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胜“多读”
近日,笔者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时,被习主席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读书的个人魅力深深打动。习主席在陕北插队时期,面对每日高强度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始终坚持着阅读和学习,经常点着煤油灯读到深夜。村里的老乡回忆,习主席刚从北京来的时候,带来沉甸甸的两大箱子书。他读书涉猎很广,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等多个领域,他还讲究阅读方法,勤于思考,通过阅读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这对于我们当代年轻军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精神世界可以依靠读书学习丰富起来。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概括出了古人对读书和学习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是古代莘莘学子刻苦读书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提出“合纵”战略,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年轻时曾贫困潦倒,连亲人都看不起他。他发愤读书,“头悬梁,锥刺股”,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夜晚十分寒冷,为了不影响读书,他便在嘴里嚼辣椒驱寒。岁月悠长,人生因为有书陪伴而格外明亮。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照亮人生。历史的长河中,读书成为很多有志青年摆脱命运束缚,追求梦想的有力武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日子造就出无数个历史伟人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人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巨大改变。与过去相比,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手机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进行“碎片化”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受到了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大量“鸡汤文”“成功学”和各类公众号的营销文章令人应接不暇。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无法代替传统的阅读方式。
在信息量过剩的年代,“读好书”要比“多读书”更重要。一本健康、积极的书能引导人生的航船驶向正确航向,反之可能会让人生的轨迹偏航。毛泽东主席在延安艰苦的环境中曾就军队的素质问题提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的论断。作为一名现代军人,我们在完成严格训练的同时,更应该用读书去武装头脑。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青年时期是个人成才的关键时期,青年军人是部队的新鲜血液,代表着国防事业的明天。读书和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大数据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日新月异,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读书,终身学习,方能终身受益。
意想不到的历史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二)|“凿壁偷光”匡衡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相信自小你我都学过“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故事,是我们父母口中勤奋好学的典范。可是你知道“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翁匡衡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吗?
匡衡,字稚圭(也有说法称字君贡),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世代以务农为生。
尽管家境贫寒,匡衡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匡衡生活的西汉时期,书籍稀缺且昂贵,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拥有一卷经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
匡衡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则因家中无钱买烛而无法读书。
面对这一困境,匡衡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在自家与邻居家共用的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借邻家的烛光来读书。
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照亮了匡衡的求学之路,也成就了“凿壁偷光”的千古佳话。
匡衡的勤奋与智慧很快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他通过自学,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学识,并渴望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深造。
终于,匡衡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并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萧望之的弟子。
在太学期间,匡衡不仅学识大增,更因对《诗经》的深入研究而声名鹊起。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诗经》在儒家文化中,被视为经典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多维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宏大历史,书写了不同朝代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全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儒家提倡“礼乐教化”,《诗经》正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在儒家教育、礼乐教化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可以说匡衡是以研究《诗经》起家的,是礼学方面的专家。
他的学识不仅限于经学,还精通天文历法,曾参与修订历法,对后世的历法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要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这是汉朝一部重要的历法改革。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实现了历法与天文现象的紧密结合,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时间指导。成为至今影响我们生活的主要历法。
太初历,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善的历法,因其是将一天分为八十一分,所以又称“八十一分律历”。
其是于汉武帝元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制定的,这比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
他强调礼乐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太初历》的制定中。
更加注重历法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改革对于汉朝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匡衡的仕途也颇为顺遂。从太学毕业后,他先后担任过博士、谏大夫等职。
汉元帝即位后,匡衡因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质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等要职,并最终被封为丞相、乐安侯。
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宦官石显专权,对朝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匡衡在宦官石显专权时,选择了“不敢失其意”,即附和石显,没有坚决地站出来反对宦官势力。
这一行为虽然让他在短期内得以保全自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声誉。
据史书记载,匡衡在担任丞相期间,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地位,侵占了大量的土地。
汉元帝曾赐给他封地31万亩,但他却利用郡图之误,又偷偷扩大了4万多亩,占为己有。
在父亲的提携下,匡衡的儿子匡昌曾担任越骑校尉一职,这相当于现代的团长或师长级别的军事官员。
然而,他并未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官职和荣誉,反而因嗜酒而冲动闯下大祸。这一事件导致匡昌被捕入狱。
匡昌的弟弟试图营救匡昌,但营救计划并未成功,反而因被皇帝发觉而引发了更大的风波。
由于匡昌的事件以及家人的营救计划败露,匡衡作为父亲和家族领袖受到了牵连。
汉成帝即位后,匡衡的政治对手开始对他进行弹劾。司隶校尉等人告发他“专地盗土”,即扩大国界、侵吞土地。
面对这一指控,匡衡无法否认,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下,尽管皇帝念及匡衡往日的贡献并未直接责罚他,最终爵位和封地都被剥夺,被贬为庶人。
这一事件标志着匡衡政治生涯的终结。
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却管不住自己和自己的儿子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作为父亲,他不仅要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还要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和谴责。
最终,他在贫困交加中走完了人生旅程。
所以说,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站在不同的立场做着不同的事而已。当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的时候,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莲雅心旅】
在历史故事里旅游
在灵魂深海里航行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
每一段故事都值得被铭记…
【凿壁偷光50字概括—凿壁借光20字概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