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洪桥
在水安去新田的要道上,有个村子,叫龙板,村前有条河,叫春水,水上架着一座桥,叫洪桥。
天王洪秀全的妹妹、西王萧朝贵的妻子洪宣娇是个女中豪杰。打仗时,她身披红色披风,跨着红鬃马,杀起贼子来,好像刀切西瓜一般。柏万城人尊她为“洪姑”。
这一天,洪姑趁着部队休整,带了几员女将去民间访问。一路走来,到了春水河畔,只见河上有一个渡船,在来往迎送客人。那摆渡的艄公是个大个子,膀粗腰圆,倒也有几斤蛮力。客人中有个外乡来的游医,正要下船,艄公叫他交船费。游医道:“上船时我不是早给了你吗?”艄公大叫:“那是上船费!”游医哭丧着脸说:“好个船大哥,你就抬抬贵手吧!上船费要去我那多铜板⋯⋯”不等他说完,艄公鼻子里哼了一声,一把抓住他衣领,大喝一声:“你给是不给!”游医吓得全身发抖,只得掏出余下的铜板。洪姑看在眼里,心里骂道:这贼可恶。正想上前理会,等在这边岸上的行人早急了,纷纷跳上船头,眼看那船向对岸驶去。
洪姑正想转身,找几个人问明艄公的情况。忽听脚步声响,原来是柏万城一位摇拨浪鼓的。他认得洪姑,高兴地喊道:“洪姑,你想过渡吗?”洪姑把头一摇,笑道:“原来是大叔。请问这艄公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摇拨浪鼓的放低声音说:“这娘的不是好人! 他仗着他岳父柳财绅的势力,称霸一方,明为摆渡,实为,外乡客人吃苦不少。”洪姑问:“难道不能在这里架座桥吗?”摇拨浪鼓的说:“架是想架,就是架不起来呵! 款捐了几多回,有两回被募捐的吞吃,有两回被柳财绅暗中做了手脚。唉,这事难呀!”
这时候,那船又回到了岸边,躺公又在欺侮一位乡下妇女。洪姑一个箭步,跳上船去,抓住艄公的手臂,顺势一送,那艄公倒退数步。他也是个会家子,顺手操起船桨,向洪姑打来。洪姑一闪躲过,抬脚一踢,那躺公“扑”的摔倒在船上,被洪姑一阵好打。
第二天,在太平天国的中军帐里,洪姑将当地几个大财主和前几次打着架桥募捐的幌子搜刮民财的士绅,传唤进帐。面对虎气生生的洪姑,他们吓得讲不出话。只有那个柳财绅,自以为财大气粗,满不在乎似的。“柳先生,你说话呀!”洪姑矛头直指他。“你叫我说什么?”“你可知罪?”“嘿嘿,我何罪之有?……”一声冷笑,转身就走。“你敢!”洪姑大怒,话音刚落,只见她手中白光一闪,“叭叭”两声,两把飞刀插在门框上。众人都吓呆了,那柳财绅面如土色,两手捂着耳根,像鬼一样嚎叫。原来他的一对耳朵被洪姑的飞刀削掉,鲜血淋淋。“你再嚎,看我割你的鼻子。”洪姑的声音冷冷的,具有吓人的威力。柳财绅一屁股瘫倒在地,再也不敢嚎出声来。财主士绅只得老实听命,交出了赃款,并捐了钱。那柳财绅呢?自然无话可说,拿出了成倍的钱。
建桥动工了,洪姑率领娘子军也参加了修建。为了纪念洪姑,老百姓把这座桥叫做“洪桥”。
民间真实故事《孝子桥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母子。母亲年迈体弱,儿子名叫阿福,是个勤劳善良的年轻人。阿福每天早出晚归,靠种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虽然清贫,但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有一年,村子附近的小河突然涨水,冲垮了唯一的木桥。村民们过河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阿福的母亲,因为腿脚不便,无法涉水过河。阿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自己动手修一座桥。
阿福白天干活,晚上就带着工具去河边修桥。他一个人搬石头、砍木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村民们看到他的举动,有的嘲笑他异想天开,有的则被他的孝心感动,主动来帮忙。
终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座坚固的石桥建成了。村民们过河再也不用担心,阿福的母亲也能顺利过河去集市了。大家都称赞阿福的孝心和毅力,这座桥也被称为“孝子桥”。
后来,阿福的母亲去世了,阿福依然每天去桥上打扫,仿佛在守护着母亲的记忆。村民们也被他的行为感动,纷纷效仿他,孝敬自己的父母。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当地教育后辈孝顺父母的典范。孝子桥也成了村子里的一座地标,提醒人们不忘孝道。
【关于桥的民间故事简单(关于桥的民间故事简单2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