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民间故事20字以内、关于桥的民间故事20字以内有哪些

更新:03-05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民间故事:洪桥

在水安去新田的要道上,有个村子,叫龙板,村前有条河,叫春水,水上架着一座桥,叫洪桥。

天王洪秀全的妹妹、西王萧朝贵的妻子洪宣娇是个女中豪杰。打仗时,她身披红色披风,跨着红鬃马,杀起贼子来,好像刀切西瓜一般。柏万城人尊她为“洪姑”。

这一天,洪姑趁着部队休整,带了几员女将去民间访问。一路走来,到了春水河畔,只见河上有一个渡船,在来往迎送客人。那摆渡的艄公是个大个子,膀粗腰圆,倒也有几斤蛮力。客人中有个外乡来的游医,正要下船,艄公叫他交船费。游医道:“上船时我不是早给了你吗?”艄公大叫:“那是上船费!”游医哭丧着脸说:“好个船大哥,你就抬抬贵手吧!上船费要去我那多铜板⋯⋯”不等他说完,艄公鼻子里哼了一声,一把抓住他衣领,大喝一声:“你给是不给!”游医吓得全身发抖,只得掏出余下的铜板。洪姑看在眼里,心里骂道:这贼可恶。正想上前理会,等在这边岸上的行人早急了,纷纷跳上船头,眼看那船向对岸驶去。

洪姑正想转身,找几个人问明艄公的情况。忽听脚步声响,原来是柏万城一位摇拨浪鼓的。他认得洪姑,高兴地喊道:“洪姑,你想过渡吗?”洪姑把头一摇,笑道:“原来是大叔。请问这艄公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摇拨浪鼓的放低声音说:“这娘的不是好人! 他仗着他岳父柳财绅的势力,称霸一方,明为摆渡,实为,外乡客人吃苦不少。”洪姑问:“难道不能在这里架座桥吗?”摇拨浪鼓的说:“架是想架,就是架不起来呵! 款捐了几多回,有两回被募捐的吞吃,有两回被柳财绅暗中做了手脚。唉,这事难呀!”

这时候,那船又回到了岸边,躺公又在欺侮一位乡下妇女。洪姑一个箭步,跳上船去,抓住艄公的手臂,顺势一送,那艄公倒退数步。他也是个会家子,顺手操起船桨,向洪姑打来。洪姑一闪躲过,抬脚一踢,那躺公“扑”的摔倒在船上,被洪姑一阵好打。

第二天,在太平天国的中军帐里,洪姑将当地几个大财主和前几次打着架桥募捐的幌子搜刮民财的士绅,传唤进帐。面对虎气生生的洪姑,他们吓得讲不出话。只有那个柳财绅,自以为财大气粗,满不在乎似的。“柳先生,你说话呀!”洪姑矛头直指他。“你叫我说什么?”“你可知罪?”“嘿嘿,我何罪之有?……”一声冷笑,转身就走。“你敢!”洪姑大怒,话音刚落,只见她手中白光一闪,“叭叭”两声,两把飞刀插在门框上。众人都吓呆了,那柳财绅面如土色,两手捂着耳根,像鬼一样嚎叫。原来他的一对耳朵被洪姑的飞刀削掉,鲜血淋淋。“你再嚎,看我割你的鼻子。”洪姑的声音冷冷的,具有吓人的威力。柳财绅一屁股瘫倒在地,再也不敢嚎出声来。财主士绅只得老实听命,交出了赃款,并捐了钱。那柳财绅呢?自然无话可说,拿出了成倍的钱。

建桥动工了,洪姑率领娘子军也参加了修建。为了纪念洪姑,老百姓把这座桥叫做“洪桥”。

高陂桥民间小故事

陈忠元 整理

高陂一篓盐

龙岩话有句谚语:“高陂一篓盐。”今人多已不晓,知其意者更是寥寥。

相传,新罗江山有一吴姓盐商经永定高陂往潮汕,去海外经商。到了高陂险石岬,遇太平里民正忙着修筑高陂桥。大家不顾水深流急,干得是热火朝天。吴姓盐商见溪边立着幅大红捐款序文:“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何人?女娲氏也;建桥者何人?芳名列后。”后面一片捐者之名,密密麻麻。读罢此文,虽只三言两语,却如补天金石,字字珠玑,精妙绝伦。盐商暗暗赞叹。随即,返身从行李担中取出一物,径抱向捐款处,向理事者言:敝人乃一过往商人,家住江山,别无他物,愿捐一篓盐以表吾心;在下免贵吴,所捐之物不值几钱,恳请不必留名!本来捐者自愿,捐物亦不论多寡贵贱。盐为生活之用,一日三餐少不了,也好,日后可用。经手人高兴接过这篓沉实之“盐”,一边高声通报:吴某人捐了一篓盐!

不日,厨房要用盐了,厨子抱出那篓盐慢慢打开,用勺一挖,发现上面薄薄一层盐下居然全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不禁又惊又喜!大家听了都围拢过来,争着目睹这闻所未闻的“盐变银”的新鲜事儿。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路人奔走相告,一下在远近传遍。里民大受鼓舞,时常以此打趣鼓劲。

此后,“高陂一篓盐”便常挂在人嘴边,成口头禅,成为当地人人皆知的谚语。人们以此谚赞美称颂那些“慷慨做好事,低调不留名”之人。特别是那些讲河洛话的龙岩人,深以为荣。

高陂桥的屎丏(板子)——白送

在王见川的影响下,高陂桥重建的消息风传,里民热情高涨,施工有序推进。

一日,时任永定知县的赵燮到达高陂桥,亲临现场视察。恢宏的气势,秀美之山河一下吸引了他,令他赞叹不已。王见川一路陪同,一面介绍着施工进度与新桥的规划设计理念,隐藏的玄机,以及工程的大致完工日期,令其止不住频频称妙。行至桥头,见石匠铺设桥面,泥水工砌筑墙体,木匠搭建桥廊。大家忙而不乱,各自配合,无人关注到知县一行。一位木匠师傅正在安装桷子枋,一不小心一个趔趄,差点翻落,惊险之状令人揪心。好在那木匠是个老手。他急忙丢掉手上的东西,伸长手臂紧紧攥住桥棚架梁。一块桷子枋便滑落而下,险些砸到下面的工人。大家虚惊一场。桥下是几丈高的湍急之流,万一掉落后果不堪设想。惊魂甫定之后,赵知县命那木匠工先下来歇会。待他走近,叫手下架住他先打十个“屎丏”(客家人以手掌击屁股)。木匠手捂屁股,一颠一跳的,令人发笑,口里还呶呶不迭:我差点翻落送了命,你们不安慰怎么反倒打起我来了?赵知县听了,命手下继续打!

这是一位从安徽过来的师傅。王见川赶忙上前求情开脱。赵知县朝手下扬扬手,随后和颜悦色地说道:老师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一家老小正盼着你早日带着赚取的银钱平安回家相聚,共享团圆。要不你赚钱为何?我今日免费送你几个板子,好让你永世记心!

王见川也笑着微微颔首。那位木匠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众人停下手中活计,既感激又好笑。不日,高陂桥顺利落成。

从此,“高陂桥的屎丏(板子)——白送”的故事就在民间传开了。

王见川验水

乾隆十七年,王见川在歙县知县任上以“母老,去籍数千里,不能迎养”为由,任期未满,辞官返乡,在太平里高陂深渡(今高陂桥)旁“纂修邑志,以书局自随,留意风察”。读书之余,常至河边,望舟来舟往,览上下之景;还不时与路人攀谈,探域外之事。彼时,桥已毁,以树木扎成简易之桥,渡往来之民。遇大水,桥又去,令人望河兴叹。王见川召乡绅,倡重修。募资,勘地,备料,选匠,择日,开工,王见川甚为上心。细到连茶水之事也一丝不苟。其实其早已有底,须选用富岭瓜科双门楼后出水坑的山泉水,那才是高陂顶好之水。

在高陂,王见川了熟,对双门楼的茶尤为回味。茶液入口,满喉生香,满口余甘。暗究之下,盖因水也。双门楼背青山郁郁光长树木,茂林修竹。雾水凝结后顺着草木滴落,层层渗透汇于山下,便成清鲜“出水坑”。宛如醴泉。坑旁一榕,虬枝密叶,浓阴遮蔽。人言此榕有神验:久不发叶预年成不利,反之则风调雨顺。

大山、神榕、清风,酿就了美泉。

王见川决计修一座坚固之桥,故事无巨细,深以为意。细到连茶水之事也不怠慢。一次,取水工因迟到想贪懒,到稍近处的水浸冈取水。未曾想水取回后,王见川象往常一样随意打了口品尝。初品,皱眉;再品,吐出,脸露不悦地问工人:你怎么打水浸岗的水来?取水工闻言大惊:先生是如何知道的?王见川说:出水坑的水无异味,清甜,水浸岗的水含一股石炭味,铜鼓山(石锣岐)上那么多石炭难道我会品不出?工人听了心服口服,又重走了一趟,还是老老实实到出水坑去取,从此再不敢偷懒了。

这虽然是个民间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无关紧要,却真实反映了王见川对重修高陂桥的高度重视,也可窥其为人作事。正因此,才有此原为舆马行人通行之古桥,今十几吨载重车辆穿梭仍能毫发无损屹立不动,一度成现代重要公路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

高陂桥凝聚着王见川的心血,为其最杰出的作品。

高,实在是高

永定人外出谋生,与外人一起喝酒解闷。酒一入口话就多,酒不醉人人自醉。乘着酒意,话题越扯越远,不着边际,越来越离谱,竟至相互吹牛放炮。

外乡人说:我家乡的罗卜特别大,煮一个整村人共享要一个月才能吃得完!

永定人想:天天吃罗卜,想到都会吐,人都变成大罗卜了,这能算是大吗?

随即开口说道:我家乡有座高陂桥天下闻名,你知道它有几高吗?去年元宵节闹花灯时有人从桥上挤落了一顶帽子,到今年元宵节才被桥下经过的一条船上接到,你说高不高?

外乡人哑口无言,半晌,才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关于桥的民间故事20字以内、关于桥的民间故事20字以内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桥的民间故事20字(关于桥的民间故事20字左右) 下一篇:关于桥的民间故事30字、有关桥的民间故事简短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