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语竟都出自苏东坡之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写下的诗句人人传诵;他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集名家之长而自成一家;他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家,以美食治愈心灵。
他就是苏轼。
不仅如此,他更是行走的成语制造机。
来看看哪些你耳熟能详的成语是苏轼的手笔呢?
【释义】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场梦,比喻世事不定,生命短促。
【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释义】明日:重阳节后,指九月初十。黄花:菊花。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少兴味。比喻迟暮不遇之意,也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出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释义】指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释义】原指画竹子的时候要在心里有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出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释义】指俗气得无药可救。
【出处】《於潜僧绿筠轩》:“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释义】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天的一场大梦,容易消逝,不留下一点痕迹。
【出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释义】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释义】用于祝人长寿。
【出处】《东坡志林》:“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事迹】传说古代有三个老人相遇,他们互相询问年龄。一个说年龄不记得了,只记得少年时与盘古有交情;一个说他看见海水变桑田就添一个,如今他的可装十间屋子;最后一个则说他吃过的蟠桃核丢到昆仑山下,如今长得与昆仑一样高了。
【释义】形容女子姿态不同,各有各的美。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出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释义】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释义】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出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来源:“诗刊社”
编辑:阿杰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自神话的成语,你知道几个?快来学习收藏起来
导语:
我国的神话故事非常丰富,其中有许多成语都是出自于神话故事的,让我们往下↓看看都有哪些?
女娲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羿射九日:是由于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大地万物都快被烤焦了,羿决心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让他造福人类的故事。表现了羿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夸父逐日: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开天辟地: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炼石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沧海桑田: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广寒仙子: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月里嫦娥: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女子。
清都紫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瑶池玉液:传说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玉液:指美酒。仙家酿造的美酒。形容酒名贵醇美。
天女散花: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大禹治水: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并起。
水漫金山: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扞法海禅师呴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
愚公移山:【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自】:《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玉宇琼楼:①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②形容覆雪的楼宇。
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虾兵蟹将:古代神怪小说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巴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叱石成羊:古代传说故事。
《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晋 葛洪 《神仙传》: 皇初平 牧羊,为一道士引至 金华山 石室中,四十余年未归。其兄 初起 寻访至山,问羊何在,答云,“在山东”。“兄往视,但见白石,不见羊。 平 曰:‘羊在耳,兄自不见。’ 平 乃往,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数万头。”亦省作“ 叱石 ”。
云锦天章:云锦:神话传说中织女用彩云织出的锦缎。天章:彩云组合成的花纹。比喻文章极为高雅、华美。
魑魅魍魉: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擎天之柱: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腾云驾雾: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含沙射影: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牛郎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云雨巫山: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兴云致雨: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云锦天章:云锦:神话传说中织女用彩云织出的锦缎。天章:彩云组合成的花纹。比喻文章极为高雅、华美。
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松乔之寿:松乔:神话中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指长生不老。
记住这100个成语,就读懂了《论语》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00个之多!
1
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
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
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7
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
不耻下问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
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不亦乐乎
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志士仁人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3
见义勇为
解释:义:应该。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5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以文会友
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8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9
非礼勿视
解释:不合乎礼的事不看。
出处:《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0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1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很长时间感受不到肉味的鲜美。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3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4
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5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6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处:《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77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8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9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
原意是这样的事儿他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呢。现指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0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1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2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
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4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5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7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88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的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9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有文采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0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91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2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3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4
朽木不可雕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势败坏无法逆转。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95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6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7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8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99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0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享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出自古代神话故事的成语;出自古代神话故事成语四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