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为学以严成大器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学校供图)
人民网北京9月5日电 今天,华北电力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正式举行,校长杨勇平在发言中寄语全体新生: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自律实干有为,以自立自强的勇气,艰苦卓绝的努力,坚持到底的毅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追梦人!
杨勇平题为《为学以严成大器》演讲内容节选如下——
大学是人生最为关键的旅程,同学们选择华电,就意味着选择了青春梦想的舞台,选择了充满光明的未来。作为新一代的“华电人”,希望大家认真品读华电、尽快融入华电、衷心热爱华电。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华电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品格、独特的文化,她博爱包容、严谨务实的内涵,创新自强、和谐有序的品质,追求卓越、远眺未来的愿景,有待于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地用心品味。
今天的华电,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着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阔步前行。在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迎来青春朝气、睿智自信的你们,为甲子华电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动力、增添了新魅力,让我们对学校的美好前景更加充满自信!
同学们,你们所期待的大学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关键词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勤铸辉煌;为学之道,贵在严,严成大器。“为学”是同学们托举青春梦想、成就精彩人生的基石。下面,我想围绕“为学以严”这个话题,谈一谈我的理解和认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严”。同学们,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以德修身、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塑心、以劳立行,只有把“严”字贯彻始终,才能真正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学以严是时代的召唤、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学校办学的责任。
你们这届新生,本科生“00后”的比例超过了95%,研究生也大多为“95后”,你们出生与成长在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最好时期。你们从入学到今后毕业走向社会建功立业的人生黄金时期,恰逢党和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期,因此同学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无与伦比的发展机遇期。你们是“两个一百年”建设的排头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历史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生逢其时,也任重道远,不严无以堪当时代重任,不严无以承担历史使命。
为学以严,充分体现着教育的本质要求。为学是个艰辛的历程,要想学有所成、研有所获,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2018年,针对“玩命高中、快乐大学”等不合理现象,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要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严格把控毕业出口,坚决取消“清考”制度等,对大学生本科阶段的教与学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目的是要让管理严起来,让学业难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活动实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人才培养质量更高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保险箱”,任何终于可以松口气或者歇歇脚的想法,都是十分危险和不切实际的,都是与时代发展和国家要求相背离的。同学们,“严进严出”向来是国内外名校的普遍共识,严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爱。华电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办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华电人在新时代的梦想;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是华电人一贯秉持的办学理念。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卓越人才,坚持以严立教、以严促学、以严育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成长成才,这是国家的要求,是学校的天职,更是家长的期盼。
为学以严,是华电学子应有的本分,如果在大学期间自我松懈、降低标准,得过且过、碌碌无为、虚度岁月,我们培养的人才就可能成为半成品,甚至是中途退场。因此,不严无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选才要求,不严无以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严无以确保同学们顺利成才。严,既是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同学们及你们的家长负责。
其次,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应该从哪些方面“严”。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为学以严包含着外在的“严”和内在的“严”。学校和教师的严是一种外力,最本质的严还是同学们自身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为学以严是立体的、多维的,我想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修身要严。我国古代先贤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把“修身”摆在首位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能够走多远,知识、能力、毅力等固然重要,
但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德”,“德”是修身之根本。面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希望同学们时刻把立德修身作为第一要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中锤炼高尚品格、砥砺奋进成长、勇担时代责任。
二是学业要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只有始终坚守学的本分,回归学的常识,才能固本强基,行稳致远。多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努力从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在严管严抓教学秩序、提升学业挑战度、督促学生进行严格自我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例如学校明确规定:“本科生学年取得学分不足学年总学分30%的将予以退学处理”。可以说,“严”这个字,将会贯穿你们在华电求学的始终。同学们,我校的高考录取成绩在全国大约排在40名左右,你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无疑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和潜力,希望你们珍惜美好大学时光,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为学以严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三是律己要严。宋代理学家朱熹有句名言叫做:“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强调人要奋发向上,要学会自律。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坚持每天记录和反省自己的言行,被后世誉为律己的典范。我国历史上还有一大批有关励志和自律的典故,如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等,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严于律己是成就自我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用自律校正自己的人生,才能步稳行健、登高远望,才能拥有绚烂的人生。在去年的校长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来自可再生能源学院的获奖者戴冰清同学的一段演讲,让我印象深刻。她在以“自律给我自由”为题的演讲中提到:通过“坚持晚上十一点半前睡觉、坚持考试周也不去通宵自习室、坚持凌晨5点半起床、坚持吃早餐和健身、坚持泡图书馆不带手机、坚持在校期间不使用任何视频及游戏APP、坚持上课坐在第一排......”,最终收获了连续三年成绩及综合测评排名第一,成为2018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接收全国各高校的六名保送研究生之一。戴冰清同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严于律己、坚持奋斗”给她带来的“幸福”和“成长”。同学们,管好自己,天下无敌。希望同学们用自律去筑牢人生的根基、改变人生的格局、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最后,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应该如何“严”。对此,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志大”“善小”和“力行”。
志大,就是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为学以严只有和崇高的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迸发无穷的力量,建立在理想之上的“严”才会有持久的动力,才会有真心的快乐,才会有坚韧的毅力,才会结出鲜艳的花朵。在今年7月公布的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名单中,我校共有6名优秀学子入选。他们当中有科学研究的佼佼者、有热心公益的志愿服务者、有携笔从戎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南海西沙戍边的战士、有热衷创新创业的时代弄潮儿。在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志存高远的目标、家国天下的情怀、学无止境的探索、尽善尽美的追求。
同学们,志向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为学以严需要我们站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内审视自己,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以大志向、大担当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锤炼宠辱不惊的豁达心胸,让青春在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中闪闪发光。
善小,就是要注重细小、有恒成习。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纵观历史上的任何成功者,无不起于平凡、始于具体、来于细小、归于执着。
同学们,为学的细节并不是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其实质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而这种精神的起点就是从小事出发、从细节入手,通过自己的恒心和毅力,把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的一生,成为成长成才之路上的强大助推。把为学以严落在实处,需要大家从认真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实验、写好每一篇论文,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开始,在历经不断的小有所成和越来越多的自我肯定后,就会厚积薄发,完成更大的挑战。这些在大学阶段积累起的无数小事和良好习惯,会让我们最终成为优秀的自己,从而成就更大的事业。
力行,就是要言行一致、行动果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是青年的优势,但更为重要的是敢干、实干、善干,把志向变成现实。同学们,真正的自律不是我们“想”什么、“说”什么,而是去“做”什么、能“做”什么,为学以严,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大家不仅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要成为自我实践者,实践中的创新者,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平凡与卓越的差距,往往就在于梦想的征途上,积累起来的密密麻麻的实现与完成。故此我建议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大学生活之初,就养成任务规划的习惯,用项目管理的手段去管理自己的人生,定期检查自己时间的利用率和任务的完成率,切实把美好的梦想,化为及时的行动。只要坚持每天都能往前走,每天都能比过去的自己更努力,就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亲爱的同学们!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30年,这30年归根到底是属于你们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自律实干有为,以自立自强的勇气,艰苦卓绝的努力,坚持到底的毅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追梦人!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汉朝的历史长河中,匡衡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地闪耀后迅速坠落,令人唏嘘不已匡衡出身平凡,却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追求。他自幼勤奋刻苦,尤其对《诗经》的钻研达到了精深的境界。
凭借着独特的讲解风格和渊博的学识,他将晦涩的《诗经》内容诠释得生动易懂,在当地声名鹊起。“说《诗》,匡鼎来;匡《诗》,解人颐”,这句赞誉便是对他才华的最好证明。
他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当朝太傅萧望之的注意。萧望之听闻匡衡的才学后,邀其入府探讨《诗经》。在交谈中,匡衡展现出的卓越学识和深刻见解令萧望之惊叹不已。
当被问及师从何人时,匡衡以“转益多师”概括了自己艰辛的求学之路。萧望之对匡衡的赏识愈发浓厚,认定他是难得的人才,遂将其推荐给了热衷于儒家学说的太子刘爽。
刘爽在东宫时,便与匡衡往来频繁。待刘爽登基为帝后,即刻将匡衡召至京城,任命他为博士、给事中。自此,匡衡的仕途顺遂,一路高升。他凭借自身的才学和能力,在官场中如鱼得水,地位日益尊贵
然而,汉元帝晚年,朝廷风云突变。宦官石显倚仗皇帝的宠信,横行霸道。
他一方面提议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令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结党营私,暗中操纵朝政,大肆敛财。此时已位极人臣的匡衡,面对石显的恶行却选择了沉默与妥协。
在诸多不公的决策中,他未能挺身而出,制止石显的胡作非为。数年之后,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匡衡见此情形,认为时机已到,果断联合朝中与石显对立的大臣,对其进行弹劾。
在弹劾过程中,匡衡详尽地罗列了石显的种种罪行,如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等。他言辞犀利,义正词严,迫使汉成帝对石显的行为展开调查。
最终,石显的罪行被逐一揭露,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倘若匡衡能从此事中汲取教训,坚守正道,或许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惜,命运的轨迹并未如人所愿。
匡衡的封地在僮县乐安乡,原本应以佰为南边界线,封地共计三千一百顷。然而,在绘制地图时出现差错,将南移四百余顷的平陵佰误标为乐安乡的南界。
匡衡发现这一情况后,非但没有纠正错误,反而被贪欲蒙蔽了心智,妄图将这错划的四百余顷土地占为己有。为达目的,匡衡绞尽脑汁。他与当地官吏暗中勾结,精心谋划,企图掩盖这一违法行径。
他们行事谨慎,极力避开众人的视线,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匡衡更是亲自参与其中,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他深知此事一旦败露,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在利益的诱惑下,他还是选择了冒险。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匡衡的“专盗土地”之事最终还是被人揭发。
汉成帝得知后,怒不可遏。尽管匡衡曾是两朝丞相,但他的贪污行为严重触犯了律法,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汉成帝当即决定对他予以严惩,没收其田产家财,将其贬为庶民,并遣送回兰陵故乡。
被贬回乡的匡衡,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苦与懊悔。他回想起曾经的辉煌,再对比如今的落魄,心中感慨万千。在返乡的途中,他望着窗外的景致,思绪万千。往昔的荣耀与权势已如梦幻泡影般消逝,只留下满心的凄凉与失落
回到兰陵故乡后,匡衡过上了贫苦的生活。他时常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心中满是愧疚与自责。
曾经的壮志豪情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对自己过错的深刻反思。他终于明白,正是自己的贪婪与欲望,导致了如今的悲惨结局,让他失去了一切。
在这样的心境下,匡衡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整日忧愁烦闷,食欲不振,身体愈发虚弱。
尽管他试图调整心态,但内心的伤痛始终如影随形,难以消散。最终,匡衡因心结难解,病情不断恶化,在忧郁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的人生以这样的悲剧收场,着实令人叹息。 。
幼时凿壁借光,暮年专地盗土
◎赵柒斤
西汉东海郡承(今山东兰陵)人匡衡,幼时“凿壁借光”的故事,成为照亮贫寒子弟刻苦求知路上的一盏“小桔灯”。但令人唏嘘的是,2000多年前成功“逆袭”的典范匡衡,暮年却因“专地盗土”被贬为庶人,恶名昭彰。
《汉书·匡张孔马传》说,匡衡家世代务农,因家境贫寒,匡衡很小就“庸作以供资用”。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古文经学开创者刘歆据此创作的“凿壁借光”故事,成为贫寒子弟勤奋读书的标杆。《西京杂记》卷第二“闻《诗》解颐”条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来,匡衡到一个大字不识、“家富多书”的土财主文不识家打工,不要报酬,“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文不识非常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还是“诗经癖”,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话:“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很快成为超级网红,“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匡衡顺利成为太子刘奭的老师,并很受太子待见。
刘奭(汉元帝)即位不久,“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匡衡的学问一下子派上用场,他引用《诗经》上行下效的道理规劝汉元帝,希望他注重教化,让百姓有向善之心,懂得礼让。“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匡衡的奏答很对刘奭的口味,匡衡由此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任太子少傅期间,多次上书表达理政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按经典答对,言合法义,深得汉元帝信任。匡衡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汉元帝、汉成帝的大力支持,以致汉朝中期后兴起了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匡衡也由光禄大夫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并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升任丞相,位列三公,封乐安侯,堪称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
其实,汉元帝、汉成帝眼中“遵修法度,勤劳公事”的这位良吏,并非传统的“书呆子”,他为官非常世故圆滑且教子无方。汉元帝后期十分宠信宦官、中书令石显,身为丞相的匡衡“畏显,不敢失其意”。汉成帝刘鷔即位后,匡衡联络御史大夫甄谭等弹劾石显及党羽。正直的司隶校尉王尊等实在看不下去“两面人”匡衡的表演,便向皇帝检举他。吓得匡衡连夜“上疏谢罪,称病乞骸骨”。汉成帝不仅没降罪,还多次安慰他,赐爵位、美酒、肥牛、封地。没过多久,匡衡的大儿子、时任越骑校尉的匡昌“醉”,被缉拿归案,“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后,匡衡“免冠徒跣待罪”,又被刘鷔阻止。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成了压垮匡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西汉法律规定,匡衡因封侯所赐土地为三千一百顷,但他利用“郡图失误”,测量时给自己增加了“四百顷”。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下属向匡衡汇报了此事,可匡衡将错就错,不愿吐出到嘴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严格执法,就睁一眼闭一眼任匡衡非法侵占这些土地。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司隶校尉骏等大臣便联名弹劾匡衡“专地盗土”。根据汉代法律,“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匡)衡多占四百顷土地所收租子远在十金以上,应当严惩不贷。但汉成帝于心不忍,只将匡衡从位极人臣的丞相一撸到底,变成普通百姓,几年后他便一命呜呼。
【凿壁借光20字概括;凿壁借光20字概括你的张元真怎么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