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汉朝的历史长河中,匡衡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地闪耀后迅速坠落,令人唏嘘不已匡衡出身平凡,却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追求。他自幼勤奋刻苦,尤其对《诗经》的钻研达到了精深的境界。
凭借着独特的讲解风格和渊博的学识,他将晦涩的《诗经》内容诠释得生动易懂,在当地声名鹊起。“说《诗》,匡鼎来;匡《诗》,解人颐”,这句赞誉便是对他才华的最好证明。
他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当朝太傅萧望之的注意。萧望之听闻匡衡的才学后,邀其入府探讨《诗经》。在交谈中,匡衡展现出的卓越学识和深刻见解令萧望之惊叹不已。
当被问及师从何人时,匡衡以“转益多师”概括了自己艰辛的求学之路。萧望之对匡衡的赏识愈发浓厚,认定他是难得的人才,遂将其推荐给了热衷于儒家学说的太子刘爽。
刘爽在东宫时,便与匡衡往来频繁。待刘爽登基为帝后,即刻将匡衡召至京城,任命他为博士、给事中。自此,匡衡的仕途顺遂,一路高升。他凭借自身的才学和能力,在官场中如鱼得水,地位日益尊贵
然而,汉元帝晚年,朝廷风云突变。宦官石显倚仗皇帝的宠信,横行霸道。
他一方面提议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令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结党营私,暗中操纵朝政,大肆敛财。此时已位极人臣的匡衡,面对石显的恶行却选择了沉默与妥协。
在诸多不公的决策中,他未能挺身而出,制止石显的胡作非为。数年之后,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匡衡见此情形,认为时机已到,果断联合朝中与石显对立的大臣,对其进行弹劾。
在弹劾过程中,匡衡详尽地罗列了石显的种种罪行,如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等。他言辞犀利,义正词严,迫使汉成帝对石显的行为展开调查。
最终,石显的罪行被逐一揭露,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倘若匡衡能从此事中汲取教训,坚守正道,或许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惜,命运的轨迹并未如人所愿。
匡衡的封地在僮县乐安乡,原本应以佰为南边界线,封地共计三千一百顷。然而,在绘制地图时出现差错,将南移四百余顷的平陵佰误标为乐安乡的南界。
匡衡发现这一情况后,非但没有纠正错误,反而被贪欲蒙蔽了心智,妄图将这错划的四百余顷土地占为己有。为达目的,匡衡绞尽脑汁。他与当地官吏暗中勾结,精心谋划,企图掩盖这一违法行径。
他们行事谨慎,极力避开众人的视线,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匡衡更是亲自参与其中,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他深知此事一旦败露,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在利益的诱惑下,他还是选择了冒险。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匡衡的“专盗土地”之事最终还是被人揭发。
汉成帝得知后,怒不可遏。尽管匡衡曾是两朝丞相,但他的贪污行为严重触犯了律法,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汉成帝当即决定对他予以严惩,没收其田产家财,将其贬为庶民,并遣送回兰陵故乡。
被贬回乡的匡衡,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苦与懊悔。他回想起曾经的辉煌,再对比如今的落魄,心中感慨万千。在返乡的途中,他望着窗外的景致,思绪万千。往昔的荣耀与权势已如梦幻泡影般消逝,只留下满心的凄凉与失落
回到兰陵故乡后,匡衡过上了贫苦的生活。他时常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心中满是愧疚与自责。
曾经的壮志豪情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对自己过错的深刻反思。他终于明白,正是自己的贪婪与欲望,导致了如今的悲惨结局,让他失去了一切。
在这样的心境下,匡衡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整日忧愁烦闷,食欲不振,身体愈发虚弱。
尽管他试图调整心态,但内心的伤痛始终如影随形,难以消散。最终,匡衡因心结难解,病情不断恶化,在忧郁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的人生以这样的悲剧收场,着实令人叹息。 。
凿壁偷光:西汉名臣匡衡的家风故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动于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可言,也没有好学家风来熏陶。
他的幼年,正值汉武帝四处征讨、耗费国力导致国家动荡。其故乡遭遇天灾,发生饥荒,为活命而逃至徐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附近)。据史书记载推测,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中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名孤儿。
家贫、逃荒、孤儿、国势动荡,匡衡人生的起点,很有些不幸的味道。
但他却找到了一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之路。
那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主流思想,王朝选拔人才也以儒学为主要评判尺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要求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时或不定时为朝廷举荐人才,由朝廷统一考察后再定去留。其科目甚多,但在学识上均以儒学为主要考察内容,这就意味着精于儒学成为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由之路。
找到这条路并不难,但要将这条路走通却很难,对于匡衡而言,尤其难。
要读书学儒,首先必须要有书。然而书籍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在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一卷没写多少字的竹简,其价格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只有家境富裕的达官贵人才有能力购买书籍,接受教育。匡衡是一个逃荒而来的穷小子,填饱肚皮或许都有困难,哪里还有钱财去买书学儒呢?
史料并未记载匡衡最初的书籍来自何处,大约是他逃荒时从故乡带出,又或是在安顿下来后千方百计弄到,总之,他最初是有书可读的。但一个失去父母的穷困少年,在白日里必须出去干活赚取点口粮,故尔匡衡能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有日落之后,入夜之时。只是夜暗无光,照明用的灯火也不是一般人消耗得起的,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只有早早睡觉歇息,故而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匡衡却不可能睡着,他的邻居似乎家境不错,有能力在晚上点灯照明,时间应当还很长,匡衡因此寻到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借着那微弱之光,匡衡强烈的读书欲求一点点地释放出来,但这种艰辛的学习很快便中断,因为他那仅有的几卷书读完了。儒学典籍浩繁,仅靠几卷书就想有所成就属于妄想,在解决了读书时间之后,匡衡又面临书源断绝的困难。
庆幸的是,公平的上天给这个穷饿少年安排了一个藏书家为乡亲,名为文不识。
文不识,这个名字颇有意思的人物,乃是当地一位富翁,其家中藏书甚多。匡衡就以到文不识家中做佣工的方式,求得借书的机会。
文不识或许本身便是出自儒学世家,听闻这个穷小子的故事,作何反应?史书记载是“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而以匡衡后来能以才学闻名天下观之,恐怕这位神秘的藏书家,还给予了许多其他帮助,否则,凿壁偷光的事情何以人人皆知,传为佳话?地方官又何以因此注意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将其作为人才举荐?匡衡的幸运,必然与文不识的支持有关。当然,主要还是在于匡衡自身的自强不息,才得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就这段经历而言,匡衡算是一个带有许多正能量的励志人物,可为后世楷模。遗憾的是,这位好学之士后来的心思却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开始是非颠倒,更有贪腐之举。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为儿子匡昌酒后受到波及,后又被查出侵占国家土地,在皇帝给了很大面子的情况下,匡衡逃过一死,被免职罢官,贬为庶民。
不幸之中有万幸,那就是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传承了下去。虽然有匡昌这样的顽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如匡咸这样的好学之子。史书记载称这位匡氏子孙“明经,历位九卿”——也就是学问高深,并因此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长时间。须知九卿可是仅次于丞相级别的中央高级官吏,没有点真才实学是难以坐到那位置上去的,何况还要坐很久。匡咸的学问,不会比他父亲差。
史书又称此后匡氏“家世多为博士者”,从再无一个贪腐或者奸恶分子记载的情况来看,最终还是积极的、好学的家风得到了传承,这也算是一种“邪不胜正”吧。
(选自《新湘评论》)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本周热文 ▼
【凿壁偷光的主要内容,凿壁偷光的主要内容和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