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最美端午节诗词二十首
端午节由来已久,在诗海中,也存在很多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在这里,我们选择二十首经典的端午节诗词,一览先贤的端午节。
宋·苏轼
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苏轼
南歌子
山与歌眉敛,
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
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宋·张耒
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元·舒頔
小重山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宋·赵蕃
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
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
舍南舍北鹁鸠喧。
明·边贡
午日观竞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宋·欧阳修
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唐·殷尧藩
同州端午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唐·殷尧藩
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宋·文天祥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
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
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
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
三湘隔辽海。
元·贝琼
已酉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明·汤显祖
午日处州禁竞渡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唐·权德舆
端午答诗
良辰当五日,
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
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
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
孙孩遍目前。
唐·卢肇
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宋·刘克庄
贺新郎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
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
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
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
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唐·杜甫
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
宋·陆游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
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
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
一笑向杯盘。
宋·李之仪
南乡子
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
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
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宋·黄裳
减字木兰花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宋·陈与义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
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
戌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来源:应鸣工作室)
统筹:申鸿皓 | 责编:张阳蕊
社旗消息报编辑部
地址:社旗县红旗路西段综合办公楼1号楼五楼
邮编:473300 电话:(0377)67888811
邮箱:sqxw110@163.com
社旗头条微信公众号
传播社旗好声音 | 传递社旗正能量
您的关注,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长按,识别二维码,就可加关注哟
觉得不错,请点赞↓↓
端午习俗知多少|5首古诗词,带你了解端午那些事儿
来源:【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
又是一年端午至,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这个与伟大诗人相关联的节日里,我们不妨读读古诗古词,让粽香伴着书卷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节。
竞渡诗
卢 肇(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大型龙舟在三峡大坝前水域表演。郑家裕 摄
一条龙舟贯通古今。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每逢端午,事先要修龙舟,训练水手,到节日再进行龙舟比赛。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甚多。过去比较通行的解释为了纪念屈原。近代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其起源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赛龙舟与古人对龙的图腾崇拜有关。后来各地又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端午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释,而纪念屈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乙卯重五诗
陆 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窈口村村民在包传统灰汤粽。徐昱 摄
《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这里的“粽”就是粽子,后来改在五月初五吃。说明吃粽子的习俗最早应是在夏至。
据载,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粽子又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所以又有“筒粽”的称呼。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因水中含碱,称碱水粽。到了唐代,粽子更有颜值,出现了锥形粽、菱形粽。宋朝时,已有果品入粽,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状造型的时尚。元、明时期,粽叶从菰叶变革为箬叶,以后又用芦苇。到如今,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红枣;南方则有鲜肉、火腿、蛋黄等。
除了粽子,江南各地流行吃“五黄”或“五红”。五黄一般是指5种带有“黄”字的食品,比如黄酒、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等。五红是指5种红颜色的菜,譬如苋菜等。
浣溪沙·端午
苏 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5月29日,山东省枣庄市龙山路街道君华园小区一居民在家中阳台上展示挂的香囊,迎接端午节的到来。孙中喆 摄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民间习俗认为五月有“五毒”,即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
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艾草和菖蒲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医药功能,因而受到青睐。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插菖蒲、悬艾草,喝雄黄酒等。
渔家傲
欧阳修(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浙江省义乌市三溪堂国药馆举行的端午非遗传统文化节上,长辈们正为孩子点雄黄。吕斌 摄
蓄兰沐浴和悬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除毒之俗。据《大戴礼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端午也被称为浴兰之月。一般来说,人们是用煎蒲、艾等香草沐浴。比如,在岭南地区,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比较常用;在湖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
画额,是指用雄黄涂抹小孩子的额头。孩子不可饮酒,故用雄黄抹在小儿额头,借雄黄以驱毒。
学士院端午帖子
苏 辙(宋)
寻芳空茂木,
斗草得幽兰。
歌舞纤絺健,
嬉游玉佩珊。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湖公馆幼儿园的孩子们斗草过端午。葛宜年 摄
端午节有许多游戏,除划龙舟外,还有射柳、击球、斗草等。斗草时,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香菱斗草”就是此类游戏。端午采药由来已久,浙江某些地方称端午为“送药节”。
碧艾香蒲处处忙,细缠五色臂丝长。端午在历史长河中踏浪而行、至今不辍,其丰富的节俗内容不仅蕴含着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记忆。
出品|N°生活工作室
策划|孟扬
编辑|唐中科 曹怡晴
本文来自【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端午节的诗歌—关于端午节的诗歌七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