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以后究竟怎么样了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匡衡的故事。说的是匡衡家里非常穷,点不起灯,但他学习非常刻苦,于是在邻居的墙上偷偷凿开一个洞,借着微弱的灯光开始读书。这个故事非常励志,那么,长大后的匡衡究竟怎么样了?想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只有追随匡衡的成长轨迹,一窥究竟。
匡衡,字元稚,东海郡承县人。生卒年虽然不详,但我们可以得知其主要活动于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匡衡没有显赫的家势,祖辈靠务农为生。所谓“寒门出贵子”,小时候的匡衡勤奋刻苦,因此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由于家贫无以为学,所以他不得不勤工俭学来赚取学费。汉代虽然没有科举制,但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只要书读得好,能够通一经,就能做官。
按照《汉书》的说法,“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书人如果能够通晓经术,想要取得高官厚禄就像拾取地上的小草一样简单。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就是因为通《春秋》,最后以布衣的身份位列三公。这便显示了当时朝廷对学问的重视,也说明了读书人只要学问做得好,是可以有上升路径的。
上图_ 匡衡,字稚圭
而匡衡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所以他才拼了命的读书。因为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学习,匡衡遍访名师。最后,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由于他非常的努力,又勤于思考,所以对《诗经》的理解非常透彻。当时便流传一句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即是说只要听匡衡解说《诗经》,就能够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匡衡对于《诗经》的理解之深。
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规定了博士弟子只要能够通一经,通过考试后便能为官。如果考中甲科,可为郎中;考中乙科,可为太子舍人;考中丙科,则只能补文学掌故。说来也奇怪,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考试。虽然很有能力,但就是没有考运。匡衡便是这样的人。他一连考了九次,最后才勉强中了丙科,所以被补为太原郡的卒史。话说,匡衡的前途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上图_ 刘奭(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
人生若有贵人相助,自可平步青云。但前提是自己得有两把刷子,所以贵人才肯扶。汉宣帝驾崩后,儿子汉元帝即位。这位汉元帝非常喜欢儒学,即位前就听说了匡衡很有才,对《诗经》理解非常透彻,再加上博士们老是称道他,所以在汉元帝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刚一即位,汉元帝就提升匡衡为郎中,不久后又迁为博士、给事中。此时,京城一带恰好发生了地震、日食等灾异。匡衡便趁机上书皇帝,让他“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并且能够“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又在百姓之中,倡导礼让谦和之风。此举深得汉元帝好感,于是再次决定给他升官。这次,匡衡一下子做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之后,元帝每有闲暇之时,便让匡衡讲授《诗经》。元帝越听越觉得好,认为匡衡确实是个人才,能够担当重任,于是让他做了御史大夫。
上图_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建昭三年(前27年),丞相韦玄成去世。一下子,丞相的席位空了出来,元帝便让匡衡暂时代理丞相之职。不久后,又封他为安乐侯,辅佐皇帝,署理全国政事。匡衡的确有才能,处理政事得心应手,深得元帝信任。任职期间,兢兢业业,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国家大事的讨论当中。每次讨论政务,他都援引《诗经》,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元帝后期,由于宠信宦官石显,使得他结党营私,胡作非为。惮于石显的权势,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等到成帝即位后,匡衡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弹劾石显,一举将其党羽歼灭。
此时的匡衡位居丞相,又被封侯,可谓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不免膨胀起来。元帝封他为安乐侯,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但他贪欲太大,利用郡图的漏洞,私自多占了四万多亩。等到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于是被贬为庶人。说起来,真可谓是黄粱一梦。想想当初,自己不过是个在地里种地的农民,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封侯入相。
上图_ 凿壁偷光 连环画
- 但是最后呢,又被打回原形,身败名裂。原因出在哪呢?
表面看起来是由于贪欲,这倒是也没错。但仔细深挖根源,还是由于小时候家庭太过贫困,缺乏安全感。而长大后呢,虽然位极人臣,一辈子不愁吃喝,按理来说完全没有贪污的必要啊。但为什么要贪呢,无非是缺什么补什么。其实匡衡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安全感。而财富不过能是能够给他提供安全感的东西。这和我们听过的很多贪吏一样,虽然贪很多钱,但一分钱也没花,自己的生活反而过得很艰苦。
其实,我们再深入挖掘,从匡衡的身上也能印证一个道理。我们常听说过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在看到匡衡的勤奋好学的同时。也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小时偷针,大时则可能偷金”。
文:甪里先生
参考资料:《汉书》《诗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时偷光,大了妒贤,老了盗田,这是语文课本里的勤学榜样匡衡?
文|飞鱼说史
前些天飞鱼曾写了一篇关于李绅的文章。
什么,你不知道李绅是谁,他是《悯农》古诗系列的作者,什么,不知道《悯农》,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总知道吧,没错,这首为后世省了不可计数粮食的古诗,就是李绅写的。
后来当上官的李绅,却成了鱼肉百姓的贪官,着实让人可叹,不过,诗写得好,不一定就代表着处事做人也好,但至少李绅写诗的时候他是忧民的。
匡衡凿壁偷光
至于他后来的变坏,只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通俗点说就是社会是个大染缸,人处在其中,能一直不忘初心的究竟有多少呢?
由此不少小伙伴曾评论说,语文课本里曾吹捧的榜样,长大后变坏的还有不少,随着他们的掌权,所作所为那也是很让人愤慨。
比如说凿壁偷光的匡衡。
飞鱼依稀记得年少时,读着匡衡的故事,那是由衷的佩服,没有学习的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学习,这份恒心和毅力,不正是飞鱼所缺少的嘛,当我拿起砖头想要砸墙效仿的时候,发现根本不用,因为家里有电灯。
匡衡凿壁偷光
话说休繁,言归正传,我们接着说匡衡,有人说匡衡是“少时偷光,大了妒贤,老了盗田”,这真是语文课本里的勤学榜样匡衡吗?
关于匡衡,我们还得从语文课本里的凿壁偷光说起。
匡衡小时候很穷,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务农,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的话,那么匡衡也会是一个农民,不过匡衡自小就不认命,虽然家里贫穷,但却阻挡不了匡衡学习的决心,于是年少的匡衡选择了替人帮工,以此来创作读书的物质条件。
可是渐渐地匡衡发现,这样根本行不通,为何呢,因为他白天给别人帮工,晚上才有时间看书,但家里穷,根本就没不起任何照明工具,所以他在晚上看书就成了一种奢望,不过匡衡家里穷,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穷,而匡衡的邻居就能买得起照明物品。
匡衡凿壁偷光
所以一到晚上匡衡就看到邻居家里很明,所以他感觉很不爽,不过这也没办法,谁让自己出生在穷苦人家呢,不过匡衡很聪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凿壁偷光。
匡衡把邻居家的墙给凿了一个窟窿,邻居以为匡衡要偷东西,就把匡衡送去了官府,后来官府的大老爷看匡衡那么用功就让他和自己家的少爷一起读书,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凿壁偷光,可是真实的历史,似乎并不是这样。
匡衡最喜欢的书是《诗经》,他对于这部著作的理解那是相当有造诣,后来他也是凭借这部著作,入了仕途,并且开启了开挂的一生的,你或许要说了,凭借一部书就能飞黄腾达,飞鱼你就扯吧,想想要想在现在的高考中脱颖而出,需要看多少书,其实当时和现在并不一样。
根据汉朝的规定,士子只要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根据考试的成绩会得到甲科、乙科、丙科(就像现在的优、中、差),依次可以得到郎中、太子舍人和文学掌故的官职,而匡衡擅长的《诗经》就是六经之一。
匡衡凿壁
按照我们的理解,匡衡从小那么刻苦,考试得到一个甲科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因为他整整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根据最后一次成绩,他得以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这是匡衡进入仕途的开始。
不过所幸的是,匡衡对于《诗经》的理解很高,由此还得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的赏识,等到汉元帝即位后,匡衡也被委以重任,就职给事中,后来在讨论国家大事中,总能引经据典,汉元帝对其更加器重,最后还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汉元帝后期,朝堂一片乌烟瘴气,而此时宦官石显仗着汉元帝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无人敢说不字,而匡衡也看到了石显势大,于是和石显开始狼狈为奸,两人一唱一和,让朝廷之人无人敢言,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汉元帝去世了,石显也就失势了。
汉成帝即位后,匡衡众官开始弹劾石显,于是赶忙转换阵营,成为了石显的对立派,把他们一起所做的贪污枉法的事,都扣在了石显的头上,还上书弹劾石显,就这样匡衡躲过了危机最大的一次清算。
匡衡凿壁偷光
这还不止,匡衡当权期间对于国家的贤才,还十分看不惯,其中就有一位大功臣就被匡衡所弹劾,此人是陈汤,如果对于此人不熟悉没关系,因为他确实是一个名声不响的将领,不过却有很大的功劳,他曾攻杀与朝廷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汉朝边疆的稳定,他有大功。
既然有大功就要被封赏,可是匡衡不愿意了,于是他就抓住了陈汤在边塞自作主张的小辫子,对其进行了弹劾,而结果就是陈汤虽立有大功,但也被免了官,这下匡衡心理平衡了,也是接连斗到了石显和陈汤,匡衡那是得意非凡。
匡衡的一生极其精彩,在朝堂之上那是无人敢违背其意愿,这也就导致了匡衡愈发地膨胀,有了权,有了势,匡衡开始把手伸向了财,匡衡着实非一般人,本来皇帝给他的封赏已经很多了,已经列侯封土了,但是匡衡感觉自己的封地不够大。
于是他就利用郡图上的错误,把他的封土面积非法扩大到了四万多亩,知识分子的犯罪就是不一般,那是毫不露声色的,利用地图上的错误,就能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不禁让飞鱼想到了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匡衡凿壁偷光
但是匡衡的所作所为不会密不透风,所以在汉成帝时期,就有官员弹劾匡衡,说他“专地盗土”,结果朝廷一查,还真有那么回事,毕竟此时已经不是汉元帝时期了,匡衡作为前朝老人,汉成帝自然不会庇护他,于是匡衡被罢官免爵,贬为庶人。
匡衡贫苦出身,又回归到了贫困,经过一生奋斗最终回到起点,这或许就是命吧,不知道匡衡拖着年迈的身体,再次回到他凿壁偷光的故乡,他是怎样一种心态,回到故乡的几年后,匡衡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少时偷光,大了妒贤,老了盗田,这是语文课本里的勤学榜样匡衡,不过话又说回来,抛开匡衡当官后,只看他年少时期为了学习而努力创造条件,这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切记可不能砸别人的墙,晚上光线不够,买个护眼的台灯就好。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汉书》、《西京杂记》等。
【本文附上关于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的事迹,各位看官可查阅哦】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完-
凿壁借光的匡衡为何会被免职,只因这条官场规矩
有句老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您还别不信这个理。纵观中国历史,新领导上台还真就没有不换人的。
不信,您看看:嘉庆帝上台之后,乾隆的心腹和珅是什么下场;崇祯上台以后,九千岁魏忠贤又是什么下场?
可能有人要说了,他们都是大奸臣啊!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其实,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人,好不好都是政治需要。
今儿个,大鹏讲的事照例有点久远。那就是汉成帝上台之后,是如何对待中书令石显和丞相匡衡的。
尽管,中书令石显也在汉元帝床前拍了胸脯、表了忠心,坚决拥护、强烈支持太子刘骜的法定接班人地位。
但他毕竟是先帝的心腹啊!汉成帝刘骜上台后,还是给石显换了个工作岗位,从中书令调到长信宫当太仆。
你不是跟上一代领导人关系好吗?去伺候太后吧,我爹死了,我娘身边正好缺个有共同语言,能聊到一块的熟人。
在前文《就靠这一招,他权倾朝野、害人无数却颇受最高领导信任》中,大鹏也说了,石显得势的时候,收拾了不少人。
大家一看,石显已然失宠,又被调离政权中枢,就开始墙倒众人推了。最先下手的事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他俩参了石显一本。
汉成帝正等着这个呢,当即将石显及其同党牢梁、陈顺等人开除公职。石显及其妻子、儿女都被遣返原籍。
石显对此很不理解,明明自己已经向刘骜递了投名状了,为何他还要这样对待自己。于是,石显在半路上绝食而死。
石显死后,朝中开始了大清洗,那些因为结交石显而上位的人都被免了官。少府五鹿充宗被贬为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贬为雁门都尉。
这还不算完,司隶校尉王尊上书汉成帝,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明知石显等专权乱政,作威作福,危害国家,却不及时奏报皇上。
还说他俩为了保住官位,竟然阿谀曲从,狼狈为奸,心怀邪念,迷乱天下,一点也没尽到辅政大臣的职责,纯属大逆不道!
俩人在举报弹劾石显时,不但不检讨不忠之罪,反而将用人过失都推到先帝身上,没有一点儿替领导背黑锅的自觉。
如果我是匡衡的话,一定会上书替自己辩白,当时的石显只手遮天,势不可挡,先后害了萧望之、贾捐之、京房等贤臣。
为了大汉江山社稷,我忍辱负重,巴结石显,那是身在石营心在汉,最终目的就是给国家多保存一些可用之才啊!请圣上明鉴。
但是,匡衡毕竟是大汉丞相,见多识广,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没用,于是,主动摘下官帽请罪,并缴还了丞相印信。
其实,这时候的汉成帝并不想把匡衡给办了,因为自己毕竟刚刚即位,很多事还闹不清,不愿意一上来就治辅政大臣的重罪。
于是,汉成帝下令将王尊贬为高陵县令,但是百官中不少人认为王尊说得对。匡衡虽然暂时得以留任,但心里面着实不安。
因此,每当有日食、月食、地震等灾异出现的时候,匡衡就上书请求辞职让贤。汉成帝总是下诏安抚,直到三年后,才失去了耐心,任命王商为丞相。
由此看来,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即使领导不想换,手下人也会以为你想换,伺机到处搞事情,逼得你不得不换。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凿壁偷光的作者是谁;凿壁偷光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相关文章: