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的赤壁之战,虚构了哪些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最浓墨重彩的一场战役,尤其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等故事,让诸葛亮成为赤壁之战中最亮的那颗星,亮得不能再亮了。
但实际上,罗贯中写的赤壁之战,和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有着很多不同之处的,很多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或是把别人的故事挪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用了一大段篇幅,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了诸葛亮慷慨陈词、处处占先的雄辩之才,把东吴群臣都给比下去了。
但是,非常遗憾,这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去东吴游说过,但只是跟孙权一个人谈过,力劝他与蜀汉结盟,共同抗曹,在正史《三国志》中,有详细的记载,两人之间的对话也非常精彩。
但是,诸葛亮的使命到这里就结束了,孙权并没有安排他和群臣见面,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舌战群儒”了。诸葛亮毕竟只是蜀国派来的说客,不可能参加吴国内部的高层会议。
其实,真正“舌战群儒”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他的老对手周瑜。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曹操准备攻打东吴时,孙权召集群臣讨论对策,结果,大多数人都被曹军吓破了胆,认为东吴根本没有能力抗衡曹军,只有投降曹操,才能保全东吴。
这时候,周瑜站了出来,严厉驳斥了这些人的卖国求荣,曹操虽然兵多将广,但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尤其不会水战,根本不足为虑,只要给我三万精兵,就能打退曹军!
正是周瑜的力挺,才让孙权坚定了信心,联刘抗曹,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
这段对话,其实就是“舌战群儒”的原型故事,周瑜的发言也非常精彩,并不亚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
但可惜的是,罗贯中太喜欢诸葛亮了,把本来是周瑜的功劳,都送给了诸葛亮,以至于后人一提起“舌战群儒”,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完全不知道其实是周瑜的功劳。
而且,罗贯中还专门安排了一段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让原本徘徊不定的周瑜,彻底下定了与曹操决战的决心。
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甚至连虚构的背景都不符合历史。
首先,周瑜本来就是坚定的主战派,根本不需要诸葛亮去说服他。
曹操兵临城下时,东吴的很多大臣都主张投降,但周瑜却严厉地驳斥了他们,坚定了孙权与曹操决战的信心。
其次,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中,诸葛亮到东吴后,只是与孙权见过面,根本没有见过周瑜,又怎么会“智激周瑜”呢?
最后,还有最不靠谱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周瑜说,曹操刚建了一座铜雀台,还让儿子曹植写了一篇《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两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所以,只要把江东“二乔”给曹操送过去,曹操就不会攻打东吴了。
就是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周瑜,因为“二乔”中的小乔,就是他的夫人。
但实际上,曹操建造铜雀台,是在建安15年,而诸葛亮出使东吴,是在建安13年,那时候还没有铜雀台,诸葛亮怎么会提前知道两年后的事呢?
所以,这个故事假得不能再假了,从头到尾都是假的,罗贯中为了吹捧诸葛亮,真是脸都不要了!
而且,人家曹植写的《铜雀台赋》里面,根本就没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完全就是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故意加上去的。
可怜的周瑜,本来是力主抗战的东吴第一功臣,却被写成了诸葛亮戏耍的对象,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还有“草船借箭”,也是赤壁之战的经典故事,把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遗憾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这样的高光时刻,而是根据孙权的故事改编的。
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里面,都没有这个故事,只在《魏略》中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曹操与孙权对垒时,孙权有一次乘坐大船去前线视察,曹操发现后,下令放箭,很快,船的一边就射满了箭,马上要翻了,孙权就让船转过来,用另一面来接箭,等两面都接满了箭,才回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主角是孙权,而且不是主动去“借箭”的,而是一个意外事件,孙权急中生智,才化险为夷。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没有把这个故事放在孙权身上,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放在了诸葛亮身上,再次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其实,“草船借箭”这种事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不可预估的可能性太多,雾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曹操万一用“火箭”,就更完了,而且,谁能保证借到的箭正好是“十万支”呢?
可以说,随便一个意外,就能让这个计划功亏一篑,也就只有小说敢这么写,反正不用负责任,只要好看就行了。
另外,在赤壁之战中,庞统“巧授连环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然的话,赤壁那把火就不可能烧得那么彻底。
但可惜的是,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庞统根本没有做过这件事。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当时正在东吴隐居,经蒋干引荐,见到了曹操,向曹操献计说,曹军不习水战,可以把战船都连在一起,再铺上木板,士兵走在上面就跟平地一样了。
就是这个计策,让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吃尽了苦头,跑都跑不了,大多数人都葬身火海。
但是,在《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记载了庞统的一生,却没有记载这个故事,而且在关于赤壁之战的所有文字中,也都没有出现庞统的名字,这就只能说明,这个故事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
不然的话,庞统的高光时刻本来就不多,如果真有这么精彩的故事,史书怎么会不记载呢?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呢?其实就是为了突出一下庞统的才华。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伏龙凤雏”,但是,诸葛亮已经得到无数次展示机会了,而庞统却迟迟没有发挥,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他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故事,不免让人有点失望,所以,罗贯中就虚构了这个故事,让他在赤壁之战中小试身手,立了一功,也算不辱没他“凤雏”的名头了。
另外,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让“伏龙凤雏”一起在赤壁之战中出现,也会让这个故事更加好看,至于符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就不是小说的责任了。
赤壁之战结束后,还发生了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关云长义释曹操”,体现了关羽“义绝”的一面。
不过,跟前面的几个故事一样,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个故事也没有发生过。
曹操兵败华容道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资治通鉴》记载道:“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可见,曹操在华容道确实是非常艰险的,损失惨重,但是,他遇到的都是天气和道路的困难,并没有遇到关羽拦路。
另外,在《三国志》里面,无论是《武帝纪》还是《关羽传》,也都没有提这件事,所以,大概率是没有发生过的,不然的话,这么经典的故事,史书是不可能不记载的。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呢?其实就是为了突出关羽“讲义气”的特点。
在历史上,关羽最大的特点就是“义”字当头,义薄云天,义重如山,后来民间帮会结盟,都要拜关羽,就是为了一个“义”字。
这个“义释曹操”的故事,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
本来,诸葛亮调派兵马的时候,就没打算让关羽去,因为他知道曹操曾经对关羽有恩,害怕关羽会心软放了他,关羽为了争口气,就立下了军令状,说如果自己放走了曹操,甘愿军法从事,诸葛亮这才答应了。
所以,关羽放曹操走,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的,很可能自己的性命都难保!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放走了曹操,就更加体现了他“义”字当头的特点。
实际上,在真实的赤壁之战中,双方的主角是曹操和周瑜,诸葛亮的作用其实非常小,毕竟交战双方的主力就是曹魏和东吴。
但是,罗贯中可能是太喜欢诸葛亮了,把所有的好事都安在了他的头上,其他人都只是他的陪衬,连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周瑜,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
#分享下三国中的经典典故#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典故。以下是一些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故事:
1. 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
- **出处**:开篇第一回。
- **情节**:刘备、关羽、张飞在涿郡桃园结拜为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开启了三兄弟生死与共的传奇。
- **意义**:象征忠义与兄弟情谊,成为后世江湖结拜的典范。
2.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
- **出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 **情节**: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三次亲赴南阳草庐,最终以诚意打动诸葛亮,奠定“隆中对”战略。
- **意义**:体现求贤若渴的胸怀与礼贤下士的品格,衍生成语“三顾茅庐”。
3. 草船借箭(诸葛亮与周瑜)**
- **出处**:第四十六回。
- **情节**:周瑜刁难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以草船佯攻曹军水寨,“借”得曹军箭矢,超额完成任务。
- **意义**:展现诸葛亮的智谋与临机应变,成为“智慧化身”的经典案例。
4. 火烧赤壁(诸葛亮、周瑜、曹操)**
- **出处**:第四十九、五十回。
- **情节**: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操水军,诸葛亮借东风、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等计谋环环相扣,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 **意义**: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衍生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 单骑救主(赵云)**
- **出处**:第四十一回。
- **情节**: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曹军,七进七出救出刘备之子阿斗(刘禅),展现神勇无双。
- **意义**:赵云“常胜将军”形象的巅峰时刻,凸显忠勇精神。
6.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
- **出处**:第二十七回。
- **情节**:关羽为寻刘备,护送刘备家眷千里走单骑,连闯曹操五道关卡,斩杀六员曹将,最终与刘备团聚。
- **意义**:关羽“忠义”的极致体现,后世称颂为“义绝”。
7. 空城计(诸葛亮与司马懿)**
- **出处**:第九十五回(注:正史无此记载,为小说虚构)。
- **情节**:诸葛亮在西城以空城智退司马懿大军,仅凭焚香抚琴的从容姿态,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兵马。
- **意义**:心理战的典范,凸显“知己知彼”的谋略智慧。
8. 七擒孟获(诸葛亮与孟获)**
- **出处**:第八十七至九十回。
- **情节**:诸葛亮为平定南中叛乱,七次生擒南蛮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使其心服归顺。
- **意义**:体现“攻心为上”的军事思想,巩固蜀汉后方。
9. 白帝城托孤(刘备与诸葛亮)**
- **出处**:第八十五回。
- **情节**:刘备伐吴失败后病逝白帝城,临终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
- **意义**:展现君臣间的高度信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起点。
10. 刮骨疗毒(关羽与华佗)**
- **出处**:第七十五回。
- **情节**:关羽中箭毒后,神医华佗为其刮骨去毒,关羽饮酒下棋,谈笑自若,毫无惧色。
- **意义**:塑造关羽“武圣”的硬汉形象,成为坚忍精神的象征。
**文化影响**
这些典故不仅是文学经典,更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
- 成语典故:如“望梅止渴”(曹操)、“乐不思蜀”(刘禅)、“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等均出自三国。
- 戏曲与艺术:京剧《空城计》《长坂坡》、绘画《三顾茅庐图》等广为流传。
- 现代应用:商业策略、团队管理等领域常以三国智慧为借鉴。
这些故事跨越千年,至今仍在诠释着忠义、智慧与人性,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
细说三国历史上那些“三顾茅庐”的故事们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不惜枉驾屈尊到诸葛亮的住处,终于以诚心打动了诸葛亮,从此开启了自己“如鱼得水”时代。这件事情被《三国演义》加以渲染成为一段佳话,这就是“三顾茅庐”,此后凡是诚心实意一再发出邀请,都会用此语说事。不过,真正的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并没有这般精彩,《诸葛亮传》只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三国是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像这种多次邀请一个人出山的例子,绝不仅此一例,为了让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诸侯们也真是拼了。请看三国还有多少个“三顾茅庐”式的故事,他们都是由谁演绎的?
孙策与张紘
张紘字子纲,徐州广陵人。孙策时期任正议校尉,建安四年受孙策的派遣出使朝廷,被留为侍御史。不用说,这种官职的任命就是曹操要剪除孙策的羽翼,也可以看得出张紘的才能和重要。孙策死后,曹操想乘丧讨伐东吴,张紘以义理谏阻,说这是“成仇弃好”,不如厚待孙权。曹操因此让孙权担任会稽太守,让张紘担任会稽东部都尉。后来孙权让张紘担任长史,跟随自己出征。
长史这种职务看起来官位不高,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比如蒋琬就是以长史接替诸葛亮一样。张紘在孙策时期就得到重用,和张昭两人一起为孙策参谋行政、军事,经常是一个人留在后方镇守,另一个人跟随出征。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建议孙权将都城迁到秣陵,后来改名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只是这个人死得早,所以这官位不是很高。
官位不高还有个原因是受到孙权地位的限制,若论早期名声,在东吴却是很少几人能比得上。若论张紘名声有多大,看看张紘早期的经历就知道他有多牛!《吴书》记载:“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这可是皇帝以下最高的三位官员哪!也难怪曹操会借着张紘来到许都的机会留下他。后来吕布袭取了徐州自称州牧,不想让张紘辅佐孙策,也发出文书征召张紘,只是张紘觉得吕布为人所不齿,更因为孙策对自己有恩,所以吕布根本就挖不走他。
这样的一个张紘,孙策是怎样把他招募到自己帐下的呢?说起这个过程,完全就是孙策版的“三顾茅庐”。
当初孙策在江都时,张紘正好有母丧在家守孝,《吴历》说“策数诣紘,咨以世务”,就是说孙策数次前去拜访张紘,咨询他对世事的看法。孙策认为汉祚“中微”,也就是半道上衰落了,而天下却没有真正是“扶危济乱”者,他想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先从袁术那儿要回父亲的一部分兵,然后到丹阳的舅舅那儿,最终夺取吴郡和会稽两郡。孙策以此征询张紘的看法,张紘说,我一向没有才能,现在又处在戴孝期间,没有好主意奉献给您。孙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涕泣横流”,诚恳求教的“颜色不变”。张紘觉得孙策这是发自内心,在肯定了孙策战略设想正确的同时,终于答应孙策的要求,说:“方今乱世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意思是等孙策的事业有了眉目,他就和相好的士子们渡江南岸去追随孙策。孙策不但坚定了创业江南的决心,还把“老母弱弟”托付给了张紘。
看看,孙策和张紘的“策数诣紘,咨以世务”、“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和刘备的“凡三顾,乃往”,是何等的相似!而中间加上了一段“涕泣横流,颜色不变”,则显得更加诚恳和精彩。
刘表、刘备与刘巴
刘巴字子初,零陵郡蒸阳人。从小就出名,荆州牧刘表接连几次征召他出山,以及举荐他为茂才,他都不肯应允。刘表去世后,曹操征讨荆州。刘备逃奔江南,荆、楚一带士人纷纷追随于刘备身后,而刘巴却北上去见曹操。曹操召任他为府掾,让他招降接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恰好刘备已经占领了这三个地方,刘巴不能回去向曹操复命,只好远走交趾,刘备深以为憾。刘巴又从交祉来到蜀地。不久刘备平定益州,刘巴向刘备道歉请罪,刘备没有加以任何责备。而诸葛亮又几次称赞推举,刘备就征召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刘巴任尚书,后又代替法正为尚书令。他为人清贫,力行节俭,不治产业,又自认为并不是一开始就归附刘备的人,担心受到猜疑,所以总是恭敬沉默,清静做人,私下里不肯结交什么朋友,若非公事不轻易开口。刘备称帝时,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士神祗,所有的文诰策命,都出于刘巴之手。章武二年刘巴去世。
刘备已经有了一个“三顾茅庐”,诸葛亮也是为了刘备而推荐刘巴,比较的话也就不用多说了。
袁绍、曹操田畴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今天津蓟县)人。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想要请一使臣前去朝廷以表达忠心,选中了才二十二岁田畴。由于当时已经天下大乱,田畴改上西关出塞,沿着阴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顺着小路走去,终于到了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田畴没有接受。三公官府同时召用田畴(注意,又是一个三公府同时召用),田畴同样都没有应召。
田畴要尽快赶回幽州,但回来时刘虞已被公孙瓒害死。田畴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惹恼了公孙瓒,他将田畴抓捕关押,还想杀掉他,最终在田畴义正词严的驳斥和人们的劝说下,公孙瓒只得将他释放。
离开公孙瓒以后,田畴率领宗族的人进入徐无山中居住耕种,很多百姓前来归附,几年之中即达到五千多户。田畴被大家推举做首领,还制定了二十多条法律,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徐无山处于北方边境地区,和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接壤,于是袁绍几次派使者前来招请,又立即授予将军印,听凭他安抚管辖自己的部众,被田畴拒绝。
乌丸部族过去多次残杀当地的官吏,田畴时常想讨伐他们,但因为实力不够而没有实施。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向北征讨乌丸,征召田畴任司空户曹掾,接见谈话后举荐他为茂才,任命为脩县县令。田畴没有去上任,随着军队暂驻无终县(今天津蓟县)。由于进入雨季,道路又被敌兵截断,曹操几乎就要放弃这次征伐。田畴为曹军指了一条隐蔽的小路,大军出其不意地直达敌军大营柳城,迅速打败了乌丸军队,取得了讨伐胜利。田畴因功被封为亭侯,食邑五百户。但田畴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所以坚持推让,曹操只得勉强答应。
田畴跟随曹操征讨荆州回来,曹操追念他的功劳特别卓著,又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就又用上次赐封的爵位封给田畴。还说:“这是成全了他一个人的志向,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但田畴还是不接受。曹操这次没有接受田畴的推辞,想要他以礼受封,前后四次,田畴终究还是不肯接受。有的官员为此竟然弹劾田畴洁身自好,违背正道,只知固守小节,应该罢免他的官职,施加刑罚。曹操很慎重地对待此事,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于是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及大臣们广泛讨论。曹丕和大臣荀彧、钟繇认为可以听从他自己的意愿,但曹操仍有给田畴封侯的想法。
大将夏侯惇和田畴要好,曹操就让夏侯惇前去劝说,想以情打动他。田畴揣测到了他的来意,就什么话也不再说。夏侯惇临离去时抚摸着田畴的后背说:“田君,主公的心意这么诚恳周到,你难道不能考虑考虑么!”田畴说自己不愿意因为征讨乌丸之功来获得封赏,否则情愿自杀。曹操喟然感叹,知道不可以再勉强了,于是任命田畴为议郎。
曹操想任命田畴为官,“前后四次,田畴终究还是不肯接受”,不仅如此,有的人还要追究他的“刑责”,世子大臣合议讨论,派田畴的好友夏侯惇前往劝说,这决心,是不是要比那个“三顾茅庐”大,其情节是不是也要曲折精彩得多!
看以上三人,尽管他们最终做出的贡献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真才实学,尽管都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高度。但为什么这么多诚心诚意的人才招揽,单单刘备诸葛亮的故事会被提出来总结为一个“三顾茅庐”呢?除了刘备被拥汉者所推崇外,重要的就是出山后诸葛亮做出的贡献最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看起来像是“定点招聘”,实际上是反映了帝王们对于人才的渴望。乱世中的帝王们也许真正懂得,人才是事业成功最为重要的,所以他们的求贤也真正是“如饥似渴”!
本文转自:凯风网
【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写出故事名称主要人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