最佳拍摄位置,做好标记。
3月31日凌晨5时,我赶到踏勘选好的拍摄点,以一包泡面当早餐,将一应设备放在路边的长方体水泥墩上,架好相机开始守候日出。
时间似乎过得很慢。终于,天边云霞尽染,一轮红日穿透晨雾,从群山背后喷薄而出。
↑ 2012年3月31日,即将建成通车的矮寨大桥。
又过了大约2小时,参加竣工仪式的车队才从另一侧桥头缓缓驶来。我所在位置刚好既能拍到通行场景,又可以看到大桥全貌——赶早起床、睡眠不足等辛苦,瞬间烟消云散。
但后来我还是发现自己错失了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大桥通车,对当地人来说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遇的“大喜事”和“大新闻”,所以很多老人都身着节日里才会穿的最艳丽的苗服,聚集在离大桥桥头最近的位置观看。我为拍摄大桥全貌,位置靠后,现场又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使得我无法移动,因此没能拍摄到这一画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遗憾。
10年间,矮寨大桥已发展成当地的旅游核心品牌,形成了一个包括路、桥、峡谷、苗寨在内的“矮寨奇观旅游区”。在它周边,一条“U”形的黄金茶谷和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乐”等,都为苗族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 2022年3月31日拍摄的矮寨大桥和盘山公路。
↑ 2021年12月拍摄的矮寨大桥和盘山公路。
10年间,依托矮寨大桥带来的交通便捷,湘西大力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以发展产业带动增收,终于使这里的苗族群众摆脱过去的贫困生活,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幸福村”和“家庭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解读。2021年11月底至2022年3月31日,我两赴湘西对矮寨大桥做报道时,这个故事立刻打动了我,同时两个村的名字也激发了我的灵感:矮寨大桥的建成通车,精准扶贫的实施,不就是让“幸福”走进许许多多苗寨“家庭”吗?
类似的生动、鲜活、有趣故事还有很多。如坪年村的“茶叶媳妇”刘丽晖,幸福村黄勇的“照相摊”,家庭村秧梅开的“苗绣作坊”等,10年前后当地苗族群众感同身受的生活变化,都饱含在他们幸福地讲述中。
于是,以“天堑变通途,‘家庭’连‘幸福’”为主题的多篇报道诞生了。
↑ 2022年3月27日,家庭村村民秧梅开向游客展示介绍苗绣。
1991年出生的家庭村苗族姑娘秧梅开是外地回村创业的一员。她租下舅舅的旧房子,收拾破败的院子,锄掉比人还高的草,办起了农家乐。有时,一场长桌宴就有100多位客人,一个“黄金周”就能收入1万多元。从民间工艺专业毕业的秧梅开还发现了新的商机:游人在村里“玩得开、住得下”,还希望“带得走”。她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办了一家苗绣作坊,根据游客需求“订单作业”,一件订单少则一百元,多则七八百元。游客们开心了,大伙儿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 2022年3月28日,幸福村的黄勇在“农家乐”招待客人。
今年38岁的黄勇在矮寨大桥通车当年回到幸福村。起初,他在大桥一头摆了一个照相摊,为参观大桥景观的游客们拍照留念,生意好得出奇。
随着手机摄影功能不断更新迭代,拍照生意逐渐落寞了,不过游客却越来越多。黄勇索性收了摊子,回到家里盖小楼开农家乐。
黄勇的新房子一盖就是5层,一楼是餐厅,二楼全家人住,三到五楼有8间客房。参观完大桥后,游客们在村里继续游玩。黄勇说,一天招待七八桌客人是常事,旅游旺季里一天就有20多桌客人。
如今,家庭村和幸福村早已摆脱了贫困,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村民们对今后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底气。
2022年3月底采访村民采摘“黄金茶”时,一位名叫“石满姐”的苗族婆婆对我说:“我70岁了,还可以在屋门口采茶,一天摘个两三斤,可以卖两三百块钱。不忙时,我就和寨子的十多个人跟着旅行社去旅游,去南京看长江大桥,去北京看天安门,还去了好多地方,高铁、地铁都坐了。通桥后方便得很,赶上这个好日子,我们是幸福村的幸福人。”
10年前,这样的生活只存在于梦想中。大桥让世界变小了,把苗寨变大了,10年来发生在湘西的动人故事还很多。1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这里的群众战天险、壮产业,将奇峰峭壁变景观,在险势中谋优势,摆脱了过去贫困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记录一座大桥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的变迁的梦想依然在持续,在今后的报道中,我也许就要从石满姐婆婆的故事出发,见证着他们追逐新梦想的脚步!
监制:郑卫 费茂华
统筹:周大庆 刘金海
记者:赵众志
编辑:侯俊 卢烨 蔡湘鑫 程婷婷
一个凉山人与“世界第一高墩”大桥的故事:19年前提出修桥被当成笑话 如今“一桥飞架东西”
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19年前,凉山州金阳县政协委员吴雨鸽提出,要从金阳县城旁边,修一座桥到对面山上,结果被当时的人嘲笑“简直是疯了”。
19年后的今天,6月30日,“世界第一高墩”金阳河三峡连心桥建成通车。
金阳河三峡连心桥
吴雨鸽的“异想天开”成为了现实,金阳人对这座桥的期待也成了现实,他们称这座桥为“民生桥”“振兴桥”,更是“逐梦桥”。
6月30日上午10点,随着9辆礼车缓缓驶入桥面,金阳人与这座“世界第一高墩”大桥的故事,也将翻页,进入新的篇章。
现在的吴雨鸽 受访者供图
被嘲笑的梦想
一份19年后才完成的“提案”
回想起19年前的那份提案,去年退休的吴雨鸽,心里仍有许多感慨。
2003年,金阳县“两会”期间,时任金阳县卫生局副局长、政协委员的吴雨鸽准备递交一份提案,想找人一起联名,得到的是“碍于面子的签名”,还有嘲笑。
“他们都说我简直是疯了,是异想天开。”吴雨鸽那份被嘲笑的提案内容,正是在金阳河上,从县城旁边修一座桥到对面山上。
提案的事情出来后,吴雨鸽成了不少金阳人眼里的笑话。但让人没想到的是,19年后,金阳河上,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吴雨鸽(右一)19年前领取“十大优秀提案”奖 受访者供图
“高兴!”6月30日,金阳河三峡连心桥正式通车当天,吴雨鸽在电话中首先对封面新闻记者说出了这两个字,“我那时候就发现,老县城已经没有更多空间可供发展了,必须要做好发展东城区的准备。”
尽管吴雨鸽被很多人嘲笑,但当时金阳县政协还是认可那份提案,那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提案,获得了当年“十大优秀提案”奖。
听说大桥通车的消息,他很高兴,但也遗憾,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见证。“对金阳人民来说,这是个大喜事。”吴雨鸽说,金阳的发展在交通上吃的苦和受到的制约太多了,“虽然我的提案隔了近20年才完成,但也算实现了梦想。”
通话的最后,吴雨鸽自顾自地感叹道:“要是能早几年修通,那就更好了。”
金阳河三峡连心桥
被拉近的上学路
步行近1小时只为看看这座桥
吴雨鸽的梦想,也是刘付明的期盼。
金阳河三峡连心桥正式通车的前一天,63岁的刘付明跟老伴儿带着3岁多的孙女,步行了近1个小时,来到大桥边坐着,就这么静静地望着即将通车的大桥。
刘付明跟老伴儿带着孙女来看桥
尽管孙女一直闹着要回家,老两口都没舍得走。阳光下,刘付明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不少汗珠。
“高兴!”被问到大桥即将通车的感受时,刘付明跟吴雨鸽一样,也用了这两个字作答,“等了好多年了。”
对于在金阳县城里住了10多年的刘付明来说,期待大桥通车,除了跟大多数人一样,希望改善交通条件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14岁的孙子上初中之后,要到河对面上学。
“要是还走以前的老路,需要绕很远的山路,从这边下山,再到河对面上山。”据刘付明介绍,大桥通车之后,直接从桥上到对岸,孙子上学的路程能缩短近1个小时。
刘付明跟老伴儿带着孙女来看桥
“金阳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不仅仅是新城区的建设,还有一步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如今金阳河三峡连心桥建成通车,刘付明又期待着下一件大事,“金阳的两条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了,不晓得金阳好久也能通高铁呢?”
偏僻的酒店成了“观景台”
期待更多人走进金阳
今年27岁的杜忠见不是金阳人,但他的事业在金阳。
2018年,在金阳县城旁一个偏僻的角落,一家名为“昭阳”的酒店正式开业,杜忠见是这家酒店的经理。
当初从云南昭通来到金阳时,杜忠见感觉这里“缺少一家好点的酒店”,至于为何会选择这个偏僻的角落,他给出的理由是“场地宽敞”。“县城里的宾馆酒店大都没有停车的位置,很多车辆都只能停在马路边,很不方便。”杜忠见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酒店开业的时候,直线距离仅十几米的金阳河三峡连心桥建设刚刚起步。杜忠见那时候也不知道,这座桥会建成什么样子,更不知道这座桥未来会成为“世界第一高墩”。
金阳群众在大桥上盛装合影
“金阳这些年加快建设,有很多工程项目,酒店大部分客人都来自这些项目。”据杜忠见介绍,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一般在50%左右,“这两年因为疫情,入住率更低一些。”
听说酒店旁边的这座大桥,是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一高墩”,杜忠见很高兴,一方面是酒店这边的人流量会加大很多,另一方面,曾经偏僻的酒店成了“观景台”,住在酒店里就能看到大桥全貌,还能眺望对面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全景。
“期待更多人走进金阳。”杜忠见说,“来欣赏这道美丽的风景。”
大桥正式通车
开启金阳交通升级大幕
构建“一环两纵三横加水运”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金阳河三峡连心桥建成通车,可以说是开启了金阳县交通改造升级的大幕。”金阳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石一火者如此评价。
曾经,金阳县的交通状况,是被当地人吐槽较多的问题之一。2002年,石一火者从成都交通职业学院毕业,选择回到金阳时,“全县还有五条乡镇公路没通,村路几乎没有通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金阳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所有建制村通客运,农村路网基本形成。
金阳群众第一次踏上这座大桥
石一火者称,金阳河三峡连心桥通车以后,能很好地缓解只有一条主路的老县城的交通压力,居民出行将更加方便,同时这座桥也将解决县城老城区居民避险、疏解搬迁通道问题。
“这座桥还连接金阳境内的国道356和国道353。”据石一火者介绍,目前国道356正在实施改造升级工作,下一步国道353也计划从4级路升级为3级路,“还有金阳人民最关心的宜攀(沿江)、西昭两条高速公路,都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2024年完成宜攀高速建设,预计2025年完成西昭高速建设。”
未来,金阳县还计划在江修建翻坝码头,构建起“一环两纵三横加水运”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大大降低物资运输成本,推动当地青花椒、白魔芋、紫土豆等产业发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关于桥的故事简短;关于桥的故事简短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