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关的成语大全,学历史也学成语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时代,也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经典成语,下面为大家整理了30个和和三国相关的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0、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1、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2、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3、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真的是成语哟)
14、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5、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6、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7、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8、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9、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0、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1、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2、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3、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4、刮目相看(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
25、不出所料(田丰)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26、只欠东风(诸葛亮)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27、义不容辞(刘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指理应接受。
28、安身之地(刘备)指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29、割肚牵肠(诸葛亮)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30、下笔成章(曹植)写文章很快
关注北京小学生微信公众号bj_xiaoxuesheng(长按复制)
专业的小学生学习指南,家长育儿百科
出自三国的成语有哪些?
《三国演义》及其相关历史事件衍生出了大量成语,这些成语或源于真实历史记载(如《三国志》),或由小说艺术加工而成,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以下分类整理部分经典成语及其出处:
一、历史典故类
1. 三顾茅庐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含义:比喻诚心诚意邀请贤才。
2. 望梅止渴
出处:《世说新语》载曹操行军时以“前方有梅林”激励士兵。
-含义: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3. 乐不思蜀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刘禅投降后称“此间乐,不思蜀”。
含义:比喻忘本或沉溺享乐。
4. 刮目相看
出处:《三国志·吕蒙传》注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含义:指他人进步显著,需重新审视。
二、小说演绎类
1. 草船借箭
出处:《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智取曹军箭支。
含义:借助他人资源达成目标。
2. 过五关斩六将
出处:小说虚构关羽为寻刘备连闯五关斩杀六将。
含义:形容突破重重困难。
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诸葛亮借东风助周瑜火攻曹营。
含义:只差关键条件即可成功。
4. 空城计
出处:小说中诸葛亮以空城吓退司马懿。
含义:虚张声势迷惑对手。
三、后世总结类
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诸葛亮《后出师表》中“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含义:形容竭尽忠诚与责任。
2. 七擒七纵
出处: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次擒放使其心服。
含义:以德服人,彻底收服对手。
3. 赔了夫人又折兵
出处:孙权假意嫁妹刘备,反被诸葛亮设计。
含义:双重损失,得不偿失。
4. 身在曹营心在汉
出处:关羽暂降曹操却心系刘备。
含义:表面顺从,内心忠于原主。
四、成语背后的文化影响
这些成语不仅浓缩了三国时代的权谋与智慧,更融入日常语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例如:
“英雄所见略同”(周瑜与诸葛亮共谋火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篡权野心暴露)。
许多成语还被赋予现代意义,如“舌战群儒”形容辩论能力)、大意失荆州”(警示不可轻敌)等。
-思考:历史与虚构的交织
需注意区分成语的真实出处:
-历史真实:如“刮目相看”“乐不思蜀”出自正史;
-小说创作:如“空城计”“草船借箭”为罗贯中艺术加工;
-后世附会:部分成语可能糅合了民间传说与历史片段。
这些成语共同构建了中国人对三国的集体记忆,既是语言精华,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与《三国》有关的成语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髀肉复生(刘备) 后患无穷(刘备)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 初出茅庐(诸葛亮) 虎踞龙盘(诸葛亮) 集思广益(诸葛亮) 鞠躬尽瘁(诸葛亮) 空城计(诸葛亮)
望梅止渴(曹操)才占八斗(曹植) 七步之才(曹植) 超群绝伦(关羽) 一身是胆(赵云) 顾曲周郎(周瑜) 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
坚壁清野(荀彧) 如嚼鸡肋(杨修) 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 势如破竹(杜预) 车载斗量(赵咨) 断头将军(严颜) 吴下阿蒙(吕蒙) 想当然(孔融)
兵贵神速(郭嘉) 出言不逊(张郃) 负重致远(庞统 陆绩 顾邵) 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及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