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结局—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最后怎么了

更新:04-19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最终结局如何?老师不敢告诉你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许多人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提醒自己一定要勤奋,不能因为年轻时的贪玩,荒废了学业和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用功读书,每当缺少学习的动力时,往往会以古人为榜样,拿他们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和鞭策自己。

每个人都有懒惰的一面,如何才能克服读书的惰性呢?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拿古代名人的经历,教育学生学习这些人的精神,比如孙敬“头悬梁”的例子,以及苏秦“锥刺股”的决心,无时无刻不激励世人奋发向上。另外,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称得上家喻户晓,可以说无人不晓,那么匡衡最终结局如何?老师都不敢告诉你。

匡衡作为古代励志人物的典型,凿壁偷光的事迹流传两千余年,还被选入课本。《汉书》中对匡衡有长达数千字的记载,开头便详细介绍他的家庭背景:“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从这两句话可看出,匡衡祖上世代务农,没有出现过光宗耀祖的牛人,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

网上曾有一句流行语:“富不过三代,穷却会延续很多代。”听起来很扎心,但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加倍努力,不仅过不上富裕生活,而且无力改变家族的命运。匡衡出生时,家境贫寒,勉强糊口都很难,少年时期的他,便认清事实,唯有读书能够摆脱贫寒的命运。

古代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尽管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奈何父母没能力为他提供学习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匡衡为了能有书读,给自己找了一份兼职,替有钱人干活,且不要工钱,只求雇主把家中藏书借给他看,雇主欣然答应。几年后,匡衡长成大小伙,父母日渐年迈,他就成了顶梁柱,地里的农活基本由匡衡一个人干。

白天忙于农活,根本抽不出时间看书,而匡衡又不服输,做梦都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于是,他决定晚上少睡觉,从而才能补足白天来不及看书的光阴。想法非常好,却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家里太穷,连买油灯的钱都拿不出来,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想看清书上的字,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天夜里,匡衡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发现墙上有一道裂缝,并且从裂缝中看见微弱的光。众所众知,古代的墙壁的材质大多都是泥土,时间久了容易产生裂缝。匡衡相当激动,悄悄地用工具把裂缝挖大一些,如此就能借助邻居家的灯光读书,邻居一直没有发现。

匡衡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灯光,每天都读书到很晚才入睡。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的学问进步神速,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解读《诗经》方面,匡衡独树一帜,逐渐小有名气。后来,匡衡通过朝廷的考核,当上太原郡的文学卒史,虽然官职不高,但总算踏进仕途的大门。

酒香不怕巷子深,拥有一技之长的匡衡,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比他官大的官员,都对匡衡比较敬重,就连太子刘奭都多次听过匡衡的美名。公元前49年,刘奭继承皇位,史称汉元帝,立即对匡衡提拔重用,仅用了几年时间,匡衡从原来不起眼的小官,晋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元帝对匡衡宠爱有加,经常听他解读《诗经》,又提拔他为御史大夫,相对于副丞相。

又过了几年,匡衡从御史大夫,一跃成为文官之首的丞相,且被封为乐安侯。当年凿壁偷光的穷小子,彻底改变命运,实现令人羡慕的封侯拜相,并且有了自己的封地:“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隄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陌为界。”只需要熬到退休,匡衡就能名利双收,安享晚年,甚至有可能成一代名相。

但是,匡衡被名利遮住双眼,迷失了自我,贪欲让他晚节不保。《汉书》:“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国。衡遣从史之憧,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司隶校尉骏、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意思是说,匡衡本身有三千多顷封地,他却不满足,又利用手中权力占有四百顷土地,被大臣联名弹劾。

根据汉代律法:“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四百顷土地的收入,远远超过十金,本应该严惩不贷,但皇帝于心不忍,况且匡衡位极人臣,最后匡衡从丞相被一撸到底,成了普通百姓,灰溜溜回到故乡,几年后病死家中。怪不得以前老师只讲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精神,却绝口不提他后来的事迹和最终结局,原来是因为匡衡忘记初心,变成了有污点的贪官。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究竟怎么样了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匡衡的故事。说的是匡衡家里非常穷,点不起灯,但他学习非常刻苦,于是在邻居的墙上偷偷凿开一个洞,借着微弱的灯光开始读书。这个故事非常励志,那么,长大后的匡衡究竟怎么样了?想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只有追随匡衡的成长轨迹,一窥究竟。

匡衡,字元稚,东海郡承县人。生卒年虽然不详,但我们可以得知其主要活动于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匡衡没有显赫的家势,祖辈靠务农为生。所谓“寒门出贵子”,小时候的匡衡勤奋刻苦,因此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由于家贫无以为学,所以他不得不勤工俭学来赚取学费。汉代虽然没有科举制,但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只要书读得好,能够通一经,就能做官。

按照《汉书》的说法,“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书人如果能够通晓经术,想要取得高官厚禄就像拾取地上的小草一样简单。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就是因为通《春秋》,最后以布衣的身份位列三公。这便显示了当时朝廷对学问的重视,也说明了读书人只要学问做得好,是可以有上升路径的。

上图_ 匡衡,字稚圭

而匡衡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所以他才拼了命的读书。因为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学习,匡衡遍访名师。最后,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由于他非常的努力,又勤于思考,所以对《诗经》的理解非常透彻。当时便流传一句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即是说只要听匡衡解说《诗经》,就能够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匡衡对于《诗经》的理解之深。

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规定了博士弟子只要能够通一经,通过考试后便能为官。如果考中甲科,可为郎中;考中乙科,可为太子舍人;考中丙科,则只能补文学掌故。说来也奇怪,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考试。虽然很有能力,但就是没有考运。匡衡便是这样的人。他一连考了九次,最后才勉强中了丙科,所以被补为太原郡的卒史。话说,匡衡的前途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上图_ 刘奭(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

人生若有贵人相助,自可平步青云。但前提是自己得有两把刷子,所以贵人才肯扶。汉宣帝驾崩后,儿子汉元帝即位。这位汉元帝非常喜欢儒学,即位前就听说了匡衡很有才,对《诗经》理解非常透彻,再加上博士们老是称道他,所以在汉元帝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刚一即位,汉元帝就提升匡衡为郎中,不久后又迁为博士、给事中。此时,京城一带恰好发生了地震、日食等灾异。匡衡便趁机上书皇帝,让他“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并且能够“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又在百姓之中,倡导礼让谦和之风。此举深得汉元帝好感,于是再次决定给他升官。这次,匡衡一下子做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之后,元帝每有闲暇之时,便让匡衡讲授《诗经》。元帝越听越觉得好,认为匡衡确实是个人才,能够担当重任,于是让他做了御史大夫。

上图_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建昭三年(前27年),丞相韦玄成去世。一下子,丞相的席位空了出来,元帝便让匡衡暂时代理丞相之职。不久后,又封他为安乐侯,辅佐皇帝,署理全国政事。匡衡的确有才能,处理政事得心应手,深得元帝信任。任职期间,兢兢业业,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国家大事的讨论当中。每次讨论政务,他都援引《诗经》,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元帝后期,由于宠信宦官石显,使得他结党营私,胡作非为。惮于石显的权势,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等到成帝即位后,匡衡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弹劾石显,一举将其党羽歼灭。

此时的匡衡位居丞相,又被封侯,可谓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不免膨胀起来。元帝封他为安乐侯,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但他贪欲太大,利用郡图的漏洞,私自多占了四万多亩。等到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于是被贬为庶人。说起来,真可谓是黄粱一梦。想想当初,自己不过是个在地里种地的农民,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封侯入相。

上图_ 凿壁偷光 连环画

  • 但是最后呢,又被打回原形,身败名裂。原因出在哪呢?

表面看起来是由于贪欲,这倒是也没错。但仔细深挖根源,还是由于小时候家庭太过贫困,缺乏安全感。而长大后呢,虽然位极人臣,一辈子不愁吃喝,按理来说完全没有贪污的必要啊。但为什么要贪呢,无非是缺什么补什么。其实匡衡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安全感。而财富不过能是能够给他提供安全感的东西。这和我们听过的很多贪吏一样,虽然贪很多钱,但一分钱也没花,自己的生活反而过得很艰苦。

其实,我们再深入挖掘,从匡衡的身上也能印证一个道理。我们常听说过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在看到匡衡的勤奋好学的同时。也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小时偷针,大时则可能偷金”。

文:甪里先生

参考资料:《汉书》《诗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结局—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最后怎么了】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凿壁偷光的主人公的简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和故事和含义 下一篇:凿壁偷光的主要内容,凿壁偷光的主要内容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