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
潮新闻客户端 钱国丹
我说的“凿壁偷光”并不是西汉匡衡的,我说的“囊萤映雪”也不是晋朝的车胤和孙康的。我说的故事是完全是我自己的。就是说,我小时候曾经企图凿壁偷光过,也实实在在地“囊萤映雪”过。
如果以为我是个多么用功的人,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我这人非但算不上用功,还可以说是比较懒散的。比如说,我常常忘了写家庭作业——虽然那年月作业并不多。待到第二天一早到了学校,老师催交作业时我才记起我没有完成。当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我的时候,面红耳赤的我只得硬起头皮站在教台边,匆匆忙忙、潦潦草草地将作业补上。刻薄点的老师会说:你这是写作业吗?你这是在鬼画符!
“鬼画符”的我,考试成绩当然不稳定。有思想准备时,我可以考个满分,忘记复习了,也许会挂只把红灯。所以老师最恨我,他们常常在课堂上叫嚣道:又不是笨,又不是读不来书,就是懒,就是心散!
我也有爱读的书,读图书,读课外书,就是老师耿耿于怀统统贬之的“闲书”。我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恨“闲书”,要知道,“闲书”里的知识、道理,可比你老师掌握得丰富、深刻多了,还有那趣味、那生动,更是和课堂的枯燥、乏味不能同日而语。
借到一本有趣的书,我就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上,在抽屉底下偷偷地看起来,有几次不幸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并没有当场点破,只是做投入讲课状边讲课边悄悄向我的座位逼近,突然,他的手像老鹰扑食一样扑向我的抽屉,一举把我的图书抓获。他回到了讲台,高擎着战利品,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骂人大概是件很惬意的事,要不老师不会骂得那么酣畅淋漓那么亢奋激昂,可挨骂的滋味就不好受了,有时候我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更糟糕的是,被老师抓获的书籍绝对不会物归原主,老师说了声“充公”!就把这本书收他的入囊中以示对我的惩罚,我只得四处借钱去照价赔偿。
几次惨重损失之后,我再也不敢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了,而把那份挡不住的诱惑带回家里。
凿壁偷光。漫画。据CFP。
可是家里买不起灯油。有那么几年,我们家一直没买过灯油。大人们夜里要干点什么活,就只能黑灯瞎火地摸过来摸过去,比如搓草绳,比如捻苎线,还比如剥蚕豆,孩提的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那些技术性不强的活我们必须跟着一起干,锻炼得我如今即使停电了还可以摸来摸去地干好多事情。
唯一不能摸黑的就是读书。常常是,那些读了一半的故事就像猫爪子般挠得我心里痒痒的,让我钻天觅缝地要想方设法去读完它。
于是就想起老祖宗那些故事来。
“凿壁偷光”是绝对行不通的。首先,我们村里的房墙都是花岗岩砌的,我没本事将它凿穿个洞来;即使我借助了什么神力弄开了它,妈还不把我这败家囡儿揍个半死?更何况,邻家也穷得黑咕隆咚的,没有什么亮光让我可偷。“映雪”倒可以试试,只是非得要等到冬天,而我们南方的冬天也极少下雪。
好不容易盼来了一场大雪,我那个高兴啊,吃过晚饭,我兴致勃勃地拿了本闲书就站到院子里的雪地里,我对着雪光映来映去,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根本辨不清那些蝇头小字,双脚站在雪里像针扎一样,还有那个寒风也叫人受不了,所以我坚持不了五分钟就逃回了屋里。
最后就只剩下“囊萤”了。我没有丝囊,只能以小小的玻璃瓶子代之。夏夜里,乡下的萤火虫倒丰硕得很,菜园里,稻田边,池塘上,到处是一明一灭的小灯笼,它们悠闲自得地晃来晃去,一点也不提防心怀叵测的我。我拿了把麦秸编的扇子,一拍一个准儿,拍下来的虫子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上,半天也爬不起来,我一个个地捡了来,满满地装了一透明玻璃瓶子。
自以为拥有一盏“萤灯”,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了。我把萤灯竖在书上,横在书上,在书页上滚过来滚过去,百十只萤火虫不遗余力地闪烁着光芒,可除了标题那几个大字,我还是无法看清正文。
我彻底地失望了。“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是老祖宗们在瞎编故事?还是他们的视力特别好,非我等1.5的凡人可比?
“转载请注明出处”
《凿壁偷光》的故事
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汉时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他是一个穷蛋,白天干活卖力气,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炭火更置不起蜡烛,一到鸡归窝,天渐黑时,就无法看书了。但他又睡不着。
邻居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奇想: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后来,乡里有个大户人家,家中富有,并有很多藏书,但不识字。匡衡就到富家做雇工。辛勤劳作,据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缘由,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一代文学家。
【凿壁偷光故事启示】:在学习生活中,困难是经常有的,但我们应努力克服困难,要像匡衡一样,在困难面前不气馁,有恒心与毅力。
《凿壁偷光》励学故事
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成语辨析:
【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成语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借光的故事告诉我们:
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对于现代的孩子可是非常幸福的,人人都学习平等的机会,要多珍惜学习的机会,因为学习才能丰富人生。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
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凿壁偷光》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努力,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只有我们一直刻苦勤学,才能获得成功。
------谢谢您的支持------
【凿壁借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凿壁借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英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