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0)——凿壁偷光
原创 愿做佛前一束青莲 乐终古而未央人莫予毒
古人读书有很多励志的故事,比如萤囊映雪,负薪挂角,悬梁刺股等等。有些还有道理,有些就不是很符合科学。比如萤囊,讲的是车胤抓了好多萤火虫放在纱囊里,借着萤火虫的光来读书,这个作为激励人们的故事听听也就罢了,萤火虫的光没多大亮,不足以让人在黑夜中看见书上的字。
再比如孙康映雪读书,也不大可能,咱先不说大雪地里多冷,就说用雪反射月亮的光来读书,那干嘛不直接在月光下读书呢?
和这些故事类似的还有凿壁偷光,先来看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勤学而无烛” , 匡衡是西汉人,那时候还没有咱们现在意义上的书,都是竹简,有时候汉墓里面会发现竹简,这在考古学上都是大事,因为竹简上纪录的文字很可能解开一个历史之谜,或者完全推翻我们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比如居延汉简的发现就是典型。
我们现在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古人非得晚上学习,白天有大太阳的时候不能看书学习吗?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何不食肉糜”吧,对于古代穷人家来说,白天是劳作谋生的时间,没有空余时间坐下来看书,所以才会有“负薪挂角”,汉朝朱买臣上山砍柴,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末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无烛”,没有蜡烛,这里可能不专指蜡烛,也应该改包括油灯,但无论是蜡烛还是油灯对于穷苦人家来说都是很贵的。杜牧的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文人笔下蜡烛是有情有义的,可对于穷人来说,蜡烛没有那么浪漫,而是很实际的。
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时候,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可见蜡烛在那时候就是财富的象征。
点油灯更是不敢想象,那时候点灯的油就是吃的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油是很珍贵,怎么舍得点灯呢。在抗日最艰苦的时候,什么物资都很缺少,油当然也很缺,那时候人们为了节省吃油,都发明了钱儿油,把一个铜钱儿拴上线放在油桶里,每次做饭把铜钱儿拎出来,就吃铜钱上带出来的油。
小时候我还吃过棉花籽油,很难吃,现在人都很难想象了。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他用石油做过照明,“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可惜沈括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要不然他就能成为石油大亨了。
“邻舍有烛而不逮”,邻居家里有钱很富有,估计家里每天都吃烛光晚餐,“不逮”,指富人家的烛光不能穿透墙壁照到匡衡家。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把墙壁凿了个缝隙,让邻居家的光透过来,映着人家的光来读书。这个富人也挺有意思,不知道发现没有,怎么不把缝隙给堵上?看到这儿我老想起光头强来,闻着饭店的肉味吃馒头。
下面其实是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里很多书。有一种解释说文不识是这个人不认识字,我觉得应该不是,不认识字家里要那么多书干嘛?还是人名比较合理,《笑傲江湖》里有岳不群、封不平、成不忧等等,估计他们都是不字辈的。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匡衡去给她们家当佣人但是不要工钱。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这几句就没什么可以多解释的了,匡衡希望能把主人家的书都读一遍,主人感叹这种精神,把自己的书给他看,匡衡最后成就一代大学问家。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学好,得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学习没有自觉性,即使条件再好,把他放在图书馆里,他都没有兴趣看书,管什么用?
那么匡衡长大后干了什么呢?匡衡在得志之后,不但助纣为虐,而且还危害民族英雄陈汤,成为一个有才无德,以致危害国家民族之典型。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讽刺。
幼时凿壁借光,暮年专地盗土
◎赵柒斤
西汉东海郡承(今山东兰陵)人匡衡,幼时“凿壁借光”的故事,成为照亮贫寒子弟刻苦求知路上的一盏“小桔灯”。但令人唏嘘的是,2000多年前成功“逆袭”的典范匡衡,暮年却因“专地盗土”被贬为庶人,恶名昭彰。
《汉书·匡张孔马传》说,匡衡家世代务农,因家境贫寒,匡衡很小就“庸作以供资用”。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古文经学开创者刘歆据此创作的“凿壁借光”故事,成为贫寒子弟勤奋读书的标杆。《西京杂记》卷第二“闻《诗》解颐”条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来,匡衡到一个大字不识、“家富多书”的土财主文不识家打工,不要报酬,“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文不识非常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还是“诗经癖”,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话:“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很快成为超级网红,“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匡衡顺利成为太子刘奭的老师,并很受太子待见。
刘奭(汉元帝)即位不久,“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匡衡的学问一下子派上用场,他引用《诗经》上行下效的道理规劝汉元帝,希望他注重教化,让百姓有向善之心,懂得礼让。“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匡衡的奏答很对刘奭的口味,匡衡由此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任太子少傅期间,多次上书表达理政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按经典答对,言合法义,深得汉元帝信任。匡衡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汉元帝、汉成帝的大力支持,以致汉朝中期后兴起了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匡衡也由光禄大夫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并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升任丞相,位列三公,封乐安侯,堪称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
其实,汉元帝、汉成帝眼中“遵修法度,勤劳公事”的这位良吏,并非传统的“书呆子”,他为官非常世故圆滑且教子无方。汉元帝后期十分宠信宦官、中书令石显,身为丞相的匡衡“畏显,不敢失其意”。汉成帝刘鷔即位后,匡衡联络御史大夫甄谭等弹劾石显及党羽。正直的司隶校尉王尊等实在看不下去“两面人”匡衡的表演,便向皇帝检举他。吓得匡衡连夜“上疏谢罪,称病乞骸骨”。汉成帝不仅没降罪,还多次安慰他,赐爵位、美酒、肥牛、封地。没过多久,匡衡的大儿子、时任越骑校尉的匡昌“醉”,被缉拿归案,“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后,匡衡“免冠徒跣待罪”,又被刘鷔阻止。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成了压垮匡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西汉法律规定,匡衡因封侯所赐土地为三千一百顷,但他利用“郡图失误”,测量时给自己增加了“四百顷”。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下属向匡衡汇报了此事,可匡衡将错就错,不愿吐出到嘴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严格执法,就睁一眼闭一眼任匡衡非法侵占这些土地。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司隶校尉骏等大臣便联名弹劾匡衡“专地盗土”。根据汉代法律,“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匡)衡多占四百顷土地所收租子远在十金以上,应当严惩不贷。但汉成帝于心不忍,只将匡衡从位极人臣的丞相一撸到底,变成普通百姓,几年后他便一命呜呼。
幼时凿壁借光,暮年专地盗土
◎赵柒斤
西汉东海郡承(今山东兰陵)人匡衡,幼时“凿壁借光”的故事,成为照亮贫寒子弟刻苦求知路上的一盏“小桔灯”。但令人唏嘘的是,2000多年前成功“逆袭”的典范匡衡,暮年却因“专地盗土”被贬为庶人,恶名昭彰。
《汉书·匡张孔马传》说,匡衡家世代务农,因家境贫寒,匡衡很小就“庸作以供资用”。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古文经学开创者刘歆据此创作的“凿壁借光”故事,成为贫寒子弟勤奋读书的标杆。《西京杂记》卷第二“闻《诗》解颐”条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来,匡衡到一个大字不识、“家富多书”的土财主文不识家打工,不要报酬,“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文不识非常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还是“诗经癖”,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话:“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很快成为超级网红,“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匡衡顺利成为太子刘奭的老师,并很受太子待见。
刘奭(汉元帝)即位不久,“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匡衡的学问一下子派上用场,他引用《诗经》上行下效的道理规劝汉元帝,希望他注重教化,让百姓有向善之心,懂得礼让。“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匡衡的奏答很对刘奭的口味,匡衡由此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任太子少傅期间,多次上书表达理政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按经典答对,言合法义,深得汉元帝信任。匡衡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汉元帝、汉成帝的大力支持,以致汉朝中期后兴起了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匡衡也由光禄大夫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并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升任丞相,位列三公,封乐安侯,堪称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
其实,汉元帝、汉成帝眼中“遵修法度,勤劳公事”的这位良吏,并非传统的“书呆子”,他为官非常世故圆滑且教子无方。汉元帝后期十分宠信宦官、中书令石显,身为丞相的匡衡“畏显,不敢失其意”。汉成帝刘鷔即位后,匡衡联络御史大夫甄谭等弹劾石显及党羽。正直的司隶校尉王尊等实在看不下去“两面人”匡衡的表演,便向皇帝检举他。吓得匡衡连夜“上疏谢罪,称病乞骸骨”。汉成帝不仅没降罪,还多次安慰他,赐爵位、美酒、肥牛、封地。没过多久,匡衡的大儿子、时任越骑校尉的匡昌“醉”,被缉拿归案,“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后,匡衡“免冠徒跣待罪”,又被刘鷔阻止。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成了压垮匡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西汉法律规定,匡衡因封侯所赐土地为三千一百顷,但他利用“郡图失误”,测量时给自己增加了“四百顷”。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下属向匡衡汇报了此事,可匡衡将错就错,不愿吐出到嘴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严格执法,就睁一眼闭一眼任匡衡非法侵占这些土地。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司隶校尉骏等大臣便联名弹劾匡衡“专地盗土”。根据汉代法律,“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匡)衡多占四百顷土地所收租子远在十金以上,应当严惩不贷。但汉成帝于心不忍,只将匡衡从位极人臣的丞相一撸到底,变成普通百姓,几年后他便一命呜呼。
《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原文: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
原文: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译文: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
原文: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凿壁借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凿壁偷光 文言文原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文言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