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胜“多读”
近日,笔者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时,被习主席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读书的个人魅力深深打动。习主席在陕北插队时期,面对每日高强度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始终坚持着阅读和学习,经常点着煤油灯读到深夜。村里的老乡回忆,习主席刚从北京来的时候,带来沉甸甸的两大箱子书。他读书涉猎很广,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等多个领域,他还讲究阅读方法,勤于思考,通过阅读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这对于我们当代年轻军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精神世界可以依靠读书学习丰富起来。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概括出了古人对读书和学习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是古代莘莘学子刻苦读书的真实写照。战国时期提出“合纵”战略,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年轻时曾贫困潦倒,连亲人都看不起他。他发愤读书,“头悬梁,锥刺股”,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夜晚十分寒冷,为了不影响读书,他便在嘴里嚼辣椒驱寒。岁月悠长,人生因为有书陪伴而格外明亮。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照亮人生。历史的长河中,读书成为很多有志青年摆脱命运束缚,追求梦想的有力武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日子造就出无数个历史伟人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人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巨大改变。与过去相比,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手机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进行“碎片化”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受到了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大量“鸡汤文”“成功学”和各类公众号的营销文章令人应接不暇。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无法代替传统的阅读方式。
在信息量过剩的年代,“读好书”要比“多读书”更重要。一本健康、积极的书能引导人生的航船驶向正确航向,反之可能会让人生的轨迹偏航。毛泽东主席在延安艰苦的环境中曾就军队的素质问题提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的论断。作为一名现代军人,我们在完成严格训练的同时,更应该用读书去武装头脑。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青年时期是个人成才的关键时期,青年军人是部队的新鲜血液,代表着国防事业的明天。读书和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大数据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日新月异,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读书,终身学习,方能终身受益。
幼时凿壁借光,暮年专地盗土
◎赵柒斤
西汉东海郡承(今山东兰陵)人匡衡,幼时“凿壁借光”的故事,成为照亮贫寒子弟刻苦求知路上的一盏“小桔灯”。但令人唏嘘的是,2000多年前成功“逆袭”的典范匡衡,暮年却因“专地盗土”被贬为庶人,恶名昭彰。
《汉书·匡张孔马传》说,匡衡家世代务农,因家境贫寒,匡衡很小就“庸作以供资用”。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古文经学开创者刘歆据此创作的“凿壁借光”故事,成为贫寒子弟勤奋读书的标杆。《西京杂记》卷第二“闻《诗》解颐”条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来,匡衡到一个大字不识、“家富多书”的土财主文不识家打工,不要报酬,“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文不识非常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还是“诗经癖”,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话:“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很快成为超级网红,“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匡衡顺利成为太子刘奭的老师,并很受太子待见。
刘奭(汉元帝)即位不久,“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匡衡的学问一下子派上用场,他引用《诗经》上行下效的道理规劝汉元帝,希望他注重教化,让百姓有向善之心,懂得礼让。“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匡衡的奏答很对刘奭的口味,匡衡由此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任太子少傅期间,多次上书表达理政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按经典答对,言合法义,深得汉元帝信任。匡衡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汉元帝、汉成帝的大力支持,以致汉朝中期后兴起了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匡衡也由光禄大夫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并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升任丞相,位列三公,封乐安侯,堪称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
其实,汉元帝、汉成帝眼中“遵修法度,勤劳公事”的这位良吏,并非传统的“书呆子”,他为官非常世故圆滑且教子无方。汉元帝后期十分宠信宦官、中书令石显,身为丞相的匡衡“畏显,不敢失其意”。汉成帝刘鷔即位后,匡衡联络御史大夫甄谭等弹劾石显及党羽。正直的司隶校尉王尊等实在看不下去“两面人”匡衡的表演,便向皇帝检举他。吓得匡衡连夜“上疏谢罪,称病乞骸骨”。汉成帝不仅没降罪,还多次安慰他,赐爵位、美酒、肥牛、封地。没过多久,匡衡的大儿子、时任越骑校尉的匡昌“醉”,被缉拿归案,“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后,匡衡“免冠徒跣待罪”,又被刘鷔阻止。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成了压垮匡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西汉法律规定,匡衡因封侯所赐土地为三千一百顷,但他利用“郡图失误”,测量时给自己增加了“四百顷”。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下属向匡衡汇报了此事,可匡衡将错就错,不愿吐出到嘴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严格执法,就睁一眼闭一眼任匡衡非法侵占这些土地。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司隶校尉骏等大臣便联名弹劾匡衡“专地盗土”。根据汉代法律,“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匡)衡多占四百顷土地所收租子远在十金以上,应当严惩不贷。但汉成帝于心不忍,只将匡衡从位极人臣的丞相一撸到底,变成普通百姓,几年后他便一命呜呼。
世说旧语之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从字面意思看来,自然就是带着家伙,把人家墙壁凿开,采用“三光政策”,把里面的东西偷光了。
这个字义解释,简单直白,基本上概括了现代社会的精神,仿佛有点不讲武德。
不过在古代,凿壁偷光的意思和现代社会不同,那是个有名的故事,而且是满满的正能量。
这个故事和匡衡有关。匡衡是汉代名人,大学者,官至丞相。匡衡未成名的时候很喜欢看书,但是由于穷的缘故,不能摩擦性就业,整出时间来刷题。他白天必须拿个锄头到田地里干活,修理地球。晚上呢,没有钱买蜡烛照明,也无法读书。后来见邻居有灯,于是把墙壁凿了缝隙,让光透过来,可以让他看书。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几个感想。
第一个感想是,在古代,真的可以有途径让平头百姓,让小镇作题家,通过努力,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真正的实现了“个人能力之外的资本都为零”的梦想。
特别是唐朝开始的科举制度,选拨人才基本上很公平,让大量底层的人士获得上升机会。
现代社会,虽然也有公开公正的程序选择人才,但是有时候如果笔试分数不是3.17分,或者身份证号码最后二位数对不上的话,估计是难以对号入座的。
第二个感想是,古代也好,现代也罢,有些看起来很励志的故事,实际上是不能学习他们的。
像匡衡同志,虽然这么的成功,事迹这么的感人,但是奉劝大家,不要学习他。如果你去凿人家的墙壁,人家绝对是把你当作偷窥狂,即使是你带着了很高大上,很伟光正的书籍,也无法解释清楚你要读书的愿望。
现在社会中,有的宣传,某某先进个人事迹,为职业而牺牲性命,这个可以学习吗?因为职业而死,或者有悲哀有悲剧,或者值得敬佩。但如果有人劝你学习他的精神,你可以回怼,你才精神,你们全家都精神。对社会其他人来说,你只不过是路人甲,但是对于你家,则是最为重要的一成员,不可或缺。
第三个感想是人生要成功,选择富裕邻居很重要的。匡衡就是选择了富人作邻居,找到了成功的途径。古代人普遍贫困,买不起蜡烛,只有富人夜晚才有蜡烛或者油灯之类照明。有这么一句诗句话,证明蜡烛之类的昂贵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帝把蜡烛赏给大臣,说明了蜡烛很昂贵的,穷人不配拥有。从这句诗看出来,匡衡的邻居绝对是很富裕的,否则用不起蜡烛。
如果匡衡没有选择富人为邻,那么无论怎么凿壁,也见不了蜡烛光,没有成功的机会。
所以我们现在倘使要有发财机会,应该努力找到富人作邻居。找到了富人作邻居,差不多是成功的基础。比方说,如果有谁可以和超级富人李嘉诚住在一起,那么想穷也很难的,对吧?
难怪许多网友拼命的在网络上这么问:壕,友乎?
当然,这个社会,穷人明显太多,而壕们大量的移民,壕明显的不够用了。结果是穷人成功的途径少了许多,真的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悲哀悲剧。
【凿壁偷光概括10字-凿壁偷光简短概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