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经典故事
《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大事。
《史记》一书,纵横三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
1、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一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虽然是文臣却比廉颇的功劳大,所以官位也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屡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及国家的利益,不想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时间久了,廉颇知道真相以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自己的鲁莽。后来两人齐心协力为国做事,此后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2、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个人叫陈涉,他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出力气给别人耕田赚钱。有一次,他在空闲休息时,对当下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和他一起做工的人说: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变得有钱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笑他痴人说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后来用“鸿鹄之志”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3、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在战国时期,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寻求帮助,毛遂便主动提出要求跟着一起前去。到了楚国以后,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与楚王分析了利害关系,权衡利弊,楚王立马答应派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带领全军渡过河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都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的锅,烧了营帐,每个兵将只让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决一死战,毫无后退可言。后来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到了晚年,孔子喜好研究《周易》。他反复阅读《周易》,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的多了而导致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后来人们常用“韦编三绝”来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6、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尝胆”最早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书中并无“卧薪”之说。
越王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释放回国。他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为了激励自己,他在晚上睡觉时不用被褥,直接躺在柴铺上,警示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在房里挂着一个苦胆,睡觉前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耻辱。
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雄师。他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
后来指,说话力量大,能有很大作用。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8、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为了功绩,让他的门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有二十多万字册子。吕不韦在其中详细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的内容,让人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9、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但是偷偷议论的要被处以死刑。楚怀王告诉刘邦和项羽,谁先入关的人就称王,刘邦打了几次胜仗以后,抢先进入咸阳,入城之后对百姓秋毫不犯,和父老乡亲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的判处死刑,伤人的要坐牢。剩下的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宦和平民都能一样生活。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10、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熟读兵书,对于如何用兵打仗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自认为无人能及。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父亲深深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就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母亲有点不解,便问赵奢究竟是为何,赵奢说:“事关生死的事情,赵括说得太简单。将来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的一定是赵括。”,果然,赵括中了白起的计策,既无粮草又无救兵,腹背受困,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在战乱之中被乱箭射死。后来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
《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大事。史记中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故事,对于历代读它的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研究我国各时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时,不可多得的珍宝。
史记一书,纵横三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其中以这10个经典故事最为出名,也最发人深省。分别是: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鸿门宴、纸上谈兵、狡兔三窟、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负荆请罪、背水一战、一言九鼎。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
1、卧薪尝胆
【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破釜沉舟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 。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入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
3、鸿门宴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故事】项羽和刘邦有约在先,“先入咸阳者为王”。项羽在巨鹿降服了秦将军章邯后,指挥大军开进秦都咸阳。而此时,刘邦已进入关中,先项羽而占领咸阳,并驻重兵于函谷关。
刘邦入关后不久,项羽大怒,奋力攻破函谷关,在鸿门设下大营,并设宴款待刘邦。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让他杀了刘邦,但项羽迟迟下不了决心。于是范增便找来了项庄,让他在酒席上舞剑,趁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了项庄的真正用意,也拿起一把剑和他对舞,以保护刘邦。
张良见形势危急,就跑到门外对樊哙说了里面的情况,樊哙急忙拿着剑和盾进入营帐来保护刘邦。项羽见樊哙是个壮士,就赏给他一个生肘子和一斛酒。樊哙趁机用发牢骚的话来说明刘邦没有称王之意。过了一会,刘邦假装上厕所,从小道偷偷离开了鸿门。
【寓意】鸿门宴,用于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加害客人的宴会。
4、纸上谈兵
【出处】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故事】古时,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从小就读熟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带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任然重用赵括。不久后,赵括在两军交战中,被白起打败,使赵军全军覆没,而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寓意】这个成语,往往形容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
5、狡兔三窟
【出处】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记载:“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故事】春秋时期,孟尝君喜好广交好友,为了能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常常请他们来家里常住。其中有位叫冯谖的人,常常住很长时间,但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仍然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但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对他充满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这时,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关头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跟他说如果能请到孟尝君为他做事,梁国会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可使者连着来了三次,冯谖都让孟尝君不要去。后来齐国听说了,也派人去请孟尝君,冯谖便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寓意】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有先见之明的预防策略。在办事中,我们也可以多做几手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物质准备,以及应变措施。这样办事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成功可能性会大许多。
6、指鹿为马
【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故事】秦朝宦官赵高想要夺取秦二世胡亥的皇位,但是担心到朝中的官员不会支持他,于是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秦二世胡亥进献了一只鹿,但是却说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见到是鹿不是马之后,便笑赵高糊涂,但是赵高却只在乎文武百官的反应。果然,有不少官员附和赵高,说是马不是鹿,而说是鹿不是马的官员全部都被赵高害死了。
【寓意】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睁着眼睛说瞎话。
7、四面楚歌
【出处】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便丧失了斗志。
【寓意】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8、负荆请罪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故事】战国时,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文臣武将。由于廉颇官位在蔺相如之下,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了,总是躲避他。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我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话传到廉颇耳中,于是他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道歉。
【寓意】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领导人应该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9、背水一战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记载:“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
【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一万二千人马。为打败赵军,将一万人驻扎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二十万大军向河边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潜伏的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前后夹击大败。
【寓意】蕴含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哲理思想,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10、一言九鼎
【出处】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里的记载:“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史记里的经典故事,在后世,被总结成了经典的成语故事,这些也是是传统文化里的精华,让孩子熟读这些成语,并了解背后的故事,可以扩宽孩子的知识面和智慧,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典则读书里的“孩子必读的成语故事集 第1季”里精选很多经典的成语故事,是孩子学习历史文化不可错过的内容。
《史记》中的10个精彩故事,照亮人生
回望过去,《史记》中的智慧,我们学习其中的经典故事,体会故事背后的真相,掌握人生内在的规律。以下10个精彩故事,哪一个曾触动过你的心?
01#
周公慈母心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一生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辅佐成王,匡扶大周。面对流言蜚语,他人不堪其累,周公却选择忍辱负重前行。这就是:因为深爱,所以奉献。
我们一直在追问,人生运行的内在规律到底是什么?
人生运行的内在规律就是——利益他人。越是格局境界高的人,越是匍匐在地,无怨无倦地奉献。利益他人,即是利益自己,这就是人生运行最本质的内在规律。
02#
羊皮换相,苦难辉煌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史记·秦本纪》
百里奚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年轻时周游列国,曾穷困潦倒,靠乞讨为生;中年时辅佐虞国国君,不料随国君一起被晋国俘虏;晚年又被当作陪嫁奴隶,最终在七十岁高龄,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从楚国赎回,最终辅佐秦国成就一段伟业。
百里奚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启发我们,卓越人才四要素:
第一,心灵品质基础;
第二,历经沧桑磨练;
第三,时代国家机遇;
第四,生命中的贵人。
03#
坚守大道,君子本色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我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将孔子围困在荒野之上。
孔子和弟子们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人能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弦歌不绝。
性格冒失的子路前来质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有像这样穷困到毫无办法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虽然穷困,但会坚守道德;小人一穷困,就失去底线了。困境当头,你还守得住作为君子的原则吗?
君子之心,坚守大道,死且不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君子本色!
04#
一代名将,跌宕人生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一代名将,人生却三起三落,原因何在?
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是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纵观历史,格局大、境界低之人,人生通常都是悲剧结尾。才华横溢却缺乏仁德之人,小事吉、大事凶,在干成一番大事之后,紧跟着就是垮塌、倒台。
所以,才华横溢,又深沉厚重,具备均衡的品格,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此,做小事吉,做大事也吉。
05#
父母爱子,为计深远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史记·赵世家》
秦国大举攻赵,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国家危机日深。
当此之时,老臣触龙劝说赵太后道:“父母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会为孩子做长远打算。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者,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如果您真的深爱长安君,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
故事有古今,人心没有古今。父母爱子女的这颗心,都是一样的。“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到底什么是“深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06#
心之所善,九死未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屈原怀石自沉于汨罗江水,终年六十六岁。
这一声投水之音,成为历史的回响。千年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成为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爱国是一种格局与境界,爱国,也是最大的行为作用处。与祖国同频共振,就是链接了大海的力量。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奔腾不息!
07#
霸王项羽,一代英雄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项羽,一代磊落豪雄。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时付出了99%的努力,但只要一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坑(如爱面子、不容人),就可以让自己的事业付诸东流。
我们的人生中,也会有这样的小坑,比如:靠关系、贪小利、随大流、想当然、图省心、抄小路、讲排场……看似是小坑,背后都是不明与贪欲,看到了就要赶快修补!
08#
无名英雄,美名远扬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初分封天下,萧何被定为功臣之首。众人不服,质疑萧何作为后勤人员,有何战功?一位大臣起身反驳道:“萧何稳稳地保全关中,犹如最有力的后盾。可以失去一百个战将,不可以失去一个萧何。”
朴素低调的萧何,做的是没有光环的幕后工作。但本质上,格局境界越高,身段越低。甘作无名英雄,最终美名远扬。
09#
英雄,是一种选择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沙场,驱逐匈奴。虽然时也运也,始终不能封侯,但不以成败论英雄,李广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颗英雄之心。
英雄,是一种选择。选择成为英雄,成,则凯旋而归;不成,则悲壮离去,你留给世人的,就是英雄的背影。
10#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太史公自序》
公元前91年,历经13年,《史记》成书。这部历史巨著,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计130篇、52万字。
司马迁发愤著书,才成就了《史记》的流传千古。在极刑的痛苦下,在人生的黑暗中,唯有使命,能够引领一个绝望的生命,重新从苦难走向辉煌。
因为《史记》,我们得以满含敬意回望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因为《史记》,我们得以感受英雄人物舍生取义的人格光辉;
因为《史记》,我们得以触摸一个文明沉淀千年的大道至简!
人有南北,人心没有南北;人有古今,大道不分古今。
体会故事背后的真相,掌握人生内在的规律,以古鉴今,道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2023年,期待我们继续与经典同行!
文章来源于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作者润泽园
【出自史记的故事—史记经典故事20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