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红色故事 感悟初心使命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演讲活动发言摘登
来源: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讲述红色故事 感悟初心使命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演讲活动发言摘登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讲述红色故事 感悟初心使命”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演讲活动现场。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蔡文正
【编者按】
讲述红色故事,感悟初心使命。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于今年1月启动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并派出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赴全省各地,追寻中国人在陇原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
一次次采访,就像是一堂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我们的记者,不仅记录了百年党史中的甘肃元素、甘肃故事和甘肃亮点,也采访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5月14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举行了“讲述红色故事 感悟初心使命”主题演讲,参加采访活动的记者分享了他们重走革命纪念地、感悟初心使命的收获和体会,这也是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次创新之举。今天,我们以特刊的形式呈现这次主题演讲的内容,分享党媒记者践行“四力”的成果,以飨读者。
故事
南梁精神永放光芒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熊园
1934年11月,南梁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从此,南梁红旗不倒,成为中国革命耀眼的一颗星辰。“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蕴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要分享的两则故事,就发生南梁在这片红色的大地上。
第一则故事,要从南梁革命纪念馆展厅陈列的一口大铁锅说起。
这口锅,是陕甘红军在南梁创建革命根据地时,送给当地百姓马大爷家的。当时的马大爷家一贫如洗,连吃饭的铁锅烧裂了几道缝也没钱更换,每次做饭都要先在锅底涂一层泥巴,把缝隙糊起来,然后把锅斜架着烧火做饭。刘志丹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命令警卫员把炊事班的一口锅送到了马大爷家。
“一粒米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儿子上战场”。红军爱护群众,南梁的群众也倾其所有支援红军。马大爷得知刘志丹的队伍要北上支援陕北红军时,就让儿媳刘文英把家里的小米连夜磨成面粉,用这口大铁锅烙成小米干粮,摸着黑,翻越沟沟梁梁送给红军战士们。新中国成立后,马大爷家里的其他锅更换了好几回,但这口铁锅一直都在家中珍藏着。2014年,马大爷的孙子马登明将这口大铁锅捐献给了刚刚落成的南梁革命纪念馆。
第二则故事讲的是一棵枣树的故事。
这棵枣树,是革命烈士李凤明亲手栽种的。1940年,在环县曲子镇,年仅22岁的战士李凤明在执行公务时壮烈牺牲。沿途乡亲们一路“接力”,将李凤明烈士的遗体,从距离鸭洼七八十公里外的曲子镇抬回了家。采访中,烈士的孙子李华峰告诉记者,爷爷生前曾在老家窑洞外种过一棵枣树,那是他留给家人、保存至今的唯一遗物。
我们爬上山梁,站在黄土塬上一座废弃老宅外的这棵枣树下,烈士的孙子李华峰兄弟等人说,虽然不知爷爷长什么模样,但从小就听家人说,这是爷爷种下的枣树。每年枣子成熟采摘品尝的时候,就是大家缅怀先辈的特殊时刻。
在庆阳老区,蕴含着“南梁精神”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辈辈相传,激励着后人们砥砺奋进。
南梁革命纪念馆外景。(资料图)
感悟
生命 因信仰而澎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奋勇前行的动力和披荆斩棘的勇气;一个政党,有了信仰,便会无坚不摧,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我们来到红色圣地南梁,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烈士纪念碑,感受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信仰和信念。
南梁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及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行走于南梁革命根据地旧址,采访讲解员、研究人员、馆长,听他们讲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从革命政权艰难建立的历程,到一个个为了保护政权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事迹,无不感动着每个人。
刘志丹在入党时表示:“要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谢子长经历无数生死考验,但他始终对党忠贞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4岁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光荣入党,抱定“为理想而战、死而后已”的决心。
在革命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陕甘人和革命志士,无论身处多么困难的境地,始终充满革命理想,在坚定信仰支撑下,凝聚起了广泛的革命力量。
在南梁,一大批年轻的革命者克服重重艰难困苦,经受种种严峻考验,始终如一坚定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陕甘边区第一任妇女委员长张景文,全心全意投身于南梁文化教育事业,1935年,在陕甘边根据地错误肃反中受害致死,年仅29岁。
甘肃农村最早的党支部——彬宁支部创建人王孝锡牺牲时,年仅25岁。在临刑前一天,他在狱中留下血诗一首:“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磨难,岂独我今然!”
建党百年之际,回顾中国走过的历程,一个个有信念、有信仰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战斗到底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生在幸福美好新时代,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们需要走进历史现场,走进红色故事发生地,循着这些历史的根脉,不断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本文来自【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从未远去的英雄柴云振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邓林灵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李天锐 郝勇
抗美援朝71周年纪念日前夕,10月24日一早,整理完寝务,卢俞冰往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妈妈,明天是抗美援朝纪念日,但我明天有训练任务,只能今天给你打电话……”
今年18岁的卢俞冰是柴云振的曾外孙女。柴云振,四川省广安市岳池人,1926年11月生,1949年12月入党。他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新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型之一。1951年在抗美援朝朴达峰战中,柴云振浴血奋战到孤身一人,1952年柴云振伤残复员回乡务农。他曾荣获志愿军“一级英雄”荣誉称号,被朝鲜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今年又荣获了“七一勋章”。卢俞冰受曾祖父的影响,于今年9月参军入伍。而受“柴云振”精神影响,赓续红色血脉的,绝不仅仅卢俞冰一人。
一个心愿
他希望柴家每代都有人参军入伍
卢俞冰原本在成都读大二,今年9月作为大学生应征入伍,现在正在武警四川省总队进行新兵训练。“别担心我,这一个月我适应得挺好的,就是体能方面还要多加强,今天还想乘着周末有时间去跑跑步。”通话中,卢俞冰对妈妈说。
卢俞冰的妈妈柴萍、外公柴兵荣、外曾祖父柴云振都是军人。柴萍说:“爷爷的遗愿就是希望柴家每代都有人参军入伍,在部队接受洗礼与锻炼。‘参军入伍’的信念深植在柴家后代心中。”
虽然从小教育孩子们要保家卫国,但对于自己的功劳柴云振却是绝口不提。他曾这样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所以柴萍小时候,一直对爷爷身上24处伤痕的来历很好奇。
抗美援朝时期,柴云振在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任7班班长。志愿军15军在朝鲜战场上是支响当当的英雄部队,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都来自这个部队。柴云振所在的134团8连是其中的一个英雄连队,在后来的上甘岭战役中,该连坚守坑道作战34个昼夜,毙敌逾千,电影《上甘岭》中的那个8连,就以这个连队作为原型。
柴云振就是在朴达峰战中成为英雄的。1951年5月,柴云振所在部队在朴达峰担负北上敌军的任务。战斗进行到第六天,志愿军前沿阵地被敌占领,情况十分危急,柴云振是8连7班班长,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带领战士夺回阵地。晚上,柴云振带领7班战士,避开敌人火力,从右侧无名高地两边突袭,夺回了阵地。
天亮了,敌军展开大规模反扑,柴云振等战士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战友倒下了,手扔光了,也快打完了。最后,柴云振发现,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而此时,他突然发现敌军一个营部近在咫尺。打?还是撤?柴云振没有犹豫,孤身一人继续突击。先狙杀了敌军哨兵和指挥官,又把手丢进了敌坑道和指挥所……此战,柴云振全身24处负伤。随后,增援部队赶来,阵地被志愿军牢牢占领,战友在阵地上发现了陷入昏迷的柴云振,便把他背下山头送去抢救。
一股热潮
全城百姓致敬学习柴云振
战后的柴云振却“消失”了,庆功会上他的英雄勋章无人领取……战后,柴云振被辗转送到内蒙古包头医院治疗,与原部队失去联系。
1952年4月,柴云振拿着三等乙级残废书与500公斤粮票的复员费,回到岳池县乡下,踏踏实实当一个农民,后来被乡亲们推选为生产小队长、大队长。1961年,他和社员一起研究抗灾自救,把山坡荒芜的空地分给社员耕种。改革开放时期,柴云振带头示范,买回两头母猪,并把母猪产下的仔猪赊借乡亲们饲养,带领群众致富。
这期间,党和国家、部队从未放弃过对柴云振的寻找。在《四川日报》两次刊登出《寻战斗英雄柴云振》的启事。1984年9月12日登载寻人启事的报纸,被柴云振大儿子柴兵荣看到了。失联33年的战斗英雄柴云振终于联系上部队,英雄身份大白于天下。
身份变了,但柴云振为国为民的炽热情怀却不曾改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后,柴云振先后提交200余份建议、提案。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走完了他非凡又朴实的一生,享年93岁。今年6月29日,金色大厅领奖台上,柴兵荣为先父代领“七一勋章”。
一座城致敬一个人。今年7月3日,广安市岳池县翔凤大道上人潮涌动,群众手举国旗,欢迎“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的家人载誉归来。柴兵荣回到岳池的第一件事,便是全家一起将勋章带到父亲墓碑前。柴兵荣说:“爸爸,看看勋章长什么样。党没有忘记,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你……”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1984年。那一年,失踪了33年的柴云振被找到时,他也曾感叹“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
学校、医院、社区……近日,在广安市各地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学习柴云振的热潮。广安市实验中学、广安市岳池中学、华蓥中学、华蓥一中……柴云振的先进事迹在青少年中流传。“每次听到柴云振爷爷的故事,对他就又有了新认识。我想以爷爷为榜样,考进军校。”岳池中学高2020级6班张熏说。
“我们的老乡被中央授予‘七一勋章’了,好光荣哦。”柴云振老家岳池县罗渡镇园艺场村民更是以柴云振为骄傲。在61岁的园艺场村村支部副书记李先兵记忆里,柴云振是顶天立地的柴叔叔。“我读小学时,村里到学校的路上有一条河,每年夏天下大雨都会涨水。柴叔叔天没亮就会到河边守着,把我们一个个背过河。”李先兵说,以后他要以柴云振为榜样,把园艺场村建设得更好,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10月13日,一场党员培训活动在武胜县党校举行,参加培训的是来自重庆和广安基层的党员代表。“这次活动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重庆渝北与四川广安大力加强党建合作的一次尝试。”学员重庆市渝北区金鹏实验小学校(西政附小)党支部书记童代兵介绍说,“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柴云振同志的先进事迹,他奋不顾身的英勇壮举,回乡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都值得我们弘扬。我们将以‘渝广合作’为契机,以柴老为榜样,认真工作,干事创业,服务人民。”
10月24日,上午9点,卢俞冰结束了与妈妈的通话,整理军装离开寝室,卢俞冰来到操场开始跑步,一圈又一圈,她说:“对外曾祖父精神最好的传承,便是每一天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红色故事演讲稿
生逢其时 重任在肩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本次演讲活动,我演讲的题目是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烈士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众多英雄人物令我敬佩不已,有坚持不懈的江雪琴,有坚韧不拔的刘思杨,还有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他们不屈服于敌人的魔掌,他们的不朽之魂至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伟大的员刘胡兰,打小起贫苦出生的她就爱憎分明,早在抗战时期十岁的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因为表现突出她十四岁就当上了妇女干事,还被中国吸收为预备党员、在一次抗日围剿中,敌人当着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就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员!”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第一年她才15岁!就这样年仅15岁的刘胡兰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讴歌英雄崇尚英雄,不应该止于诚心诚意的敬仰,而应该有起而行之始于足下的行动。向英雄看齐向英雄学习,筑起的将是永不流失的精神钙质。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任。最后,我以复兴学子的名义庄严承诺:团结守纪,勤奋好学,尊师敬友,爱党爱国,共同建设某某小学的美好明天!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红色故事的演讲稿—关于红色故事的演讲稿三到五分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