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最智慧的马在谚语中|事理谚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视马为珍宝的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很多与马有关的谚语,以只言片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呈现出蒙古族人闪闪发光的智慧。
为了传承马文化精华,弘扬蒙古马精神。我们搜集了一些蒙古族关于马的谚语,将谚语故事化,形象卡通化,设计制作了《果然,最智慧的马在谚语中》漫画马谚语系列新媒体产品,分《生产谚》《修养谚》《事理谚》《社交谚》4期。期待在这些谚语中挖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蒙古马精神。本期为《事理谚》。(记者/制作:刘艳 庄圆 陈文慧)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这个夏天,到内蒙赴一场“骏马之约”
4月17日上午,第二届中国马文化节暨首届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由中国马业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马文化节暨首届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将于6月开赛,9月开展集中活动。赛事和活动的主会场设置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分会场则设置在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自治区的其他盟市将同时开展弘扬蒙古马精神的主题系列活动。
中国马业协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蔡猛介绍说,第二届中国马文化节的主题为“世界马业格局和中国马业方略”,首届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的主题为“人类与马的故事”。整个活动将以传承和弘扬驰而不息的龙马精神及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精神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引领、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论坛、赛事、演出、展览、评选等活动形式,致力于打造国际型、综合型、互动型的中国马文化品牌,建设内蒙古国家马文化示范区和呼和浩特世界马文化之都。
值得一提的是,从6月15日开始,32场精彩纷呈的赛事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范围内上演,这些赛事将通过与草原文化、自然美景的充分融合,在分享马文化的同时,展现蒙古马精神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活动期间,内蒙古将启动“弘扬蒙古马精神”系列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包括了向国内外征集油画、雕塑、摄影、蒙汉文书法篆刻、少儿绘画、短视频等作品,以及出版发行“弘扬蒙古马精神”系列马文化丛书等;同时还将启动“弘扬蒙古马精神”创意设计大赛和蒙古包设计大赛。
内蒙古的马文化渊流已久,关于马的谚语、岩画、赞歌、颂诗、舞蹈、琴乐、棋子、雕塑、器具等,繁若星辰,处处闪耀。人马之情,渗透到了自治区生产、生活、经济、文艺等全领域、全界面。
追风逐电的蒙古马,为历史长河制造了太多的壮阔波涛。这个夏天,让我们来到美丽的内蒙,赴一场“骏马之约”,感受别样的“速度与激情”!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成志、高平)
草原上的民俗谚语,“马不吃夜草不肥、羊不吃走草不壮”有智慧
说起内蒙古,人们的口中离不开那蓝蓝的天空,牛羊满坡的草原,还有潇洒的牧马人。这里的牧民,在世代的游牧生活中,汲取了很多放牧的经验,在草原上有这样一句谚语,“马不吃夜草不肥、羊不吃走草不壮”。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解开这个谜团。
草原上的骏马,虽然载着人,但跑起来还是身轻如燕,肆意奔腾在辽阔的草原上,越是膘肥体壮的蒙古马越跑得快,且耐力强。而想养一匹好马是很不容易的。
草原上的夜晚长,马是单胃动物,采食后不进行反刍,而是直接消化后排出体外,草料在体内存留最多4个小时。要想让马儿变得膘肥体壮,牧主一定要勤劳起来,在草原上的夜半总会看着披着袍子推开毡门,给骏马添加草料的牧民,或者头顶星辰,不睡觉在远处的草场放牧马群。
此刻你是否也会有个疑问:难道马不睡觉?如果你在草原上半夜去马棚看看马,你会明白马匹是没有睡眠功能的,此时给它来一顿“夜宵”,一下就兴奋起来了。如果长期马的能量消耗不能及时补充,马会越来越瘦的。“马无夜草不肥”的俗语便是这样得来的,所以这句谚语是有科学道理的。
草原上的羊和马虽然都是草食性动物,但在消化方面却截然不同。羊是复胃动物,采食后有一个反刍过程,然后再经过瘤胃内微生物群对粗饲料进行分解,最后经过各个消化器官消化后才能排出体外,草料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所以羊不需要夜间添食草料,但要想让羊胖胖的白天必须“走草”,“走草”是游牧的直接表达,为了让羊群吃到“走草”,牧羊人必须要用足够的耐心,跟随着羊群不停地流动。
所以,在草原上冬季,雪把草覆盖着,牧民只能圈养,不管怎么喂养储草,羊的膘都不好,只能保持不掉膘,而且喂养的羊儿也没有精神,所以一到夏季,放出去的羊儿,一边溜达一边自己找青草觅食,身体也变得壮了起来,肉质也变得鲜嫩。
总之,草原上的民俗谚语,句句都有智慧。
【关于马的谚语-关于马的谚语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