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深阅读 | 关于玉龙的小故事
今天跟大家分享
关于国博馆藏
“中华第一龙”的小故事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中,有一件玉龙非常引人注目。它高达26厘米,约有一张A4纸那么大,为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型最大的一件,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它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观众在“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中参观玉龙(摄影:庞道琼)
这件玉龙出土于1971年春,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社员在村北山岗造林时,从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处挖掘出来的。三星他拉村在赤峰市以北百余公里、翁牛特旗所在地乌丹镇西北约10公里处。村北群山环绕,山南是一片开阔平缓的丘陵地,玉龙就出土在山南的半山坡上。在玉龙出土范围内,还采集到了属于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片和压印“之”字形篦纹陶片等遗物,这里当是一处面积较大的红山文化遗址。
内蒙古翁牛特旗的“中华第一龙”雕塑
这件玉龙在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它的年代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
1984年,孙守道先生最先将它确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他通过对比商代、二里头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龙的形象,确认玉龙早于这些时代。例如拿商代玉龙对比的话,商玉龙多有角有耳,而此玉龙无角无耳;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而此玉龙口闭吻长,似猪。等等。
妇好墓玉龙之一(图源: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
国博馆藏玉龙线图(图源: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
其次,从工艺上讲,这件玉龙也显得较为原始。如夏商玉器的穿孔已多用管钻,而此玉龙背部之孔是对穿桯(tīng)钻而成,与新石器时代那种环形或有孔石器的穿孔并无二致。另外,它的打磨抛光程度也略逊于夏商同类作品。
这里解释一下桯钻与管钻。大致来说,桯钻是用一根带尖头的实心棍棒来直接钻,其材料有硬木、长条石核或者动物骨角等;管钻是用竹、骨等管状物来打孔处来回旋转,同时不断向槽内加水添沙,用管带动坚硬的沙粒磨擦而钻成圆孔。管钻出现较晚,桯钻出现较早。
左图为管钻示意,右图为桯钻示意
按孙守道先生的观点,这种兽形玉-龙形玉的演变示意如下:
(图源: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
数十年过去了,也有学者对这件玉龙的时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认为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学术研究永无止境,相信随着新的考古材料不断发现,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
大家逛博物馆,会发现新时期时代的动物造型玉器有很多,如果用后世眼光打量,即凡是杂糅了动物特征的形象都是“龙”,那“龙”的范围也太宽了。孙机先生提出了一种看法:应当以甲骨文“龙”字形象为依据,看相关文物是否与其相似,再来评判是不是“龙”。
在甲骨文中,“龙”的写法之一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这个字的特点是前有大头,后部为几乎蜷曲成环形的短躯。可以说,凡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形象即龙。例如:
红山文化的蜷体玉龙(图源:孙机《蜷体玉龙》)
孙机先生认为这一类文物都是龙的造型。因此,我们将这件文物命名为“玉龙”,应是可信的。
为什么先民会认为龙是这样的形状呢?求之古文献,则远在中华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出现了和蜷体龙相关的记述。《史记索隐》曰:“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蜿见是也。”这个“蜿”在古代指躯体盘旋宛曲之虫,据孙机先生考证为蛴螬(qí cáo)。
古代将多种类似甲虫的昆虫之幼虫都叫蛴螬,但主要指金龟子的幼虫。它生活在土壤中,屈曲如环,头尾几乎碰到一起,正如这件玉龙。《论衡·无形篇》曰:“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蝉的幼虫亦名蛴螬,虽然蝉与金龟子不同,但二者之成长蜕变的生理机制类似。古人一向认为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或许便是观察这类昆虫的生长过程得来的。
1、2为金龟子及幼虫;3、4为豆象及幼虫(图源:孙机《蜷体玉龙》)
孙机先生通过考证,认为“只有蜷体状才是正统的原 始龙纹。”当然,经过后世不断的艺术创作,龙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除了玉器,还出现在了铜器、瓷器、书画、丝织品等多种载体上。可谓长盛不衰。
除了这件玉龙,国博还有许多主体为龙或用龙纹装饰的玉器。快来看看它们都长什么样吧!
新石器·红山文化
卷龙
商
龙形玉玦
战国
玉夔龙形佩
汉
龙纹玉璧
唐
龙首
宋
云龙佩
元
玉坐龙
明
玉龙凤纹执壶
清
鱼龙形花插
快来国博展厅
找找它们都在哪里吧!
图文编辑| 吴二棒
名称: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展厅:国家博物馆 北9展厅
展期:2020/10/17启幕,展出中
(更多展览详情以国博官网为准)
龙的神话传说故事: 1. 八仙斗花龙
龙的神话传说故事:
1. 八仙斗花龙: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吕纯阳别出心裁提议乘船过海。他们乘坐铁拐李拐杖变成的大龙船,在海上喝酒斗歌。龙宫里的花龙太子,也就是龙王的第七个儿子,闲得没事在水晶宫外游荡时听到仙乐,循声看到船上的八仙,尤其是见到妙龄的何仙姑后,色心大起,掀起浪头打翻了龙船,并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七位大仙得知何仙姑被抢后大动肝火,直逼龙宫。花龙太子施展本领,变出巨鲸、章鱼等阻拦大仙们,最终斗不过七仙,只得向龙王求救。龙王送出何仙姑并好言相劝,可八仙还是不肯罢休,最后龙王请来南海观音大士讲和,这场风波才平息。
2. 哪吒闹海:哪吒自幼喜欢习武,有一天在海边嬉戏时,与东海龙宫的夜叉发生冲突,杀死了夜叉。龙王三太子敖丙得知后,前来兴师问罪,结果也被哪吒打死,并抽了龙筋。东海龙王大怒,水淹陈塘关,逼迫哪吒自杀。后来哪吒在师父太乙真人的帮助下,以莲藕为身复活,最终与父亲李靖一起辅佐武王伐纣。虽然故事中哪吒是主角,但与龙的冲突以及龙王的报复行为是故事的重要情节。
3. 叶公好龙:叶公非常喜欢龙,他的衣服上绣着龙,家里的梁柱、门窗等地方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如此喜欢龙,便下凡来见他。真龙现身时,叶公却被吓得惊慌失措,落荒而逃。这个故事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实际上却并非真正喜爱的人。
4. 画龙点睛: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画上眼睛。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大家都不相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两条龙点上了眼睛。结果,刚一点上眼睛,龙就真的破壁飞去,留下了没有点眼睛的两条龙还在墙壁上。这个故事常用来比喻在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5. 龙女拜观音:龙女是龙王的小女儿,聪明伶俐,深得龙王的宠爱。但她不满龙宫的生活,向往人间的自由和美好。有一天,龙女偷偷地离开了龙宫,来到了人间。在人间,她遇到了观音菩萨,被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所感动,于是拜观音菩萨为师,跟随观音菩萨修行。后来,龙女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下,成为了一名救苦救难的神仙。
6. 鲤鱼跃龙门:相传在黄河的壶口瀑布附近,有一道龙门。每年春天,黄河里的鲤鱼都会聚集在这里,试图跃过龙门。传说只要鲤鱼能够跃过龙门,就可以化身为龙,拥有强大的力量和神奇的能力。这个故事常用来比喻人们通过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7. 宋太祖赵匡胤与龙睡村:赵匡胤离开开封府前往山西,路过武陟龙睡村时,又饥又渴又累,在一户人家吃鸡后,在路东一个一人多高的平台上睡觉。村民远远望去,只见红光之下卧着一条龙,鼾声似虎啸龙吟。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村民便把他睡觉的地方称作“卧龙台”,村庄也更名为龙睡村。
8. 青龙宫的传说:在武陟县,青龙神在明永乐年间假身为贫少年,受雇于万花庄高家,夜间现身浇灌田亩,高家以女妻之。后来青龙归隐于焦作云台山青龙峡,托梦给高氏,凡遭遇旱灾,前去求雨,有求必应。高氏不久逝去,高家为龙王奶奶建了冢,官府为龙王建了龙王庙。
龙年将至,说说龙的故事
□董昌
假如要从浩若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遴选出一种动物,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宏伟的气势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那么非龙莫属。
在农历甲辰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说说龙的故事。
龙是怎么来的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很多人都认为,龙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龙不存在的话,这个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学术界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各部落崇拜的图腾形象,大多是崇拜物本身面目。后来,黄帝氏族创造出了一种以蛇身为主体,溶入其它动物特征的综合性族徽,取代各部落原先使用的单一族徽。这种族徽被称之为“龙”。
如果用这个观念来审视一些考古发现,却有些说不通。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蚌龙的造型,也是马首、鼋身、鹰爪,而蚌虎的造型,则与现在的虎没有区别。既然蚌虎是对真实动物的模拟,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蚌龙也不仅仅是想象的产物?要知道,仰韶文化时期,黄帝氏族还没有开疆拓土,如果龙真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就有些说不通了。
此外,我们都知道十二属相。最迟在东汉时期,人们便用此来记录生岁,十二属相中,有十一种动物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如果龙是虚构的动物,不由得让人问一句,大千世界,物种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十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之中,插入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呢?
此外,如果龙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后来又演变为封建帝王统治万民的皇权象征,为何在十二属相中,它仅排在第五位?连鼠、兔这种小动物都能排在它的前面?讲究等级的儒家对此竟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对于这些问题,只能有一个解释,龙或许真的存在,只是我们现在找不到它的踪迹而已。
这么说并不是无的放矢,确实有人曾经见过龙。有学者曾对《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见龙之事”进行统计,指出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共806年间,见龙的记载就达108次。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封建统治者早就把神龙视为“祥瑞”,这些记录中可能有作伪的成分,那么我们把目光转向近代。
1934年8月8日,在辽宁省营口市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特征一致的尸体,《营口市志》中是这么描写的:“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8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
对于此事,当时的《盛京时报》还派人采访,报道说:“……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有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轰动一时。
除了这起事件外,1944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也曾发生“坠龙”事件,据说有数百人目击。
这些事实的存在,让人无法排除龙存在的可能性。
源远流长的龙崇拜
生物学意义上的龙是否存在,目前尚是一个谜,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虽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认识,创造出了理想中的龙。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龙,是依据“三停九似”之说创造出来的。这种说法见于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虵,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也就是说,如果把龙身分为三等份,自龙首至前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前爪至腰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腰至尾占全长的三分之一。龙的角像鹿角,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鳞,爪似鹰,掌似虎掌,耳似牛耳。按照这种要求创造出来的龙,是各种动物的混合体,粗看杂乱无章,细品气势非凡,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力。
自汉代起,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一段记载把刘邦的出身进行神化,说刘邦就是蛟龙所生之子。
自此之后,龙变成了皇权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君主的相貌被叫作“龙颜”,穿的衣服被称作“龙袍”。
随着龙的地位提高,人们把龙的出现作为一种祥瑞。
在古代,人们把麟、凤、龟、龙、白虎称之为“五灵”,每当这五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出现时,就是一种祥瑞之兆,表明盛世出现。后来,这五种祥瑞的动物又被附会以五行,宋朝罗泌《路史·夏后纪下》说:“汉儒之言,左氏以五灵妃五方,行而为之说。龙为木,凤为火,麟为土,白虎为金,神龟为水。”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在东方,为春天的象征,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除了青龙之外,龙王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龙王也进入了中国的神话体系,由于中国人的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龙王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自此后,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
在众多龙王中,最著名的当数四海龙王。《西游记》中就提到了四海龙王的名讳,东海龙王名敖广、南海龙王名敖钦、北海龙王名敖顺、西海龙王名敖闰。借助小说的流传,四海龙王妇孺皆知。
山东“龙”字景点知多少
龙在中国受到崇拜,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中国人喜欢用龙命名身边的事物。在山东,就有不少带“龙”字的景点。
济南号称泉城,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七十有二,济南“七十二泉”之名遂流传于世。在这些泉中,以龙命名的就有青龙泉、五龙潭、腾蛟泉、白龙湾等。
其中名声最大的便是五龙潭。五龙潭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多。泉池为石头砌成,泉水一汪碧蓝,明澈如镜、波光粼粼,泉水周边还建有灵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仗桥等多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桂馥修建的“潭西精舍”和随之而来的“七十三泉”。
在济南民间,五龙潭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的存在。这种神秘,和唐朝开国名将秦琼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天下平定之后,秦琼在老家历城建立了一所豪华府邸,这处府邸的位置就是现在的五龙潭,至今五龙潭内还立有一块“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的石碑。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五龙潭的名字,当时人们称这处泉水为静池。
秦琼去世之后,他的后人一直居住在这里。到了唐玄宗年间,皇帝无道,宠信贵妃杨氏,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致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看到这种情况,秦琼的后人把一些仁人志士聚集在府中,准备向君主上本死谏。不料此事被小人告发,弄权贼子在皇帝面前告了御状。唐玄宗勃然大怒,派兵东进,准备将秦府满门抄斩。
据民间传说,朝廷官兵很快到了济南,快到秦府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异象。有人见到五条金灿灿的巨龙从天空显现,随即“轰隆”一声,秦府塌陷在静池中,池水面积迅速扩大,顷刻间秦府不见了踪影,从此静池便更名为五龙潭。
如今的五龙潭已经辟为公园,地址在济南西门外路北。公园内分布着28处名泉,共同构成了五龙潭泉群。
除了五龙潭外,济南还有龙洞山。
济南人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要看好水到趵突,想瞧奇景去龙洞”。这里的龙洞,指的便是龙洞山,这座山是济南东部一处名胜,传说大禹曾在这里制服了为害济南的黑龙。
海滨城市青岛也有很多以龙命名的景点。在崂山南部八水河上游,距离上清宫一公里处,有一处龙潭瀑。河水自上而下在这里形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由于崖高水急,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瀑水在空中形成蒙蒙细雨,落入潭中激起满谷水雾,就像置身雨中,故有“龙潭喷雨”之称,是著名的“崂山十二景”之一。
在崂山太清宫中,还有一棵古柏,这是崂山最古老的树,栽培于汉代。这是一棵藤缠树,缠在树上的藤,就是凌霄。凌霄是一种寄生藤,藤上生出一簇簇气根,依附在大树上,从中吸收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生长。凌霄每年于夏秋之际开出漏斗状的大喇叭花,花色橙红非常艳丽,花期长达三个月,是非常重要的园林栽植植物。缠在汉柏上的这棵凌霄,已经有一百多岁了,像一条龙一样盘在汉柏上,直达树梢,故被称为“古柏盘龙”。
另外,泰安的黑龙潭、曲阜的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三孔中的“龙迹”,牟平的龙泉温泉、单县的百狮坊透雕云龙,都是山东“龙”字景点的代表。在这个春节假期,大家不妨一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于龙的故事简短20字-关于龙的故事简短20字以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