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20个;典故30个

更新:04-05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30个文化典故,唯美了5000年中华!

01

余音绕梁

出自《列子》。

古代有一个善于歌唱的女子韩娥,她曾经去齐国,半路上没了粮食,就在雍门卖唱乞食,人离去后,歌声依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余音绕梁”,指声音回旋不散,后用来赞扬歌声之美妙动听,使人难忘。

02

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

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只有钟子期能理解他的音乐。

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称赞说:“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俞伯牙一会儿又志在流水,钟子期感叹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俞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03

龙凤呈祥

出自《列仙传》。

春秋时,秦穆公筑凤楼,让女儿弄玉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弄玉和萧史因为音乐而相识相爱,婚后一天晚上,二人在月下,有紫凤飞来聚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盘踞凤台之右。

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成仙而去。

后世家喻户晓的典故“乘龙快婿”也是出自这个故事。

04

鸥鹭忘机

出自《列子》。

有个渔夫喜欢水鸟,每次出海时,常常有上百只的水鸟飞来和他一同玩耍。当有一天,他想捉几只回去时,水鸟只是在他的头顶盘旋飞舞,却并不落下来。

人能忘机,鸟即不疑;机心一动,鸟即远离。劝人莫生机心。

后来用“鸥鹭忘机”来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05

窈窕淑女

出自《诗经》。

“窈窕”是女子的外形美,“淑女”是女子的心灵美。

天生丽质的自然美,贤淑纯洁的人性美,两者和谐统一,是先民对女性美的认知,“窈窕淑女”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时代女性美的典范。

06

庄周梦蝶

出自《庄子》。

战国时,庄周有一次在梦中变成了蝴蝶,飞来飞去,觉得很快乐,醒来后还是庄周,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

后世就用“庄周梦蝶”来比喻人生如梦幻,飘忽而过。

07

倾国倾城

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李延年趁机献上了自己绝色的妹子,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后世用“倾国倾城”来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

08

刘阮遇仙

出自《幽明录》。

东汉明帝时,剡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后遇到两个仙女,共同生活了半年。后来二人想家,下山后没想到人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再上山寻找仙女,却见不到原路的任何痕迹了。

人仙恋的故事既浪漫又苍凉,短暂拥有,终究失去。

09

壶中天地

出自《云笈七鉴》。

东汉末,云台山道观主持张申的身上有一把酒壶,只要他念动咒语,壶中便会展现出日月星辰、崇山峻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各种奇景。

到了晚上,张申把宝壶放在地上,念了咒语后,便钻进壶里睡觉,尽情享受里面的神仙世界。人们称他为“壶公”。

后来用“壶中天地”来形容道家所说的仙境,或者比喻超凡脱俗的境界。

10

秉烛夜游

出自曹丕《与吴质书》。

原文是“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是曹丕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句子。

后人用“秉烛夜游”来比喻及时行乐。

11

七步成诗

出自《世说新语》。

三国时杰出的诗人曹植,自幼富于才华。同母兄曹丕称帝后,猜忌、迫害他。有一次曹丕命令他在七步内作诗,不成则进行惩罚,曹植立刻吟出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深为惭愧。后世用“七步成诗”来称赞一个人文思敏捷。

12

凌波微步

出自《洛神赋》。

曹植在《洛神赋》中这样描写洛神:“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思是洛神踏水而行,水面好像留下了纤小的足迹。

后世用“凌波微步”来形容女子的步履轻盈柔美。

13

无弦琴

出自《昭明太子集》。

无弦琴是没有上弦的琴,无法弹奏的琴。东晋陶渊明不懂音乐,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逢饮酒高兴时,便抚弄一番。

朋友不理解,问他原因,陶渊明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4

东床快婿

出自《世说新语》。

东晋时,太尉郗鉴要为女儿择婿,就到丞相王导家里去找,对很多正襟危坐的王家子弟看不上眼,偏偏选中了露着肚皮,躺在东床上的王羲之。

15

林下之风

出自《世说新语》。

原意是指谢道韫作为一个女子而有竹林名士的气度,后世就用“林下之风”来形容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而又具有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

16

坐拥百城

出自《魏书·李谧传》

南北朝时,后魏的李谧,平生无意于仕途,以读书、游览山水为乐,将家中财产都花在购买书籍上。

他有一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思是说,大丈夫只要拥有书籍万卷,何必一定还要做南面而坐、管辖百城的长官。

后来用“坐拥百城”来比喻一个人藏书多、爱读书。

17

破镜重圆

南朝末年,天下大乱,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约定,把铜镜分为两半,一人各拿一半,将来重逢时作为信物。几经周折,夫妇终于又见面。后来就用“破镜重圆”来比喻夫妻重新团聚。

18

雪中芭蕉

唐代诗人王维也是画家,有一次在皑皑白雪里画了一株翠绿的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而芭蕉则是南国热带的植物。

中国水墨画的最高境界是写意。王维笔下的“雪中芭蕉”,突破了地理与时空的樊篱,是他独抒性灵与借物寄意的奇想妙得。

19

踏雪寻梅

唐代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为了觅得诗意,经常骑驴灞桥,踏雪寻梅,曾经说:“我的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背上。”

20

人面桃花

出自《本事诗》。

唐代诗人崔护,在一年清明节出外游玩,感到口渴,就到一村户门口,敲门要水喝,一少女开门给他水,并倚着桃树看他。二人对视良久,崔护离去。

第二年清明,崔护又去少女家,没见到人,就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世就用“人面桃花”来比喻短暂邂逅,无缘而错过的情愫。

21

青梅竹马

出自《李太白集》。

李白有《长干行》一诗,其中有句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诗句描写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情景。后世就用“青梅竹马”,或者“两小无猜”来比喻幼男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22

白云苍狗

出自《杜工部集》。

杜甫有《可叹》一诗,前四句是:“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句用天上浮云的变化,比喻人生的荣枯沉浮。后世用“白云苍狗”来比喻世事变迁。

23

环肥燕瘦

汉成帝的妃子赵飞燕,“身轻若燕,能作掌中舞”。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丰满雍容,唐朝女子“以胖为美”。

“环肥燕瘦”代表女子不同的形态美,也说明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24

倒骑驴

出自《东游记》。

“八仙”中的张果老是“倒骑驴”的,有诗赞曰:“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回头看看,会多些清醒,少些困惑。

25

一字师

出自《五代史补》。

晚唐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前四句说:“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诗成后,自觉还不满意,就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26

煮雪烹茶

晚唐诗人喻凫有一句诗:“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

后来用“煮雪烹茶”来形容风雅。红楼梦》里的妙玉,采花蕊上的雪,用来煮茶喝。

27

汉书下酒

出自《中吴纪闻》。

北宋苏舜钦十分爱好喝酒。他住在岳父家中,每天晚上总要饮一斗酒。他的岳父很奇怪,就去,只见他在朗读《汉书》,读到高兴的时候,就喝一大杯。

后来就用“《汉书》下酒”来比喻文人的豪爽,或者用来形容一个人用心读书。

28

梅妻鹤子

出自《西湖游览志》。

北宋诗人林逋,终身不仕,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直保持独身,自称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世以“梅妻鹤子”为隐者清心寡欲的象征。

29

河东狮吼

出自《容斋三笔》。

苏东坡的好友陈季常怕老婆,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调侃,“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吼”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其实,怕老婆是好事,是因为爱才怕,越爱越怕,越怕越爱。

30

一针投水

出自佛经。

最初提婆是一个年轻博学的婆罗门,他慕名前去拜见龙树菩萨。龙树给他满满一碗水,意思是我的知识就像这碗水一样严密,没有空隙和破绽。

提婆思索片刻,拿出一根针来,投入水中,意思是智慧可以穿透世间所有知识。

龙树大喜,当下把提婆收为弟子。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

作者:京博国学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00条历史典故,读懂沧桑中华!

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号轩辕氏)联合炎帝(号神农氏)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后称之为“黎民”。之后黄帝又打败炎帝的部族,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禅让:尧是黄帝之后比较著名部落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却推举舜为帝。历史上称为“禅让”。

3、大禹治水: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4、桀骜不驯、酒池肉林: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骜不驯”便出于此人。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的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蝎子)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5、网开一面:汤,又名“成汤”取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掉夏建立了商。“网开一面”最初反映的就是汤的仁慈。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来周公辅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止进食,急于迎客。

7、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8、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

  9、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10、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1、问鼎中原: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报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3、可与同患,难与处安: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范蠡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携西施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4、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5、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16、庞涓孙膑: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消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8、屈原投江:屈原名平,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19、将相和、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应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便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20、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1、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2、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3、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xiàn)”,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24、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实现了统一,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25、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26、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27、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项羽的堂弟)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樊哙的保护下得以逃脱。

28、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9、霸王别姬:刘邦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0、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猪)”。吕氏执政16年,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1、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2、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时10多年完成了《史记》,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33、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昭君出塞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34、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终未成功,公元25年,汉皇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35、黄巾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36、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歃血为盟,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37、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

38、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39、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时降于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献计不被采用,许攸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便将袁绍击败。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

40、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得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便是诸葛亮,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41、赤壁之战:曹操消灭了袁绍统一北方,便南下进军南方。鲁肃献计孙权,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2、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同年,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

43、六出祁山:蜀汉建兴5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后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

4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有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45、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46、八王之乱: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太子(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47、十六国:从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48、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49、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50.杨坚灭周称帝: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分裂局面。

51:李渊起兵反隋: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杀兄夺取皇位,是为隋炀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52、决战玄武门: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齐王李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53、文成公主和亲: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bo)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54、贞观之治: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55、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56、请君入瓮: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

57、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58、开元盛世: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戴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59、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60、王仙芝、黄巢起义: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率众响应,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南逃,黄巢称帝,改号大齐。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击败黄巢义军,黄巢至狼虎谷自杀,起义失败,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61、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唐王朝灭亡以后,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职位名称,相当于皇家部队司令)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62、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63、五代十国: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后,五代十国中留下来的有北方的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国。宋太祖用了13年的时间,把南方五国灭掉,又出兵北汉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64、寇准抗辽: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时期入朝任职,因刚正不阿被贬;宋真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任宰相。对北宋抗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

65、女真族立金朝: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为金太祖。

66、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67、卖国贼秦桧:秦桧,北宋时期的大臣,在北宋沦陷时被金兵俘虏,因其奴颜婢膝,得到金太祖的重用,并在宋金交战之际,连同其妻王氏派往南宋做了内奸。秦桧在南宋任宰相期间,卖国求荣、陷害忠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杀害,一起被害的还有岳云、张宪等忠良,造成了一起人神共怒的千古冤狱,而秦桧及其妻王氏从此遗臭千年。

68、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辽及北宋时期,蒙古国各部落为争夺领域展开了长期、激烈的部落战争,铁木真力量逐渐强大,并陆续消灭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

69、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公元1271年,蒙古国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为元世祖,次年迁都大兴府(今北京市)。随后,大举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终被处死,卒年47岁。“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

70、朱元璋立明朝:元朝末年,元顺帝即位后,荒淫残暴,民不聊生,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并割地称王,自立国号。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领导的部队,实力发展迅速,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势力,于1368年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明将徐达率军直捣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往塞外,统治中国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71、胡蓝之狱: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大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72、靖难之役:明太祖开国后,将自己的子孙加封为王,镇守边疆。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北平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变”。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成为明代第三个皇帝。

73、空前绝后“诛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后,立即诛杀建文帝的臣子、宫人、内官无数,并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被朱棣诛杀 “十族”共873人。朱棣诛杀建文帝的家眷及臣子共一万多人,惨绝人寰。

74、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将近30年里,郑和七次出海,前后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75、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起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

76、夺门之变:于谦赶走了瓦刺军,明英宗被放回后宣布退位,被代宗软禁起来,1457年,明代宗病重,大臣徐有贞、宦官曹吉祥拥太上皇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于谦等人不久被杀害。

77、庚戌之变:明世宗沉迷道教,大学士严嵩因善于起草祭神文书而被重用,官至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公元1550年,鞑靼部落俺答兵犯大同,兵临北京城下,严嵩闭城不战,俺答部队在城外烧杀抢夺,历史上称此为“庚戌之变”。

78、兴化大捷:公元1565年,名将戚继光、俞大猷(yóu)等在兴化大破倭寇,斩杀敌众2000人,肃清倭乱,拯救被挟持百姓3000多人,史称“兴化大捷”。

79、郑成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开始对台湾的殖民统治。1662年2月,郑成功率军赶走荷兰殖民者,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其后,郑成功的子孙统治了台湾20多年,直至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永留史册。

80、东林党人:明末清官顾宪成罢官至无锡,修复筹建了东林书院,得到了当局不满的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支持,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东林学院过去贴着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所写。反对他们的人称之为“东林党”。

8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来改国号为清,努尔哈赤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1626年名将袁崇焕在辽东打败后金,努尔哈赤战死,史称“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即为“清太宗”。

82、闯王李自成:公元1627年陕北白水县王二揭竿起事,各地纷纷响应,李自成、张献忠也加入了起事的队伍。被推为“闯王”,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3月,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树下,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在转辗河南、山西、陕西一带,1645年被地方武装击毙,时年39岁。

83、扬州十日大屠杀: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权先后建立。1645年,清兵挥军南下,至扬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义,清兵在扬州城疯狂屠杀十日,数十万人丧生,此为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大屠杀。

84、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抗,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85、大清:1683年,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军,郑氏伤亡惨重,郑氏大臣投降大清,至此全国统一。

86、雅克萨的胜利:明朝末年,沙皇俄国向黑龙江地区大举进犯,占领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城,清政权进关以后,派兵收复了雅克萨,公元1689年,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边界。

87、曹雪芹与《红楼梦》:康熙下江南的时候,经常住在一个织造官曹玺家中,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小时候的奶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顾。雍正即位后,因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了曹家,雍正将曹氏抄家革职,曹家自此没落。曹玺有一子,名曹霑,字雪芹,写成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

88、纪晓岚与《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由学者纪昀(字晓岚)为总编纂官,合同戴震、姚鼐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后人研究我国的灿烂文化留下了珍贵遗产。

89、虎门硝烟:公元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严厉禁烟,责令英商缴烟,共缴获200多万斤,在虎门烧毁。次年英国以此为由发动中英战争。(1840年—1842年)。

90、南京条约:公元1842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开放广州、上海通商,协定海关税则,割让香港。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91、太平天国: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天平天国渐趋衰弱。1864年洪秀全亡故,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灭亡。

92、火烧圆明园:公元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战争(1856-1860),法、美、俄也出兵加入。1858年,清廷与俄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同年清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地、赔款。

93、洋务运动:公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国藩统辖江苏等四省军务,洋务运动(1861-1894)开始,主要内容是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94、中法战争: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爆发,黑旗军在越南打败法国,击毙法将李维业,取得纸桥大捷。两年后签订《越南条约》,“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95.中日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96、戊戌变法:公元1898年,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奏章,施行戊戌变法,此后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新政被彻底推翻,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维新人士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变法只维持了一百天,史称“百日维新”。

97、义和团扶清灭洋:1899年,山东爆发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义和团运动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的气焰,但由于其具有笼统排外色彩以及农民运动必然的缺陷和盲目性,使其被清政府利用,并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抛弃,最终失败。

98、辛丑条约:公元1901年,清朝代表李鸿章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99.: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

100.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次日攻占武昌城,武昌起义胜利。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中华民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享读”

编辑:苗苗、姜雯婷(实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典故20个;典故30个】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典型名人经典事例摘抄(典型名人经典事例摘抄及感悟) 下一篇:典故300则、典故300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