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很励志,他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都不愿告诉学生
“凿壁借光”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说的是汉朝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年少时父母没钱送他读书。匡衡白天给人工作,他没钱买灯油,就在家中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借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
“凿壁借光”出自西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我们读小学时,老师用“凿壁借光”来教育学生们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读书,这样就能取得成功。是不是很励志?可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当年老师为何不说?
很遗憾,匡衡并没有取得人们期待的成功,反而成为了一个大贪官,他变质了。读书很努力的匡衡也学有所成,成为了一名经学大师,连太子刘奭都尊他为老师。当时有人评价匡衡“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说听匡衡解读《诗经》能让人放松下来,可见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了解《诗经》并不意味着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匡衡之后参加了几次博士弟子课考都落榜,最后才考中了丙科。考试不太擅长,可匡衡官运亨通。汉元帝登基后,匡衡终于得到重用,提拔为光禄大夫,相当于高级顾问,能随时出现在汉元帝身边。
到了建昭三年(前36年),元帝又提拔匡衡担任丞相,为百官之首,并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在汉朝时期,一旦封了侯爵都会获得一定的土地,当年那个“凿壁借光”的孩子终于成功了。看到这里,这是一个令无数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可历史仿佛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朝廷里有个叫石显的宦官,他无恶不作,很多大臣因此丧命。匡衡作为丞相本该制止这件事,可他选择了视而不见,这让很多大臣们不满,认为匡衡和石显就是一丘之貉。还有一个细节让匡衡走上了不归路,当年他封为乐安侯时因土地丈量官测量失误多圈了很多土地,匡衡知道这件事,可他将错就错。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登基,匡衡来到了穷途末路。起初汉元帝鉴于匡衡的贡献没有惩罚,不久匡衡的封地和其他人封地发生了争端,早已对匡衡不满的大臣们联合举报他非法占有土地,加上匡衡儿子酒后,“诸事并发,匡衡惶惶不安,免冠待罪。后免官为民,病死家中。”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老师为何不说匡衡的后来人生了。从励志少年到官场意气风发,再到最终被罢官成为废人郁郁而终,匡衡的人生经历值得后人认真思考。
参考资料:《西京杂记》、《成语之凿壁借光》
“凿壁借光”的匡衡是山东人
□冬华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能读书,因无钱买蜡烛,便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家烛光读书。为了读书,匡衡去乡里藏书很多的富有人家打工,不要报酬,只要能读遍家中藏书就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后来成为经学大师、西汉丞相。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匡衡,正是山东人。
从寒门到丞相
匡衡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汉书》等文献记载,匡衡生活于西汉后期,家里世代务农。他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汉代入仕实行察举制而非科举制,博士弟子掌握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这给平民架起了一座通往仕途的桥梁。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从博士弟子或官吏中推荐,然后再经过考试选拔。考察合格者设甲乙丙三等,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补文学掌故。
匡衡的老师是博士后苍,主要研究《诗经》。匡衡在学术上深得老师真传,因此具备了走仕途的“入场券”,然而这条路起初并不顺畅。
史书记载,匡衡曾九次参加考试,但前八次均悲惨落榜,第九次考得也不太理想,只得了丙科。汉宣宗没看得上他,不打算重用,便将匡衡分配到离京城较远的平原郡,做一名负责抄抄写写的县官助理。
但匡衡确实颇有才华,他与萧望之、梁丘贺等德高学深的文人对诗时,谈吐有据、论理深邃,深得二人赞赏。因此,朝廷名臣和社会名流联合上书汉宣帝,称颂匡衡才德,希望把他调回京师重用,但是没有被获准。
公元前49年,汉宣帝病故,汉元帝即位,提拔匡衡为郎中,随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此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和地震,匡衡乘机上书,引经据典说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谏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由于匡衡对《诗经》研究透彻,上疏奏议引经据典句句到位,使经学与治国融合到极致,深得汉元帝的欣赏,很快升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不久,御史大夫郑弘因为犯法被免官,匡衡继任为御史大夫。一年多后,丞相韦玄成重病休假,匡衡成为代丞相。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建昭三年(前36年),韦玄成病逝,匡衡正式成为丞相。这番机遇如从天降,正如史书评价:“以十年之闲,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然而,好运并不总是垂怜于匡衡。汉制凡是封侯者,都要赐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其采邑。匡衡当时的封地有3100顷,封地中的租税都归他享用。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负责量地的人给匡衡多圈了400顷封地,当下属向匡衡报告后,匡衡不愿吐出到口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他的权势,也不敢得罪他,便不了了之。《汉书》记载,匡衡后来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
后来,匡衡封地乐安侯国,与当地临淮郡发生土地争端,有人告发匡衡多占土地。又因其子匡昌醉后,被捕入狱,匡昌的弟弟结伙劫狱营救,引发舆论哗然。位居丞相七年之久的匡衡最终数罪相加,惹怒在位的汉成帝,将其削掉爵位贬为庶民。念在多年儒学治国、献言献策的贡献上,匡衡被免去一死。
心情落寞的匡衡从此回到故乡,一年之后病逝。这就是匡衡历经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三朝传奇色彩的一生,着实发人深省。
匡衡墓和匡衡祠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映月读书”等故事,鞭策着历代学子发奋读书。由于“凿壁偷光”既不载于正史,也不发生在科举流行的时代,有学者对其真伪表示质疑,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匡衡的褒扬和怀念。
史书记载,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人,但具体地点存有争议。目前,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兰陵县兰陵镇、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邹城市匡庄村、连云港市巨平村等地都有相关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峄城说”。
翻开光绪甲辰本《峄县志》,打开《峄境舆地全图》,在古峄县城西南方向,“匡谈村”和“匡衡墓”的地名明显标注其上。
据明代李重华所写《重修汉丞相匡衡墓记》载,自汉代以来,匡衡墓历经唐、宋诸朝,崇祀不绝。明代又在墓前建碑亭一座,墓侧筑草房数间作为祭祀之所。明代主事王讴凭吊匡衡墓后赋诗一首:“埋玉此山侧,金声动汉庭。貂蝉兼如相,风雅擅传经。日暖花空落,年深草自青。独来式故里,仿佛见仪容。”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匡衡墓重修,此后历经沧桑,匡衡墓房舍坍塌,一度仅存封土堆一座。现存的一座老墓碑为清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所立,上书“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1993年,当地重修匡衡墓。如今的匡衡墓高约4米、直径35米,周围用石块砌筑,墓周围地面用暗红色地面砖铺设,整齐美观。墓区遍植松柏、青檀、楝树,墓前有碑一座,用篆书阴刻“汉丞相匡衡之墓”。如今,匡衡墓是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匡衡墓外围,还有匡衡祠。匡衡祠坐南朝北,目前的规模是1992年至1997年峄城区人民政府在原址处重修的。祠堂内端坐着匡衡塑像,凝目远望、专心沉思,好像在考虑国家大事。四周墙壁有栩栩如生的壁画、潇洒俊逸的书法;墙角处的展橱内陈列着古时的学习、生产生活用具。当进入祠堂瞻仰匡衡塑像时,不禁使人肃然起敬,顿生无限仰慕之情。
祠堂大门外,有石狮一对,称为“二狮把门”。向北举目远望,长300米、宽21米的神道与牌坊相连,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牌坊北面有赵朴初题写的“一代名相”四个大字,牌坊南面有启功题写的“一代名相”行书字体。神道两侧松柏苍翠、石雕林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麒麟、石马、石羊、石兽各一对。这是根据一品官员的祭葬礼仪而设计修建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的简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和故事和含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