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书的名人故事【关于阅读读书的名人名言】

更新:03-3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我的阅读故事|有书相伴的日子

文/蒙山樵夫

出生于远离文化的农村家庭,成长于文化荒漠的年代,我却出奇地喜欢读书。上学没几年,记得跟邻家小伙伴玩捉迷藏的游戏。我藏身邻家的床底、墙角、旮旯,等伙伴们来。伙伴们没能找到我,我就在床底下等着,偶然发现屁股底下有一摞书,就坐下静静看起来。当时,认识字不多,还认得书名是《说岳全传》。很喜欢里面的人物插图,岳飞、牛皋、王贵、张显、汤怀等,当我正读得入神的时候,邻家老爷爷进来。那张含笑的慈祥的眼睛看着我,很欣喜的样子。“你要喜欢,就来读,不要告诉别人。”就这样,我跟着这位老爷爷像做地下工作一样,偷偷地读书,一边读,爷爷还给讲书中的故事。正处于顽皮的年龄,伙伴们喜欢上树逮鸟下河摸鱼,没有哪个伙伴像我这样能坐下读书,也没哪个孩子能讨爷爷喜欢。我真是幸运,我也不敢告诉别人,爷爷在冒着危险,在我有幼小的年龄,让我知道了“精忠报国”岳飞的故事,因为我所看的都属于当时“四旧”的书,都将成为老爷爷的罪证。在文化的荒漠的时代,爷爷珍存的书,是我的绿洲,是我的饕餮盛宴,让我看到村庄外面的世界,让我在文化饥荒的年代获得了营养,虽然身体营养不良,可是我的精神给养却很富足。我的远离文化的家庭,却出现了我这么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也真是我的幸运,我感谢这位读过私塾,学识渊博的爷爷。

四十年前,跟着父亲在耕地。地的一侧,是一小块荒芜多年的废地,也不知这块地被荒废了多少年,长满了根系极为发达极为坚硬的茅草。父亲说,天还早,咱把这地边刨一下,要不老是这么长茅草,也是瞎了这块地。“瞎”字是家乡方言,译成普通话就是荒废的意思。本来,我们哥几个跟着耕牛砸坷垃也是很辛苦的,大家虽不大情愿,但在父亲面前,说也不敢说话。我还没力气刨地,父亲跟两个哥哥一块刨,我就捡拾父兄刨出来的茅草。

开垦这处女地极为辛苦,每一䦆下去都非常费力。看父亲很卖力,我们也不敢偷懒。等到一小块地刨完的时候,父亲用铁耙子荡平,我已经捡拾了一大垛茅草。父亲很有成就地说:你看这块地,我们把茅草刨出来再种上庄稼,多么好看呀?

四十年后的今夜,梦里跟着父亲种地。一梦醒来,想起这段往事。竟然觉得父亲不像是一个农民,倒像是一位哲学家。我在想,心田里如果荒芜了,如同老家的那块荒地长满了茅草,岂不就废弃了。多少年了,每到沉睡之时,我觉得是父亲在托梦给我,我折身起床,记下这往事与梦中相互交织的记忆。我明白了父亲的话是在四十年后,是在我到了父亲当时的年纪之后。我觉得自己太愚笨了。此时,我才我顿悟,爱我的父亲至今还在告诫我一个道理:即使一块荒地,也总有其价值,我看到这荒地里迎风摆页的玉米,代替了丛生的茅草。

当我第一次读到苏子在《和董传留别》的诗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着这样的诗句,我的心在震颤。这句话是说给我们这样的寒门子弟的吗?可我现在是“粗缯大布”,可惜,我还没有“诗书气自华”呀!我自我安慰,一个人无论是自己生活如何窘迫,但只要腹有诗书,总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总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我觉得我与这位千年前的贤哲心脉相通了。

学生时代读明初大学士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常常感动于在贫寒的生活里,痴心读书带给作者的快乐。“缊袍敝衣”处“绮绣”“朱缨宝饰”其间,“略无慕艳意”。一个贫寒的学子,处衣冠华贵的官宦子弟中间,没有自卑的折磨,没有艳羡而不能得的煎熬。这真是有定力的书生,因为他的心里有着自己的追求,这追求让他忘记了衣食的粗劣,这追求让他品尝读书的快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读到文中这样的句子,我感怀不已。一位当朝大儒就是在这样的读书中练成的。

喜欢周末我一个人在家静心读书。那一个难得清静的周末,我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句话被赫然印在书的封面,如同小说中福贵那种历经厄运而最后淡然的表情。

人和命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小说的封底又写着这样的话:“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读罢,掩卷沉思。

小说的福贵徒有一个好听好吉祥的名字,一生没品享到什么幸福什么富贵。

当他输掉了土地,过上了艰难的佃户生活,看着身边的伙伴、儿子、女儿、女婿、妻子,甚至自己的外孙一个个死去的时候。这时候的活着,真的需要一种坚毅了。福贵在种种厄运来临之际,以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顽强的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是作家余华对他故事主人公福贵的高度评价。

人应该怎样活着?当一个个厄运到来之际,当现实逼迫你要交出活着的权利的时候,这活着本身就于悲惨之中近乎悲壮了。人真的没法左右命运,可命运又无时无刻不跟人的活着如影相随。我们感恩作家给我创作这么一部有着丰富内涵的作品,让我们感知人如何去顽强地活着。

常常想,人这一生太短暂了,几十年光阴,转瞬就过完了。不知不觉间,自己也到了半百之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少仁人志士发出人生苦短的悲叹。可时间,就是这样残酷,无论你怎么的悲叹岁月的流水,可是,它依然以自己的步伐,永不停歇在丈量着你的生命。即使像孔老夫子那样伟大的至圣先师,面对滚滚东去的河水,也发出自己深沉的慨叹:“逝者如斯夫!”当我手捧《诗经》,吟咏着3000年前的先民的古老的歌谣,我的思想走进了那久远年代人们的生活。我一下子就走到那个蛮荒时期,我一下子就成了3000年前的古人,是“诗三百”的旋律让我领略到先民素朴纯真的生活。读书,真的是延长了我生命的长度,沉浸于阅读中我品味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原来,读书是这样的奇妙,让我们回到了久远的年代,让我们跟那些熟悉的诗人一同欢乐一同忧戚。这样想来,我的人生真的没有短暂之憾了。能以一个生活21世纪的当代人,走进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我走过了几千年的民族文明史,能说我的生命是短暂的吗?在这里,我走进遥远的时空,我从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身上汲取灵魂的营养。在读书中,我才觉得我不是一个简单的肉体,读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记得每到过年贴春联,父亲总喜欢“耕读传家”的横批。父亲没想到他的儿子能有朝一日脱离农民,但他一直很崇拜读书人。多年来,我养成夜读的习惯。每当夜晚,我展开一本书,在这样寂静的夜晚,觉得是属于我的世界。读着读着,我觉得在一页页的文字叠加的书本里,那些书中的人物,就从书中走出来,向我深情的诉说。我听到了陈子昂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还有那位上天的谪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那是多么快乐的生活。读书真的让我品味多彩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观照里,我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我觉得有这么多一流的大师,流传千古的作家们日日跟我交流,把他们含英咀华的篇章送给我,我读之赏之,有时感动落泪,有时为之击节拍案,读书真的让我忘记了生活的单调,我觉得我的日子是那样的多彩而富足。读着读着,我竟然忘却了俗世的烦扰,竟然忘却了不快,虽在尘埃里,我并不卑微,我立时高擎起了头颅,找到了高尚的感觉。

一页页文字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灵魂的留影。每每看到一本古籍,我感到是幸福的遇见。这可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古人的文章。在字里行间的寻觅中,我被一种生命和灵魂的庄严所震撼。这书的作者,是那样的遥远,遥远到在时空隧道里也难以找到他们。他们早已化作岁月的烟尘,湮没于遥远的时空。留给我们的只有他们的名字。可是,此刻,展开书页,我觉得他们又是是那样的熟悉,他们在诉说着自己的欢乐和忧伤,在讲述着自己的人生际遇,当然更多的是时代给予他们的苦难。可是,他们没有沉沦,而是以文字以书卷藏之名山,以俟来者。今天,我读到了他们的文章,我就是他们所盼望的来者。我在浩如繁星的卷册中找到他们,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寻觅自己的故友。那书里的文字有他们留给我的人生托付。每部书,都是一位作家思想家科学家的思想的光华鲜活的生命。一代人的书籍里有着一代人与命运的抗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列祖列宗的生命图腾,就是这一本本书传承给我们。能遇见他们,不是我们的幸福吗?将他们的梦想与祈愿传承给后人,也是我们责任和使命。

在书中我思接千载,在书中我视通万里。在阅读中,我几乎就是一个超人。书籍给予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几乎无所不能。我们可以走进远古,我们也可以迎接未来,所有这一切都在书中。我想起那个楚霸王项羽,在他读书的年纪,你看他怎么读书的?“”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没有扎实的读书经历,没有书卷做根基,他一步步错失良机,本来与千古帝业就一步之遥,只可惜“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直至他死期至也尚不自知,“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真是愚蠢致死了!就是那位成就千古帝业的秦始皇又当如何?焚书坑儒,对读书人犯下如此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最后祸及子孙,葬送帝国。“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人的力量如果来自自身,西霸王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气盖世”。看来,这书卷里面自有江山自有神力。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铁蹄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他守得住疆土了吗?短短几年,就被他列为四等人的汉人义士推翻了江山。这书简直是法力无边。拥有它,你是超人;蔑视它,你将陷入人生的困境。历史的前车之鉴,已经照亮你眼前的道路,你能漠视吗?

阅读的人生,是有品位的人生。就像古代的先哲,虽身着粗布,但气质高雅。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热爱读书的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就因为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崇尚读书,都以读书为乐都以读书为荣。可是,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已经容不下书本了,物欲的膨胀,已经失去了读书的宁静。当那些沉溺于觥筹交错而不读书的成年人,看到那些该认真读书而沉溺于手机虚度青春的年轻人,当到那些埋头于功利的做题而不知读书的学子。我扼腕叹息,历史总是公平的,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啊!

有一种说法,世界的智慧在犹太人的脑袋里。因为,犹太人特别痴迷读书。这书籍给了这个民族力量。这样一个传奇的民族能根据民族的传说,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中去建立国家,在重重包围中获得生存,并且生存得很好。这里面有着让我们深思的地方。阅读不仅给人力量,也给人灵魂。人的力量不在筋骨,而在有一颗不可战胜的大脑。

真正雅致的生活,真正多彩的人生,真正丰盈的生命,真正高尚的灵魂,都需要到书中去寻找。

四十年后的今夜,父亲在托梦告诫于我:我的心田也在长茅草,需要我一根根刨出来,需要我播种书卷播种道理。老家年年都要张贴的春联: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觉得我愧对列祖列宗,好多好多农家子弟都忘记了父辈祖辈的辛苦,沉浸在手机里不愿读书了。我无力改变他们,我觉得我对不住我的列祖列宗们。虽然,“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春联还在贴,但是,孩子们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吗?可是,在城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书丛。这新一代的城乡之间的距离正在越来越远。

疫情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我想起躲避疫情的寂寞孤独和恐慌。我突然想起,在历史卷册里,在书籍去寻找慰藉。当一种文明与文化的种子再一次播种我近乎荒芜的心田的时候,我又一次高擎头颅。我想到了苏子那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起了父亲在梦中的托付。我找到了自己应该高尚的理由。我用我的文字追忆成长的岁月、在村庄里的每一个故事,一阵凉爽的风来自家乡的田野,那里有五谷的芳香,我似乎看到了从童年、少年在老家度过的那美好的日子。这种文字里的追忆,让我忘却了宅家的孤独。风俗风物渐行渐远,风风景情如梦如幻。我的老家村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蚕食”,我应该兴奋于这种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进步;可我又流连村庄的恬静安然的生活。鸡鸣、犬吠、炊烟、羊欢、马叫,这些田园歌声时时响在我的梦里,让我沉浸其中,我不得不以文字来排解,我把家乡搬进了我的文字,我就有了一本厚厚写我家乡的书《风从故乡来》。我的书里有着鲜活的童年的故乡,我以这本书留下故乡的印记,怀念我的私塾爷爷我的父亲我回不去的乡村的童年。

作者简介:

陈 凯,笔名蒙山樵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平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平邑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近年来致力于乡村题材散文创作,为家代言,为亲人立传,为故乡留下文字记忆。在各类报刊、平台发表散文百余篇,曾获山东省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讲好森林故事 守护绿水青山”一等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第一届、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集《风从故乡来》。

壹点号蒙山樵夫

中国古代的读书故事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古代先贤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读书故事。这些故事,传诵不绝,历久弥新。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既能学习到古代先贤刻苦勤奋、好学不倦的读书精神,也能领悟到读书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笔者从有关典籍文献中,收集整理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六个读书故事,并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对故事中蕴含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提炼和点评,以供各位读者朋友阅读参考。

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读书的故事。孔子是我国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勤奋好学,读书不辍,为后世树立了楷模。韦编三绝的读书故事流传数千年,影响深远。

韦编三绝的故事来自于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谈道:“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中的“韦”,是指皮革或熟牛皮;“韦编”是指用熟牛皮皮条把竹简编连起来;“三”是概数,可以理解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那个时代,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人们所读的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简或木板上,若干简片编连起来就是“简策”即“书籍”,《易经》就是这样用竹简通过牛皮条编连起来的书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韦编三绝,是讲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这部书,翻来覆去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由于翻阅的次数太多,导致穿连《易经》竹简的牛皮条断了好几次。司马迁用韦编三绝来形容孔子勤奋读书,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形容一个人锲而不舍、勤学苦读。

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少时贫穷。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立志读书,是从十五岁才开始的。他在《论语》中谈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才有志于求学读书,通过私人传授,博学诗书礼乐。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办事有了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至于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从孔子自述的经历看,他真正立志读书从十五岁开始,确实比较晚。但他一旦立志读书,就坚定不移,慎终如始,让读书陪伴自己的一生,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虽说“随心所欲”,但读书和做学问也从没有间断过。

孔子读遍群书,造诣精深,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成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学说和读书观点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暮年的孔子深感时光荏苒,读书更是惜时如金。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说,再给他数年时间,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他是多么希望上苍能眷顾自己,再借他几年光阴,再好好研读一下《易经》,以便透彻理解和掌握《易经》的全部含义。从韦编三绝的故事,到孔子为学读书的一生,我们不仅看到了孔子是如何刻苦读《易经》,如何用心钻研《易经》,而且也从中感悟到孔子的人生追求和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的追求与精神,令人感动,为之景仰。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同向)往之。”

孟母三迁,也称孟母择邻,讲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读书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的一些典籍如《三字经》《列女传》和一些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流传久远。

孟母三迁,是指孟子的母亲为孟子选择读书居住环境而三次搬家。孟母为什么要为了孟子读书接二连三搬家呢?汉代文学家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以及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等记载,孟子曾是鲁国贵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小的时候他和母亲迁居在墓地旁边,孟子于是就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后说 :“这不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将孟子搬迁到街市附近居住。居住不久,孟子又和邻居的孩子玩耍,模仿街市上商人做买卖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后,又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开始搬家。这一次 , 他们搬到了学宫附近。孟子便在学宫附近向人们学习祭祀祖宗的仪式和进退朝堂的规矩。孟子的母亲看到后说:“这才真正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孟子就在学宫附近居住下来,安心读书。

孟子一生勤奋好学,在思想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作《孟子》七篇。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思想方面,他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一书提出的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主张,就是从孟子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被人们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从孟母三迁的读书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读书居住环境与他后来的成长、成才有一定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讲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强调,人们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聪明的人呢?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一文中也提出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说得也很明白,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郊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样才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悬梁刺股,也称刺股悬梁,讲的是中国历史上汉代孙敬和战国苏秦这两个人的读书故事。

悬梁,是指将头发拴在房梁上。悬梁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据宋代翰林学士李昉等人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卷六一一)记载 :“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常闭户,号为闭户先生。” 寤寐 :寤, 睡醒 ;寐,睡着。这里讲的是孙敬自小好学读书,晚上看书通宵达旦,时间长了,有时想睡觉。为了避免晚上看书时打瞌睡,孙敬找来绳子,将自己的头发拴在屋子的房梁上。当看书想打瞌睡时,只要头往下低,绳子就会拉扯头发,使人疼痛,这样就会赶走睡意,重新振作起来读书。

一些史料记载,孙敬到洛阳,在太学(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旁边找了一间小屋,安置好自己的母亲,然后入学读书,经常自己动手,将柳木条编成书简,在上面抄写所需要读的典籍。他惜时如金,从早到晚整天读书不止,足不出户,被人称为“闭户先生”。由于孙敬读书如此刻苦,博闻强记,后来成为一位会通古今、闻名遐迩的大学者。刺骨是指用锥子扎大腿,说的是苏秦的读书故事。苏秦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里讲道,苏秦读书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他的脚上。

苏秦为何采取“刺股”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鞭策自己读书呢?据《战国策》和《史记》等书记载,苏秦早年曾去当时的齐国向鬼谷子学习,后到列国游说,他的主张都没有被人采纳,一无所获,盘缠都花光了,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回来时,缠着裹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肩挑行囊,形容枯槁,脸色黝黑,面有愧色。家人见到他如此落魄,对他很冷淡,妻子也没有迎接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搭理他。他由此感叹 :“妻子不拿我当丈夫,嫂子不拿我当小叔,父母不拿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自己的过错!”由此,他痛下决心,发奋读书,将数十个书箱都打开了,得到了太公所著的兵书《太公阴符》,伏案苦读,一刻不停。每当欲睡之时,便“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他刻苦用功,花了一年时间,领悟了书中的道理,并用这些道理再去游说各国的君主。当时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苏秦“刺股”读书,最后挂六国相印而衣锦还乡。

悬梁刺股,是古人用来鞭策自己读书的特殊手段和方式,今天的人们大可不必去效仿。但是,从悬梁刺股的读书故事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和领悟古人顽强的学习精神。

凿壁偷光也称穿壁引光,讲的是汉代匡衡的读书故事。也许有的读者会问 :读书为何要凿壁呢?凿壁偷光,出自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里讲的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里很贫困,没有钱买蜡烛照明。晚上读书时,他看到邻居家有烛光,光亮却照不到他家。匡衡便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烛光来照亮自己读书。历代许多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引用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以鼓励人们刻苦读书,学有所成。

从《西京杂记》《汉书·匡衡传》以及其他典籍的记载来看,匡衡自小勤奋读书,他不仅留下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还留下了许多其他的读书佳话。匡衡家里世代为农,只是到了匡衡才爱好读书,但家里买蜡烛的钱都没有,更无钱买书。他的同乡中有个大户人家,很有钱,家中也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零工,提出不要报酬。这家的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 :“我希望能将你家所藏的书全部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以此作为他做零工的报酬,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当时许多读书人对匡衡评价很高,称赞他说 :“匡衡来了,就不要讲诗 ;匡衡一讲诗,大家都开颜欢笑。”很多学者向朝廷推荐匡衡,称他通晓经术,学有师传,当世无双,应当让他去京师为官。匡衡出仕以后,历任九卿之职,多次上疏陈述对国家有利的意见并得到采用。匡衡通古博今,经学绝伦,受人敬重,成为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汉书·匡衡传》还记载,匡衡重视子孙读书,诗书继世,书香传家,后世子孙之中出了很多博士鸿儒。

凿壁偷光的故事,流传久远,历久弥新。从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和以工代读的佳话中,我们既能学习古代先贤刻苦读书、好学不倦的精神,也能领悟到读书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囊萤映雪,讲的是车胤和孙康两个人的读书故事。囊萤和映雪与读书有什么联系呢

囊萤又称囊萤照读,是指晋代车胤在夏天的夜晚用白绢缝制的袋子,装着萤火虫,通过萤火虫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囊萤照读出自《晋书·车胤传》。据书中记载,车胤小时候长得聪慧,讨人喜欢。地方太守王胡之以识人闻名,见到车胤时眼前一亮,便对车胤的父亲说 :“这小孩将会中兴乡里,光耀门户,可使他专心学习。”车胤从小起,勤学不倦,博学多闻。由于家境贫寒,他晚上看书常常得不到灯油,读起书来很困难。他便自己想尽办法,在夏天夜晚就用白色绢袋装许多只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夜以继日,读书不止。车胤成年后,机智敏捷,风度翩翩,在乡里很有美誉,后出仕,得以重用。当时只有车胤和另一位名人吴隐之这两个人,是以贫寒博学知名于世的。

映雪也称映雪读书,说的是晋代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光照着读书。映雪读书在一些典籍中有零星记载,如《初学记》等,但较早见于《南史·范云传》。该书在介绍范云时,顺便提到了孙康一家的情况。书中记载 :“孙伯翳,太原人,晋秘书监盛之玄孙。曾祖放,晋国子博士、长沙太守。父康(即孙康),起部郎,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在记载的寥寥数语中追根溯源,从对孙康的儿子孙伯翳的介绍中推断出孙康的家世传承,我们可以看到,孙康的祖籍是东晋太原人,孙康的祖上孙盛是晋代史学家、秘书监,祖父孙放是国子博士、长沙太守。这里没有介绍孙康的父亲孙秉,实际上他的父亲孙秉没有出仕而导致家道中落。孙康因家境贫困,买不起灯油,晚上读书困难。他在冬天的夜里看书时,就巧妙地借户外下雪映照的光,来刻苦读书。从其他史料的记载看到,孙康后来读有所成,出仕为官,清正廉明,好学不懈,其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车胤囊萤照读,孙康映雪读书,他们勤奋好学、刻苦攻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天,我们读书的条件与古代人读书的条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必囊萤而照读,也无需映雪而读书,电灯早已代替了油灯。夜里只要想读书,处处有灯光相伴。在万家灯火的夜晚,面对眼前的书籍,我们到底想与不想,读与不读?

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向著名理学家程颐虚心求学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出自《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里讲的是,杨时携友人游酢一起在冬天登门拜访大学者程颐,正好赶上程颐闭目,打盹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便站立门外等候,一直没有离开。当程颐休息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了。

杨时为什么顶风冒雪在门外等候多时而不愿意放弃这次登门求学的机会呢?这要从杨时从小立志读书、终身追求学问说起。

杨时小时候特别聪明,能吟诗作文。长大一点之后,开始潜心研习经典史书,后来考中进士。当时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名气很大,是有名的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和创立者,讲授孔子、孟子绝学,河、洛一带的士大夫全都拜他们为师。杨时也十分仰慕他们的学问,即使朝廷授了他官职也没有去赴任。他先是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河南颍昌拜见了程颐的哥哥程颢,师生相处很融洽,讨论学问也很深入。当杨时要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一程,说道 :“我的道学思想已南传了。”说明程颢非常认可杨时的学问,并确信杨时能传承自己创立的理学。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听到程颢去世的消息后很悲伤。后来,杨时又去洛阳拜见程颢的弟弟程颐,进一步探求理学之道。当时他大概有四十岁了。这次登门拜访,正赶上程颐闭目休息而坐,杨时“程门立雪”,一直等待老师程颐醒来后,才开始请教学问之事。这次拜访过程中,杨时与他的老师程颐反复辩论,听到理一分殊之说后,豁然开朗,诸多疑问烟消云散。

杨时闭门读书十年之久,后曾出仕,都有好的政绩,百姓都始终不忘,各地的士大夫也不远千里都来与他交往,其人品学问深受人们推崇,许多学者都推举杨时为程颢、程颐理学的正统传人。

从程门立雪的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了杨时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高尚品格,也学到了杨时为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精神。

来源:《中国出版》

作者:吴尚之(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读书典故30则,爱书之人怎能不知?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12.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来源:文化苦旅

【关于阅读书的名人故事【关于阅读读书的名人名言】】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100字 下一篇:关于阅读的名人故事;关于阅读的名人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