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八个红色故事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
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时,有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就是为民族独立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先烈。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多种方式缅怀英雄先烈,讴歌民族英雄,用自己的言行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作出表率。
河北阜平和西柏坡、山东临沂、湖南湘西、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和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西吉、山西吕梁、上海、浙江嘉兴……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英烈的脚步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那一个个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达对英烈的缅怀、对历史的敬畏。
习近平崇敬英烈,也喜欢讲英烈故事。清明之际,新时代学习工作室为您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的那些红色故事。
故事一:龚全珍跟随丈夫——开国将军甘祖昌回到农村艰苦奋斗
2013年9月26日,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这是习近平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习近平讲述】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
【英雄事迹】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
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夫妻俩当年参加修造的江山水库,家乡老表习惯叫它“将军水库”,至今还浇灌着近万亩农田。
1986年3月,这位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红军的老将军因病逝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如今年逾九旬、党龄六十年的将军夫人——“老阿姨”龚全珍,依然无怨无悔地在江西莲花山乡执教,用员的本色成就感动中国的传奇。(资料参考学习时报、北京日报)
故事二:以“沂蒙母亲”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在视察沂蒙革命老区临沂期间,专程前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习近平讲述】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2013年11月25日,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
【英雄事迹】
“沂蒙母亲”王换于,1888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抗战爆发时,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为抗日积极分子,担任党的情报联络员。
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朱瑞搬到东辛庄村,并将“帅帐”安在王换于家。
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跟徐向前建议成立一个托儿所。在党组织支持下,她挑起抚养、照顾抗战将士子女的重担。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长。1943年后,又有革命将士的45名孩子由王换于抚养长大。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亡。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资料参考中国纪检监察报)
故事三:英雄母亲邓玉芬将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习近平讲述】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个儿子。1940年4月,八路军10团进入丰(宁)滦(平)密(云)建立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参加丰滦密抗日游击队。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就在家里缝军鞋,一并照顾八路军伤员。
1941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邓玉芬全家躲进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则参加了抗日民兵队伍与鬼子周旋。然而,噩运在第二年接二连三地降临——丈夫任宗武和四儿、五儿在“无人区”耕种时,遭鬼子偷袭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儿子牺牲疆场,不久二儿子也因伤重无医药,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然而英雄妈妈的苦难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小儿子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在邓妈妈的怀里。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私奉献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丰宁和滦平地区广为流传。1970年2月5日,度过了曲折坎坷一生的邓玉芬在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9岁。
(资料参考光明日报)
故事四: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任指导员 驾坦克直捣柏林
【习近平讲述】
在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行列中。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转战千里,直至攻克柏林。
——2015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英雄事迹】
苏联卫国战争打响的时候,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正在莫斯科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学习。他一直想走出学校,到战场上去战斗。为此,他申请过很多次,但都没有得到批准。毛岸英对此一直不甘心,他提笔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强烈的参军愿望,并在信的末尾署上了他自己的俄文名字“谢辽沙”,同时注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信投了出去很久却没有回音。这时,苏军政治部副主任曼努伊尔斯基来到了国际儿童院看望孩子们,在场的毛岸英向曼努伊尔斯基提出了参军的要求。后者思考了一下,回绝了毛岸英,他告诉毛岸英,只有拥有苏联国籍的人才能上战场,你是中国人,不能让你去冒险。但毛岸英不放弃,一再地请求曼努伊尔斯基,最终后者答应帮他上战场杀敌。
不久,毛岸英就在苏军一支坦克部队里面担任了指导员,隶属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他跟随着部队,转战南北,最后随大部队进攻柏林,见证了苏军攻克柏林的伟大时刻。(资料参考海南日报)
故事五: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
【习近平讲述】
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胡济邦是一名女记者,是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是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记者,是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的记者,也是秘密党员。
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子,在莫斯科13年(1936-1949),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
写出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从1941年到1946年的五六年间,胡济邦陆续发表了《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等
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
凭借其卓越才能,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资料参考人民网党史频道)
故事六:朱敏曾沦为德国法西斯囚徒 在集中营度过艰难岁月
【习近平讲述】
在明斯克的集中营里,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女儿朱敏曾同白俄罗斯小伙伴共抗德国法西斯。
——2015年5月8日,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报》发表题为《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的署名文章
【英雄事迹】
1941年1月30日,朱敏告别团聚才一个多月的爹爹朱德,化名“赤英”,赴苏联进国际儿童院学习。初到莫斯科,
朱敏就因为气管炎和哮喘来到白俄罗斯明斯克的少先队夏令营疗养。仅仅一夜之间,德军突然入侵苏联,正在疗养院的朱敏和其他20个来自各国的孩子沦为德国法西斯的小囚徒。
在当地囚禁两年后,1943年,朱敏被送往德国境内的集中营。
在集中营里,朱敏整天面吃发霉的黑面包,做苦役,时不时挨打,亲眼目睹法西斯屠杀手无寸铁的犹太人。她保护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便是对自己的讳莫如深,在集中营朱敏从不说一句和中国八路军有关的话。因此,几年集中营生活过去,朱敏没有说过一句中国话,而与其他人又语言不通,长期的沉默使她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直到现在说话还是不行。
俄罗斯政府在1995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上给朱敏颁发了纪念奖章,表彰她在卫国战争时期不畏强暴,严守身世,顽强地在集中营活了下来,最终回到莫斯科的动人事迹。(资料参考人民网党史频道)
故事七:夏明翰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习近平讲述】
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句誓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1928年3月在就义前写下。
1928年初,夏明翰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来到武汉。以野蛮著称的桂系军阀正在大肆搜捕革命者,许多被捕者根本不经审判便被处决。如党面对市面上一片萧条和恐怖,夏明翰全无惧色,仍奔走在各个秘密机关,部署“停止年关”的计划。
开始他住在湖南商号,发现武汉卫戍司令部已盯上那里,便迁到东方旅社,与徐特立、谢觉哉、熊谨玎等研究下一步工作。没过几天,谢觉哉突然通知说交通员宋若林已靠不住,夏明翰便回到东方旅社收拾东西。他正准备转移时,叛徒宋若林带着警探闯进了房间。
夏明翰被捕后,连续受到刑讯,他在拷打中只是怒斥审判官。回到牢房,他知生命将要结束,忍着伤痛用半截铅笔给母亲、妻子、大姐分别写了三封信。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上,他还留下了一个带血迹的吻印。被捕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执行官问他有无遗言,他大喝道:“有,给我纸笔来!”接着,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这一正气凛然的词句,当时就被人称做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资料参考
人民网党史频道)
故事八:长征期间三名女红军剪下半床棉被送给老人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习近平讲述】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
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等驻扎在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幸与队伍失散并迷路的三名女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筋疲力尽,来到了沙洲村,敲开了一间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
主人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三位客人领到了床上。那是一张用楠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徐解秀和女战士同时醒来,她们发现,男主人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女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三个红军姑娘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又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把被子推过来又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泪水唰地流了下来……
(资料参考红网)
长征路上十个历史事件,你得知道
来源:央广军事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
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事件,十段永恒传奇。
1
湘江之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2
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3
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4
巧渡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5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6
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7
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8
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9
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10
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江北上。
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
长征路上十个历史事件,你得知道
来源:央广军事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
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事件,十段永恒传奇。
1
湘江之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2
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3
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4
巧渡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5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6
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7
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8
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9
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10
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江北上。
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1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