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因“凿壁偷光”名留青史,因“偷盗土地”身败名裂
“凿壁偷光”作为勤苦读书的教育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是,这则故事既不载于正史,也不发生在科举流行的时代。
“凿壁偷光”的主人翁是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匡衡。
匡衡的具体生卒年不详,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不过《史记》里写的不多,《汉书》写的相对多一些。依据史书记载,匡衡大致生活在汉宣帝到成帝的时候,只是描绘出了年少的匡衡家贫、好学的境况。但两者都没有记载“凿壁偷光”的事。
最先将匡衡不因家贫而弃学,作为努力学习典范的是《潜夫论》。作者王符主要生活在汉和帝至桓帝之时,此距匡衡在世,至少百年。
《潜夫论》中对匡衡给出了“耳目聪明,忠信廉勇”的评价,认为匡衡之所以不会像其他穷人那样“贫者则以乏易计”,是因“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虽然依旧没有“凿壁偷光”,但匡衡“自鬻”和“读先圣之典经”,其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形象十分突出。
而最早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完整讲述的是在东晋葛洪写的《西京杂记》中。
其中“闻《诗》解颐”写道: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这则故事,不仅包括了“凿壁偷光”,还提到了匡衡不要酬劳要读书的事,这些都成为了今后世人所知匡衡勤苦读书的基本素材。
葛洪之所以要写匡衡的故事,主要是因为葛洪与匡衡有同样的少年经历。葛洪在《抱朴子·自叙》中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於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尠能读也。”
当听说了西汉匡衡虽年少家贫,却仍坚持读书的故事后,深为感动,记录下来。
隋唐时代,科举考试兴起,匡衡读书的故事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书籍之中,特别是以《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最为出名。它们不仅写凿壁偷光之事,更是将原来的“穿壁引光”,改成了“凿壁偷光”,凸显匡衡的积极主动、刻苦求学的形象。
到了宋代,《西京杂记》被官方认定为史书,“凿壁偷光”被包括苏轼等诸多宋人在诗文中引用,众人皆知,匡衡至此成为“学习模范”,激励着人们勤学苦读、废寝忘食。
元帝时的匡衡,以研习《诗经》而为大儒,历迁郎中、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封乐安侯,最终由一代名儒而成为当朝宰相。
遗憾的是,匡衡后来的心思却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开始是非颠倒,更有贪腐之举。。
元帝即位之初,发生了日蚀、地震这样的灾异现象。元帝问以政治得失,匡衡即上书皇帝,大讲特讲贪财贱义、喜好声色、崇尚奢侈已成为天下风气,人们为利益所驱使, 连最基本的纲纪人伦都不顾了。为此,建议元帝以身作则,弘扬道德于京师,使天下起而效法。
匡衡正面的话讲得很多,只要论及治国的大道理,他都依据儒家经义而高谈阔论。但是,对于权势,匡衡却是那种“贪财贱义”极其谄媚之人。
宦官中书令石显,仗着皇帝的宠信, 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还怂恿皇帝加强对百姓的剥削,自己趁机中饱私囊。
石显权势熏天,朝中重臣多是敢怒不敢言,甚至一些重臣在其迫害之下而去世,如汉宣帝都曾表彰过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萧望之就被石显被迫害而死。
身为宰相的匡衡对石显的胡作非为听之任之,甚至有时还曲意逢迎,惟命是从,“不敢失其意”。
元帝派遣甘延寿、陈汤镇守西域。二人在调兵遣将的过程中,假传圣旨,征召西域各国武装力量,与北匈奴的郅支单于斗智斗勇,一举歼灭了郅支单于。这一军事行动的成功不仅严重打击了北匈奴,而且大展汉朝国威,让已归顺的南匈奴更加坚定的臣服。甘延寿、陈汤率军班师回朝,遭到了朝臣的非议。这其中以石显、匡衡的言辞最为激烈。最后以元帝还是封了甘延寿义成侯、长水校尉,封了陈汤镇关内侯、射声校尉。
匡衡的坚决反对,世人多是认为匡衡与石显相互勾结,嫉贤妒能。。
元帝死,成帝即位。成帝为太子时,石显护佑有功,但成帝并不领情,还是将他调任他职。匡衡做过成帝的老师,颇得成帝宠幸,见石显大势已去,遂与大臣一起上书,历数石显及其党羽的“旧恶”。
成帝要树立权威和收拢人心,于是借机铲除了石显及其党羽,以缓解大臣内心的怨气。
匡衡在担任丞相期间虽有一定政绩,但是因为弹劾甘陈二人,在朝中的认可度大大降低,而且树立政敌。
此时,司隶校尉王尊上书弹劾匡衡等人,说他们身为大臣,之前明知石显等人的罪行,却一味地曲意迎合。现在不仅不能检讨自己的不忠,还要宣扬先帝任用那些倾覆小人的过错,有失做臣子的基本操守。
虽然汉成帝认为匡衡无罪,但此时朝廷大多数官员都站在王尊一边,认为匡衡的品行有问题。匡衡惶恐不安,王尊的弹劾,件件都是匡衡的任职污点,这使得匡衡意识到自己地位的危机,思量之下,每次遇到天灾人祸时,立即交还相侯印绶,辞职谢罪请求告老还乡。成帝念其是先帝老臣,并没有追究且多次慰留,就连他的两个儿子犯法,也仍让其稳坐相位。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匡衡被封侯时的封地应为31万亩,由于地图的错误多划了4万多亩。匡衡的下属发现后,为了讨好上级,并没有声张。匡衡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可一时的贪心让他完全忘了圣贤们的教诲,佯装不知,唆使亲信篡改计簿,心安理得地将多余的地租收入囊中。
这事还是被司隶校尉王骏等人查了出来,立即向成帝上书,弹劾匡衡盗取土地。王骏根据《春秋》的经义,认为诸侯大臣是不可以私自侵占土地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法纪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匡衡位至三公,辅助国政,但是知法犯法,自己假公济私,肆意侵占土地,欺君罔上,大逆不道。
这次匡衡没有得以幸免,成帝念其往日有功,将他免为庶人,回家终老。匡衡的政治生涯自此全部结束。
匡衡勤奋苦读,以诗书为业,获得极大成功。历任汉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在仕途上一路前进,对朝廷的政治事务多有贡献,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是,匡衡却在执政期间,亲近权佞,坑害功臣,侵占土地,假公济私,对朝廷的政治风气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最终因此而遭到弹劾,这是其为政上的不足之处。
历代对匡衡刻苦读书,努力奋斗的精神多有推崇,但是传播儒学有功,而之于政事则不是很称职,尤其是曲意逢迎石显一事中,实乃不忠。匡衡不自责自己不忠,反而在新皇帝继位后弹劾石显及其党羽的罪过,有失大臣辅政之义。后世基本上保持这一评价。
不幸之中有万幸,史书记载匡氏“家世多为博士者”,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传承了下去。
“凿壁借光”的匡衡是山东人
□冬华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能读书,因无钱买蜡烛,便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家烛光读书。为了读书,匡衡去乡里藏书很多的富有人家打工,不要报酬,只要能读遍家中藏书就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后来成为经学大师、西汉丞相。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匡衡,正是山东人。
从寒门到丞相
匡衡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汉书》等文献记载,匡衡生活于西汉后期,家里世代务农。他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汉代入仕实行察举制而非科举制,博士弟子掌握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这给平民架起了一座通往仕途的桥梁。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从博士弟子或官吏中推荐,然后再经过考试选拔。考察合格者设甲乙丙三等,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补文学掌故。
匡衡的老师是博士后苍,主要研究《诗经》。匡衡在学术上深得老师真传,因此具备了走仕途的“入场券”,然而这条路起初并不顺畅。
史书记载,匡衡曾九次参加考试,但前八次均悲惨落榜,第九次考得也不太理想,只得了丙科。汉宣宗没看得上他,不打算重用,便将匡衡分配到离京城较远的平原郡,做一名负责抄抄写写的县官助理。
但匡衡确实颇有才华,他与萧望之、梁丘贺等德高学深的文人对诗时,谈吐有据、论理深邃,深得二人赞赏。因此,朝廷名臣和社会名流联合上书汉宣帝,称颂匡衡才德,希望把他调回京师重用,但是没有被获准。
公元前49年,汉宣帝病故,汉元帝即位,提拔匡衡为郎中,随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此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和地震,匡衡乘机上书,引经据典说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谏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由于匡衡对《诗经》研究透彻,上疏奏议引经据典句句到位,使经学与治国融合到极致,深得汉元帝的欣赏,很快升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不久,御史大夫郑弘因为犯法被免官,匡衡继任为御史大夫。一年多后,丞相韦玄成重病休假,匡衡成为代丞相。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建昭三年(前36年),韦玄成病逝,匡衡正式成为丞相。这番机遇如从天降,正如史书评价:“以十年之闲,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然而,好运并不总是垂怜于匡衡。汉制凡是封侯者,都要赐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其采邑。匡衡当时的封地有3100顷,封地中的租税都归他享用。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负责量地的人给匡衡多圈了400顷封地,当下属向匡衡报告后,匡衡不愿吐出到口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他的权势,也不敢得罪他,便不了了之。《汉书》记载,匡衡后来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
后来,匡衡封地乐安侯国,与当地临淮郡发生土地争端,有人告发匡衡多占土地。又因其子匡昌醉后,被捕入狱,匡昌的弟弟结伙劫狱营救,引发舆论哗然。位居丞相七年之久的匡衡最终数罪相加,惹怒在位的汉成帝,将其削掉爵位贬为庶民。念在多年儒学治国、献言献策的贡献上,匡衡被免去一死。
心情落寞的匡衡从此回到故乡,一年之后病逝。这就是匡衡历经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三朝传奇色彩的一生,着实发人深省。
匡衡墓和匡衡祠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映月读书”等故事,鞭策着历代学子发奋读书。由于“凿壁偷光”既不载于正史,也不发生在科举流行的时代,有学者对其真伪表示质疑,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匡衡的褒扬和怀念。
史书记载,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人,但具体地点存有争议。目前,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兰陵县兰陵镇、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邹城市匡庄村、连云港市巨平村等地都有相关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峄城说”。
翻开光绪甲辰本《峄县志》,打开《峄境舆地全图》,在古峄县城西南方向,“匡谈村”和“匡衡墓”的地名明显标注其上。
据明代李重华所写《重修汉丞相匡衡墓记》载,自汉代以来,匡衡墓历经唐、宋诸朝,崇祀不绝。明代又在墓前建碑亭一座,墓侧筑草房数间作为祭祀之所。明代主事王讴凭吊匡衡墓后赋诗一首:“埋玉此山侧,金声动汉庭。貂蝉兼如相,风雅擅传经。日暖花空落,年深草自青。独来式故里,仿佛见仪容。”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匡衡墓重修,此后历经沧桑,匡衡墓房舍坍塌,一度仅存封土堆一座。现存的一座老墓碑为清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所立,上书“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1993年,当地重修匡衡墓。如今的匡衡墓高约4米、直径35米,周围用石块砌筑,墓周围地面用暗红色地面砖铺设,整齐美观。墓区遍植松柏、青檀、楝树,墓前有碑一座,用篆书阴刻“汉丞相匡衡之墓”。如今,匡衡墓是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匡衡墓外围,还有匡衡祠。匡衡祠坐南朝北,目前的规模是1992年至1997年峄城区人民政府在原址处重修的。祠堂内端坐着匡衡塑像,凝目远望、专心沉思,好像在考虑国家大事。四周墙壁有栩栩如生的壁画、潇洒俊逸的书法;墙角处的展橱内陈列着古时的学习、生产生活用具。当进入祠堂瞻仰匡衡塑像时,不禁使人肃然起敬,顿生无限仰慕之情。
祠堂大门外,有石狮一对,称为“二狮把门”。向北举目远望,长300米、宽21米的神道与牌坊相连,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牌坊北面有赵朴初题写的“一代名相”四个大字,牌坊南面有启功题写的“一代名相”行书字体。神道两侧松柏苍翠、石雕林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麒麟、石马、石羊、石兽各一对。这是根据一品官员的祭葬礼仪而设计修建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动于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可言,也没有好学家风来熏陶。
他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动荡。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附近)。据史书记载推测,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名孤儿。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不幸的味道。
但他却找到了一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之路。
那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主流思想,王朝选拔人才也以儒学为主要评判尺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要求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时或不定时为朝廷举荐人才,由朝廷统一考察后再定去留。其科目甚多,但在学识上均以儒学为主要考察内容,这就意味着精于儒学成为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由之路。
找到这条路并不难,但要将这条路走通却很难,对于匡衡而言,尤其难。
要读书学儒,首先必须要有书。然而书籍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在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一卷没写多少字的竹简,其价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只有家境富裕的达官贵人才有能力购买书籍,接受教育。匡衡是一个逃荒而来的穷小子,填饱肚皮或许都有困难,哪里还有钱财去买书学儒呢?
史料并未记载匡衡最初的书籍来自何处,大约是他逃荒时从故乡带出,又或是在安顿下来后千方百计弄到,总之,他最初是有书可读的。但一个失去父母的穷困少年,在白日里必须出去干活赚取点口粮,故尔匡衡能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日落之后,入夜之时。只是夜暗无光,照明用的灯火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只有早早睡觉歇息,故而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匡衡却不可能睡着,他的邻居似乎家境不错,有能力在晚上点灯照明,时间应当还很长,匡衡因此寻到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借着那微弱之光,匡衡强烈的读书欲求一点点地释放出来,但这种艰辛的学习很快便中断,因为他那仅有的几卷书读完了。儒学典籍浩繁,仅靠几卷书就想有所成就属于妄想,在解决了读书时间之后,匡衡又面临书源断绝的困难。
庆幸的是,公平的上天给这个穷饿少年安排了一个藏书家为乡亲,名为文不识。
文不识,这个名字颇有意思的人物,乃是当地一位富翁,其家中藏书甚多。匡衡就以到文不识家中做佣工的方式,求得借书的机会。
文不识或许本身便是出自儒学世家,听闻这个穷小子的故事,作何反应?史书记载是“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而以匡衡后来能以才学闻名天下观之,恐怕这位神秘的藏书家,还给予了许多其他帮助,否则,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传为佳话?地方官又何以因此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将其作为人才举荐?匡衡的幸运,必然与文不识的支持有关。当然,主要还是在于匡衡自身的自强不息,才得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就这段经历而言,匡衡算是一个带有许多正能量的励志人物,可为后世楷模。遗憾的是,这位好学之士后来的心思却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开始是非颠倒,更有贪腐之举。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为儿子匡昌酒后受到波及,后又被查出侵占国家土地,在皇帝给了很大面子的情况下,匡衡逃过一死,被免职罢官,贬为庶民。
不幸之中有万幸,那就是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传承了下去。虽然有匡昌这样的顽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如匡咸这样的好学之子。史书记载称这位匡氏子孙“明经,历位九卿”——也就是学问高深,并因此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长时间。须知九卿可是仅次于丞相级别的中央高级官吏,没有点真才实学是难以坐到那位置上去的,何况还要坐很久。匡咸的学问,不会比他父亲差。
史书又称此后匡氏“家世多为博士者”,从再无一个贪腐或者奸恶分子记载的情况来看,最终还是积极的、好学的家风得到了传承,这也算是一种“邪不胜正”吧。
(选自《新湘评论》)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本周热文 ▼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叫什么名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