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作者、凿壁偷光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更新:04-2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究竟怎么样了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匡衡的故事。说的是匡衡家里非常穷,点不起灯,但他学习非常刻苦,于是在邻居的墙上偷偷凿开一个洞,借着微弱的灯光开始读书。这个故事非常励志,那么,长大后的匡衡究竟怎么样了?想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只有追随匡衡的成长轨迹,一窥究竟。

匡衡,字元稚,东海郡承县人。生卒年虽然不详,但我们可以得知其主要活动于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匡衡没有显赫的家势,祖辈靠务农为生。所谓“寒门出贵子”,小时候的匡衡勤奋刻苦,因此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由于家贫无以为学,所以他不得不勤工俭学来赚取学费。汉代虽然没有科举制,但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只要书读得好,能够通一经,就能做官。

按照《汉书》的说法,“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书人如果能够通晓经术,想要取得高官厚禄就像拾取地上的小草一样简单。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就是因为通《春秋》,最后以布衣的身份位列三公。这便显示了当时朝廷对学问的重视,也说明了读书人只要学问做得好,是可以有上升路径的。

上图_ 匡衡,字稚圭

而匡衡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所以他才拼了命的读书。因为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学习,匡衡遍访名师。最后,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由于他非常的努力,又勤于思考,所以对《诗经》的理解非常透彻。当时便流传一句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即是说只要听匡衡解说《诗经》,就能够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匡衡对于《诗经》的理解之深。

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规定了博士弟子只要能够通一经,通过考试后便能为官。如果考中甲科,可为郎中;考中乙科,可为太子舍人;考中丙科,则只能补文学掌故。说来也奇怪,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考试。虽然很有能力,但就是没有考运。匡衡便是这样的人。他一连考了九次,最后才勉强中了丙科,所以被补为太原郡的卒史。话说,匡衡的前途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上图_ 刘奭(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

人生若有贵人相助,自可平步青云。但前提是自己得有两把刷子,所以贵人才肯扶。汉宣帝驾崩后,儿子汉元帝即位。这位汉元帝非常喜欢儒学,即位前就听说了匡衡很有才,对《诗经》理解非常透彻,再加上博士们老是称道他,所以在汉元帝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刚一即位,汉元帝就提升匡衡为郎中,不久后又迁为博士、给事中。此时,京城一带恰好发生了地震、日食等灾异。匡衡便趁机上书皇帝,让他“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并且能够“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又在百姓之中,倡导礼让谦和之风。此举深得汉元帝好感,于是再次决定给他升官。这次,匡衡一下子做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之后,元帝每有闲暇之时,便让匡衡讲授《诗经》。元帝越听越觉得好,认为匡衡确实是个人才,能够担当重任,于是让他做了御史大夫。

上图_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建昭三年(前27年),丞相韦玄成去世。一下子,丞相的席位空了出来,元帝便让匡衡暂时代理丞相之职。不久后,又封他为安乐侯,辅佐皇帝,署理全国政事。匡衡的确有才能,处理政事得心应手,深得元帝信任。任职期间,兢兢业业,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国家大事的讨论当中。每次讨论政务,他都援引《诗经》,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元帝后期,由于宠信宦官石显,使得他结党营私,胡作非为。惮于石显的权势,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等到成帝即位后,匡衡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弹劾石显,一举将其党羽歼灭。

此时的匡衡位居丞相,又被封侯,可谓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不免膨胀起来。元帝封他为安乐侯,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但他贪欲太大,利用郡图的漏洞,私自多占了四万多亩。等到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于是被贬为庶人。说起来,真可谓是黄粱一梦。想想当初,自己不过是个在地里种地的农民,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封侯入相。

上图_ 凿壁偷光 连环画

  • 但是最后呢,又被打回原形,身败名裂。原因出在哪呢?

表面看起来是由于贪欲,这倒是也没错。但仔细深挖根源,还是由于小时候家庭太过贫困,缺乏安全感。而长大后呢,虽然位极人臣,一辈子不愁吃喝,按理来说完全没有贪污的必要啊。但为什么要贪呢,无非是缺什么补什么。其实匡衡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安全感。而财富不过能是能够给他提供安全感的东西。这和我们听过的很多贪吏一样,虽然贪很多钱,但一分钱也没花,自己的生活反而过得很艰苦。

其实,我们再深入挖掘,从匡衡的身上也能印证一个道理。我们常听说过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在看到匡衡的勤奋好学的同时。也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小时偷针,大时则可能偷金”。

文:甪里先生

参考资料:《汉书》《诗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习近平“典”论读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中国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改变“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现象,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央视网《天天学习》与您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擅用书所引述用典,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观,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让智慧之光照亮我们每个人前行之路!

【释义】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的意思。本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大量运用比喻,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段话中,荀子以设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认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接着,他进一步申述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跬步”形容很微小的距离。这句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距离,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不可能汇聚成江河大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经过这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便一目了然。

【解读】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他多次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来勉励党员干部勤奋学习,指出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用中国古人孔子、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的勤学故事,激励广大留学人员“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关于读书之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勤学苦学,抛开功利,摒弃浮躁,发扬“三个劲头”: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三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为此,他引用西汉刘向《说苑》中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鼓励人们活到老、学到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是新时代每一位奋斗者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事业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人生搏击的能量!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今天的历史课,西奇妹今天可能要令你失望了,但历史只有“真相”,没有童话。

▲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经学家、他以说《诗》著称。

在汉元帝时期,匡衡触摸到了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官至丞相。

可惜,是个贪官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匡谈村)人。匡家世代务农,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寒之家。

▲凿壁偷光的匡衡。

寒门能出贵子吗?匡衡说能。

虽然出生下层,但年幼的匡衡却十分好学。

没有钱上学怎么办?跟着一个亲戚学认字。没钱买书怎么办?给人家打短工,提出报酬只要书。等到再长大一些,匡衡就成为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白天忙着种庄稼,只能乘着午休时间看一会儿书。可这短短的时间哪够呢?他想多利用晚间的时间来读书,可是穷光蛋匡衡,连本书都买不起,更何况是为了看书而点起一盏油灯。这对于匡家来说,太奢侈了。

幸运的是,有一天他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时,发现东边的墙上有一束微弱的光。匡衡高兴坏了,他知道这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拿起一把小刀,将墙洞挖大了一些,就着这灯光,读起书来。

好了,看童话的客官看到这里就可以退出了。以下内容是童话的后妈,西奇妹要开始续接真实的历史了。

匡衡确实读书很努力,而且记忆力极好。但他却是个严重的偏科生,《诗经》被他背的滚瓜烂熟,至于其他科目,似乎就不咋滴了。按照西汉的规定,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参加考试。考试的成绩分为甲乙丙三等。匡衡统共参加了九次考试,只中了最低的丙等,做了一个叫“文学卒史”的小官。

▲凿壁偷光的匡衡。

照理说丙等小官,是觉没有机会进入到权利核心的。但可能真的是上天“赏光”,愿意给匡衡一个机会。

有一天,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在古代,凡是有特异的自然灾害,都是要皇帝来“背黑锅”的,说是因为天子的“不作为”,才导致“天神动怒”云云。当时饱受压力的正是汉元帝(就是送昭君出塞的那一位皇帝),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匡衡上书,力挽狂澜。他引用《诗经》里的典故,洋洋洒洒一大篇,中心思想就是最近的地震和日食与汉元帝无关,大拍皇帝马屁。汉元帝一看,特别高兴,总算有个人出来替自己说话了,而且写的貌似还挺有说服力。一高兴,皇帝就将匡衡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凿壁偷光的匡衡。

此后匡衡常常与喜欢儒术文辞的汉元帝交流《诗经》,深受汉元帝宠爱的匡衡,升官之路犹如坐上火箭,一路做到了丞相之位,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但期间,匡衡也一路被劾,却都因为汉元帝的关系而被压了下来。

这件事,直到匡衡的坑爹儿子匡昌出现才有了反转。匡昌因为自己爹爹位高权重,所以从小骄纵,嚣张时竟发展到酒后。被关押起来的匡昌还不死心,想要伙同弟弟策划越狱。结果事情败露,匡衡被“下课”。

“下课”后,墙倒众人推,匡衡的一大篓子旧账都被翻了出来,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汉元帝将匡衡封为安乐侯的时候,赐给他310000亩地,但贪心的匡衡却钻了各种空子,多侵占了40000多亩。因为这个事件,他被政敌以“专地盗土”(指非法占地)的罪名高发。数罪并罚,最后汉元帝只好将匡衡贬为庶人。

兜兜转转,浮华终究是一场空了。

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人们都说:三岁定终身。

小时候偷光,长大了偷什么?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凿壁偷光的作者、凿壁偷光的作者叫什么名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凿壁偷光的人是谁,凿壁偷光的人是谁匡衡 下一篇:凿壁偷光的作者是谁;凿壁偷光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