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名人故事-关于黄河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更新:04-0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弘扬黄河文化 要讲好八大故事

河南商报记者张晶晶/文张郁/图

1月11日上午,省文学艺术界政协委员、文化和文史委员会等相关学者齐聚黄河文化座谈会,谋划如何弘扬黄河文化。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民盟省委副主委毛德富

在沿黄地带选址建设“黄河论坛”永久会址

毛德富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打破黄河区域文化之间的界限和鸿沟。他建议尽快建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和全国性学会,在沿黄地带选址建设“黄河论坛”永久会址,定期举办“黄河文化”高层论坛,打造黄河研究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

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建筑报艺术总监、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特聘教授邢怀章

整合黄河流域书法文旅资源

“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整合以书法为内容的沿黄景区景点。”邢怀章建议文旅部门结合交通条件进行编排,主要服务于书法爱好者、中小学生研学以及党员干部培训,同时满足更多的普通游客和群众。

省政协委员、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省漫画家协会主席、河南省动漫产业协会会长张国晓

推动黄河文化向动漫创造性转化

“在动漫领域,推动黄河文化向动漫创造性转化。”张国晓建议。

他还建议举办黄河吉祥物创造大赛,“创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IP形象,尤其针对年轻人,类似于‘熊本熊’,用一个有趣的卡通形象带动一个区域。”

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李庚香

要讲好八大黄河故事

李庚香建议要讲好黄河文明起源的故事、黄河精神的故事、黄河人物的故事、黄河文物或者中华文物的故事、黄河文化的故事、黄河旅游的故事,还要讲好黄河生态和黄河治理的故事及黄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故事。建议推动黄河文明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新馆、中国农耕文明博物馆建设。

黄河,中华民族一首读不完的诗篇——读葛剑雄先生《黄河与中华文明》

黄河被列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符号化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条大河就是一首颂歌,一篇史诗,一部历史,一个时代。长水当歌,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人读不完的诗篇。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著

中华书局出版

人类早期文明可以在很多地理环境中产生,包括高山、海岸、河流、峡谷、平原等,但与河流最为密切,催生了很多伟大的古代文明。河流与文明之间,前者相对稳定,后者有兴有衰,往往断裂消亡者多,复兴重生者少。而且,文明有大有小,不同规模的流域文明也会彼此影响、交流融合,成为更高的文明共同体。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符号化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汉书·沟洫志》云“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四渎”即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四条古代独流入海的大河;在古人心目中,黄河尤为神圣,故被列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但黄河对于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意义何在?我们该从什么角度去全面理解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呢?最近读葛剑雄先生新著《黄河与中华文明》,对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用事实而不是想象来证明

对于黄河与中华文明这样一个宏大主题,以长期的研究思考与专业研究为基础,将科学与人文结合是非常好的呈现方式。该书就是基于专业研究、实地考察,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开发变迁两方面事实出发,全面讨论了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与历史开发变迁的差异性、互动性,展示黄河流域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复杂关系的历史图景,展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与其生息繁衍环境之间的演变关系。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更全面地感受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及其历史地理背景。但该书不靠传说与想象,而依靠历史事实去展示黄河流域的历史,辨析黄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应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用事实而不是想象来证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

引言中作者即从人地关系理论与田野实践出发,辩证地分析了河流与人类关系的本质、演变的复杂性及差异性;认为“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条河流必定会孕育出一种文明,更不意味着河流越长、水量越多、流域越大,孕育出的文明就越伟大”。同时,作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范围,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断创造新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因此,很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人类文明与河流的互动关系发生影响,包括偶然性事件、自然环境的变迁、杰出人物的作用、生产方式的选择、制度的选择等。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展示不同区域的人地互动的差异性,是该书的重要特色。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书中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地质地貌,到分述支流水系,再谈黄河流域的文明变迁与人地互动,将黄河流域内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系统化,让读者去自己体会。同时,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河流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并非在于干流主河道。相反,日常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地方往往是大大小小的支流及其流域环境。黄河干流不是黄河流域的全部,相对而言,支流提供了更为稳定的开发环境。因此,在对地理环境的介绍中,该书以黄河干流流路为视角,自西向东分述沿线支流水路,对黄河上中下游分别介绍,特别是对较大的流域,例如湟水、渭水,以及河道平原、银川平原等,理解它们的环境特点与差异。此外,该书重视吸收现代调查数据与最新研究成果,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黄河沿线的关键水文及历史文化特征。例如书中引用了2017年出版的最新黄河流域基本地理调查数据。介绍沿线基础地理情况,是了解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是深刻理解黄河流域孕育文明、促进文明演化的重要基础。

黄河古渡口,相传文成公主曾在这里渡河,远嫁吐蕃。

东方的“新月沃地”

不过,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拥有多条世界级大河的国家。在不同阶段,长江、珠江、辽河等河流也都有古代文明发祥,以及长期的相互传播与影响。众多河流流域及其文明发展、交融才汇聚了中华文明的共同体形态,但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最为特殊。她在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方面所拥有的综合优势,让这里孕育的流域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及结构的核心部分,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品格与文化基因。书中从各个方面论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与地理事实,归纳起来,黄河流域拥有的这几个方面的独特性,是能够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贡献的主要基础。

这里地形地貌差异极大,造就了极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一条世界级大河,黄河流域地貌景观之丰富,当为世界之最。她贯穿了如此迥异的地貌与地形,包括上游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中部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以及东部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比较来说,在地貌多样性方面,长江、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叶尼塞河、尼日尔河、刚果河、印度河、恒河、澜沧-湄公河等世界大河都不及黄河。黄河干流从中国地势的第一到第三阶梯,沿线拥有高原雪山、戈壁沙漠、峡谷平原、湖泊丘陵、湿地海涂等十分丰富的地貌环境。她一路上汇泉纳水、穿峡越岭、激沙凌波、踏浪融海;而沿途多样的地形地势更像是重重障碍,但她川流不息、因势利导、腾挪闪转、只争朝夕,终入大海。丰富的地理环境差异为人们探索知识、发展生产、激发想象、升华精神提供了无尽资源。

这里有东方“新月沃地”,为早期农业开发、文明生发提供了理想条件。众所周知,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再加上东地中海沿岸,它们在地图上看就像一弯新月,所以被称为“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类比来看,在黄河中游的渭河与汾河平原,这一大片连续弧形谷地,正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新月沃地”。渭河—汾河谷地是晋陕盆地带的重要部分,再加上邻近的伊—洛河等豫西盆地,流域面积共约20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早期农业阶段,这里综合自然天赋条件得以发挥利用,非常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促进了农业化。“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诗经》中就有很多诗歌反映这里的古代农业场景。适宜的条件让这里培育了早期本土农作物,发展了天文历法、灌溉水利、农学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促进了文明与国家的形成,并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和地缘枢纽。也正是从这个中心出发,早期黄河农业文明不断向四周扩散,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以及珠江流域和东北平原都渐次得到开发。

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

这里是各民族大熔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地带与历史主动脉。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地理多样性、差异性,孕育了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中游的农牧交错地带、长城内外,中原农业与少数民族游牧长期并存,是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该书就展示了商周到清末不同时期的重要移民故事,包括永嘉南渡、靖康之乱后的外迁等。在这里,历史上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今天仍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一成。当然,这里也是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分布变化集中的区域,或割据一隅,或统一黄河流域,是观察历史上周边与中原关系演化的重要舞台。列国纷争、北人南迁、王朝更迭;时而胡化、番化,时而中原化,“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同样也有长期的边地贸易、持续的文化交流以及繁荣的丝绸之路。一部黄河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独具特色。这些都沉淀在历史长河里、成为多民族交融的共同文化基因,也培育了中华文明对多样性的包容性品格。

这里还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理河患的重要历史见证。“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下游河道进入平原,流速骤降、缺少天然堤约束,以至支岔漫流,在华北平原大范围游荡。后来人们逐渐筑堤束河、稳定河道,但泥沙日积月累、河身决徙无常,使她成为历史上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泛滥之地,往往平地飞沙、河道扭曲,川泽原隰,无不受害。以至农田荒芜、城池湮没、丘陵沉沦、湖泊淤平。她的影响,在历史上几乎扫荡了整个华北平原,北到河北与渤海沿岸,南抵淮河与苏北海涂。“微禹,吾其鱼乎!”,为驯服河流游荡、避免河患,从大禹治水传说到现代水利工程,从古代帝王到朝廷百官,从如何理解黄河复杂的水沙运动,到探索战胜河患的规律与实践方法,包含了历代治黄专家的无数心力与智慧,涌现了太多人物与故事。书中就详细介绍了汉代贾让三策与王景治河、宋代高超合龙、元代贾鲁白茅堵口、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清代靳辅寓浚于筑、民国李仪祉全面治理,直到当代专家的全流域综治工程。一部黄河史,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抗灾治河史。这场数千年的斗争中,塑造了中华民族勇于战胜自然灾害的独特民族品格。

古老的黄河与中华文明、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数千年的历史往事,要将其中线索勾勒出来,并进一步讲清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这是极具挑战的。该书全面展示了黄河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贡献的历史与地理背景,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以及她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条大河就是一首颂歌,一篇史诗,一部历史,一个时代。”长水当歌,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人读不完的诗篇。

作者:鲍俊林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文汇报

左权:为抗日不回黄河南岸

独生女回忆父亲

左权:为抗日不回黄河南岸

   左太北(口述)

   本刊记者  尹洁(采访整理)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参加过长征。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左太北今年75岁,因去年摔伤了股骨,至今仍住在北京一家福利院。采访那天,户外气温接近35摄氏度,《环球人物》记者比预定的时间早到了20分钟,刚进福利院大门,就远远地看到左太北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辆轮椅上等候着。

“谢谢你们来采访我。”左太北微笑着说。她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沉静,很像她母亲刘志兰在那张流传很广的左权将军全家福上的样子。隔了大半个世纪的光阴,照片上的婴儿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而当年把她抱在怀中的父亲左权,在拍完全家福两年后,牺牲于山西辽县十字岭,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从此以后,左太北对于父亲的一切,都只能通过文字和影像去追寻。

“却恐十年不能回家”

“在他微黑的脸上有两只锐利的眼睛。他很沉默,他沉默地闭着嘴巴是他那坚定性格的特征。他身体是结实的,战争以及一切繁忙,仿佛是丝毫不能动摇他、影响他的。不管在哪里,他的腰永远挺得直直的。走起路来,迈着沉着、严正的步伐。讲话时,用沉着而果敢的音调。”

这是作家刘白羽在纪念文章中回忆的我父亲。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父亲都是坚定而沉默寡言的。这或许继承自他的母亲。我的祖母是一位性格坚强、吃苦耐劳的湖南农村妇女,祖父早逝,她独自一人拉扯大四子一女,父亲是最小的孩子。

祖父去世时,父亲只有一岁多。从懂事起,他就开始拾柴、放牛、喂猪……8岁时,父亲进入私塾,后来在亲友的资助下读完了新式小学,1921年考入醴陵县立中学。那时,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新思想已经传播开来,父亲积极加入学生组织,阅读进步书刊。1924年,他考入广州的陆军讲武学校,同年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2月,在学友陈赓等人的介绍下,父亲加入了中国。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父亲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因为作战勇敢,很快晋升为连长,之后又几次东征西战,迅速成长为一名素质突出的军事指挥员。1928年,父亲被选送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与刘伯承成为同学、挚友。

1930年春天,父亲奉命提前毕业回国,被中央分配到闽西革命根据地工作。离开上海前,父亲给老家写了一封信:“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回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

1938年,黄河渡船上的左权(前排右三)。

左权家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血染十字岭

抗战爆发后,父亲被任命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37年9月6日,父亲随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总部渡过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23日,父亲协助朱、彭部署了平型关的作战行动,两天后便传来了平型关首战获胜的消息。这一战歼灭日军精锐1000余人,更重要的是,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给当时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当头棒喝,更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振奋和胜利的信心。

同年12月,父亲在行军和战事间隙,给我祖母写了一封信,除了表达思念之情,还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表示:“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我们是要坚持到底的!”

从1939年1月到6月,父亲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就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总结分析华北战况,前后写了8篇。其间,他还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和《坚持华北抗战两年中之八路军》两篇军事著作,阐明坚持抗战的意义,总结经验教训,对鼓舞战斗士气起到了很大作用。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正太路破袭战,后逐渐发展为“百团大战”。父亲周密细致地组织了战前计划,于8月10日前完成了侦察、器材补充、部队调动等准备工作,使大战第一阶段的破袭取得了巨大成功。

1942年5月,日军集结3万多兵力,对晋东南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企图“铁壁合围”八路军总部。危急时刻,父亲连夜开会部署转移之事。5月25日,他掩护总部和北方局向西北方向突围,敌人的飞机不断轰炸扫射,警卫连长一再恳请父亲撤退,他却始终坚持在战斗岗位。就在大部分人员已经突围出去,安全地带近在眼前时,一颗炮弹击中了他所在的十字岭山头,父亲中弹牺牲,年仅37岁。

“将为你流尽复仇的血”

刚到华北抗日前线时,父亲曾给他的叔父写过一封信,里面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

正是为了这一光明而伟大的事业,父亲直到34岁还没有成家。1939年春天,我母亲刘志兰随中央巡视团来到位于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并代表中央妇委讲话。朱德夫人康克清很喜欢我母亲,知道她与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是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和好友,就同浦安修一起做工作,把母亲留在了北方局。朱老总一直想为父亲解决婚姻问题,觉得母亲是合适的人选,就去征求父亲意见,没想到父亲早已对母亲一见钟情。朱老总又去问母亲,母亲却说要考虑一下。她去找康克清和浦安修商量,康克清说:“像左副参谋长这样的人,这样的条件,怕你到别处再难找到第二个了。”

1939年4月16日,父亲和母亲在八路军总部结了婚。不久,母亲怀孕了,早期反应很厉害。当时她住在北方局妇委,父亲每天傍晚都骑马从总部驻地去看她,坚持了两个多月。于是周围的男同志都知道左参谋长“爱老婆”,女同志则都羡慕母亲有个体贴的丈夫。翌年5月,我出生在总部医院里,父亲非常高兴。因为这里属于太北区,彭总就对父亲说:“刘师长(刘伯承)的孩子叫刘太行,我看很有纪念意义,你的小女孩叫左太北吧。”

父亲很爱我们母女,但因指挥“百团大战”异常繁忙,加上母亲希望能继续学习,所以在我3个月大时,母亲带着我回到了延安,与父亲相隔两地,只能靠书信传情。母亲是要求进步的人,那时她才23岁,独自带着孩子,陷入家务之中,不免对生活状态感到疲惫、忧虑乃至埋怨,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书信里。父亲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每次都在信中温言劝慰,尽力解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们母女的思念和眷恋。因为在苏联留过学,他在家书中用了不少“酸词儿”,经常写“志兰,亲爱的”“紧紧握着你的手”这样的话。

尽管父亲非常想念我们,但他始终把抗击侵略的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在信中,他多次描述日军的暴行:“在敌后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可怜了。李田的小孩子长得很好,在上次大扫荡中得了病,竟长病而死了。大章同志的孩子寄养群众家中,亦不幸遭万恶的鬼子连同奶妈一齐枪杀了。听说该小孩被鬼子打了一枪后,痛苦了好几个钟头才死,真是可怜。”这也让他时刻惦记着我的安全与健康。

“太北身体好吗?没有病吧?长大些了没有?更活泼了没有?方便时请一一告我。”

“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在砖壁(村)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吗?……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差不了几天太北就一岁了。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是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想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

……

每封信里,父亲都事无巨细地询问我的情况,并想方设法托人给我带来一些衣物。他在信里叮嘱母亲:“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地让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日寇战斗着。”

当时,日本人正在叫嚣轰炸延安,父亲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这是他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三天后,父亲便牺牲了。得知消息,母亲悲痛欲绝,写下了《为了永恒的记忆——写给权》一文:“我不仅为你流尽伤心的泪,也将为你流尽复仇的血。”

2015年7月9日,左太北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尹洁 摄)

接过11封家书

父亲牺牲后,母亲每每想到曾在书信中发牢骚,甚至迁怒于父亲,都感到非常痛悔。之后悠长的岁月中,母亲几乎不对任何人提起父亲。我对父亲最初的记忆,仅仅是一些模糊的照片。在延安保育院时,毛主席每次来总要问:左权的女儿在哪儿?然后抱抱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解基本都来自老师和父辈们。

1957年,母亲到外地工作,还在读中学的我被接到了彭德怀伯伯家里,一住就是两年多。彭伯伯很慈祥,但和母亲一样,他也极少提到父亲。只有一次,他对我说:“你爸爸一定知道,那次敌人打的第一颗炮弹是试探性的,第二颗炮弹准会跟着来,躲避一下是来得及的。可他为什么没有躲避呢?因为当时十字岭上集合着无数的同志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冲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

1965年,我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航空航天部等单位工作。1982年5月,母亲把父亲写给她的11封家书(实有12封,一封遗失)郑重地交给了我。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信的存在。之后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次,我泪流满面地读着父亲写下的文字,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了他。

2000年,我退休了,从此踏上了寻找父亲足迹的旅程。几年间,我多次去太行山,走遍了当年父亲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的牺牲地十字岭,他一手建设的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黄崖洞,他和母亲居住过的砖壁村奶奶庙……当年八路军刷写的标语和激战后的弹壳还在,老人们抱住我老泪纵横……2002年,在母亲去世10年后,我把父亲的家书结集出版,希望今天的人们永志不忘山河破碎的历史,不忘那些为抵抗外敌入侵而献出生命的民族英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环球人物杂志(ID:globalpeople2006)

环球人物官网:

http://www.globalpeople.com.cn/

【关于黄河的名人故事-关于黄河的名人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关于黄河的古诗词大全) 下一篇:关于黄河的小故事50字【关于黄河的小故事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