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屈原,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屈原

更新:03-13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百舸争流·中国梦」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视频加载中...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泪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端午节由此而来,此后每年端午节,吴越、荆楚一带都会举行龙舟竞渡来纪念屈原,荡起刻着龙形的独木舟,伴随着阵阵击鼓声,在水面所竞渡的游戏。

我们中国人纪念屈原,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还因为他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改革者。

屈原生活的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从战乱分裂走向统一的年代。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一样,在屈原生活的那个年代,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法图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改革,成为时代主题,成为强国之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屈原就生活在商鞅变法之后的楚国。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很受楚王重用。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大诗人屈原、贵族屈原、高官屈原,已经是当时楚国乃至列国的偶像级人物,但面对强大的秦国,心系祖国前途命运的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如不变法图强,将面临亡国的后果。偶像级人物屈原积极辅佐楚王变法图强,力图挽救自己的祖国于危亡之中。改革难免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因为推行法治、选贤任能、重视民生,屈原与楚国旧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屡遭小人诬陷和楚王疏远,多次被流放。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为黎民百姓的疾苦奔走呼号,同时又不被理解和认同,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孤独的身影。公元前278,秦国将军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自沉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殉葬了自己变革图强的政治理想。

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屈原的家乡在湖北秭归。在这里有一句老话,叫“端午比年大”。

每到端午节,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服装,唱起古老的歌谣,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遭到流放的屈原听闻秦军攻破楚国首都。万念俱灰的他选择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江边的百姓害怕屈原的遗体被鱼虾所食,纷纷向江中倾投米肉,后来便形成了包粽子的习俗。

古老的民族诞生动人的故事,动人的故事也在浸染着古老的民族。尽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种,因为屈原高洁的品格,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屈原的故事。所以2000多年来的每一个五月初五,人们用一个个香甜精巧的粽子,纪念伟大的诗人,传承美好的精神。

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之一。早在屈原的故事之前,吴越等地的居民就已经形成了龙舟竞渡的习俗。这一原始的竞技活动因为屈原的投江增加了“屈子投江,民众竞舸拯救”的情节。历经千百年传承与发展,这一活动成为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活动。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系五彩绳、挂香包、挂艾草、饮雄黄酒、避五毒等特色民俗,这些民俗皆因端午时值南方的仲夏,炎热与潮湿使得蛇虫繁衍,疾病多发,人们用这些方式祛病驱邪。

这些庆祝活动凝聚成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千年传衍,古老的节日成为崭新的中国国家名片,与日益增长的中国国家影响力一起,传播到海角天边。

屈原与端午的相遇,比想象中更曲折也更深沉

作者:安颜颜

在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因纪念历史人物而闻名的便是端午节。不过,“学界通说”在这里与“大众文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端午最具标识性的粽子和龙舟其实均早于屈原出现;端午的源头远在夏代,更是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早了千年。

顾炳鑫《屈原像》

江寒汀笔下的端午

崔护、程宗元《龙舟夺标图》局部

赵之谦《五瑞图》,故宫博物院藏

齐白石笔下的端午

端午虽然不因屈原而出现,但的确因屈原而闻名。汩罗江畔,高冠切云,长剑陆离,一首《离骚》诵声锵然……略微想一想这一幅诗人画卷,端午的意象便呼之欲出。若无屈原,单单一抹粽叶,几只龙舟,纵然香气怡人锣鼓喧天,只怕也承载不了一个厚重的端午文化。

站在21世纪的渡口回望历史,屈原与端午似乎天然无法割舍;只是屈原与端午的相遇,要比人们想象中曲折得多,也深沉得多。

未见屈原:从《夏小正》到“恶月恶日”

端午的“底色”归根结底还是求一份岁岁平安。薰苍术、饮雄黄、蓄兰沐浴、挂五毒幡、给孩子手臂上系“长命缕”……这些习俗都以祛病除灾为主,而且大多源于比屈原还古老的世界

将时间回溯至中华文明的起点,能发现端午文化的渊源有两端:一端是精英阶层的“礼”,一端是普罗大众的“俗”。

“礼”指的是夏朝就已成型的“夏至礼”,其形制可以从后世的文献中管窥。据《夏小正》载,夏代已确定“两至”,所谓“时有养日” “时有养夜”,“养”为 “长”,“养日”即是白昼最长的一天,即夏至。《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了较为详细的“夏至礼”:“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日夏至,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

通过《后汉书》可知,在汉代,夏至前后需要用 “朱索” “五色印”作为装饰,其原因在于这一天 “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所谓 “夏至一阴生”,北半球自夏至开始昼渐短、夜渐长,在阴阳家眼中这是“阴进而阳退”的体现,故而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扶阳抑阴”。夏商周三代朝廷均非常重视这个 “阴气萌动”的日子,而汉代“兼用”了三代传统形成了更为丰富的习俗,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汉人虽然取夏至之意,但活动却转移到了五月五日。

为什么是五月五日?这就要提到端午文化的另一个民俗渊源: “恶月恶日”。“恶月恶日”指五月五日,早在《夏小正》中有这一日需 “蓄兰沐浴、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说明“恶月恶日”早在夏代就已滥觞。不过“恶月恶日”真正的影响在于其如魔咒般的习俗。五月是毒虫疫病横行的月份, “暖气始盛,虫蠹并兴”,在医疗水平及公共卫生尚不发达的时代,此时出生的孩子本身就不容易存活,同时更会给母亲带来巨大的危险。孙思邈《千金要方》载“凡妇人因暑月产乳,取凉太多,得风冷,腹中积聚,百疾竞起,迄至于死,百方疗不能瘥”,王充《论衡》言: “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在中医观念中,妇人在产褥期极怕着凉,往往 “浓铺褥,遮围四壁,使无孔隙”,这样的状态一旦遇到炎炎烈日,其痛苦可想而知,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一恐惧演变成集体意识最终固化成习俗,就不足为奇了。

文化中的“扶阳抑阴”与生活中的驱邪禳灾相结合,自然将人们的视线转向药,《夏小正》中便已出现了“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的传统。而这一天采的药也果然有奇效,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琐碎录》言“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腊日、除日前三日合药,可久不歇气味”,于是五月伊始又成了采药、配药的良日。汉代夏至与五月五日逐渐融合,至西晋“端午”一词首次出现于西晋周处《风土记》时, “端午=夏至+五月五日”这一“端午等式”已基本成型。

这种印记直到明清时期依然强烈,很多地方志往往把端午习俗置于 “夏至”这一条目来记录,如明代《绍兴府志》载“夏至……率数十人共一舟,以先后相驰逐”,这一融合过程恰能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合一呼应。

也因此,褪去龙舟的热闹、粽子的香糯,端午的“底色”归根结底还是求一份岁岁平安。薰苍术、饮雄黄、蓄兰沐浴、挂五毒幡、给孩子手臂上系“长命缕”……这些习俗都以祛病除灾为主,而且大多源于比屈原还古老的世界——而屈原与端午的邂逅,在漫长的历史中更像是一场姗姗来迟的意外。

既见屈原:“诗人节”背后的端午再构建

在今人的重构过程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强化,“祛病除灾”的说法被淡化,这一倾向过滤至大众视野,自然形成了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的印象

朝鲜半岛、日本自古使用中国农历,在这一历法体系中,也不由得他们不重视夏至与五月五日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因而谱写出端午的另外两种可能:“江陵端午祭”和 “男孩节”。恰如屈原这个“中国式”的意外,缔造了中国今天的端午。

在没有屈原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端午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那在中国,屈原与端午的邂逅又是什么样的呢?

《荆楚岁时记》《风土记》中虽然提到了龙舟和粽子,但并未提及屈原;直到南朝,屈原才与端午“牵上线”。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言:“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续齐谐记》本是志怪小说集,正史对屈原逝世日期语焉不详,从屈原绝命词《怀沙》的内容直指孟夏时节来看,屈原可能逝世于二月至四月,但不可能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端午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论断,自然难逃古代史家的法眼。

考虑到文献记载与历史相比往往具有滞后性,屈原与端午的 “邂逅”很可能发生于六朝时期。不过这一“邂逅”并不唯一,在不同地区,端午还有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伍子胥的传说——于是中国端午的问题其实不是为纪念谁而设,而是人们为什么选择了屈原作为端午的纪念对象。

然而这很可能又是一个“伪命题”。相比于其他“竞争对手”,屈原的道德品格、气质才华的确更容易得到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青睐,但这个前提是中国古代端午确实以纪念屈原为中心。但事实上却是,端午习俗直到明清时期依然以祛病除灾为主,借各类药物驱除瘟疫的期冀,要远远大于纪念屈原的诉求。《续齐谐记》中楚人“投水以祭之”的故事纵然为真,也只是屈原与端午之间一场很偶然的 “邂逅”,而屈原与端午真正“结缘”的历史,不过百年。

1940年,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里,郭沫若、老舍等文学家依俗将 “屈原殉国日”设立为 “诗人节”加以纪念,并在第二年于重庆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大会。节虽名为诗人,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节日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再构建,屈原与端午之间的联系已经在大众视视野中生根发芽。1953年屈原被列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文艺报》在社论《屈原和我们》中更将屈原的形象推向高峰:“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由这些而来的人格上的感人力量,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感动着我国人民。在艺术上,他也影响了我国文学两千多年。”

随着屈原地位愈加崇高,借端午纪念屈原的习俗便愈顺理成章。2008年,四大传统节日终于从民间走入官方视野,成为四个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节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节日习俗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沉淀、变化与再构建的动态过程。于是,近代文人崇敬的爱国诗人屈原,与古代士大夫仰慕的那个忠君谏臣屈原成为一体两面;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端午节在经历了“屈原殉国日”与“诗人节”后,为千年前的那个端午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涵。在今人的重构过程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强化,“祛病除灾”的说法则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而被淡化,这一倾向过滤至大众视野,自然形成了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的印象,而《续齐谐记》中的惊鸿一瞥,也便成了今人眼中的历久弥新。(安颜颜)

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不服,看完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在《易经·乾卦》中说过:“飞龙在天”。在古老星象当中,这一天是正位,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但是你们知道吗?历史上很多人却在这天死去,这一天的好日子变成了他们的忌日,这个日子大家一定并不陌生,那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对于这一天你们有多少了解?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咱们一起往下看!

端午: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中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人物纪念

一、纪念屈原说

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二、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后来,伍子胥被人冤枉,夫差赐死伍子胥,伍子胥的遗言就是说,“死后,将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四、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对于端午节的来历分享到这儿就结束,对于端午节的习俗大家知道哪些?你们认为端午节的来历到底应该是那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屈原,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屈原】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作品来自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更好的传递 好内容 ,正能量内容。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者您不想在本站发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信息!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一等奖 下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故事,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