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尊严和生存的故事
# 古今中外关于尊严和生存的故事
## 一、古代中国 ### (一)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相互谦让,不肯继承王位,后来一起隐居。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他们认为周武王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于是,伯夷、叔齐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他们饿死在山上。这个故事展现了他们为了坚守对旧王朝的忠诚和自身的道德尊严,不惜舍弃生存的机会,体现了尊严至上的价值观。
### (二)晏子使楚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身材矮小,在出使楚国时,楚王想要羞辱他。楚王让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在宴会上,楚王又故意让人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问囚犯是哪里人,囚犯回答是齐国人。楚王便借此羞辱齐国和晏子,说齐国人善于偷盗。晏子巧妙地回答说:“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在面对楚国君臣的侮辱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也保住了自己作为使者的地位,成功地平衡了尊严与生存的关系。
## 二、古代外国 ### (一)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生活在雅典民主制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经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讨论哲学问题,质疑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政治现象,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最终,他被雅典法庭以“腐蚀青年、不信奉城邦的神和宣扬新神”的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本来有机会逃走,他的朋友已经为他安排好了越狱计划,但他拒绝了。他认为,如果他逃走,就等于违背了雅典的法律,这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他选择喝下毒酒,坦然赴死,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尊严,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雅典城邦法律尊严的尊重,尽管这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生存。
## 三、近现代中国 ###
(一)朱自清拒领救济粮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统治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另一方面又实行所谓的“救济”政策,发放救济粮。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这种伪善和政府的软弱卖国本质。1948年,他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以自己的行动维护了民族尊严和个人的人格尊严,在生存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坚定地站在了正义的一边。
## 四、近现代外国 ###
(一)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印度人民遭受着沉重的压迫。甘地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号召印度人民通过和平的方式抵制英国的统治。例如,印度人抵制英国的学校、法院、政府机构,放弃英国授予的爵位和荣誉,抵制英国的商品等。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人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了镇压措施,许多人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但是,甘地和他的追随者们坚信,通过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民族独立,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生存的权利。他们忍受着饥饿、牢狱之灾等苦难,坚持非暴力抵抗,最终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这种运动体现了印度人民为了尊严,不惜在一定时期内承受巨大的生存考验,以换取民族和个人的长远尊严与自由。
尊严,根植于心的高贵
文|张泠
春节前后,一部电视剧,引发收视热潮;一个少年失踪案,引发全网关注。上了热搜的电视剧是《狂飙》,引起热议的少年叫胡鑫宇。《狂飙》中高启强从鱼贩变成毒辣黑老大,最初的诱因源自活着的尊严;15岁高中生胡鑫宇自缢而亡,也与尊严不无关系。当高启强在菜市场被唐家兄弟踩在脚下时,做人的尊严全无;当因被误传与公安局长侄子安欣警官有交情而受到唐家兄弟的巴结和街坊邻居的讨好时,他初识尊严的重要。胡鑫宇,花季少年,学习成绩不好,同学关系一般,在巨大的学习和成长压力下,他觉着活着没意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有可无。尊严,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承载人生的质量。
尊严是对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认同,是人人共有的平等权利。没有人不希望有尊严地活着。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得意之际,该是尊严满满之时;可是,失意之际呢?失意的时候,我们该把尊严放到何处?
尊严的获得,源于强大的自信
随着电视剧《狂飙》被热捧,张译、张颂文、高叶几位主演的成名之路也被深挖。张颂文,家庭条件不好,在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他做过印刷厂工人、饮料销售、空调安装工、酒店服务员和导游,似乎每一种工作都需要陪着笑脸与人打交道,形形的人群中,不会鲜见乜斜的目光吧;即使做了演员,三年时间又被八百多个剧组拒绝。张译,因为颜值不高,被认定没有发展潜力,遭初恋女友家人嫌弃,最终与女友分手;在娱乐圈也频频被导演嫌弃,不得已跑了十几年龙套。即使是长相秀美、科班出身、从业经历简单的高叶,成名之路也是充满艰辛。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角色、名气的背后,在那种被鲜花、粉丝围拥的热闹场面背后,流淌着他们多少心酸的汗水和屈辱的泪水!尊严这种高贵的东西,那时应该是浸泡其中的吧。
与剧中高启强不同,张颂文获得尊严的方式是在充满阳光的正道上,接纳卑微、隐忍屈辱、刻苦学习、奋力拼搏。张译和高叶也莫不如此。伴随着自己的逐渐强大,尊严也在一点点长高。
在《狂飙》播出的那段日子,王宏基本上每晚都准时准点坐在电视机前追剧。他一心牵挂的是高启强的人生会向何处发展,最后会有怎样的结局。虽然高启强成为黑帮老大后做了很多恶事,但王宏在恨他的同时,心里总有一种悲悯。类似于高启强在旧厂街做鱼贩子被人欺凌的经历,王宏也曾有过。
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王宏当了兵,两年后复员。在家待业期间,他在附近的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卖海鱼。因为长得精神,摊位收拾得干净,货品新鲜,为人又实在真诚,所以生意越来越好。这让市场上的两家“老字号”鱼贩心生羡慕嫉妒恨,其中一家鱼档的三兄弟,三天两头来找茬。起初王宏是隐忍着赔着笑脸说好话,但有一次对方的老三拎起一条带鱼直接抽向他的脸,王宏忍无可忍,把在部队学的格斗术用在了对方身上。没占到便宜的三兄弟自然不会善罢甘休,除了时不时地捣乱,还常常到王宏父母的蔬菜档找事,动不动就“不小心”碰掉了黄瓜、碾碎了西红柿。不仅如此,一个月黑风高夜,参加朋友聚会的王宏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一伙人的殴打,从对方的喘息声和身上散发的鱼腥味可以断定,三兄弟就在其中。
王宏在家养伤一个星期,也思考了一个星期。眼下的屈辱他能忍,可是将来呢?父亲说养好伤别卖鱼了,等着政府给复员军人安排工作,当个保安也行;母亲说你不是有个同学的爸爸在公安局工作吗?去找找人家,攀个关系,以后有事咱也有人撑腰。王宏没有接父母的话,他的思绪已经飞出很远。就算政府给安排工作,可他一个高中学历,又没有一技之长,能有什么好工作?他才20岁出头,做一辈子保安甘心吗?攀附关系,别人管得了你一时,能管得了你一世?思来想去,王宏决定复习功课,再次高考。
废寝忘食复习三个多月,王宏走进考场,最终被济南的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录取。毕业后,他在济南一家很有名的装饰公司打工,历经五年磨炼,工作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2018年,王宏婉拒了公司对他的提拔重用,回到老家开了一家建筑装饰公司。如今,公司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年过半百的父母也早已不再卖菜。
有一次,王宏陪着母亲到早年卖鱼的农贸市场买菜,不经意间走到三兄弟的鱼档前,正在摊位上的老三认出了王宏,他先是惊诧,上下打量一番后,有些惶恐地说:“王宏兄弟是吧?现在混好了还认识我们不?”“认识,”王宏笑了笑,“不仅认识,还得感谢你们,要不是当年你们兄弟几个的那顿暴揍,我可能还不会下决心考大学。”对方听了王宏的话,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
王宏说的是真心话。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如果没有早年间卖鱼被欺凌的那段经历,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他不会因为职业的差异而瞧不起别人,也不会因为开了公司就妄自尊大,但他必须承认,一个人越努力、越优秀,就越有尊严。
早年张颂文屡屡受挫时曾说:“一定要自信,在这个很难相信别人的世界,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还想让谁相信你?”尊严的获得,从来都离不开自信。
维护他人尊严,与人为善的最高境界
李素至今还记得在公交车上遇到的一件尴尬事。
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在一个公交站点上来一位腿有残疾、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坐在车辆前端的李素,第一时间站起来为其让座,但男子彬彬有礼地说了句“谢谢,您坐着就是”,便径直走向车门附近,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握着柱子站好,旁若无人地将目光望向窗外。李素稍一愣怔,回头将座位让给了刚上车的一位颇有风度的长者,自己则手握横杆站着。几站之后,李素下车,拄拐杖的男子也下车。车门打开的一瞬,一股强劲的寒风扑面而来,下车的人不自觉地向后缩了一下,男子也向后打了个趔趄,紧跟其后的李素下意识地伸手去搀扶他,但男子的反应是阻抗,转头依旧彬彬有礼地说:“谢谢!我可以。”李素立马松开手。男子一瘸一拐但又异常坚定地迎着寒风而去,李素的目光迟迟没有离开那个倔强的背影。“我错了吗?可我是好心啊!”李素心里有些困惑。
“小伙子,心里不舒服吧?”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那位长者也下了车,“他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想让咱们把他当正常人对待,这是他想要的尊严。”
长者的话让李素有醍醐灌顶之感。是啊,当他给这位中年男子让座并试图搀扶他时,他的潜意识里是将其视为残疾人的;否则,谁又会为一个健康的中年男人这样做呢?李素突然想起母亲曾说的一句话:再卑微的人也是有尊严的,维护其尊严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与人为善,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这是李素做教师的母亲言传身教给李素的品性。有个故事母亲讲过很多遍。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要饭的乞讨到曾外祖母家门口,曾外祖母对外祖母说:“洗洗手,掀锅拿些软和的吃的给那个婶子送去。”外祖母照着做了。串门的邻居见状说道:“又是洗手,又是软和的,你这哪是打发要饭的?再说洗不洗手她还知道?”“自己的心知道。”曾外祖母笑了笑,“要饭的也是人,别轻贱人家。”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代代相传的家教,正直善良的母亲从来不会瞧不起弱势群体;相反,只要条件允许,对方认可,她会尽自己所能去关怀、帮助他们。
早年,还没有保安这一职业,李素家的宿舍院传达室往往只有一人常年值守。因为工资低,时间上又捆绑人,愿意干这份差事的人很少。他们常常会被一些业主使唤、轻视甚至训斥。而母亲从来不会这样,她总是客客气气地用平视的眼光和他们交流,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母亲还总是准备一些节日食品送给传达室的爷爷。她说过节的时候一家家都乐呵呵地阖家团圆,人家为了看大门却不能回家,关心一下也是应该的。
母亲维护他人的尊严还表现在工作上。在课堂上,她尤其关注那些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如人、长相不如人、穿戴不如人而自卑的学生。有一年秋季开学,她上课的班里有个袖珍男生。当听到有老师抱怨学校连侏儒都招时,她说:“侏儒也是人啊,他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是?”可能是感觉到了母亲目光的温暖,袖珍男生课间总愿走到讲台前问她一些问题。本来身高就矮,再与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对话,他便需要使劲仰着头。发现这一情况后,再有课间休息时,母亲就会走下讲台,坐在第一排的空座上,嘴里说着“坐下来歇歇”,实则准备能以平视的目光与她的袖珍学生交流。
胡鑫宇事件发生后,身为教师的母亲久久不能平静。是怎样的无望让一个本该朝气蓬勃的生命枯萎?从曝光的资料看,胡鑫宇走向死亡的过程并非毅然决然,他犹豫过、彷徨过、努力挣扎过。在这个节点,如果接电话的妈妈能与孩子共情,给予他一些理解、关心和爱护,让他切实感觉到无论如何在父母心中他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周围的师生,能早些意识到苦闷孤独的胡鑫宇需要心理援救,多给予他一些肯定、鼓励和帮助,让他相信自己还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许他就不会一步三回头地走向绝路。
“可惜了,这孩子!”母亲感叹着,“15岁,青春期啊,格外在意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说到底,这孩子觉着自己在家里、在同学眼中,没有存在的尊严了。”母亲告诉李素,对他人尊严的维护,才是与人为善的最高境界。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从这个意义上看,高启强们打杀出来的耀武扬威,并不含有尊严;胡鑫宇漠视生命,也没有寻觅到尊严。尊严需要维护,但它需要以自信为基础,以正直为武器,以良善为目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杂感随笔 | 在竹简里发现为尊严而抗争的故事
□黄西蒙
汉竹简文献《奏谳书》里有个女奴争取自由和尊严的故事,读来让人很感慨。汉高祖八年,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在不少地方流传。那些因为战乱而失去土地、沦为奴隶的底层民众,有的为了自由和尊严,想尽办法从主人眼皮底下逃了出来。一个叫媚的中年女性,已经在外逃亡很多年了,听到朝廷发布赦奴令的消息,她非常高兴。但没过多久,厄运就再次降临,她被主人祿抓住了。
与汉朝初年很多有点田产的人一样,祿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但养活自己和整个家庭没有问题。他手里还有一些闲钱,便用来购买奴隶。他很喜欢那些三四十岁的女奴隶,价格不算贵,能卖力干活,也不容易逃跑。但是,媚从沦为奴隶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向往自由。或许,在她心中,始终没把自己当成奴隶。人能活一次很不容易,她不想就就此认命。
秦朝末年,楚汉争雄,趁着天下大乱,很多底层百姓都揭竿而起,或从军征战,或逃往他乡,不会留在原地等死。媚也有趁乱逃生的想法。当时,她就是点的奴隶——点,也只是个军队里的士兵罢了,并没有什么爵位。但是,点还是有战功的,跟着刘邦四处征战,也算有了一点身份,而且有钱买奴隶。媚知道自己跟着点,到死也只是个奴隶,永远都过不上有尊严的日子。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媚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逃之夭夭。
然而,好景不长,汉高祖元年,媚就被点抓回去了。没有人知道媚为什么不能逃得远一些,她像当时很多不幸的奴隶一样,为了自由尊严而拼命努力过,但还是失败了。
这一年,媚三十岁。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为奴生涯,只能苦熬下去。或许是点厌倦了媚,想换个新的奴隶,就把媚卖给祿了。五年后,趁着祿不注意,媚又逃跑了。但是,又过了五六年,媚还是被祿抓回去了。
这就回到了故事的开头。当时,媚很明确地告诉审案子的人,自己根本不是奴隶,而是自由民,在赦奴令发布之后,自己就已经是个老百姓了,不应该再成为哪个人的奴隶。但是,点和祿都没有给媚办理户籍,严格来说,媚还是一个“黑户”,是没有合法生存资格的。媚为了自由抗争了一辈子,在四十岁那年,还是梦想破灭了。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或许,只要她还活着,都不会任由他人践踏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媚的故事是古代无数奴隶悲惨命运的缩影。先秦两汉时期,奴隶大量存在,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别说被记入历史,就是活着的时候能有点尊严都很难。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彻底废除贱籍制度,将奴隶制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人人生来平等,没有人生来就该是别人的奴仆,但古代战乱频繁,那些因为战争失败而亡国的人,或者被杀,或者被沦为奴隶。商朝人征讨四方,就很喜欢抓羌人来做奴隶,这些俘虏能活着伺候主人,恐怕已经是一种幸运了,更多的奴隶直接被杀掉,甚至作为人牲而活埋,用来祭祀统治者眼中的鬼神和祖先。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奴隶依然十分常见,奴隶与自由民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能够当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在当时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但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自由民也可能会失去土地,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沦为底层奴隶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这些都是古代历史不忍卒读的细节。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后人想象得还要残酷,只是随着时过境迁,人们会逐渐忘却那些黑色的记忆,慢慢忘却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伤痛。只是,远古先民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早已深入和血液,让希望一点点留存下来,才让历史不断演进,从野蛮渐渐走向文明。
【关于维护自身尊严的故事、关于维护自身尊严的故事简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