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衣服会“对话”、鼠标能“思考”,AI语音交互变革正在深圳发生
当用户对着麦克风清唱一句,10秒后,一段与用户声线完全一致的歌声便在展厅内响起。这并非科幻电影片段,而是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科瑞声”)的日常技术展示场景。
在充满科技感的公司展厅内,衣服能当“知识顾问”,鼠标能当“会议秘书”,不联网也能实时翻译、转写……这家生于深圳、长于深圳的AI企业,在创始人刘轶的带领下,正致力于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AI语音交互领域创新发展。
视频加载中...
(视频剪辑 黎昭欣)
让AI“听懂”世界
“许多人预测2025年是智能硬件与大模型结合的元年,我们的AI生活助手产品便在去年开始布局,准备迎接这一变革。”近日,北科瑞声董事长、创始人刘轶在接受读特新闻等媒体采访时透露。
刘轶手持这款掌心大小的智能设备,向记者展示其“超能力”。这个小装置,不仅能搭配在衣服上做配饰,还能回答用户的各种问题,及时自然地作出流畅解答。
北科瑞声为柒牌男装定制的便携式知识库。
这款由北科瑞声为柒牌男装定制的便携式知识库,颠覆了传统服装行业的想象力。无需连接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自带联网功能,它以端侧语音大模型为核心,云端语音大模型为加持,实现了“边说边思考”的实时交互。
做到人与终端设备自如互动,是北科瑞声多年技术积累的成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让设备‘听见’,而是真正‘听懂’。就像电影里的智能管家,只不过现在它能装进口袋。”刘轶表示,这类应用不仅限于服装行业,还可以扩展到医疗、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很多情况下,它甚至比人类更能理解你,因为它掌握的知识非常强大。”
在2024年11 月举行的英特尔新质生产力技术生态大会上,北科瑞声发布的AIPC会议解决方案“北科瑞声 AIPC 会议大师”引发行业热议。在北科瑞声展厅,公司工作人员对该产品进行了演示。
记者注意到,即使不联网,AIPC 会议大师也能实时完成语音转写、说话人分离、文本格式标准化、字幕实时翻译等等复杂任务。同时,在会议中自动生成摘要,智能提取待办事项。北科瑞声公司副总裁兼CTO黄石磊表示,“这种无需联网、完全本地安装的使用方式,在提高会议效率的同时,能充分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北科瑞声公司展区展示的AI语音鼠标。
“AI+办公领域”的成果不止于此。公司工作人员拿起AI语音鼠标介绍道:“鼠标虽小,却集合语音识别、文字翻译、语音控制、AI助手等多重功能。鼠标内放置芯片主板,具备语音处理的能力,每分钟可输入400字,准确率达到98%。”北科瑞声工作人员说,就如同给传统台式电脑装了“AI外挂”。
福田“助攻”,语音交互领域“黑马”一路领跑
清唱一句10秒后,便能听到由自己声音唱出的完整歌曲,还保留了个人音色特点。北科瑞声工作人员介绍起了展厅内的“AI帮你唱”系统:“经过自研潜岳大模型的智能音频处理,系统可以捕捉到用户的发音方式、情感表达等特点,再通过声纹提取和AI音乐合成等技术,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效果。”
2024年11 月,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福田展馆内,北科瑞声的AI音乐互动区排起长龙,观众对于“10秒变歌星”的神奇体验跃跃欲试。
北科瑞声公司展区展出的智能语音手表。
从办公领域到生活场景,曾在高校任教的刘轶和他的北科瑞声团队,选定赛道、不断奔跑,把核心技术转化成产品和商品,把“语音交互领域领军企业”从目标变成现实。
生于深圳、长于深圳的北科瑞声,创立之初便带着这座创新城市的底色。“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无论是智能硬件、智能应用、模组还是软硬一体化的产品,都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刘轶举例说道,打造一个看起来很小的产品,可能涉及复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我们需要对产品内的芯片进行精细适配,以确保大模型顺畅运行,同时还需加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为了实现语音合成和播报功能,还要挑选合适的硬件。而这一系列流程,都能在深圳高效完成,这样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在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深圳福田走在前列。坐落于该区“深圳新一代产业园”的北科瑞声也因此受益匪浅。自2019年起,福田区陆续发布涵盖大模型、算力服务、产业空间、创新平台、应用示范等13个方面的全方位政策支持。
2024年,福田区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核心区的目标,推出人工智能产业相关行动计划,通过强化算力、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供给,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保障,加速人工智能产业企业集聚。“福田区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让我们深感温暖,自从来到福田,公司也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黄石磊表示。
记者走进坐落于深圳新一代产业园的北科瑞声公司。
近千项知识产权,业务三年翻四倍,即将开启“出海”征程
如今的北科瑞声,拥有近千项知识产权,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以及国家人工智能最高奖吴文俊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多个奖项。经过多年深耕,公司探索出了一条人工智能企业持续盈利的新道路,近三年业务实现四倍增长。
在智能终端领域,北科瑞声全面布局,与Intel、阿里、AOC、火山引擎等国内外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携手国内知名大模型提供商和芯片龙头企业,共同推动AI陪伴行业发展,相关新品即将在今年3月首发。
北科瑞声公司展区。
刘轶说,自己的办公室门口之前挂着一幅字“顶天立地,继往开来”。这是他对企业发展理念的诠释:“顶天”即掌握核心技术,“立地”是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继往开来”则寓意着不断创新的精神。
进入2025年,北科瑞声也迎来新的发展目标。刘轶表示,公司将更专注于产品的落地,致力于实现端侧智能从简单感知向深度认知的转变,重构AI端侧人机交互,做大模型与端侧智能融合的能力提供商。
“立足深圳、连接港澳、面向海外”。刘轶还提到,从今年起,“出海”将成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端侧小语种方面,北科瑞声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不仅是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是同类企业应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文/图)
这条河,“深”藏着两座城的交互融合
新华社深圳9月28日电题:这条河,“深”藏着两座城的交互融合
新华社记者周科
南海之滨,正在加速开发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成为继前海之后深港合作的又一个新亮点。因为它,一条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梧桐山发源,流经深圳、香港,入深圳湾、出伶仃洋,一路奔流到海。
位于深港交界的深圳河,在历史的光影里静谧流淌,见证着两座城的交互融合。
深圳河沿岸风光(2020年9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一衣带水
深圳河,由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全长37公里,中下游为深圳与香港的界河。
两地虽一河阻隔,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41年,香港沦陷,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梁漱溟等一批文化精英滞留港岛。危难之际,中国人挺身而出,火速展开营救行动,将数百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成功转移到抗日根据地。
一条深圳河,见证了他们跨越的痕迹。深圳羊台山下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永载史册的伟大营救。
因水阻隔,也因水连通。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数百万居民生活用水遭遇严重困难。应香港同胞之请,举全国之力为解香港供水短缺并兼顾广东部分地区供水灌溉而建的水利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
50多年来,这一泓清波碧流穿越深圳河,源源不断滋养香港这颗东方明珠。
除了居民用水,还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从50多年前开通的供港“三趟快车”,到如今广东、湖南、湖北等多个主供口岸的形成,香港市场农副产品稳定供应和品质安全受到高度重视。
作为主要生产和保障基地,广东每天有数百辆货车将各类鲜活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运往香港。其中,近九成的内地供港水果经深圳河抵达香港。
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与香港联系日益紧密,大量人员跨过深圳河往来深港。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在逐渐形成。
深圳河畔的深圳福田保税区(2020年9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齐头并进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伴随历史大潮,深港迎来“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从“三来一补”起家,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香港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许多品牌策划、产品设计、营销等环节在香港完成,制造则在深圳进行。
如今的深圳河河面,没有了往日的波澜,车水马龙的货柜车取代了往来穿梭的渔船。
临河而建的福田保税区,一号专用通道经落马洲大桥直通香港,日通车能力4000辆次。这个面积不过1.35平方公里的园区,年工业总产值高达661.7亿元,年进出口总额3742.1亿元。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成本提高,深圳开始转型发展高科技产业,深港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等领域也展开合作,实现双城间的良性互动。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开通运营,高铁从深圳河呼啸而过。
从经济合作互惠互利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深圳因此打下良好发展基础,香港经济贸易也受益良多。
40年前,深圳GDP不足香港的0.2%;如今,深圳与香港齐头并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两大发展“引擎”。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纵深推进,深港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左)在位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公司内工作(2020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协同创新
因一河地理分隔,又因河间曲流水融。
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启两地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序幕。
落马洲河套地区,即1997年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后裁弯取直“造出”的一块面积约87公顷的区域,位于深圳河中游,北邻深圳皇岗口岸的货运停车场,南抵香港新界西北区的落马洲。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东风,河套步入发展“快车道”。
引进重点项目140多个,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香港6所高校在此布局科研项目;超九成项目具有港澳或国际背景,工作在这里的港澳居民和外籍人员超5000人……2018年以来,深圳河北岸的河套C区一系列发展数据令人瞩目。
“我们依托香港高校资源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深圳为总部研发中心,在佛山、东莞等地组装应用,充分发挥大湾区产研互补优势。”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说。
这家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多名博士在河套C区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成立不到3年就将3D视觉和工业机器人控制上的技术研究转化为产品,年创收超过2000万元。
“香港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深圳则擅长将科研成果市场化,两地相互借力与反哺,科创合作空间巨大。”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俯瞰河套,“一区两园”携手并进,“一河两岸”大干快上。深圳河,正在静默流淌中眺望深港的未来。
【出租房里的交互深圳2000【李珊陈婷张伟王建笔趣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